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gzbysh】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现代战争》 作者:曾大江【完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引爆一战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1800年,巴尔干地区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几个世纪以来,巴尔干一直由土耳其的苏丹所统治。但是在1800年到1900年的100年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实力逐步下降,对巴尔干地区的领导逐步弱化,巴尔干地区的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奥匈帝国和俄国都把手伸进了巴尔干。日益强大的欲当欧洲霸主的德国使英法俄感到利益即将受损,因此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协约国集团。奉行泛德意志主义的德国和奥匈帝国是天然的盟友,再加上意大利,德奥意组成了同盟国集团。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1900年,巴尔干地区出现了五个独立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波斯尼亚名义上还属于土耳其,实际上已经被奥匈帝国控制。 1908年,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吞并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是邻国,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一直企图摆脱奥匈帝国的控制,同塞尔维亚合并。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的吞并让由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非常愤怒,因此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军队在边境上互相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1912年10月,以塞尔维亚为主的巴尔干邻国联盟向土耳其发起了进攻。1913年5月,土耳其被赶出了欧洲,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国土被巴尔干诸国瓜分。 巴尔干战争的胜利,让塞尔维亚加强了自信心,同时也点燃了波斯尼亚的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热情,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敌对情绪日益上升,波斯尼亚自然成了斗争的焦点。同时奥匈背后的德国和塞尔维亚背后的俄国也摩拳擦掌,此时的巴尔干半岛成了一座随时可以爆炸的欧洲火药库。 偶然的火星: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携储妃到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巡视。塞尔维亚的激进组织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决定给吞并波斯尼亚的奥匈帝国一点颜色看看。 在萨拉热窝军政要员的陪同下,斐迪南驱车前往市政府参加欢迎典礼。然而就在去市政府的路上遭到了塞尔维亚爱国青年的炸弹袭击。斐迪南坐着绿色的敞篷车,炸弹扔在了敞篷车里面,但是斐迪南非常镇静,他一下子就把炸弹扔到马路上了。然后炸弹爆炸了,斐迪南毫发未损,但炸伤了几个路上的老百姓。 在市政府参加完欢迎典礼之后,斐迪南提出要去看望被炸伤的老百姓,于是他的车队按原路返回。但这一次真正的暗杀来临了。车队走到一个叫拉丁桥的路口,司机放慢速度,向右转弯时一个20岁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连开两枪,一枪打在斐迪南的脖子上,一枪打在斐迪南妻子的腹部。 裴迪南夫妇的遗体被运回维也纳进行了国葬。奥匈帝国的怒火集中在塞尔维亚的身上,因为他们认为杀手普林希普是一个秘密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的成员。就这样,普林西普的暗杀行动引爆了欧洲火药库,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 一战爆发:全面宣战 1914年7月23日,在取得德国支持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塞尔维亚则提出对该事件进行仲裁,但同时塞尔维亚对军队进行了动员。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底,奥匈军队开进了塞尔维亚。与此同时,柏林警告圣彼得堡,如果俄国动员军队支持塞尔维亚,德国会调集军队不惜一战。俄国的盟友法国也请求沙皇慎重考虑,但是沙皇拒绝了,开始部分动员军队。 1914年7月30日,奥匈帝国开始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这导致俄国不顾德国早先的警告,最终下令全面动员。德国也说话算话,立刻向俄国宣战并开始动员武装力量。 仅用了48个小时德军就在狂热的欢呼中向战场开拔了。阿道夫.·希特勒、坦克之王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尔和空军元帅戈林等人就在这些狂热的德国年轻军人中。 1914年8月1日,考虑到与俄国的同盟关系加上德军的动员对自己的威胁,法国也开始了战争准备。对于德国政府来说,仅此就足够对法国开战了。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军的战车开始同时往东西两线运兵。 现在最后的疑问是英国会不会参战。因为英国与俄法的友好协议并没有规定英国要在发生战争时给以援助,所以开始英国采取的是中立的态度。 1914年8月4日,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英国意识到如果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对英国是不利的。于是英国以保障比利时中立地位为借口,向德国发出了撤军的最后通牒,但是德国拒绝了。于是1914年8月4日午夜,英国向德国宣战。 当晚,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的一声感怀成了那个年代的写照:“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到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欧洲都被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利益真空诱发的战争 天下嘻嘻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战争是争夺利益的最激烈形式。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大国的崛起和衰落往往都伴随着战争。1871年俾斯麦用铁和血统一德国,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新兴大国需要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从1871年到1914年的43年间,德国日益强大,德皇威廉二世欲当欧洲霸主。英法俄等传统大国的利益受到新兴大国德国强有力的挑战。德国的崛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个重大因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另一个重大因素。当一个大国在传统强国的夹缝中崛起时,爆发国家间大规模战争的概率只有50%。当一个大国崛起的同时另一个大国在衰落,那么战争就在所难免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使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新兴势力对利益的渴望就像落水的人对空气的渴望一样强烈。传统势力对任何利益都垂涎欲滴。大国衰落出现利益真空,各方势力涌进利益真空时就可能引发战争。 中国正在崛起,但是没有大国在衰落也没有出现利益真空。因此,中国的崛起难以引发战争。只有美国迅速衰落,才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2020年之前,一超七强(美国一超,中日英法德俄印七强)的世界格局与1914年英法德美日俄奥等列强鼎立的世界格局大相径庭,2020年之前第三次世界大战绝无可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 施利芬计划:奇正结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战争之火被点燃。 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各国都在按照自己军队的特点预先设计了克敌制胜的作战计划。 德军是训练有素的高效战争机器,参谋人员的水平很高,武器装备精良,陆军配备的重型火炮是当时最好的火炮。法军仅次于德军,居欧洲第二,其快速连发的75毫米口径火炮是当时最好的野战兵器。法国还从北非调来了受战火长期考验的殖民地军队。俄国陆军在数量上最多,号称有六百万之众,但武器很落后,比较笨拙,只有一些军用汽车充门面,看上去仿佛是个现代军队。英国陆军全是志愿兵,数量比较少,但高度专业化,其步兵可以在一分钟内瞄准射击15次。 施利芬计划 德国的作战计划在1905年就已经制定出来了。时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施利芬伯爵设计的这个作战计划被称作“施利芬计划”。施利芬假想法军会首先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因为这两个地方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了德国。法国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必会倾其全力将其夺回。基于这一点德军用一定的左翼牵制法军,用强大的右翼借道比利时、荷兰或卢森堡,包抄巴黎的西部,从而一举拿下巴黎。 “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左翼牵制,右翼包抄,攻克巴黎”,要求右翼力量必须强大。但是施利芬去世后,他的助手普鲁士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家毛奇的侄子小毛奇担任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做了稍微的改动,即加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防守,削弱右翼力量。小毛奇对右翼的削弱,导致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因兵力不足吃了苦头。 列日要塞 1914年8月4日早晨,按照施利芬计划,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突进比利时,直奔比利时最重要的列日要塞。当时比利时只有16万军队,其中4万人用来防守烈日要塞。烈日要塞周围环布着12个坚固的炮台。从8月4号到8月10号德军伤亡惨重,却只攻下了两个炮台。8月12日德军用“大白莎”巨型攻城炮将列日要塞剩下的十个炮台迅速化为了瓦砾。 1914年8月14日,德军攻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继续向纵深推进。根据“施利芬计划”,德军五个集团军,向法国西北部直扑了过去。法国和英国对德军行动判断错误,只有法国的一个军和少量的英国远征军部队在抵挡这支德军主力部队。英法联军不得不后撤,并不断被德军追袭,很快德国军队就打到了法国边境。 与此同时,正如施利芬所预料的那样,法军开始进攻洛林。法军主力和德军左翼在德法边境上不断上演着进攻和反攻的大戏。最后德军的大炮和机枪占了上风,法军在两周的作战中损失了三十万人,只得撤退。而德军右翼却从比利时打到了法国边境。 坚点战术 战争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坚点,所谓坚点就是本应该很快达成的小目标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迟迟不能达成。例如:上甘岭。坚点会大大挫伤进攻方的锐气,增强防守方的信心,甚至改变战局。战争指挥者必须善于处理坚点。如果没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坚点。没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将至少阻挡德军一个月。如果援军及时赶到,马恩河战役就可能不复存在,而被列日战役所代替。 清除坚点有四种方法:1、摧毁;2、绕过;3、围而不攻;4、空降。巨型攻城炮摧毁了列日坚点,战术核武器和超常规大规模杀伤武器是摧毁坚点的首选。朱隶绕过所有城市直取京城,最后成为明成祖。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与日军“逐岛争夺”,美军伤亡惨重。后来美军采用“蛙跳战术”绕过坚点,进行“隔岛争夺”,很快就打到日本本土了。围而不攻可以让坚点的守军粮绝而降。也可以空降到坚点的后方或空降到坚城之内夺取坚点。陆军作战似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坚点。“把问题解决在1000公里之外”的导弹战不会遇到坚点。这里的坚点是指一个阵地或一个城市。在星际战争中一个星球也会成为坚点。 数量的重要性是始终如一的。人海战术和狼群战术都是“以量胜优”的战术。在接下来的马恩河战役中,小毛奇对德军右翼的削弱,导致德军因兵力不足而吃了苦头。在游击战中,正规军的兵力必须是游击队兵力的6倍以上才能消灭游击队。越南战争中,美军投入的兵力没有达到越南游击队兵力的6倍是其战败的一个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 马恩河战役:法国的战略性胜利 1914年8月14日,德军攻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此后德军势如破竹直逼法国巴黎。 1914年9月2日,德军即将打到巴黎,巴黎的法国政府官员们纷纷收拾行装,踏上逃亡之路。法国把防守巴黎的任务交给了65岁的加利埃尼将军。让加利埃尼防守巴黎是法国的幸运,他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巴黎守军在城里城外构筑堑壕路障,枕戈待旦迎接德军。 1914年9月3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德国第一集团军,为了追击败退中的法军,居然改变了行军方向,绕到巴黎的东南部,孤军冒进,将自己的右翼暴露在了法军面前。按照施利芬计划,处于最外侧的德国第一集团军应该从西面包抄巴黎,但是德军没有按计划乘势攻入巴黎,而是调转方向去追击向巴黎东南方退却的法军。9月3日晚,一名法国飞行员发现了这一情况。加利埃尼将军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向法军总司令霞飞建议在马恩河阻击德军。 霞飞很快采纳了加利埃尼的建议。当德军渡过位于巴黎东南面的马恩河时,英法联军的主力按照部署已经退守在那里。为了增强马恩河防线的兵力,霞飞征用了巴黎市内700辆汽车,把防守巴黎的法军星夜兼程地运往马恩河防线。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用汽车大规模机动兵力。 1914年9月6日,霞飞命令英法联军全线反攻,马恩河战役打响。英法联军的六个集团军与德国的五个集团军总共200多万人投入战役,600多门重炮和6000多门迫击炮震撼着马恩河两岸。 马恩河战役打了近一个星期,由于小毛奇自作聪明地修改了施利芬计划削弱了右翼力量,使德军与英法联军作战时,因为兵力不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德军不得不全面向北撤退。马恩河战役一结束,小毛奇就向德皇承认:“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随后,小毛奇被撤职,陆军大臣法尔肯海因接任德国参谋总长。 马恩河战役是法国的一次战略性胜利,它导致了施利芬计划的彻底破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20世纪的历史也许会改写。马恩河战役堪称滑铁卢战役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决定性的战役。马恩河战役结束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就形成了胶着对峙的局面。以机枪和堑壕为核心的堑壕战一直延续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 战争中的意外 瞬息万变的战争过程中是按照计划行动错失战机还是不按计划犯下错误是令人难以把握的。按照施利芬计划应该乘势攻入巴黎,德国第一集团军认为乘势追歼法军是更好的战机。二战初期德国装甲军极其冒进不但不是错误,反而还是正确的战术。一战中追歼法军则是错误的开始。 判断是战机还是错误只有一个标准:怎样更有利。战前准备应该设想到所有的情况和应对方法。即时战略调整能力至关重要。 战争中的意外情况对双方来说都是双刃剑。意外情况的出现往往就意味着大获全胜或者反败为胜。冲昏头脑的胜利这种意外情况出现以后,第一集团军可能大获全胜,法国也可能反败为胜。这次法国反败为胜了。战争中的任何意外都不是什么大好事,意外会打乱精心制定的原计划,逼出不够仔细的新计划。如果精心制定的原计划有80%的胜算,那么不够仔细的新计划就只有60%的胜算了。在战争中故意给对手制造意外,会让对手十分头痛。 施利芬计划的优点——奇正结合 战争必须奇正结合,在大兵团正面会战之时,只是调集军队参加正面会战是极其低劣的战争指挥策略。在大兵团正面会战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运用奇兵出奇制胜。例如:马恩河会战中,如果有一支奇兵迂回到英法联军后方结果就不一样了。一般来说,奇正力量的对比应该是1:2,奇兵力量不能太弱,否则会因力量不足而无法达到效果。奇兵力量又不能太强,否则兵力分散,正兵太弱不能完成正面攻击的任务。 用少量奇兵牵制对方大量兵力,再用正兵出奇制胜是最佳的奇正结合方案。施利芬计划显然是一个最佳的奇正结合方案,施利芬用少量兵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牵制法军主力,然后用德军主力包抄巴黎。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左翼牵制,右翼包抄,攻克巴黎”,要求右翼力量必须强大。小毛奇自作聪明地削弱了右翼力量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德国第一集团军没有按计划乘势攻入巴黎是一战中德国的施利芬计划的彻底破产的两大原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显然不如他的前任施利芬,更不如他的亲戚普鲁士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家毛奇。 第一次世界大战 伊普雷战役:对无辜者的大屠杀 1914年9月6日,霞飞命令英法联军全线反攻,马恩河战役打响。 包抄侧翼的竞赛 1914年9月13日,在马恩河战役中失利的德军撤到了马恩河北面的埃纳河畔。德军企图在埃纳河畔进行防守反击,与英法联军僵持对峙3个星期后,双方都意识到正面突破是不可能了。因此,双方都开始试图包抄对方的侧翼。 双方都在从瑞士边界到巴黎北部的防线上作了准备,但是从努瓦永尔北部直到比利时海岸线的防线仍然存在着真空。因此,双方都想从这一侧突破。德军想攻打联军的左翼,联军则想攻打德军的右翼。但是,当交战的一方准备包抄另一方时,总是屡屡受阻,无功而返。于是双方又继续向西北推进,往大海的方向奔跑。在此期间,两军试探性的进攻不断进行,伤亡人数持续上升。 1914年10月中旬,包抄侧翼的竞赛终于因为到达了英吉利海峡而结束。但是德军仍不罢休,企图撕破联军的防线。德军选择了一个进攻点,这个进攻点就是比利时西南部的小镇伊普雷。 伊普雷战役 伊普雷的克洛思大教堂拥有500年历史让伊普雷享誉世界,伊普雷还曾经是比利时的羊毛交易中心。一支法国部队驻守在伊普雷的北部,一支英国部队守在伊普雷的南部。南部防线拉得很长,而且兵力不足,因此德军将主要火力集中在英军驻扎的南部防线。 德军连续三个星期集中一切力量对南部防线进行狂轰乱炸。德军求胜心切,一度派出未经严格训练的年轻志愿者投入战斗。这些缺乏经验的志愿军在机枪和自动步枪交织的火线中成片倒下死伤惨重。后来,德国人把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称为对无辜者的大屠杀。 联军虽然勉强守住了防线,但是却付出了极大的生命代价。英国首批远征军在这一战中大伤元气,再也没能恢复过来。英军死守阵地,毫不动摇,但是从军事的角度看,英军如果后撤并将防线缩短,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泥泞、血腥和恐怖的伊普雷战役是没有什么军事指挥技巧的普通攻防战,也是1914年西线的最后一场大战役。 敌后战术 在阵地式的攻防战中,进攻方很容易想到在防守方后方实施空降作战。空降部队从防守方的后方发动进攻,与前方部队一起夹击防守方。在第一次伊普雷战役时,空降部队还没有诞生。炮射空降机在近距离的攻防战中或许有用。把士兵装在空降筒中,用地面上的炮射空降机把空降筒发射出去,当空降筒到达预定位置时士兵从空降筒中跳出,实施低空空降作战。在空降筒离地面100米左右时士兵就可以实施低空空降了。空降筒本身也可以有战斗部和动力装置,在士兵跳出后可以变轨对敌方目标实施打击。 在北朝鲜企图统一朝鲜的战争中,北朝鲜军队势如破竹地把美军和南朝鲜军队赶到了釜山环形地带。此时,美国第八集团军在仁川登陆,把北朝鲜军队拦腰截断。由于后勤补给被切断,前方的北朝鲜军队被迫投降。美军迅速打败了北朝鲜军队,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引发了中国的“抗美援朝”。在敌人后方实施空降作战或两栖登陆作战让敌军两面受敌是敌后战术的一个方面。 包抄敌方的侧翼也是想让敌军的正面和侧翼都同时受敌。敌后战术的要旨是让敌人的正面、背面和两翼的至少两个方向同时受敌。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可以牵制敌军但不能说让敌军两面受敌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堑壕战:机枪的战争 从1914年8月4日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进入比利时到1914年11月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结束,连续几个月的激烈战斗让交战双方疲惫不堪。马恩河战役结束后,西线战场就形成了胶着对峙的局面。在你来我往的攻防中,双方都尤其加强了防御。交战双方纷纷深挖堑壕,加强掩体,设置带刺的铁丝网,以构筑固定阵地。 最初双方的堑壕就是草草挖出来的壕沟,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指挥人员和后勤力量也深入到堑壕里,进行指挥和补给。因此,堑壕被不断地加深加宽,防御体系变得越来越发达。到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结束时,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大海的六百多公里长的战线上,横亘着一条布满堑壕、隧道、掩蔽所和铁丝网的坚固防御线。 堑壕网的出现使得作战越来越有利于防守方,阵地之间荒凉的无人地带,被无数黑洞洞的枪口虎视眈眈地瞄准着,攻击部队只要出现在无人区,对方战壕内的敌人就能清楚地看见,那些埋伏在防御工事后面的机枪手就像狂风扫落叶一样,将进攻士兵的生命轻易地夺走。因此,夜晚成了工作时间,白天则被用于休息和恢复体力。 堑壕和机枪彻底阻止了步兵的冲锋。以堑壕和机枪为核心的堑壕战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对于联军来说,堑壕战是新鲜的。最初连挖掘工具都没有准备,需要掘壕固守时才去搜罗铁锹。部队也没有经过阵地战的训练,最初只是挖浅坑,以提供暂时的掩蔽。后来,壕沟挖到两米多深,还对壕沟进行了伪装和连通。 堑壕战对于德军来说也是新鲜的,他们的训练和装备本是用来打一场在6个星期内获胜的运动战,但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新的战争样式。德军把自己的堑壕搞得比较舒适,相比之下,联军的堑壕要简陋得多。 对于双方士兵而言,堑壕战则是真正的噩梦。进攻者往往被机枪扫射夺走生命,防守者则必须与泥泞和脚气斗争。堑壕内的士兵几乎都会患上脚气病,其中堑壕足非常普遍。 马克沁机枪 一战爆发时,只有德国认识到了机枪的重要性。德国陆军装备了至少12500挺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的自动武器,它在一战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以至于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马克沁机枪的战争。 马克沁机枪可以快速射发子弹,其杀伤能力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它的链式供弹系统节省了很多装弹时间。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自动武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力,而且彻底改变了当时的作战样式。 机枪的强大威力,使得每一方想发动进攻时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无数的士兵在机枪的扫射下没有任何意义地死去。那些据壕防守的士兵,伤亡率却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一战时的战场信息通讯是大多靠通讯兵完成。只有很少的通讯兵能穿过无人区。这就意味着心急如焚的指挥官们弄不清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那些少数幸存下来的进攻者不得不独自杀出血路,所剩人数就越来越少了。 由于通讯的不畅,剩下来的人还会继续攻击同一地点。这种状态会不断地反复下去。战死和受伤的人数总是不断上升,直到进攻者被迫停下为止。无数的士兵就这样在堑壕战中无谓地死去。 迫击炮和手榴弹 为了更有效地杀伤堑壕内的守军,迫击炮和手榴弹被广泛地使用了起来。迫击炮的炮弹以近90度的角度落入堑壕内,能够对堑壕内的守军造成较大的杀伤。迫击炮通常用于进攻前的火力准备。 1914年9月27日,德军首次向英军掷出了手榴弹。从此,手榴弹就成了步兵的常用武器。早期的手榴弹往往用空罐头盒或瓶子来制作。 迫击炮和手榴弹的广泛使用并没有给进攻方带来多大的好处,无数的士兵仍然在机枪的扫射下倒下。 隧道 迫击炮和手榴弹没有改变僵持与对峙的局面。地面上的进攻没有成效,交战双方又把目光转入到了地下。德军和联军都试图挖掘隧道通向对方的堑壕。隧道挖好后,隧道工就在隧道里放置大量的高强度炸药。炸药埋好后,将炸药与电子引火装置相连。整个系统经过严格的测试,确保能有效工作后就把隧道封死。进攻前引爆隧道里的炸药,把对方的堑壕炸毁。 隧道工们必须一直监听是否有敌军也在挖隧道。有时一方会找到另一方埋下的炸药,有时挖隧道的敌对双方可能因挖通隧道而相会。这时,双方就会展开殊死搏斗,直到一方完全倒下。 古特尔战术 德国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古特尔在战场中积极运用了一种克服堑壕的渗透战术,后来被称为“古特尔战术”。德军先派出一支经特殊训练的冲锋队为作战开道,这些冲锋队员懂得如何绕过敌人的火力中心,他们能迅速到达敌军防御体系的纵深,切断敌军通讯,从而给随后担负正面进攻的大部队创造有利的作战条件。古特尔战术实际上就是先利于特种部队进行特种作战,再用大部队进行正面进攻的战术。 特种作战 兵不在多,而在精。人类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战争中都少有特种部队的身影。由于特种部队数量少,也不存在大规模使用特种部队的情况。以前由于精确制导武器价格昂贵且数量少,所以精确制导武器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海湾战争后,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导弹战中,精确制导武器将占到90%以上的份额。 由此,可以联想到特种部队的使用是否会越来越频繁?是否会出现大规模使用特种部队的大规模战争?当然,我们不会为了使用特种部队而使用特种部队。对每一个士兵都进行特种训练,组建一支全部由特种士兵构成的常备部队是可行的。 回想一下前面的列日要塞,如果德军没有“大白莎”巨型攻城炮,那么德军将如何攻克列日要塞?可以考虑使用特种部队去攻克列日要塞。朝鲜战争中,美军倾其全力也攻不下上甘岭。如果在上甘岭空降特种部队,或许美军能够拿下上甘岭。在未来的台海战争中,解放军也可以考虑使用特种部队。首先动用足够的力量确保一支特种部队空降台北;特种部队空降台北后首先捣毁台北的军政设施并实施斩首行动,然后里应外合解放台湾。 经验的错误 在战争开始前,没有人预料到以大炮和步枪为核心的运动战会变成以堑壕和机枪为核心的堑壕战。战争样式的改变让交战双方都始料未及。有利于防守方的堑壕战让胶着对峙的局面一直延续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 人们总是习惯用以往的经验去推测未来的情况。一战开始前,交战双方根据以往运动战的经验都制定了运动战的作战计划。德军的计划是打一场在6个星期内获胜的运动战。联军的计划是打一场防守反击的运动战。一战结束后,法国汲取了一战的经验和教训,修筑了一条马奇诺防线。毫无疑问,马奇诺防线是一个完美的堑壕网体系。如果二战的战争样式仍然是堑壕战,那么马奇诺防线将是固若金汤的。 但是经验又错了,二战的战争样式变了,变成了有利于进攻方的闪电战。以飞机和坦克为核心的闪电战让希特勒把盟军逼到了敦刻尔克。萨达姆显然对飞机和坦克的联合作战颇有心得,他的经验告诉他200多万伊拉克军队可以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一绝高低。但是经验又错了,海湾战争的战争样式变了,不再是以飞机和坦克的陆空联合作战样式,而是空中力量优先的以信息为枢纽的陆海空一体化作战样式。 下一场战争还是空中力量优先的战争吗?战争样式肯定会继续变化,下一种战争样式是导弹战,导弹战之后就是光速战,光速战之后就是星际战争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化学毒气战:残酷的战争方式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毒气。当天下午4点,在比利时的小镇伊普雷,德军先发起一阵猛烈的炮击,90分钟后,一片黄绿色的烟雾乘着轻微的北风向联军的堑壕飘去。烟雾卷过堑壕时,联军士兵们顿时窒息得喘不过气来。 伊普雷上空升起的这种黄绿色气体宣告了人类又一种残酷战争方式——化学毒气战的诞生。当时德军使用的是氯气,氯气被装在毒气罐里,由士兵带到前线战壕里释放。氯气通过一根细管从毒气罐里放出,乘风飘向敌人的阵地。 毒气弹 德军很快就淘汰了毒气罐这种释放毒气的原始方法。德军发明了毒气炮弹,毒气炮弹装有少量炸药和大量液体毒气,炮弹被射入敌军防线,毒气弹爆炸后液体变成气体,让守军猝不及防。 防毒面具 协约国的防毒面具很简陋,只是一层纱布衬垫,里面裹了一些经过化学处理的棉花,还有一副黑色眼镜,效能非常有限。 德军使用的是橡皮防毒面具,效果很好。直到1915年11月,联军才从12名德国俘虏那里缴获德国式的橡皮防毒面具,此后橡皮防毒面具才在协约国军队里得到推广。 毒气战之父:哈柏 1915年1月,德国的知名学者哈柏向德国参谋总部建议用有毒的氯气来杀伤敌人。德国参谋总部采纳了哈柏的建议,3个后,哈柏的毒气罐就上战场了。在1915年4月22日,哈柏兴致勃勃地乘着飞机在伊普雷的上空观察氯气的杀伤效果。 不久,德军又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毒气——光气。光气的杀伤力比氯气大十倍。1917年7月,德军在伊普雷使用了被誉为“毒气之王”的芥子气。 超常规武器的使用 刀剑和枪炮是典型的常规武器,化学毒气是第一种超常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至少使用了45种毒气,约12.5万吨,造成了10万人死亡,90万人受伤。毒气往往会让受害者失明或躯体变形,给他们带来终身的痛苦。 希特勒在一战中中了毒气,几乎双目失明,但是他没有因此而警醒。反而将毒气用在犹太人的身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毒气室成了犹太人的地狱。 继化学武器之后,生物武器和核武器陆续加入了超常规武器的行列。现在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被认为是超常规武器,本文认为它们是第三代常规武器。第一代常规武器是以刀剑长矛为代表的金属型武器,第二代常规武器是以枪炮炸弹为代表的炸药型武器,第三代常规武器是以激光和粒子束为代表的束能型武器。核生化武器是第一代超常规武器,次声武器和微波武器将成为第二代超常规武器,气象武器、地质武器和天体武器将成为第三代超常规武器。 由于人类是文明的,所以超常规武器往往是短命的。生化武器是禁用的,核武器是想用而不敢用的。毫无疑问,具有大规模杀伤能力的微波武器也会被禁用,灼伤型的微波武器可以在防暴时使用,防空型的微波武器对隐形飞机很有用。在未来的战争中,次声武器也会面临核武器的尴尬境地。如果一方可以用次声武器对敌军进行大规模杀伤,那么另一方为什么不能使用1000吨当量的中子弹以牙还牙呢? 在未来的日子里,除了全面战争之外,超常规武器将很难有用武之地。在局部战争中零星偶尔地使用超常规武器对战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把血流光 意大利叛变 一战爆发前,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军事集团。但是,一战开始后不久,意大利保持了中立。 1915年4月,意大利背叛他的盟友,加入了协约国。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 意大利的叛变增强了协约国的信心,法军总司令霞飞认为1916年的作战计划应该是:由俄国和意大利首先在东线和南线发动攻势,在战略上牵制德奥军队,然后再由英法联军在西线大规模出动,一举歼灭西线的德军,从而彻底改变战局。 虽然协约国首脑们一致赞同霞飞的计划,但是却没有对向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间达成一致。于是,发动进攻的时间被推迟到1916年3月再确定。 现在,地球上有两大军事同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美日军事同盟。事实证明,同盟是靠不住的。法国是不听话的,日本右翼是反美的。在美国羽翼保护下成长起来的盟国也会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 把法国的血流光 小毛奇输掉马恩河战役后,陆军大臣法尔肯海因接任德国参谋总长。法尔肯海因对1915年的作战构想是:在西线采取守势,在东线一举击败俄军,再挥师西进。但1915年的实际情况是英法军队在西线的局部进攻大大地牵制了德军的力量,使德军在东线没有足够的兵力给俄军以致命性的打击。 因此,法尔肯海因认为1916年的作战计划应该是:停止对俄国的进攻,把主要突击方向对准西线的英法军队,必须把法国的血流光。 任何一个军事家都会极力避免两线作战。德军在一战和二战中都没有能够破解两线作战的难题。一战伊始,德军就向东西两线运兵。二战初期,希特勒先东灭波兰,再西灭法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当他再向东偷袭苏联时就未能如愿了,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两线作战很快就战败了。 攻其所必救 为了把法国的血流光,法尔肯海因选择了法国北部边境小镇凡尔登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在法国人眼里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它将使法国为了防卫这一地区,不得不投入其所有的力量。这样就可以迫使法国将每一滴血都流尽。 为了进攻凡尔登,德军从1915年冬就开始准备。德军抽调了西线战场上装备最好、久经沙场的6个军10个师共27万人开赴凡尔登。法尔肯海因下令把俄国、巴尔干半岛前线以及兵工厂的所有大炮都集中到凡尔登进攻现场,在12公里的战线上,德军集结了1000门大炮。法尔肯海因采用了“炮兵摧毁,步兵占领”的新战术,即先用强大的炮火摧毁敌人的阵地和士兵装备,再以步兵实行巩固和占领。但是当堑壕防御体系更加发达时,这个战术成了“炮兵未必能摧毁,步兵更难以占领”。 凡尔登是法国最重要的堡垒阵地之一,是一个配置着重炮和机关枪的钢筋水泥堡垒构造的迷宫,各个发射点可以互相支援,是一个以古老城镇为核心的环形防御体系。但是,法国总司令霞飞认为:从1914年到1915年的战役中,法国和俄国一些大的要塞在德军的重炮轰炸下迅速陷落,因此固守要塞已经过时。防守应该用纵深的野战工事来代替。于是霞飞在1915年8月就已经撤除和放弃了大部分凡尔登原有的堡垒,大炮被拆得剩下不到300门,驻守凡尔登的部队也只有4个师共10万人。 新战术未必能奏效,放弃也未必正确。霞飞放弃了凡尔登的堡垒,法国却坚信马奇诺防线。 绞肉机 1916年2月21日清晨,德军炮群以每小时十万发的速度,把炮弹射到了凡尔登。经过12个小时的猛烈轰击,在凡尔登30多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区内,落下了200万发炮弹,凡尔登附近的战壕完全被摧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久、并具有决定意义的凡尔登战役开始了。 德军攻势如潮,凡尔登岌岌可危。1916年2月25日,60岁的贝当临危受命。当天夜里贝当就赶到了凡尔登。贝当首先建立了一条督战线,凡是退过督战线的人格杀勿论。贝当下令: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丢失一寸土地。就这样,法军的士气被贝当重新点燃了。 当时通向凡尔登的铁路和主要公路已经被德军炮火切断。只有一条通向西南的二级公路可以勉强通行。贝当下令抢修这条公路,在一个星期内二十多万法军和两万多吨军火物资通过这条公路运到凡尔登。 法军兵力的迅速加强是德军始料不及的。由于后方援军和军火物资的迅速到达,法国士兵坚忍不拔死守阵地,德军的进攻被遏制住了,进展日渐缓慢。战事就这样拖了下去,在此期间,双方都不断地增加兵力,直到1916年12月18日,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德军从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是联军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转折点。整个战役中,法国伤亡在55万多人,德国的损失也超过了45万。法尔肯海因本想“把法国的血流光”,实际上德国血也流光了。因为凡尔登战役中双方伤亡巨大,所以凡尔登战役又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一线生机,反败为胜 在战争中,一方往往会抓住一线生机,反败为胜。通向凡尔登的铁路和主要公路已经被德军炮火切断,但是还有一条二级公路勉强通行。就是这一线生机,二十多万法军火速增援,凡尔登守住了。二战中,40多万英法联军被逼到敦刻尔克,只能从海上撤退,希特勒本以为英法联军在劫难逃,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联军恰恰从海上撤走了37万多人。几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都在岌岌可危之时,抓住一线生机,反败为胜。战争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经常奇迹般地成为事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 索姆河战役:嗜血的战争 凡尔登战役开始不久,英军就开始调署部队,大量的弹药供给被运送到索姆河。联军计划在凡尔登牵制德军,在索姆河发动大规模进攻,击溃德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德军则利用几个月空闲时间不辞辛苦地把索姆河的防御工事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索姆河战役开始前,德军就已经使索姆河地段的防线成为世界上最坚固和最完备的防御工事之一。 1916年6月24日,联军对德军开始了猛烈的炮轰。6天中,德军阵地共承受了150万发炮弹。1916年7月1日清晨,英军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无数士兵爬出堑壕,向无人区勇敢地冲去。英军认为,他们对德军连续7天的狂轰乱炸,一定扫平了所有的障碍。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德军在索姆河的防御工事仍然是固若金汤。 当英军向无人区勇敢地冲去时,隐藏在防御工事后面的德军架起了马克沁机枪,展开了大屠杀。在机枪的扫射下,英军遭到重创。第一天英军伤亡就达6万多人,这是西线战场最血腥的一天,也是英军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天。 很快,德军意识到联军在索姆河发动的进攻规模是空前的,其目的决不只是牵制凡尔登方向的德军,如果掉以轻心,会造成整个战线的崩溃。因此,德军迅速抽调兵力,把索姆河方向的部队增加到了40个师。但联军并未放弃进攻的企图,他们打算用一种新式武器来加快战役的进程。 坦克 一战开始后不久,英国的斯文顿上校设计了一种“机枪克服器”并取名为坦克。斯文顿要求英国生产坦克,但是英国的一些官员认为坦克是机械化的玩具。不过,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认为坦克将对一战和今后的战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丘吉尔挪用海军军费生产了坦克这种陆军的装备。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在英国诞生。 1916年8月,英国共生产了49辆马克Ⅰ型坦克,这些都是丘吉尔私自挪用海军军费建造的。此时,英军在索姆河的损失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英军前线司令黑格在得知这一秘密武器后,力排众议,命令坦克参加战斗。 1916年9月15日清晨,18辆坦克出现在了战场上,德军士兵们望着这些从未见过的“钢铁怪物”惊呆了,怪物在泥泞的弹坑间如履平地,压倒了曾经阻挡过无数步兵的铁丝网,越过了堑壕,将德军的工事碾压得支离破碎。怪物还用机枪和火炮猛烈射击,打得德军尸横遍野。这一天,英国以21个步兵师的兵力,在18辆坦克的支援下,在1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散攻击,5个小时内向前推进了5公里,这个战果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 嗜血的战争 坦克的参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不能帮助英军彻底突破德军的防线。1916年11月中旬,交战双方都衰弱得无以为继,持续四个月的索姆河战役黯然收场。英军损失了42万人,法国损失了20多万人,德军的损失了65万人。 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互相联系,互相牵制。德军以凡尔登战役牵制了英法联军在索姆河的力量,而英法联军则以索姆河战役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力量。但是双方都没有达到自己进攻的目的。 索姆河战役结束后,1916年英法联军在西线共损失了120万人,德军损失了80万人。战争越来越充分地暴露了它嗜血本性。 充满意外的战争 连续7天的狂轰乱炸之后,德军的防御工事仍然固若金汤。这大大地出乎了英军的意料之外,这个意料之外就让英军伤亡了6万多人。坦克的出现让德军感到意外,这一意外让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的战果在5小时内就取得了。 很多正确的建议被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否决了。坦克显然是幸运的,丘吉尔私自挪用海军军费建造陆军用的坦克,黑格力排众议让坦克参战。新式武器的参战肯定会让对方感到意外,和平时期多研制一些新式武器是大有裨益的。 即时准确的情报是减少意外最有效的方法。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百战不殆。仅仅是在战前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是不够的,必须在战中即时准确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显然,即时准确的情报不如准确无误的预测。正因为无法预测彼此的行动和情况,战争中才充满了意外。毫无疑问,预测性的技术比探测性的技术更有价值,但是人们不惜重金研发探测性的技术,却对预测性的技术嗤之以鼻,认为预测性的技术就像命运、迷信和伪科学一样不值一提。既然导弹的飞行轨迹可以预测,天气状况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和更加复杂的事物为什么就不可以预测呢?当然,可以预测就可以改变,但是无法预测如何改变呢?探测是为了应对,而不是为了知道。预测是为了改变,而不是为了遵循。 第一次世界大战 康布雷战役:坦克的胜利 坦克战之父:富勒 坦克在索姆河战役的意外成功,启发了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的参谋长富勒。1917年8月,富勒提出以坦克为集团展开奇袭的坦克战新思路。后来,富勒提出大规模装甲战理论,成为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但是,富勒的理论没有受到英国军方的重视。二战前,富勒的理论受到了希特勒、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的重视。古德里安在富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闪电战。希特勒正是在坦克之王古德里安和沙漠之狐隆美尔等人的帮助下取得了二战初期军事上的辉煌胜利。 坦克的胜利 1917年9月,法比边境面临德军强大的压力。英国第三集团军司令宾爵士奉命发动一次进攻,把德军从法比边境引开。富勒的坦克战新思路一提出就遭到了上级的否决,但是宾将军采纳了富勒的建议,决定动用装甲部队,发起一次坦克战。 由于当时的坦克在泥沼中行进困难,富勒开始寻找能大量部署坦克的干燥战场,他找到了康布雷。康布雷位于法国西北部,南面的土地开阔平坦,地形非常适合坦克机动。而且德军在康布雷的兵力不到两个团。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直到康布雷战役开始前两个星期,军队才开始集结。直到攻击开始前两天,士兵还不知道要使用坦克。英军的保密工作让德军对此一无所知。 1917年11月20日早晨6点20分,378辆坦克和5个军的英国士兵,在1000门大炮的支持下,对不到两个团的德军发动了进攻。 在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采用了坦克突破堑壕的新战术。坦克以3辆为一个战斗单元,第一辆坦克突破德军的铁丝网工事后,并不急于突破堑壕,而是迅速转向,平行于堑壕机动,以侧面的机枪为后继坦克做掩护;接着,第二辆坦克沿着第一辆坦克开辟的道路进入第一道堑壕和第二道堑壕的中间地带,对两边的敌军进行射击,随后,第三辆坦克也如法炮制,对第三道堑壕里的德军进行攻击。根据这一战术,步兵也被分为三拨,一拨紧跟坦克,对堑壕里的敌军进行清除,第二拨负责填埋壕沟,为坦克前进铺平道路,第三拨则负责警戒。如此这般,坦克与步兵的攻势如潮水一般,循环向前推进,绵绵不绝。 英军坦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康布雷战役第一天,英军就向纵深推进了10公里,俘获了7500名德军。这是开战3年来英国人在西线推进最快最远的一次。但是,英军指挥官没能及时扩大战果。德国援军赶到,德军发起猛烈反攻收复了英军占领的所有土地。 被否决的建议 富勒的坦克战新思路一提出就遭到了上级的否决,但事实证明富勒是对的。康布雷战役是一次成功的坦克战,坦克战术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步兵与坦克协同的战术也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康布雷战役是坦克战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坦克作为陆战之王的王者之风开始在康布雷显现。 翻开战争史就会发现战败的一方往往都会否决一些正确的建议,而采纳一些错误的建议。上帝不是没有给战败方机会,而是战败方没有抓住机会。在事实发生之前,怎样判断建议的正确与否呢?可以用沙盘推演,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但是,指挥官往往只用1秒钟就否决了建议。这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奥秘所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参战:为了墨西哥 一战刚刚爆发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这场战争与美国毫无关系。美国的原则是保持绝对中立,同时尽力让参战国看到战争残酷的一面。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倾向于协约国。这种情绪很大程度上与战争双方在美国的宣传有关。为赢得美国公众的支持,双方都开展了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但是很明显,协约国在这方面做得好得多。 1917年3月,英国情报部门通知美国政府,德国预备同墨西哥结成同盟,这样墨西哥就能够重新夺回上世纪美国占领的墨西哥领土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这触及了威尔逊的底线。 1917年4月2日,德国没有丝毫停止无限制潜艇战的迹象,再加上墨西哥的问题。威尔逊总统同时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讲,认为美国不能继续袖手旁观了。两院都以绝对多数通过了总统的倡议。 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 1917年6月底,第一批美军先头部队匆忙开赴法国。 1917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第一批美国大兵在巴黎进行了一场特殊的阅兵仪式。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8日,列宁发布和平令。 1917年12月15日,苏维埃政府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了停战条例——《布列斯特和约》。至此,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沉寂了下来。由于俄国退出战争,德国因此能够集中主要兵力在西线作战。 1918年上半年,德国计划并实施了几次进攻,协约国损失非常惨重。协约国伤亡和被俘总人数达到八十万,同时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在1916到1917年间漫长、血腥的进攻中所拿下的土地。但是协约国还没有溃不成军。 1918年7月18日,协约国总司令的费迪南多·福煦元帅决定发动反击。此时,已经有30万美国军队驻扎在法国。 1918年7月,协约国开始集结部队,准备反攻。反攻的矛头指向德国在协约国战线上楔入的突出部:马恩河、亚眠、圣米耶尔和伊普雷。协约国的战略是进行不间断的打击,让德军没有喘息的机会。 1918年7月18日,芒让将军率领法国第10集团军猛攻马恩河。到8月6日,芒让将军彻底解除了德军对巴黎的威胁。 1918年8月,美国远征军指挥官约翰·潘兴决意要保存驻法美军的整体性,不希望美军只是在英法的指挥下零零散散地作战。潘兴说服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组成了独立的美军指挥部,并且正式建立了包括14个师的美利坚合众国第一集团军。 1918年8月8日,英军开始攻击亚眠。黄昏时,英军越过德军防线14.5公里。这是协约国在西线一天之内向前推进距离最远,战事伤亡最小的战役。德军参谋长鲁登道夫将8月8日定为德军黑色的一天。这一天共有3万德军士兵被俘。 1918年9月中旬,美军开始独立作战。美军成功地清除了凡尔登东侧的圣米耶尔德军突出阵地。这场战役中,在法国指挥美国空军的米切尔将军使用了1500架飞机,用于切断德军给养和后续部队,并实施了一些地面轰炸,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飞机最多的一次战役。在不到30小时的战斗里,德军有1.6万人被俘,450门大炮被缴获。 接着,比利时军和英军突破了伊普雷突出部。在协约国军队持续的进攻下,德国人不得不放弃了伊普雷,撤出索姆河,退回兴登堡防线。此时德军统帅鲁登道夫已经认识到,在协约国快速猛攻之下,他的部队简直不可能有秩序地撤退。因此,德军继续进一步加强已经戒备得非常森严的阿尔贡地区。阿尔贡地区是由带刺的铁丝网、混凝土机枪掩体和重机枪连成了一个坚固的设防地区。 1918年9月底,美法联军开始进攻多山的阿尔贡地区。战役开始时,法美联军进展迅速。此后,部队进入了丛林茂盛的山区,再加上德军抵抗顽强,战斗变得越来越艰难,各分队的协调也日趋困难。在崎岖的山区,坦克无法前进。部队只能靠大炮开辟前进的道路。德军准备充分,占有地理优势,法美联军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美国人以沉重的代价在地狱般幽暗的森林中一步步地前进。 战争能力 一战中,英法俄三国联手也只能与德国打个平手。俄国退出战争,英法就感到十分吃力了。如果不是美国参战,一战的结果还很难说。二战中,英法联手也是不如德国的。如果没有美国的鼎力支持,英法和苏联联手要打败德国也是艰难的。德国的战争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其战争能力还没有强大到超过美英法俄或美苏英法四国战争能力之和。德国的盟国中日本的战争能力还可以但离得太远,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战争能力都是二流水平。一战中,超一流的德国和二流的奥匈帝国与一流的英法和二流的俄国对抗。二战中,超一流的德国和二流的意大利与一流的英法和苏联对抗。不谈正义与邪恶,仅从军事上分析,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犯了两个相同的错误:对手多且强,盟友少且弱。从而导致,德国在战争能力不如对手战争能力总和的情况下发动侵略战争,仅仅依靠战略战术获得一些暂时的胜利。 实力是根本,谋略只是实力的倍增器。将军、士兵、研制武器的人、武器和兵工厂是军事实力的五个关键要素,战略战术水平由将军的水平决定。世界上的人其实都差不多,决不能指望己方的将军和士兵能比敌方的将军和士兵强多少。战略战术可以弥补战争能力的不足,但是这种弥补是有限的。进攻方的战争能力是防守方的十倍时才可以稳操胜券。进攻方的战争能力是防守方的五倍时,防守方有机会反败为胜。进攻方的战争能力是防守方的两倍时,胜负参半。进攻方的战争能力与防守方相当或不如时,胜率很小。 一战中,德军在马恩河、凡尔登和索姆河投入的兵力与英法相当,在东线的战争能力也不超过俄国的5倍。二战初期,德军战争能力20倍于波兰军队,3倍于英法联军,2倍于苏军。德军战争能力只与苏军和英法联军之和相当,仅仅是靠战略战术上的原创——“闪电战”取得了战争初期的胜利。谋略只是实力的倍增器,一旦敌人也学会了闪电战,那么这种倍增作用就会立即消失。 秦国的战争能力只有六国战争能力总和的一半,但是秦国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而六国互不驰援,积极地配合秦国“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才灭了六国。一战中,德军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英法俄三国联手,后来美国又参战,德军怎么可能取胜。二战初期,德军先东灭波兰,再西破法国,然后东袭苏联。英法在德军闪击波兰时积极配合德军在西线“静坐”。苏联在德军袭击法国时也积极配合,在东线互不侵犯。上帝给了人类两次机会,把法西斯扼杀在腹背受敌中,但是人类放弃了。英法在德军突袭苏联时,还有点幸灾乐祸。德军在二战初期取得的军事上的暂时胜利,就是各国互不驰援造成的。一旦美苏英法联合起来,德军就只能进行战略防守了。 同样,在五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各怀鬼胎造就了以色列的最后胜利。中国不帮助越南和朝鲜,美国早就把他们变成伊拉克了。如果中俄不帮助伊朗,伊朗也在劫难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兴登堡:德国英雄 东线战场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在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激进组织成功刺杀。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不久,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迅速演变为世界大战,34个国家约15亿人被卷入战争。 一战有东西两条战线,德军和英法联军在西线厮杀,德军、奥军和俄军在东线对决。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为了兼并更多的土地以报杀子之仇为由向塞尔维亚宣战。德皇威廉二世企图称霸欧洲,等待战争的理由已经很久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企图从奥匈帝国手中夺取加里西亚,从土耳其手里夺取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因此沙俄对战争是毫不犹豫的。就这样,东线战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坦能堡战役 1914年8月,俄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扑西北面的东普鲁士,另一路开向奥匈帝国境内的加利西亚。俄国第一军和第二军试图通过南北合围的战术歼灭东普鲁士的德国守军。 1914年8月17日,俄第一军跨越边界。三天之后,第一军向德军主力发起进攻,迫使德军后撤。与此同时,俄第二军趁势从南面进入了东普鲁士境内。但是,俄第一军没有乘胜追击让第二军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1914年8月23日新上任的德军指挥官冯·兴登堡和恩里希·鲁登道夫决定进攻俄第二军暴露的西侧翼。当时俄军高级指挥部仅有的几个电台在发报时基本都不加密,德军轻易地获悉了俄军的意图和部署。三天之后,德军发起进攻,俄第二军迅速土崩瓦解。大战四天之后,俄第二军被全部歼灭,数千人成了俘虏。 马苏里安湖战役 在坦能堡战役的整个过程中,俄第一军还没有反应。冯·兴登堡决定在俄第一军有所行动之前发起进攻。 1914年9月7日德军发起进攻。德军试图将俄第一军赶到马苏里湖沼泽地带里去。但是俄第一军在两个师的掩护下,全线撤退,大部份得以逃脱。 1914年9月13日,俄国军队全部被赶出了东普鲁士。俄军一路丢盔弃甲,最后撤退到本国境内。 马苏里安湖战役让俄军损失了12万人和大量的武器装备。至此,俄军在西北面战场上全线溃败。 罗兹混战 俄军在西北面战场上全线溃败,但西南方面的俄军进展顺利。俄军打败了南加利西亚的奥地利军队。此刻西线战事愈演愈烈,奥军已无力派兵增援东线。德国感到事态紧急,立即向西南方向派出援军。 冯·兴登堡和恩里希·鲁登道夫率领东普鲁士三分之二的德军开赴西南前线。德军、奥军和俄军在奥匈帝国境内的罗兹地区展开混战。最后,德军和奥军共死伤13万人,俄军至少损失了15万人,俄军向华沙方向撤退。 攻占华沙 德军比俄军强大,主要是因为俄军严重缺乏枪支弹药。很多俄军士兵连步枪都没有,有的俄军部队甚至三人或五人一支枪。但是,俄军还是远胜于奥地利军队。奥军的所有进攻都需要德军的帮助才可能成功。 1915年5月,为了增援已经陷入困境的奥地利军队,德军队又对俄军发动了进攻。兴登堡亲自指挥德军很快将俄军击溃,并俘虏了9万多人。 俄军撤退时,炸毁了沿途所有的桥梁。德国工程师昼夜工作才使德军得以继续进攻。 1915年8月5日,德军终于开进华沙,并在华沙组建了临时战区政府。 德国英雄 冯·兴登堡和恩里希·鲁登道夫的组合是威力无比的,坦能堡战役让他们成为民族英雄。因为500年前,德国人曾经在坦能堡败给了俄国人。后来,冯·兴登堡成为德国总统。希特勒也只能等到冯·兴登堡离开人世之后才接任德国总统。冯·兴登堡死后,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德国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三职,自称元首,独揽德国大权。 前辈是难以超越的,特别是立有军功的前辈。华盛顿和罗斯福的影响力超过杰弗逊和里根,其他美国总统就只能望其项背了。勃烈日列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影响力明显不如斯大林。丘吉尔之后的英国首相几乎都没有世界影响力了。在中国和也是难以超越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 沙皇退位:痴情的结果 从1914年8月23日冯·兴登堡担任德军指挥官到1915年8月5日冯·兴登堡在华沙组建临时战区政府的1年时间里俄军损失惨重,数十万俄军被打死或者被俘获,军队的补给迅速减少,很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德军的胜利让俄军高层无计可施。 1915年9月,沙皇尼古拉二世撤掉了叔父尼古拉大公最高司令官的职务,自己掌握军权,并亲自到前线督战。沙皇把国家大权交给了皇后亚历山德拉和皇后极为信任的法师拉斯普庭。1894年11月,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德拉奉命结成政治婚姻。亚历山德拉是德国的公主,但算起来她是尼古拉二世的远房姐姐。亚历山德拉把欧洲宫廷流行的血友病带到了俄国。1904年8月12日近亲结姻的他们迎来了罗蒙诺夫王朝唯一的男性继承人阿列克谢,但阿列克谢一出生就患有血友病,经常流血不止。皇太子的健康成了沙皇家庭的最大阴影。一次,皇太子阿列克谢发病,流血不止,濒临死亡。法师拉斯普庭给阿列克谢念了几句咒语,阿列克谢就好了。从此,拉斯普庭深得皇后亚历山德拉的信任。 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是一位称职的君主,但却是一位痴情的丈夫,对妻子亚历山德拉一向言听计从。拉斯普庭利用皇后作为支配沙皇的工具,掌控着朝廷大部分高级人员的任命和几乎所有文件的制定。拉斯普庭不仅干预朝政,还干预前线的军事行动。拉斯普庭的所作所为使沙皇的统治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危机境地,这直接影响到了战争的结果。1915年的战争让俄国丧失了大片的国土,损失了200万的兵力。 1916年初,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沙皇尼古拉二世顶住了皇后和拉斯普庭的压力,任命阿莱克西·勃鲁西洛夫将军为前线指挥官。勃鲁西洛夫认为同盟国拥有功能完备的铁路系统,可以迅速把增援部队运送到受到威胁的地区。因此,他决定扩大打击面,这样就可以牵制住敌军的增援部队,不得抽身。勃鲁西洛夫选择了奥地利的军队作为进攻目标,并开始了细致的备战工作。俄军挖掘的地道,直通到奥军70米长的防线内。俄军修筑了巨大的掩体,使后备部队不受炮火打击。 1916年6月4日勃鲁西洛夫发动了全面进攻。虽然奥军猛烈反击,但奥军的防线最终还是被攻破了。奥军损失了60万人,其中40多万人被俘。但很快,德军从西线赶来增援,奥匈帝国的援军也从意大利赶来增援。因此,勃鲁西洛夫被迫撤退。 前线战事不利,后方的沙皇统治也开始摇摇欲坠了。俄国经济已经崩溃,除了直接支持前线打仗的系统以外,工厂都停产止了,交通系统也停止运营了。与此同时,军费开支却仍然在大量增加。罢工事件频频发生,以布尔什维克党为主的革命党人不失时机的进行起义宣传,号召士兵和工人联合起来,推翻沙皇政府。 1916年秋,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都发生了兵变。在俄国海军的推动下,沙皇尼古拉二世越发被架空了。他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对事态根本无法控制。这时,比丈夫更爱过问国事的皇后和处处干预国事的拉斯普庭激起了群臣的愤怒。 1917年3月初,上街游行的工人越来越多,国家杜马的议员也出现在人声鼎沸的游行团体之中,局势日益紧张。在前线督战的尼古拉二世命令用武力驱逐人群,并要求解散国会。但是所有的方法都行不通了。不久,彼得格勒的驻军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杜马组建了一个临时委员会,试图恢复秩序。同时,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苏维埃代表团则致力于根据“普遍、平等、保密和直接选举”的原则建立国会。此时的沙皇还企图调兵遣将,进行垂死挣扎,但已无回天之力了。他被完全孤立,他不得不接受唯一的选择:退位。 1917年3月15日午夜,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他想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米哈伊尔,但遭到米哈伊尔的拒绝。五天后,沙皇和他的家人被捕。从此,沙俄君主政体土崩瓦解。 可以输掉战争,不能输掉明天 胜败乃兵家常事。可以输掉战争,但不能输掉明天。因此,对于一个政权来说,侵略战争可以输,卫国战争不能输。因为输了卫国战争就没有明天了。俄军在武器装备、交通运输和后勤补给等方面明显不如德奥军队的情况下,仅凭数量优势悍然发动侵略战争,企图从奥匈帝国手中夺取加里西亚,从土耳其手里夺取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这是未战先败。在战事不利,后方不稳时还企图垂死挣扎。这是最愚蠢的穷兵黩武。最后,侵略战争输了,政权也丧失了。晚清政府不是全力地进行卫国战争,而是用割地赔款的方法去避免卫国战争的发生,结果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政权。蒙古灭了南宋,满清灭了大明,但南宋政权和明末政权并没有让中华民族蒙受多大的耻辱。晚清政府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让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耻辱。继晚清政府之后,蒋介石用“攘外必先安内”让中华民族蒙受了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无数次被屠杀的耻辱。在卫国战争中全力以赴的政权不一定会胜利,因为侵略者可能过于强大。但是,在卫国战争中畏首畏尾的政权必然灭亡。 台海风云变幻,如若有变,非战不可,否则五星殒落。台海一战,战则必胜,不战必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被战争逼的 1917年3月15日午夜,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沙俄君主政体土崩瓦解。不久,以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杜马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管了俄国大权。与此同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也建立了起来。两个政权并存的俄国走到了十字路口。 克伦斯基的政府决定俄国将继续参加战争。这个巨大的错误让渴望和平的俄国人民倒向了布尔什维克。 1905年起,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就在瑞士流亡。在瑞士,列宁有很多追随者。列宁一直关注着俄国的革命,密切注意着国内事态。 1917年4月,列宁乘火车回国。 1917年4月16日,列宁到达彼得格勒车站受到数千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列宁站在装甲车上发表演说,呼吁“所有权力归苏维埃”。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反映了绝大多数俄国民众的心声,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而就在此时,克伦斯基政府却在策划再次攻打德军和奥军的共同防线加利西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调集了大量的火炮,准备的枪支和炮弹比以往任何战役都多。 1917年6月29日,俄军开始对加利西亚防线进行猛烈轰炸。 1917年7月1日,经过两天的轰炸,俄军正式开始进攻。对于早已作好准备的敌军防线来说,这样的进攻并没有多少优势。德军的第一道防线比较薄弱,很快就被俄军突破了。但是,德军的第二道防线却成为了俄军的地狱。战争的第三天,德军发动强烈反攻。俄军很快就被击垮了。 很多俄军士兵被扔在战场上,被德军枪杀或把绞死。这场灾难加剧了俄国老百姓的恐慌,也激起了俄国人民的愤怒。不久,彼得格勒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然而,克伦斯基却从前线调回部队对示威群众进行残酷的镇压。克伦斯基还下令通缉列宁,列宁被迫出走芬兰。俄国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和布尔什维克威信的提高,使临时政府感到自己的政权已经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德军占领了俄国第二大波罗的海港里加。在这种形势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加紧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布尔什维克赢得了彼得格勒军区35万军人的支持。 1917年10月30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国。此时,革命军事委员会已经建立,布尔什维克代表们进驻了陆军和海军。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由士兵和工人赤卫队组成的革命部队迅速占领了重要的战略据点,还控制了桥梁、电报总局和主要的火车站。到1917年11月7日早上,几乎整个首都都落入起义军的手里。此时,克伦斯基要求在外驻军迅速支援,但最终没有成功。 1917年11月7日上午9点,克伦斯基感到绝望,他决定亲自去北方军区调动心腹部队来镇压革命。但克伦斯基这一去就没能再回来。克伦斯基离开时,临时政府的官员正在冬宫开会。不久,革命者包围了冬宫,但是临时政府的官员拒绝投降。 1917年11月7日晚上9点40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尔芙乐尔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信号,也打破了临时政府的官员等待援军的梦想。士兵和赤卫队员冲进了冬宫,逮捕了正在开会的临时政府的官员们。革命取得了胜利,所有的原政权的标识都被迅速拆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了! 1917年11月8日晚,列宁颁布了和平法令。1914年到1917年的战争让俄国损失惨重,所以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是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 1917年12月15日,苏维埃政府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了停战条例——《布列斯特和约》。至此,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沉寂了下来。 人民选择的不是主义,而是希望 沙皇尼古拉二世显然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然而,克伦斯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战争导致的经济崩溃已经让沙俄君主政体土崩瓦解了。克伦斯基却不汲取教训,继续穷兵黩武,发动新的进攻。这无疑让人民除了列宁别无选择。可以看出,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不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而是战争和历史的偶然。因为经济崩溃,所以俄罗斯人民需要改朝换代。因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置经济崩溃于不顾,所以俄罗斯人民选择了苏维埃政权。1991年,因为腐败和经济困难,俄罗斯人民再次做出了选择。这次他们选择了叶利钦,而不是戈尔巴乔夫。抛弃克伦斯基的资本主义选择列宁的社会主义的俄罗斯人民在84年后放弃了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选择了叶利钦的资本主义。人民选择的决不是主义,而是希望。 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让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纳粹主义的确实现了德国的复兴,至少在1939年之前没有辜负德国人民的希望。1933年德国人民选择了纳粹主义,1945年德国人民为这个选择而后悔。人民选择的永远不是主义,而是希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无畏舰:对马海海战的启示 1805年,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击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从此英国一直保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 1888年,威廉二世登上了德国皇位。威廉二世认为德国要称霸世界,不仅需要强大的陆军,还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1898年,德国通过《海军法案》。在海军上将冯·提尔皮茨的领导下,德国海军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船计划。 1903年,英国注意到德国海军的大规模的造船计划。在19世纪独占鳌头的海上霸主希望对全球的海洋事务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因此,英国将海军力量集结到北海地区,以应对德国舰队的威胁。 鱼雷 鱼雷是19世纪下半叶发明的一种海军武器。鱼雷理论射程能达到8公里,距目标1000米以内发射的鱼雷有较高的命中率。19世纪80年代,小型的高速鱼雷艇已经开始服役。鱼雷艇机动灵活,能对大型战舰发动袭击。为了保护主要战舰免受它们的威胁,鱼雷艇驱逐舰登上了舞台。鱼雷艇驱逐舰还担任了诸如侦察敌情和发射鱼雷等其他的任务。 水雷 除了火炮和鱼雷之外,另一个对舰艇的造成威胁的武器是水雷。现代意义的水雷是俄国人在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第一次使用的。1914年的标准水雷都带有触角,如果撞到舰船,就会引爆炸药。潜艇和水面舰艇都可以布雷。为了清除水雷,扫雷艇开始被使用。最早的扫雷艇往往是用打渔的拖船改装的,双艇同时作业,用两艇间悬挂的缆线将水雷排除。然后用步枪火力将它们破坏。 无畏舰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在日本对马海峡发生海战。日本海军凭借大口径的火炮出乎意料地击败了强大的俄国海军而大获全胜。对马海战证明只有最大口径的舰炮对海战的胜负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导致了全大口径火炮战舰的迅速发展。在对马海战之前,战舰上的火炮有多种不同口径,一般在中心炮塔有四门300毫米的主炮,两边装备小口径火炮,这样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角度发起攻击。但是,对马海战证明,小口径火炮没有多大用处,大口径舰炮的口径和射程才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 1906年,英国制造了第一艘全大口径舰炮的战舰,命名为无畏号。此后,这种新型的全大口径舰炮战舰都被称为无畏舰。 无畏舰的出现让当时所有其他的战列舰在一夜之间都成了淘汰品。这样德国海军就有机会赶上英国海军了。英德之间开始争相建造无畏舰。德国的建造效率提高得很快,建一艘无畏舰的时间很快就由三年缩短到了两年。这造成了英国的恐慌,英国决定建造更多的无畏舰,并不断地加大新型战舰的舰炮口径。 1908年,英国建造了一种新型战列巡洋舰,火力稍逊于无畏舰,但速度更快。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英国人牺牲了保护装甲,这使它在后来的日德兰大海战中付出了代价。德国人却没有这么冒险,他们建造的是装甲巡洋舰。巡洋舰是舰队的主力侦察兵,同时保护战列舰免受鱼雷艇驱逐舰的攻击。由于英国海军势力遍及世界各大洋,需要一种能对远洋海域进行控制的轻型舰船,在战列巡洋舰之后,英国又制造了轻型巡洋舰。 1914年,德国有14艘无畏舰,英国有21艘,美国和法国各有10艘,俄国和日本各有6艘,意大利有4艘。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无畏舰上装备了8门380毫米口径的巨炮,射程约13公里,是普通战舰上火炮射程的3倍。伊丽莎白女王号还是第一艘使用燃油代替煤炭作动力的战舰,因此它的航程更远。 武器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系统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步枪淘汰了大刀和长矛。火炮粉碎了骑兵。机枪阻止了步兵。坦克越过了堑壕。飞机是坦克和军舰的克星。坦克加飞机战胜了机枪加堑壕。单发步枪、连发步枪、机枪、冲锋枪;火炮、榴弹炮、迫击炮、自行火炮;坦克从步履蹒跚到全副武装;飞机从螺旋桨侦察机到隐形战斗机;军舰从战列舰到核动力航空母舰。导弹、卫星、激光和粒子束等不断加入到武器系统中来。冷兵器时代谈军事实力主要比人数。一战时谈军事实力主要比人员、机枪、大炮、坦克、军舰和飞机的数量。二战时谈军事实力除了数量还比武器的生产能力。现在谈军事实力主要比武器质量,其次才是人员和武器的数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争日益向着技术决定论的方向发展了。谁能想出让10架歼8战胜10架F-22的战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武器系统的技术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武器数量又相当的情况下,除非敌人是白痴,否则难以取胜。技术水平相差一代,可“以量抗优”。技术水平相差两代,只能“以血抗优”。技术水平相当,则攻防自如。 科研人员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普通士兵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力日益减小,指挥官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力亘古不变。战争胜负从来都只取决人,但认为战争胜负只取决于作战的士兵和将军那就大错特错了,研制武器的人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使用武器的士兵和将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德海战:战死的传统 1914年战争爆发前夕,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远比德国帝国海军强大。英国皇家海军有两个主力舰队,一个是基地在苏格兰斯卡珀湾的本土主力舰队,另一个是基地在马耳他的地中海舰队。皇家海军一共拥有无畏级战舰30艘,巡洋舰113艘,驱逐舰229艘,潜艇70艘等,总吨位为270万吨。英军在西印度和南大西洋还有些小型舰队,同时它还能调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数不多的海军部队。英国还与法国达成协议,英军可以使用法国的南部港口土伦,以集中双方在地中海的实力,防范基地在基尔和威廉港的德国公海舰队。 德国海军的主力是德国公海舰队,另外有一些海军力量分散在世界各地。但是,大多数战舰在战争爆发后没有能力冲破皇家海军的交叉火力返回德国。他们的任务就是尽量对协约国的海上贸易制造障碍。其中最有实力的是德国海军上将冯·施佩伯爵指挥的远东舰队,基地设在中国的青岛。冯·施佩的远东舰队包括“沙恩霍斯特”号装甲巡洋舰、“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和“艾姆登”号轻型巡洋舰等。远东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攻击英国商船和运兵船。除了远东舰队,德国在本国水域之外的海洋上还有几艘战舰。 1914年,远东舰队的“艾姆登”号轻型巡洋舰被派往印度洋袭扰船运。“艾姆登”号先后击沉过一艘俄国巡洋舰,一艘法国驱逐舰和十六艘商船。最后,被澳大利亚海军击沉。 1914年8月底,英国舰队进攻了赫耳果兰湾,在这场战斗中,德国损失了三艘轻型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 1914年11月1日,冯·施佩的远东舰队在智利海岸外与一个基地在南大西洋福克兰岛的英国舰队发生了交火,英军的两艘巡洋舰被击沉。 1914年11月和12月,德国舰队轰击了英国东海岸滨海城镇,企图引诱并围歼英国部分海军兵力。他们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却杀死了上百名英国平民。这是一个多世纪来,英国平民第一次在敌国对本土所进行的军事行动中丧生。英德的海战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 1914年12月初,英军在斯特迪海军上将的指挥下进行了报复,在福克兰岛外海域摧毁了冯·施佩的远东舰队。冯·施佩本人和他的两个儿子在战斗中身亡,冯·施佩的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舰上2200多名官兵也沉入大海。海军指挥官应同旗舰共存亡正是从冯·施佩的战死开始成为一个传统的。 1915年1月,英德在北海上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英国截取了德军的无线电信号,得知德国的舰队将要发起进攻。英国贝迪海军上将和他的第一战列巡航舰队拦截并攻击了德国舰队。德国的一艘战列巡洋舰的两个炮塔被摧毁。另一艘布吕歇尔号巡洋舰因为舰体受伤速度减慢,被四艘英国战舰围攻,大约八百名船员和战舰一起沉入了海底。 进攻的条件 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够发动战争的。在战争中,进攻方的军事实力往往要十倍于防守方才能稳操胜券。或者说,侵略方的军事实力往往要十倍于被侵略方才能稳操胜券。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犯了军事冒险主义错误。进攻方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少要保证与防守方相比没有明显的弱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的实力都明显弱于英国海军。正是因为这样,强大的德国陆军始终没有在英国本土大显身手的机会。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威廉二世、希特勒、东条英机和萨达姆显然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很好地做到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地球上,很少有人怀疑美国会取得这四场战争的胜利,只是在讨论有多大的损失而已。美国的确“欺软怕硬”,因为美国可以动用十倍于“软敌”的军事实力去进行一场战争,而难以动用十倍于“强敌”的军事实力去进行一场战争。但是,要注意并不是每一场战争都需要一个“胜利”的结果。可以先败再胜,也可以军事上败政治上胜。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德兰海战:胜负难判 1916年1月,莱因哈德·冯·舍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公海舰队的新指挥官。他计划通过进攻来消耗英国本土舰队的实力。冯·舍尔命令手下的战列巡洋舰作为诱饵到挪威海岸进行挑衅,从而将贝迪将军的巡洋舰队诱出苏格兰的基地。这样,德军公海舰队就可以抢在英国本土舰队赶来救援之前消灭它们。 1916年5月31日凌晨,德国希佩尔海军中将根据舍尔的命令率领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型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组成的“诱饵舰队”驶出威廉港。在希佩尔出发2小时后,舍尔亲率公海舰队主力也悄悄地离开了威廉港。这是一支包括16艘无畏舰在内的59艘舰只组成的庞大舰队,隐蔽在“诱饵舰队”之后50海里处,等待贝迪的舰队上钩。 然而,英国人破译了德国海军的无线电密码。1916年5月30日下午,皇家海军指挥官杰利科决定在海上集结所有的战舰对德军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皇家海军拥有24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正处于实力的巅峰。杰利科几乎动员了全部的英国舰队。他率领包括24艘无畏舰在内的99艘战舰,浩浩荡荡地从斯卡珀湾出发了。贝迪将军接到命令在31日下午和主力舰队会合。他带领舰队驶离了福斯河湾基地。 1916年5月31日下午两点,贝迪和希佩尔的诱饵舰队在海上相遇了,双方随即展开了激烈战斗。由于使用了立体测距仪,德国的火炮优势很快显现出来。贝迪的六艘战列巡洋舰中三艘被严重击伤,其中有一艘由于没有装甲防护被炮弹打穿了弹药库,引发爆炸以至沉没。双方都用驱逐舰向对方发射了鱼雷,但没有一方的鱼雷起到了决定作用。希佩尔以为贝迪已经上钩,立即下令舰队转向,贝迪紧随其后。此刻,舍尔率领的公海舰队在位于贝迪11.5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正等待着希佩尔按计划将贝迪引来,给它们致命一击。 很快,贝迪发现了公海舰队。舍尔的舰队开始追击贝迪。舍尔希望能一举摧毁这支被引诱上钩的舰队,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杰利科正率领英国本土舰队向这里驶来。贝迪将军试图告知杰利科具体位置,但他发出的信号一开始被误读了。直到下午6点,杰利科的主力舰队才与贝迪会合。 1916年5月31日下午6点15分,舍尔发现了英国本土舰队的主力,他明白必须尽快的撤退,否则自己的舰队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他果断地命令舰队在驱逐舰的掩护下,180度转向,向西南方向驶去。这个决定成功地使公海舰队从困境中摆脱出来。然而,舍尔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公海舰队正在远离自己在东南方向的基地。杰利科看出了这一点,同时他担心在晚上会受到德国潜艇和鱼雷攻击。因此,杰利科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改向南行驶,企图切断德舰返回基地的航线。 舍尔的舰队如果不能在夜间返回基地,那么天亮之后,情况将十分危险。舍尔下令所有舰船又一次180度的转弯,向东南方向驶去,趁夜向杰利科的主力舰队尾部发起攻击。舍尔派出了所有驱逐舰去拦截英军主力舰队,从而掩护公海舰队的主力突围。 按照舍尔的命令,德军驱逐舰从不同的方向进攻英主力舰队,给英军造成混乱。德国舰队和英军担任后卫的驱逐舰遭遇,由此演出了日德兰大海战的最后一幕。双方借助照明弹、探照灯和舰艇中弹的火光进行战斗。 1916年6月1日凌晨,公海舰队已经接近了基地,他们平安地躲过了英军的追击。英国海军部给杰利科发来电讯侦察通报,告诉他舍尔的舰队即将回到威廉港,失望的杰利科只好带着他的主力舰队返回基地。这场盛况空前的海上争霸结束了。杰利科很清楚他没能摧毁德国的公海舰队,英军的损失实质上要比德军大。不谈德国的火炮优势,这些损失也反映了英国军舰设计的基本漏洞。 战术变化,实力为本 舍尔的军事才能在杰利科之上,舍尔知道德国公海舰队的实力不如英国本土舰队,不能硬拼只能通过消耗战取胜。在发现本土舰队主力后,舍尔立即撤退,避免实力悬殊的决战。杰利科却未能把握战机,乘胜追击。舍尔趁夜向杰利科舰队尾部发起攻击,让杰利科感到意外。此时,杰利科再次丧失战机,最后让德国公海舰队逃回基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在日德兰海战中都有体现。但是,战术只是实力的倍增器。英国本土舰队虽然损失较大,但实力仍然比德国公海舰队强。本土舰队仍然像牢狱看守一样,把公海舰队囚禁在较小的活动范围内。公海舰队像牢房中的囚犯一样,攻击牢狱看守,却没能成功越狱。 军事实力主要是指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士兵的素质和将军的才能只有到战争发生时才能知道。一般不应该指望己方士兵的素质和将军的才能在敌方之上,因此,和平时期讨论军事实力都是对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比较。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是可以在战前知道的,战术变化和应用却不能在战前预知。 密码之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德国人的运气总是不好,他们的无线电密码常常被对手破译。日德兰海战前德军的无线电密码被破译了。不久之后,德国潜艇上的解密机又被截获了。二战中,德军的无线电密码又被破译了。蒙哥马利能够战胜隆美尔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破译了德军的无线电密码,对隆美尔的动向一清二楚。中途岛海战,美军也是成功地截获了日军的密码才取胜的。当代战争中,密码就更加重要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潜艇战:在实战中学习 早在16世纪,人们就萌发了开发一种水下舰艇的想法。17世纪,荷兰就设计了潜艇。但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潜艇是由美国人约翰.霍兰德设计的,他的霍兰德八世潜艇可搭载7名船员,还有一具单鱼雷发射管,并从1903年开始在美国海军服役。一战前,美国的潜艇已经有了4具鱼雷发射管,还可搭载20多名船员。 一战大战爆发时,英国有潜艇70艘,德国只有37艘。英国的B级潜艇能搭载15名船员,并有两个鱼雷发射管,但只能携带4枚鱼雷,水下航速约每小时19公里,续航里程达1600公里。B级潜艇由电池驱动,因此它在水下的时间绝对不能超过12个小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军事家们对潜艇并未给予热切的关注。封锁敌国海岸和摧毁敌军舰船这两大海军任务,基本上还是交由战舰完成。各国海军给潜艇的任务是:侦查、布雷以及击沉水面舰艇。潜艇通过潜望镜找到目标,发射鱼雷,然后向深水下潜逃跑。 1914年9月22日,一艘德国潜艇在距荷兰海岸一小时航程的位置,击沉了三艘老式的英国战列舰,造成了1400人的伤亡。这次成功的外海扫荡充分证明了潜艇的能力。德国潜艇初战告捷,使威廉皇帝的海军顾问冯.蒂尔皮茨上将开始意识到,在打击协约国的商船和摧毁英国人的贸易方面,潜艇也许会是一个更好的武器。潜艇开始被用来辅助封锁敌国海岸,打击协约国商船。 商船一般都单独航行,海军舰艇很难给它们提供保护,尤其在它们偏离了海上主航道时。 国际法规定,战船如果误袭商船,必须在商船沉没之前,安置他的船员。德国潜艇最初也遵循这一法规。潜艇的海上封锁任务因此受到了限制。由于载员数目和空间有限,潜艇没有足够的食品和多余的空间在艇上安置商船俘虏。有时候,潜艇会帮助拖引被其击沉的商船上的船员,但这样它很容易受到攻击。所以,在盘查完毕后,德国人通常让这些船员坐上救生艇,指明到达最近陆地的航线,然后任其漂流。 百分之八十被俘获的商船被德国潜艇前后甲板上的火炮所击沉。德国潜艇指挥官在感觉安全的情况下,甚至会直接将炸药放上船只,将它引爆炸毁。这是因为德国潜艇最多只能携带8枚鱼雷,所以不得不节省使用。 防潜网 大战一开始,英国的驱逐舰就在北海加强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舰船在英吉利海峡和苏格兰跟挪威之间320公里的海面上巡逻,拦阻任何开往德国的船只,并确保德国船只无法进入大西洋从事海外贸易。英军一旦拦截德国商船,就在入港后没收其所有货物。为了防止德国潜艇潜入英吉利海峡,英军在几个星期之内,成功地从挪威到英吉利海峡之间用防潜网构建了一条严密的封锁线。防潜网就是铁丝网和水雷等构成的阵列。 防潜网在修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国商船的海上贸易,因此,德国只得依赖中立国的船运。在战前签订的一些国际协议规定只有部分商品是违禁的,而中立国的商船只要不是开往敌国的码头,它的货物就不会被扣留。英国对此的回应措施就是在拦截中立国的商船后,强行购买船上的货物,然后放商船回出发地。这样防止了人员伤亡,同时也给了船主一些经济补偿。 德国也部署了一些战舰和武装商船,企图拦截英国的贸易船只,但大多数都遭到了英国战舰的追击并被摧毁。德国人没有能力封锁英国的贸易,他们不得不另想办法了。 Q型船 在注意到德国潜艇会浮出水面进攻商船后,英国制造了一种新的反潜武器,称为Q型船。Q型船就是伪装成商船的战舰。Q型船等德国潜艇浮出水面后就揭开伪装,用大炮、鱼雷和炸弹攻击潜艇。Q型船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还捕获了一艘德国潜艇,一直到1917年,德国的潜艇指挥官们才再也不会上这种当了。 反潜新武器 水中听音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侦察到水下潜艇引擎的声音。船后面拖着的浮标就像耳朵一样,操作员听着暴露潜艇行迹的引擎声,通过刻度盘确定它们的准确位置。 深水炸弹:即水面舰艇释放的水雷,可以在到达一定的深度时爆炸。要确定炸弹有没有命中目标,只要看海面上有没有潜艇被击中后泄漏的油污就可以了。 水上飞机:可以用鱼雷、炸弹和机枪进攻德国潜艇。 飞艇:能连续飞行50个小时,有2400公里的续航能力,可以帮助确定德国潜艇的位置。但将它们作为进攻平台却不太实用,因为艇身太不稳定,进攻没有任何精度可言。但它们可用来指引水面舰只打击潜艇。 武器的效能 一战就有了坦克,但二战时人们才发现坦克陆战之王的能力。战列舰很早就装上了大口径舰炮,但是对马海战后人们才发现全大口径舰炮战舰的重要性。1903年潜艇就服役了,但11年后,潜艇才得到重视。在战争中发现武器的效能就是用鲜血去学习。为什么不在武器发明之前或刚发明时就充分认识到其效能呢?研究新武器的战术用法和效能与研制新武器本身同样重要。必须保证在新武器及其改进型在装备部队时就充分认识到其效能和战术用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参战的借口 潜艇的优势在于潜伏水下,秘密行动。公然的警告并拦截商船使德国潜艇很容易暴露目标,也因此会受到英国战舰,特别是来自Q型船的攻击。 1915年2月4日,为了更有效的打击协约国的商船,并保护本国潜艇,德国宣布在英国和爱尔兰周围水域执行无限制潜艇战政策,就是将这些区域划为战争地带,任何进入该区域船只都将被击毁,不予警告。 尽管德军承诺尽量避免击沉中立国船只,但由于担心Q型船的出没,德国潜艇的舰长们得到指示,保证潜艇安全才是第一要务。因此,误袭也就在所难免,德国人希望这样的威胁可以吓阻中立国的船只进入英国的水域。 英国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大做宣传,谴责德国漠视文明国家的战争法。但中立国家却认为英国没收船上全部货物的做法也并没好到哪里去。德军的潜艇不断地击毁协约国商船,他们感觉自己手中掌握了一种决定性的武器。 1915年5月1日,冠达海运公司的客轮卢西塔尼亚号挂着英国国旗离开纽约开往利物浦港六天后,在西南爱尔兰外的海域,该船被德国U20潜艇发射的一枚鱼雷击沉。包括124名美国人在内的1198人丧身大海。美国曾经对英国扣留中立国船只货物的做法非常不满,但此时它立即和英国站在一起,对这场惨剧做出激烈的反应。但是,经过查实,卢西塔尼亚号上的确携带有弹药等违禁货物。所以,美国没有因此对德国宣战。 无限制潜艇战一直延续到1915年底,直接导致了130万吨的货物损失,其中百分之六十五是英国的。 1915年8月,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国“阿拉伯”号商船。越来越多的美国公民的伤亡迫使美国政府采取强硬立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严正抗议德国人的行为,声称如果德国不停止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将断绝与德的外交关系。因为担心美国参战,德国不得不在大西洋和北海停止了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潜艇转向了美国船只较少光顾的地中海地区。德国第一次无限制潜艇战告一段落。 1916年的战况给了包括德国在内的每一个交战国以更大的压力。英国对德国的封锁也日渐严密,德军在凡尔登耗尽法国元气的计划落了空,加上在索姆河与英军的惨烈会战,大大消耗了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多人怀疑德国是否经得起又一年的消耗战,到了1916年8月,德国政府和最高指挥部又开始重新审议无限制潜艇战的问题了。 德国海军参谋部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潜艇,就能够封锁英国的贸易,最终逼迫它求和。德国建造潜艇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但是德国最大的顾虑是美国可能因此对德宣战。如果美国参战,形势对德国将十分不利。但,德国人选择了冒险。 1917年2月1日,无限制潜艇战重新开始。德国开始潜艇战的两天之后,威尔逊总统正如他一年前警告的那样,断绝了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德国的大型远洋潜艇把基地设在德国北海的港口。短程的沿岸潜艇把基地设在比利时的港口。 1917年2月到3月间,德国潜艇击沉了至少500艘船只,东大西洋和北海的中立国船运量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五。舰船被击沉的数量大增一方面是因为新制造的潜艇能携载原来两倍的鱼雷。另一方面是英国皇家海军进攻战术僵化,进攻的巡逻船只被派出肃清主要航道,而德国潜艇就潜伏在主航道边缘水域,等巡逻艇一过,就过来向它们的猎物发起进攻。 尽管潜艇里的条件非常恶劣,尤其是电池会释放难闻的气味,但德军艇员的士气还是随着每一次胜利而高涨。一些德国潜艇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等他们凯旋回到基地,就成了民族英雄。这在25年后第二次大西洋海战中还会被重演。 如果商船损失继续下去,英国不久就会闹饥荒。为了防止这种灾难发生,必须实行严格的食物配给制。甚至在欧洲大陆西线作战的部队也被提醒不要浪费粮食。德国潜艇的威胁加上持续损失惨重的地面战僵局使得英法两国在1917年年初的日子都很不好过。 1917年4月2日,德国没有丝毫停止潜艇战的迹象,威尔逊总统同时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讲,认为美国不能继续袖手旁观了。两院都以绝对多数通过了总统的倡议。 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美国海军可以帮助消除德国潜艇的威胁了。 消除潜艇威胁的主要方案就是将商船集中起来组成编队,进行武装护航。在以前的战争中护航行动被证明非常有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一度被认为过于保守,难于组织。但这种方法的效果很快又被证明了。1917年7到8月间,800艘编队的商船只损失了5艘。 1918年3月到10月间,英美使用更先进、更有威力的水雷,共同布置了一个巨大的雷区。从苏格兰以北的奥克尼群岛一直延续到挪威的领海,一共布了7万多枚水雷,北部的雷区使得德国潜艇要进入大西洋更为困难。 1918年4月,为阻止德国潜艇利用比利时沿岸的泽布勒赫港发动进攻,英国的巡洋舰队袭击了那里,当时停放在港口的三艘德国封锁船被击沉。但是,德国的主力护航巡洋舰冯迪克第夫号侥幸地返回了基地。 英国的军舰经常对德国沿岸进行炮击。英军使用了浅水重炮舰,这种炮舰实际上是一个搭载大型火炮的平台,能直接与德国沿岸炮台上的火炮交火。 1918年初,英美海军基本解除了德国潜艇的威胁。这不仅对英国的存亡有着重大意义,而且使得美国部队能够跨越大西洋登陆法国作战,最终挽救了协约国的命运。 协约国对同盟国的封锁已经越来越紧密了。英国本土舰队和美国大西洋舰队合起来的强大实力很快让德国的公海舰队放弃了与盟军在海上决战的念头。 1918年夏季,盟军赢得了海上战争的胜利。 中立国的变故 战争中,中立国的参战对战局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无限制潜艇战是美国参战最直接的原因。在战争中,保证中立国的利益是难办的。可以开出空头支票,向中立国许诺战后赔偿。也可以在事后赔偿一部分,余下部分战后赔偿。留出一个狭窄的通道,让中立国的船只经检查后才能通过。在当代战争中,无限制的局部战争是难免的,但精确战争的效果会更好。精确战争是防止中立国参战最好的办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斗机:法国人的发明 飞翔之梦 像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很多人为了飞行失去了生命。虽然人类实现飞行梦想的过程充满了挫折和失败,但是这种努力一直在继续。 1783年,载人热气球第一次飞行成功。 1903年12月7日,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顺利升空,飞机在半空中飞了12秒后安全降落,这短短的12秒意味着飞机时代即将来到。 侦察机 1911年,美国和意大利都尝试从飞机上用机枪射击和投放炸弹,但效果很不理想。 1914年8月30日,一架德国鸠形单翼双座侦察机在巴黎上空扔下五颗炸弹,炸死1人,炸伤了两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法军有138架飞机,德军有100架飞机,英军有60架飞机。这些飞机不是为军用而设计的,没有武装,全都用木料和金属线制造,机翼和机身用涂上胶的帆布覆盖。这些飞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动机在飞机前部的牵引式飞机,另一种是发动机装在飞机后部的推进式双翼机。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飞机主要被用于侦察。德国的AEG双翼侦察机在坦能堡战役中为德军了解俄军情况做出了很大贡献。侦察机上没有配备武器装备,双方飞行员见了面还会很有绅士风度的打个招呼,挥挥手。不过好景不长,飞行员感到不能让敌机看到己方阵地上的情况,于是他们开始武装自己的飞机。 战斗机 朝前发射的枪能安装在机翼上,但是这么做装子弹就成了难题。枪也可以装在驾驶员座舱的一侧,但命中的精确度很低。由于牵引式飞机机头上有螺旋桨挡着,因此只能在推进式飞机短舱的前部安装前射机枪。可是,它操作起来很不顺手。于是飞行员们尝试着在牵引式飞机上架设固定机枪。第一个做这件事的就是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 1915年4月1日,加洛斯第一次成功地在牵引式飞机上架设固定机枪。此后的10多天内,加洛斯击落了3架德国飞机,并迫降2架。法国各大报纸竞相报道他的事迹,终于一家报社将“王牌”一词送给加洛斯。“王牌飞行员”从此成为空战英雄的称号,击落5架飞机从此成为“王牌”的标准。今天法国网球公开赛就是以罗兰·加洛斯的名字命名的。 1915年4月18日,加洛斯驾机在德国阵地上空飞行时,飞机发动机突然停止转动。飞机失去了动力,被风吹向德军后方。迫降后他还没有来得及把飞机烧毁,就被德国士兵俘获了。加洛斯的被俘给西线的空战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很快,加洛斯的飞机机身的前部被送到了飞机设计师福克那里。福克是荷兰人,他当时为德国效力。根据加洛斯的飞机,福克及其手下的工程师们很快就研制出了断续器。断续器就是保证向前射击的子弹只在飞机螺旋桨的空隙中射出,不让自己的子弹打到自己飞机的螺旋桨。 1915年8月,德国生产出了一种改进型单翼机——福克式飞机。福克式飞机既能很快瞄准目标,又能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福克的鞭笞”无情地抽在毫无准备的协约国身上,福克式飞机把英法军队的飞机纷纷击落,德国人几乎完全控制了天空。 后来居上的创新 原创固然可贵,后来居上的创新就更加可贵了。英国人在一战中有不少原创,例如:坦克、无畏舰、战斗机、水上飞机母舰、航空母舰和富勒的机械化作战理论,但德国人往往后来居上。加洛斯在牵引式飞机上架设固定机枪,德国人就发明断续器,进而让福克式飞机完全控制了天空。“坦克之王”古德里安在富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闪电战创造的奇迹让全世界感到震惊。 创新能力只有两种:原创的能力和后来居上的能力。既不是原创,又不能后来居上,总是跟踪研究,那来的创新呢?跟踪研究就像小学生考试一样,答案别人已经做出来了,过程别人也知道了,你只是把别人已经完成的事再独立地做一次而已。小学生解出了一道难题会兴奋一下,跟踪研究出了成果也会庆祝一下,但都是解题不是创新。 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三种人:指挥官、士兵和研制武器的人。军队的创新是指战略战术的创新和武器的创新。军队的创新在和平时期比质量,在战争时期比速度。军队的创新在和平时期原创第一,在战争时期后来居上第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空战战术:德国人的创新 空中战术 飞行员们很快就认识到精确的机枪射击功能只是战机综合性能的一部分,空中战术也非常重要。空战史上的真正作战是从“空战之父”伯尔克和马克斯·殷麦曼开始的。伯尔克提出双机编队的空战战术。殷麦曼提出“殷麦曼翻转”战术。殷麦曼翻转就是飞行中向上跃升到垂直90度,然后倒飞,半横滚,最后平飞。殷麦曼翻转既能摆脱敌机,又能获得高度优势,对敌实施再次攻击。殷麦曼用这种方法多次击落英法飞机。飞行员在空中格斗中都试图争取有利位置,把战机开到敌机之上。大凡能把驾机瞬间急转,占领制高点的飞行员都是最终的胜者。 1916年,德国空军异常强悍。英军被迫规定每次飞机执行侦察任务,都需要战斗机护航。飞行编队从而得以发展。但是德国又一次走在了前面,一批性能远远高于协约国飞机的战机被生产出来,德军还采纳了伯尔克的建议,开始用14架战机组成的阵列执行战斗任务,成立专业化歼击机部队——狩猎中队。这样一来,德国空军再一次占有绝对优势。 1916年6月18日,殷麦曼已经累计击落15架敌机。这天,殷麦曼又一次躲在云中等待猎物。一架英国双翼战斗机出现了,他闪电般地俯冲下去。然而,另一架藏在云中的英国战斗机尾随而下将他击落了。 1916年10月,“空战之父”伯尔克已经创造出击落敌机40架的空战记录。一天,伯尔克在与一架英国飞机搏斗时,与本队飞行员伯梅的飞机相撞而命丧黄泉。 飞行编队 继德国的狩猎中队之后,英、法也组建了飞行中队。大规模的机群对机群的攻击便开始了。随着航空部队的兵力不断扩大,德国组建了几支狩猎联队,以取代狩猎中队。编队空战的战术也在战争中发展着,从伯尔克与殷麦曼的双机发展到了3机、6机甚至12机的大编队。 1917年4月,西线的天空完全成了德国空军的天下。虽然如此,为了配合法军总司令尼维尔的地面进攻计划,英国皇家飞行队仍然与德国飞机在法国北部上空进行殊死搏杀。在前5天的作战中,英国飞机发生了56起飞行事故,在战斗中被击落75架飞机,飞行员伤亡105人。一个月内,约有150架飞机被毁,有316名飞行员阵亡或被俘。英国人因此称这个月为“血色4月”。 在血色4月中,德里希特霍芬男爵率领的飞行编队成为了协约国空军的噩梦。一个月间,这个中队击落协约国战机89架,其中21架由德里希特霍芬男爵驾驶的红色战机击落。因此,英国人把德里希特霍芬男爵叫做“红色男爵”。 1918年4月21日,累计击落协约国飞机80架的26岁的德里希特霍芬男爵战死蓝天。 空中骑士 空战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空中侦察能够顺利进行。在整个战争中,空中侦察都非常重要,其中最要紧的一环就是航空摄影,根据拍摄的照片可以绘制出精确的敌方堑壕地图。因此,部队每天都派出飞机到敌区侦察敌军部署。这种任务极其危险,因为普通步枪和高射机枪都能对飞机构成威胁。飞行员侦察回来后必须把他们见到的情况立即向有关方面汇报。然后,他们获取的信息就会被转达到总部,由总部进行分析。有时候,轰炸机中队会很快收到总部的指令去进攻临时军火供应站、敌军总部以及紧靠敌营的通信中心等指定目标。 轰炸机专用的炸药和投弹装置已经出现,但轰炸瞄准器十分原始。炸弹体积比较小,且 出于安全考虑,炸弹只有装到飞机上以后才把引信安上。飞行员主要靠的目测去决定投弹的时机。进行低空轰炸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离敌人步枪、机枪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 直到离战争结束前的几个月,才出现了为保护飞行员而设计的装置。索普维斯火蜥蜴飞机在驾驶员座舱的四周和下部装有装甲钢板。 到战争后期,协约国终于逐渐赢得了西线空战的主动权。截至战争结束,战争双方共动用飞机17.7万架,5万名飞行员被打死。但是交战双方都认为地面的堑壕战比空战血腥得多,空战对决就像中世纪骑士之间的决斗,空中战斗体现了骑士精神。 战术创新 在战争中战术创新的重要性甚至高于武器创新的重要性。因为,在人类战争史上研制新武器所需的时间往往比提出新战术所需的时间短得多。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在英国诞生。直到1939年9月,人们才把坦克的用法搞清楚。研制一种新武器可能只需要1年的时间,但把它的用法搞清楚却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人们总是热衷于新武器的研发,而忽视新战术的研发。人们动用大量的资金,集中大量的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去研发一种新武器,之后还要继续改进。当这种武器服役后,就把如何使用它和它的战术应用问题丢给学历不高的士兵们和军务繁忙的军官们了。往往在士兵大量流血和战争遇到困难时,军务繁忙的军官们才会突发奇想地提出一个新战术。用于研究武器用法和战术的人力和物力不应该少于用于研制武器的人力和物力。如果研制一种新武器花了1亿元,那么研究这种新武器的用法和战术也应该再花1亿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齐柏林飞艇大显神威 热气球 热气球是飞艇的前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热气球仍然被用于侦察,观测者可以在气球上观察敌情,帮助控制炮火。这要比在战斗机上容易操作。 气球员通过电话与地面保持联络,如果发现敌机,他会对地面部队发出警告。要是敌机冲他开火,他可以跳伞求生。地面上的人会立即回收气球,争取不让气球起火,与此同时,地面部队会用高射炮去驱逐敌机。 在一战期间,海军也使用观测气球。因为雷达的发明比较晚,船只想要探明海平面远处发生了什么事是很困难的,所以,热气球在这里帮上了大忙。但是,热气球充气和升空过程费时太多,且有许多使用的限制条件。因此,飞艇和飞机加入到了侦察的行列中来。飞艇特别合适远程海上侦察。战争初期,德国齐柏林飞艇的主要任务就是远程海上侦察。英国方面则选择使用软式飞艇。 飞艇 1852年,法国发明家亨利·吉法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飞艇。 1900年,德国的齐伯林伯爵制造了第一艘硬式飞艇。这种飞艇使用结构完整的龙骨保持气囊的外形,采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齐伯林飞艇公司”制造的飞艇不仅用于商业,而且用于军事。在十年中这个公司就制造了113艘军用飞艇,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主要有两种飞艇,软式飞艇和硬式飞艇。软式飞艇的艇体是用胶棉或亚麻布制作的气囊,艇体的外形靠气囊充气产生的压力保持,有动力、可操纵,一般外形采用流线型,它的飞行性能比气球有相当大的提高。 开战时,德国拥有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部队。这支空中力量由帝国陆军航空勤务队和帝国海军航空勤务队两部分组成,分别从属于陆军和海军,进行陆上侦察、情报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务。不过,德国扩大航空部队的重点并没有放在飞机上,而是放在了齐柏林飞艇上。他们指望用这些庞大的飞艇来进行战术、战略侦察。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齐柏林飞艇没有让他们失望,并且还在对地面目标进行空袭时发挥了惊人的效果。 由于当时飞机刚出现不久,空中载量较小,对地面轰炸威胁不大。因此,尽管飞艇庞大的身躯易遭攻击,但1917年之前,德国一直使用飞艇对英国进行轰炸。因为飞艇可以装载几百公斤炸弹。德国军方认为,齐柏林飞艇是他们手中的一门终极武器,飞艇一出,无往不胜,无坚不摧。这些飞艇通常在傍晚从德国本土的库克斯港、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等处基地起飞,华灯初上的时候到达英国上空。英国城市的路灯和房屋里面透出来的灯火是它们最好的路标。(当时还未出现“灯火管制”一词。)扔下搭载的危险货物之后,它们掉头东飞,于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国。 此时一战刚刚爆发不久,飞机的性能还很脆弱,没有力量去阻止飞艇的光临。当时能够在夜间作战的飞机几乎没有,而且一般的飞机就是发现了飞艇,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两个小洞。唯一能够阻止这些德国空中巨物去英国串门的,就是海上变化无常的天气。 1915年1月19日,德国林纳茨上尉驾驶齐柏林飞艇首次飞临英国上空,但仅从飞艇上投下一些传单,上面写着:“你们英国人:我们已经来过,而且还会再来,不投降就是死。”传单署名“德国人”。 1915年5月30日,林纳茨驾驶飞艇再次飞临伦敦上空。他随手操起吊舱里的炸弹,故意向人群密集的地方投去,造成7人死亡、30多人受伤。这一次空袭引起了伦敦的“齐柏林大恐慌”,齐柏林飞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分显示了它的威力。 在齐柏林飞艇空袭伦敦之后不久,一架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机在比利时上空拦截住德军的一艘飞艇,攀升到飞艇之上,并用炸弹将其击落。这造就了齐柏林飞艇的首败记录。 在这之后英国战机多次迎击齐柏林飞艇,虽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达成目标,但是1916年之后这种成功率的确大大增加,这要归功于几种新型航空机枪子弹的问世。 1915年,德国潜水艇袭击商船的事件频频发生。英国海军部研制出了反潜飞艇以对付德国潜艇。这种飞艇使用了劳斯莱斯鹰牌发动机,时速可达到每小时74公里。螺旋桨上方升出的管子可以使螺旋桨引发的气流能传入气囊,保持内部的压力。这种飞艇在飞行过程中灵活性极高。 1918年8月5日,德国飞艇部队的指挥官彼得·施特拉塞亲自率领齐柏林飞艇最后一次空袭伦敦,结果他被英军击中阵亡,而齐柏林空袭也就此结束。 自1915年1月19日至1918年8月5日,德国出动飞艇208艘次、飞机435架次对英国实施空袭,其中飞机空袭52次,飞艇空袭5l次,投弹约300吨,造成约1300人死亡,3000人负伤。约有80艘飞艇毁于协约国的炮火和恶劣天气。 战后,飞艇和飞机一样被用于民用航空。 1937年,德国兴登堡号飞艇发生空难,97名乘客和乘务人员中至少有23人死亡。从此,人们普遍对民用飞艇失去了信心,飞艇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军事敏锐感 翻阅一下世界发明史,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发明都首先用于军事,当军队把它们玩熟了之后才民用。因为,很多发明在发明之初都不完善,实用价值低、价格昂贵、后续研究投入巨大、安全性低和舒适性差等原因都是它们民用的障碍。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只能飞行12秒,毫无实用价值。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庞大笨重且操作困难,那个富翁愿意花钱买这个“无用”的东西呢?一战时,航空技术不成熟,飞机经常出现故障导致机毁人亡。只有勇敢的士兵不会嫌弃这些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的家伙,平民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坐飞机的。潜艇空间狭小,与豪华游轮相比,无任何舒适性可言,时至今日,潜艇也不是民用交通工具。 对于军队来说,只要有用就行,或者未来有用都可以。将军们很少考虑费用问题,只要军费能承受就行。1亿美元一架的飞机,军队也不会嫌贵,军队首先要做的是申请更多的军费,以购买更多的飞机,其次才是讨价还价和降低制造成本。对于安全性,只要可以忍受就能上战场。舒适性往往是最后考虑的问题甚至是被忽略的问题。 军事家们总是保有军事敏锐感,新发明出现后,他们总是试图挖掘出它的军事价值。但这是不够的,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试图挖掘出每一件东西的军事价值。把灵感式的军事敏锐感变成长久的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水上飞机母舰:航空母舰的前身 1910年11月,美国飞行员尤金·埃利成功地驾驶柯蒂斯双翼机飞离美国伯明翰号巡洋舰平台,这是人类首次驾驶飞机从一艘军舰上起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上飞机首先被用于海上侦察。各国海军喜欢使用这种飞机,它的降落和起飞能在水面上进行。但是水上飞机的装载和运输问题仍待解决。刚开始,水上飞机只能被置于船后,由船只来牵引。但是这种方法受天气影响很大。 1912年,英国海军把一艘老巡洋舰改装它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由于船上的飞机库空间十分有限,所以,英国人把机翼设计成可折叠的。可折叠机翼是一个非凡的进步。后来,英国海军征用了3艘在英吉利海峡营运的渡轮,并把它们改装成装载水上飞机的军舰。它们是“女皇号”、“恩加丹号”和“里维埃拉号”。 水上飞机母舰的出现让战舰的侦察能力大大提高了。武装后的水上飞机还可以用于袭击潜水艇和轰炸潜水艇基地。 1914年秋,英国皇家空军用水上飞机在安特卫普轰炸了一个可疑的德国潜水艇基地。 水上飞机母舰没有足够的空间让飞机直接在船上起飞。因此,在执行任务前,首先要把飞机送到水面上。返回时,水上飞机先停在船只旁边,然后再由人用吊杆把飞机吊上船。这是费时费力的。因此,水上飞机母舰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1916年底,小型陆地战斗机索普维斯海豹问世了。索普维斯海豹可以在两个炮塔之间铺设的临时木板跑道上起飞,而且临时跑道拆装都很简便,费时很少。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和巡洋舰都可以成为索普维斯海豹的起飞平台。但是,索普维斯海豹无法在临时跑道上降落。军舰设计上的不足使飞机着舰成了飞行员们的禁区。 1917年8月2日,英国海军少校欧内斯特·邓宁利用侧滑着舰的方式,成功地将一架索普维斯海豹飞机降落在“暴怒号”巡洋舰上,成为第一个在航行中的军舰上降落的飞行员。 邓宁少校是“暴怒号”上的海军航空兵指挥官,领导着14名军官和70名水兵。邓宁少校凭借高超的飞行技艺打破了飞机着舰的禁区。但是,仅仅依靠驾驶员的技术是无法弥补装备方面的根本缺陷的。 1917年8月7日,邓宁又一次驾机升空,进行同样的试验。但是,飞机降落时发动机熄火,一个机轮撞在飞行甲板上,整个飞机翻过右舷落入海中。邓宁少校被挤在飞机残骸中,溺水身亡。血的教训使英国人明白,要实现常规飞机在军舰上的安全起降,必须彻底改变母舰的结构。 1917年底至1918年初,”暴怒号”进行了大改装。这一次改装将军舰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舰体后部加装了86.6米长的飞行甲板。这样,以舰体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尽管如此,”暴怒号”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飞机着舰仍然十分困难。所以,此时的“暴怒号”还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舰。 1918年5月,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终于被改造成功。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百眼巨人”号只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军的舰队中,但是它的出现为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展身手奠定了基础。 移动飞机场 水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都是移动的飞机场。由于航空母舰庞大且昂贵,所以把大型货轮改装成可以让飞机起降的航空平台舰将是十分有用的。组合航母的前景可能更好。两艘或更多军舰的可伸缩甲板连在一起,构成组合航母。飞机起飞后,军舰分开独立作战。飞机降落时再次组合。 在海上有移动的机场,在陆地上也可以有。与装甲架桥车类似,几辆头顶可折叠的装甲跑道的车辆可以组成一条临时的短距装甲跑道供飞机起降,特别是在机场被袭,陆地跑道无法使用时。地面效应航空母舰是陆海空通吃的移动飞机场。 必须指出,移动飞机场不如移动导弹基地。航空母舰不如导弹母舰。因为,直接摧毁目标的是导弹,而不是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硝烟散尽 1918年9月26日,正当美法联军向阿尔贡发动进攻的时候,保加利亚退出了大战,这对鲁登道夫是一个双重的打击。两天后,鲁登道夫劝告兴登堡从所有占领的西方领土撤退,并根据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建议求和。兴登堡同意了,并告知德皇,“形势要求立即停战以避免一场更大的灾难。”交战双方开始了秘密的停战谈判。 与此同时,英军也对似乎坚不可摧的兴登堡防线发动了进攻。激战四天后,休战片刻,双方部队稍事休整。 1918年10月5日,兴登堡防线终于被攻破,德军被俘3.6万人。这场战役瓦解了德国防线最重要的基石。 德军在缓慢而有组织地撤退。协约国的前进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在德国后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德军是否有能力将战争进行到底。协约国的封锁曾经一度相当严密,导致德军海上贸易停滞,食物极度匮乏。平民百姓无疑受苦最深。到了1918年后期,即使前线的战士也只能靠黑面包、橡子咖啡、烂土豆和马肉充饥。德军也开始面临人员匮乏的问题,十六七岁的青年就被征入伍。 自8月协约国削平亚眠突出部的以来,除了大量的伤亡,还有30万德军被俘,德国最高统帅部不得不从陆军名册上勾销了三十二个师。鲁登道夫的权威在逐渐消失。 1918年10月16日,威尔逊在没有通知协约国的情况下,突然停止停战谈判,坚持由军事指挥官来制定停战条款。将军们坚持认为,停战条款应当使德国再也无力挑起战争。这就意味着,德国必须投降。这使一直希望能实现体面和平的柏林当局陷入了混乱。 与此同时,协约国仍在西线发起不屈不挠的进攻。作战双方都对高层进行的停战谈判一无所知。大部分士兵都认为战争会持续整个冬天。但鲁登道夫担心德军内部将出现了裂痕。 1918年10月28日,威廉港爆发了海军起义,并蔓延到公海舰队。到11月4日,起义已席卷整个德国的北部,并迅速发展到南部和西部,莱茵河上所有的渡口都被起义者占领。 与此同时,德国的盟国已经开始陆续投降了。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签署了停战协议。 1918年11月4日,奥匈帝国签署了停战协议。 1918年11月,美军终于把令人生畏的阿尔贡森林抛到了背后。从此,美军以席卷之势飞跃向前,到11月11日止,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准将指挥的彩虹师已挺进至色当正面。 在德国崩溃时,将军们隐退了,避免在屈辱的投降中扮演任何角色。鲁登道夫辞职并离开德国前往瑞典。孤立无援的德国政府迫于人民强大的压力,接受了协约国提出的停战条件。德皇威廉被流放到中立国荷兰,并将在那里度过余生。 1918年11月11日凌晨五点,德国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6个小时后,战火缓慢地熄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德国成为了共和国,但前途未卜。 崩溃的反攻 在战争中,常常出现“攻方势如破竹,守方一溃千里”的情况。在战争开始时,攻方锐不可挡,守方要么战略撤退避其锐气,要么一溃千里。在战争快结束时,即将战败的一方往往会崩溃。这里提出一个公式:进攻冲量=进攻力度X进攻时间,进攻时间就是抵抗时间。 进攻冲量由攻方进攻前的军事准备决定,进攻时间(即抵抗时间)由攻守双方决定,在进攻冲量和进攻时间确定后,进攻力度就确定了。在攻方发动进攻的初期,进攻冲量一定,进攻时间短,进攻力度大。这就是攻方的锐气,在攻方发动进攻的后期,进攻冲量一定,进攻时间长,进攻力度小。所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攻方希望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进攻力度,攻破守方的防线。守方希望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进攻冲量=进攻力度X交战时间 防守冲量=防守力度X交战时间 战争的实践表明,攻方的进攻力度往往随时间的推延而减弱。守方的防守力度往往随时间的推延而增强。攻方缩短交战时间,加大进攻力度,力求在进攻力度减弱到小于守方的防守力度之前攻破防线。只要进攻力度大于防守力度,守方的防线就会被攻破。因此,进攻方往往会在进攻初期推进得比较顺利。守方拖延交战时间,增强防守力度,力求防守力度在防线被完全攻破前大于攻方的进攻力度。只要在交战结束时,守方的防守力度大于攻方的进攻力度,防线就可以守住。 在战争过程中,双方不断增加军事投入以改变攻防冲量和力度。守方拖延交战时间以待援兵,增强防守力度。当进攻力度远远大于防守力度时,守方就会来不及增强任何一条防线的防守力度,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当进攻力度与防守力度相当时,战争就会出现相持或胶着状态。当守方的防守力度大于进攻力度时,守方就可以发动反攻。当守方的反攻力度远远大于攻方的防守力度时,攻方也会来不及增强任何一条防线,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 守方的防御可以是纵深钢丝网式防御,拖延交战时间,加强防守,守住最后一条防线就是胜利。因此,对于守方来说,在战争初期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并不意味着灭顶之灾。攻方则不同,攻方往往在进攻时投入了很多,后方防守力量薄弱,一旦进攻失利,守方发动迅猛反攻,攻方就会崩溃。攻方在战争后期出现“一溃千里”的情况往往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攻方的防御不应该是纵深的钢丝网式防御。对于守方来说,每根“钢丝”可以拖延一点时间,迟滞攻方的进攻。然而,攻方的进攻和守方的反攻是不同的。守方反攻时,战争或战斗的形式已经逆转,攻方的“钢丝”往往就像“蜘蛛丝”一样不堪一击。 因此,攻方可以采用纵深阶梯式防御,减少防线,加强防守力度,且在发动进攻前就布置好防御。因为,处处防守,处处薄弱。在守方反攻时,再拼凑防御力量为时已晚。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期都出现了“一溃千里”的情况。但现代战争中,纵深阶梯式防御对敌后空降也没有什么作用。对于飞机和导弹来说,没有什么纵深可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和约:让德国在42年内保持贫穷 1918年11月11日凌晨五点,德国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停战协议规定德国从所有侵入的领土撤出,包括1871年从法国夺取的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并遣返所有协约国的军人和平民俘虏,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德国公海舰队及其全部潜艇都被扣留作为战争赔偿的一部分。但是,1919年6月德国水手把他们的战舰全部凿沉了。 停战协议签订后,双方士兵和平民都以各自的方式庆祝战争结束。士兵从堑壕中爬出来,有的祈祷,有的向原先的敌人讨要香烟。巴黎、伦敦和纽约的人们纷纷涌上街头,狂欢庆祝整整持续了一夜。停战协议生效后德军就开始向国内撤军。但大部分第一线的德国士兵在为战争结束感到高兴的同时,并没有感到他们在战争中被打败了。德国士兵发现德方的停战代表都是文官,于是德国士兵生产了一种被出卖的感觉。 1919年1月,32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齐聚巴黎,讨论战后重建世界秩序的问题。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订,和约分为两部分:《国际联盟盟约》和《对德和约》。德国被允许拥有一个人数仅为十万的全由志愿兵组成的陆军。德国的飞机和原先从英军手中缴获的少量的坦克,以及大口径火炮都被迫销毁,原先发达的军火工业也被勒令停产。德国失去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将在法国、英国和日本之间分配。德国还失去东普鲁士、梅梅尔,以及比利时边境的一些地区。这样,德国将失去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德国还要向协约国缴纳巨额的战争赔款。战胜国希望这些赔偿能使德国至少42年内保持贫穷。 法国最主要的工业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损失惨重。大量复员士兵更增加了国民经济从战时向和平时期转型的困难。兵工厂的停业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员。随着订单减少,工人工资降低,罢工大规模爆发。英国的遭遇与法国差不多。英法两国都因为战争而国库亏空。美国成了他们的债权国。美国无疑是一战中最大的赢家。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的一个繁荣的时代,当时美国社会的口号就是“迅速致富”。 经济大萧条 1929年10月,华尔街金融市场崩溃,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泡沫终于破灭了。一夜之间,无数人变得身无分文,还有很多人失业。经济大萧条深深地刺痛了美国的每一根神经并席卷西方世界。华尔街危机加剧了英国国内局势的恶化,上百万人失业。国防开支日益被削减,甚至减到了不能再减的地步。法国的经济从未从一战中真正恢复过,左右翼政府频繁更迭,国内动荡不安。 1932年11月,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给美国人带来了希望。罗斯福决心让人们重返工作岗位。罗斯福组建了国内重建部。在军队的帮助下,失业工人被送到了美国的偏远地区在大规模公共建设项目中工作。不久,美国经济有所复苏。 葬送欧洲 文艺复兴后,欧洲就是世界的中心。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就是海上霸主。1699年沙皇彼得一世改革之后,沙俄逐渐强大起来。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后,英国就是世界第一强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就是一等强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德国迅速崛起。一战后,日不落帝国的太阳殒落了,沙俄消失了,法国衰落了,德意志帝国破碎了,欧洲元气大伤,世界中心的地位动摇了。欧洲人自己葬送了欧洲,欧洲人自己放弃了世界的领导权。在欧洲元气尚未恢复时,二战爆发,欧洲人把文艺复兴的成果彻底葬送了。欧洲各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互相摧毁互相消耗,把欧洲折磨成了战争的废墟。时至今日,欧洲各国实力之和才与美国相当。一战前,英法德都可以单独和美国抗衡。 两次世界大战葬送了欧洲,成全了美国和苏联。冷战葬送了苏联,成全了美国。下一次大战会葬送谁,又会成全谁呢?可能会葬送美国,成全欧洲和日本。环顾全球,下一次大战最有可能在中美之间发生,中美爆发全面战争,则欧洲和日本坐收渔人之力。中美爆发全面战争则日本会躲在美国后面打中国,俄罗斯会给中国提供一些支持但避免直接参战,欧洲也会避免直接参战,印度可能趁火打劫。战后,美国的世界领导权旁落,欧洲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日本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成长,俄印获得战略机遇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付之东流。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从来都是两败俱伤,英法德的遭遇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相信中美两国没有必要又去把这一点证明一次。 中美两国最有可能爆发全面战争的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最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处于对世界领导权旁落的恐惧从而竭力遏制中国。但是美国的心理也是矛盾的,战则成全欧洲和日本,不战则挡不住中国。对于美国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中国打冷战,像拖垮苏联一样,拖垮中国。但是中国又绝对不会与美国打冷战。二战后,法国和德国一笑泯恩仇。对于中国、美国和全人类来说,最佳的办法都只有一个:携手并肩。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败的德国:艰难的日子 1918年11月11日凌晨五点,德国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德国国内的极左派和极右派之间冲突不断,双方都雇用了从一战战场归来的士兵作为准军事部队。 1918年11月,在美国总统威尔逊坚决废除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大压力下,德国社会民主党建立了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的陆军和极右翼政党的准军事部队把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试图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努力,绞杀在了血泊之中。 1919年,“魏玛宪法”在国民议会上审议通过。 1920年3月,德国一位军方高级将领及其党羽试图颠覆魏玛共和国政府。政府被迫从魏玛逃到德累斯顿。 1920年8月,马克极度贬值,100万马克兑换1美元。以前7000马克就可兑换1美元。 1921年,协约国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在30年内赔偿战胜国330亿美元巨款,其中52%支付给法国。德国交付了首次赔款之后,便向协约国提出延期支付下一年赔款的请求。法国政要和工业金融寡头,一向不满足《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一直蓄意寻找机会与德国发生冲突,企图占领德国最重要的鲁尔工业区。 1922年,德国和苏俄签订《拉巴洛条约》,打破了《凡尔赛和约》德国不得拥有空军的规定。战胜国也允许德国发展民用飞机。德国组建了汉莎国家航空公司,飞机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1923年1月11日,法国以德国故意不履行煤炭供应义务为借口,与比利时共同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使德国经济雪上加霜。在英国和美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德国采取了消极抵抗政策。停止继续向法比两国赔款以及提供矿石原料。但对战胜国的任何反抗都会导致国内经济的全面崩溃,因此德国被迫重新开始了赔款。法国和比利时并没有从对鲁尔区的占领中得到任何实际利益,加上强大的国际压力,法比最终从鲁尔撤军。透过鲁尔事件,德国极左翼和极右翼都感到了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因此暴动不断。 1924年5月,美国预算局局长道威斯提出了战后德国赔偿的修订计划。道威斯计划不赞同外国贷款2亿美元给德国偿付债务,只是要求德国尽自己的能力支付条约规定的赔款。从此,德国经济开始复苏,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了国际联盟。不久,德国成为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 替罪羊 战败后的第一届政府或临时政府往往成为替罪羊,他们承认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难逃傀儡政府和出卖国家利益的恶名。敌人扶持起来的政府是没有多少公信力的。魏玛政府是按照战胜国的要求组建的。一个国家的政权岂能按照另一个或几个国家的要求组建?有识之士大多会避免在这样的政府中扮演任何角色。一个缺少有识之士的政府注定是软弱无能的。现在的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就是这样的政府,他们是按照侵略者的要求组建起来的政府。与魏玛政府一样,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是软弱无能的。美英军队稍有松懈,阿富汗的局势就会变化,一个靠外国军队维持局面的政府有什么尊严可言。美国不断增兵,伊拉克局势也未见好转,萨达姆的伊拉克是监狱,美国的伊拉克是地狱,现在的伊拉克政府不过是地狱里的一条狗,连傀儡政府都算不上。傀儡政府在敌人的帮助下还能勉强维持局面,例如阿富汗政府。在侵略者不断增兵的情况下,伊拉克仍然像地狱一样恐怖,地狱是没有政府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精要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让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在巴尔干地区你争我夺,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在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暗杀。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全面动员,德国随即向俄国宣战。8月1日,法国开始动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8月4日午夜,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军采用“施利芬计划”,在左翼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牵制法军,用强大的右翼借道比利时、荷兰或卢森堡,包抄巴黎的西部,进而一举拿下巴黎。但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自作聪明地削弱了右翼力量,加强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防守。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军突入比利时。8月12日,德军用“大白莎”巨型攻城炮攻克列日要塞。8月14日,德军攻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国和英国对德军行动判断错误,只有法国的一个军和少量的英国远征军部队在抵挡这支德军主力部队,德军很快就打到了法国边境。与此同时,法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作战中损失了三十万人,只得撤退。 1914年9月3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德国第一集团军,没有按“施利芬计划”的要求乘势攻入巴黎,而是调转方向去追击向巴黎东南方退却的法军,将自己的右翼暴露在了法军面前。9月6日,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发动全线反攻,马恩河战役打响。英法联军的六个集团军与德国的五个集团军总共200多万人投入战役,600多门重炮和6000多门迫击炮震撼着马恩河两岸。小毛奇自作聪明地削弱了右翼力量,使德军因兵力不足,不得不全面向北撤退。法国取得了马恩河战役的战略性胜利,导致了施利芬计划的彻底破产。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的小镇伊普雷使用了氯气。伊普雷上空升起的这种黄绿色气体宣告了人类又一种残酷战争方式——化学毒气战的诞生。 1916年2月21日清晨,德军炮群以每小时十万发的速度,把炮弹射到了凡尔登。德军攻势如潮,凡尔登岌岌可危。2月25日,60岁的贝当临危受命。12月18日,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结束。整个战役中,法国伤亡55万多人,德国的损失也超过了45万。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德军从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是联军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转折点。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联军对德军在索姆河的防御工事发动猛烈的炮轰。索姆河战役打响。11月中旬,交战双方都衰弱得无以为继,持续四个月的索姆河战役黯然收场。英军损失了42万人,法国损失了20多万人,德军的损失了65万人。 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 1917年9月,法比边境面临德军强大的压力。英国第三集团军司令宾爵士奉命发动一次进攻,把德军从法比边境引开。1917年11月20日早晨6点20分,378辆坦克和5个军的英国士兵,在1000门大炮的支持下,对在康布雷的不到两个团的德军发动了进攻。英军坦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但不久德国援军赶到,德军发起猛烈反攻收复了英军占领的所有土地。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7年12月15日,苏维埃政府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了停战条例——《布列斯特和约》。至此,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沉寂了下来。由于俄国退出战争,德国因此能够集中主要兵力在西线作战。 1918年上半年,德国计划并实施了几次进攻,协约国损失非常惨重。协约国伤亡和被俘总人数达到八十万,同时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在1916到1917年间漫长、血腥的进攻中所拿下的土地。但是协约国还没有溃不成军。 1918年7月18日,协约国总司令的费迪南多·福煦元帅决定发动反击。此时,已经有30万美国军队驻扎在法国。反攻的矛头指向德国在协约国战线上楔入的突出部:马恩河、亚眠、圣米耶尔和伊普雷。协约国的战略是进行不间断的打击,让德军没有喘息的机会。 1918年9月26日,正当美法联军向阿尔贡发动进攻的时候,保加利亚退出了大战。 1918年10月5日,兴登堡防线终于被攻破,德军被俘3.6万人。这场战役瓦解了德国防线最重要的基石。 1918年10月28日,威廉港爆发了海军起义,并蔓延到公海舰队。到11月4日,起义已席卷整个德国的北部,并迅速发展到南部和西部,莱茵河上所有的渡口都被起义者占领。 与此同时,德国的盟国已经开始陆续投降了。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签署了停战协议。 1918年11月4日,奥匈帝国签署了停战协议。 1918年11月11日凌晨五点,德国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创新 1、战斗机(法国):1915年4月1日,法国人加洛斯第一次成功地在牵引式飞机上架设固定机枪,战斗机诞生。 2、坦克(英国):1915年8月,在丘吉尔的支持下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在英国诞生。 3、航空母舰(英国):1918年5月,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终于被改造成功。 4、化学毒气(德国):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毒气。 另外,无畏舰和Q型船也出自英国人之手,德军首次向英军掷出了手榴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术创新 1、双机编队(德国):“空战之父”伯尔克提出双机编队的空战战术。 2、殷麦曼翻转(德国):殷麦曼提出“殷麦曼翻转”战术。 3、坦克奇袭(英国):1917年8月,富勒提出以坦克为集团展开奇袭的坦克战新思路。 4、古特尔战术(德国):德国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古特尔提出了克服堑壕的古特尔战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优秀武器 1、马克沁机枪(德国):马克沁机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的自动武器,它在一战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以至于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马克沁机枪的战争。 2、福克式飞机(德国):1915年8月,德国生产出了一种改进型单翼机——福克式飞机。福克式飞机既能很快瞄准目标,又能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福克式飞机把英法军队的飞机纷纷击落,德国人几乎完全控制了天空。 3、齐伯林飞艇(德国):齐柏林飞艇在对地面目标进行空袭时发挥了惊人的效果。 另外,德国人的“大白莎”巨型攻城炮摧毁了列日要塞。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父 1、坦克之父——富勒(英国) 2、空战之父——伯尔克(德国) 3、毒气战之父——哈柏(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明日巨星 1、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德国) 2、苏联缔造者——列宁(俄国) 3、二战巨头——丘吉尔(英国) 4、坦克之王——古德里安(德国) 5、纳粹战神、沙漠之狐——隆美尔(德国) 6、空军元帅——戈林(德国) 英国人擅长原创,德国人擅长后来居上。坦克、航空母舰和坦克奇袭等都是英国人的原创,但是德国人的福克式飞机、双机编队、殷麦曼翻转和闪电战让英国人吃了不少苦头。 英国人擅长武器的创新,德国人擅长战术的创新。坦克和航空母舰都是英国人的原创,双机编队、殷麦曼翻转和古特尔战术则是德国人的原创。 英法擅长后发制人,德国擅长先发制人。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先发制人,在战争初期锐不可挡。英法后发制人,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希特勒的奋斗 1889年,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和德国边境的小镇布劳瑙。希特勒曾经想成为一名画家,一度在维也纳街头流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是德国巴伐利亚后备步兵第十六团的一名下士。 1919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参加了成员还不到100人的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在“德国工人党”前面加上了“国家社会主义”,变成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这让不少人误认为希特勒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口号,只是希特勒争取底层民众、骗取工人选票和最终夺取政权的一种手段。 凭借富有煽动性的演讲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希特勒很快就成为了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大肆抨击《凡尔赛和约》,又赢得了众多支持。后来,希特勒获得了曾经任德军参谋长的鲁登道夫的赏识。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共同策划了“啤酒馆政变”。但是,希特勒武装夺取政权、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政权失败了。政权失败后,鲁登道夫被指控犯有叛国罪,希特勒则被判处五年监禁,关押在慕尼黑城外的兰斯堡要塞。在政府高层纳粹同情者的斡旋下,鲁登道夫被无罪释放,希特勒的刑期减到了九个月。希特勒利用狱中的这段时间口述他的政治宣言《我的奋斗》。后来,“啤酒馆政变”、九个月的刑期和《我的奋斗》成为希特勒的政治资本。 1926年,希特勒决定放弃武装暴乱夺取政权的策略。希特勒决定通过议会斗争,使纳粹党成为执政党,进而统治德国。 1928年5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只赢得81万张选票,12个席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党。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股价暴跌,脆弱的德国经济遭受了惨重的打击。在经济危机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农业生产下降了30%。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全国6600万人中有一半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这一切,给希特勒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转机。 1930年,德国国会大选。选举中充斥着冲锋队与左翼政党之间的暴力冲突。但纳粹党和左翼政党所取得的票数都不足以组建新政府。 1932年,希特勒参加了总统大选,并且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票数。从1925年以来连任了两届总统的陆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获得了近三分之二的票数,再次连任总统。在国会大选中,纳粹党成了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冯·兴登堡劝服希特勒出任总理。但是,纳粹党在内阁成员中只有两个名额。 1933年2月1日,希特勒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1933年2月,国会大厦发生火灾。希特勒趁机指控左翼政党是大火的幕后策划者,并说服兴登堡对他们进行政治限制。希特勒以国会大火为由逮捕了左翼政党代表。随后,其他政党也被逐一禁止活动。 1933年,希特勒决心重建德国的武装力量。希特勒首先组建了“国家秘密警察处”即“盖世太保”。希特勒大肆扩张军队,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不久,希特勒建立了三个装甲师。 为了吸取一战的教训,德国的治军理念发生了变化:每一名士兵都经过精心挑选,并接受可以承担比自身军衔高两级的士官或者军官的工作训练;所有士兵都必须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这确立了军方在国防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为军队的迅速扩张搭好了平台。 希特勒还大力支持成立滑翔俱乐部,德国由此掀起了飞行热。滑翔俱乐部有助于渗透发展空军的理念。同时,德国在苏联秘密训练军事飞行员,还可以利用苏联的装备研究军用飞机的设计。接下来,希特勒命令秘密筹建了德国纳粹空军,并任命他的忠实追随者赫尔曼·戈林负责空军事务。 1934年6月,在海因里希·希姆莱和党卫军的协助下,希特勒迅速逮捕并处决了冲锋队的高层领导人。因为,希特勒认为冲锋队应该是一支政治力量而不是军事力量。而冲锋队参谋长罗姆认为应该以冲锋队为基础组织一支军队,并由罗姆亲自领导。希特勒对罗姆的实际动机产生了怀疑,最终决定血洗冲锋队。此后,党卫队成了将纳粹种族主义转化为行动准则的独立机构。这个比冲锋队更加傲慢的杀手精英团体,渗透到德国的党、政、军各个领域,参与国内外的各种血腥镇压活动,成为了纳粹党统治的重要支柱。 1934年8月,冯·兴登堡辞世,对纳粹党的最后束缚被彻底解除。希特勒继任德国总统,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职务于一身,所有人尊称他为“元首”。至此,希特勒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 希特勒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纳粹党的25点纲领,这个纲领无所不包,几乎能满足每个人的任何一项要求。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与土,就是狂热的种族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这不仅吸引了陆军以及工业巨头,即使对生活在战败国阴影笼罩下的普通公民,也有巨大的欺骗性和诱惑力。 1933年10月19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1935年6月,英德签订海军协议,同意德国把水面舰艇的数量限制在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规模的三分之一内,而潜艇力量则与英国相当。 20世纪30年代中期,希特勒表面上呼吁和平,成功地扰乱了对手的视听,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其采取了绥靖政策,错误地认为纳粹的野心尚在控制之中。 1936年10月,希特勒与意大利签定了“轴心协定”。 1936年11月,希特勒与日本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形成。 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闪击法国,在六个星期内打垮了英法联军。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袭苏联。 1942年,希特勒输掉斯大林格勒战役,从而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1944年,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 1945年4月28日,希特勒和埃娃·布劳恩正式结为夫妻。 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了国会大厦。 1945年4月30日柏林时间下午2点30分,在总理府的地下室内,希特勒开枪自杀,埃娃·布劳恩服毒自杀,随后两人的尸体在花园里浇上汽油火化。 辉煌与罪恶 1939年9月之前希特勒是辉煌的。他在14年内把一个不到100人的小党发展成德国第一大党。他通过44年的不懈奋斗,当上德国总理,一年后又成为元首,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他重建德国的武装力量,振兴德国经济,让德国重新崛起,在军事和经济上再次位居世界前列。他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扩大了德意志帝国的版图。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9月意外死亡,无疑他将以伟人的身份载入世界史。因为,德国的强大是人类的光荣,而绝非耻辱。 1939年9月之后希特勒是罪恶的。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类文明遭受重创。威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让人类文明遭受了重创。为什么人们不说威廉二世是魔鬼呢?因为威廉二世没有迫害犹太人,而希特勒杀掉了世界上一半的犹太人。如果希特勒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等是国家利益矛盾冲突使然的话,那么残酷迫害犹太人就是不折不扣的罪恶。 战争罪可以认为是战败的代价,但大屠杀则是不可辩驳的滔天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墨索里尼的野心 1883年,墨索里尼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乡村的一个铁匠家庭。 1910年,墨索里尼流亡瑞士并加入当地社会民主党,因为参加工人运动遭到瑞士政府的驱逐。 1914年,墨索里尼组织了“革命法西斯党”,极力鼓吹战争。意大利法西斯党也像德国的纳粹一样,最初由游民和退伍军人组成,是一个人数少、力量小、影响并不大的半军事性恐怖组织。为了壮大法西斯势力,墨索里尼几乎不择手段,采取了既讨好贵族、又讨好平民、左右逢源的政策。 一战期间,墨索里尼大肆鼓吹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被社会民主党开除。意大利最终加入协约国作战并成为了战胜国,但战争给意大利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深重的灾难。虽然意大利是战胜国,但是除占领了意大利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边境的扎拉以外,意大利别无所获。殖民地的划分也与意大利的希望相违背。意大利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外交却完全失败了。愤怒之火和不满情绪在军界、法西斯党员和狂热的扩张主义分子中燃烧着、蔓延着。 1919年,墨索里尼将“革命法西斯党”改组为“战斗法西斯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1919年9月,极端民族主义诗人邓南遮在法西斯党的支持下,决心占领阜姆。邓南遮占领阜姆15个月后,在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下又被迫撤出。 1919年11月,国会大选中法西斯党员竟然没有一个候选人当选为议员,墨索里尼得票不到4000张。 1920年5月,法西斯党在米兰召开代表大会,决定将暴力手段作为这个党派的行动方针。在恐吓以及棍棒的威胁下,不少人屈服了,法西斯党的选票数量也随之大大增加,不仅在米兰占有明显优势,而且在波伦亚、弗利也获得了很大支持。 1921年,法西斯党获得了17万8千张选票,赢得了国会535个席位中的35席。不久,法西斯党就拥有了15万党员。 1921年11月,墨索里尼将“战斗法西斯党”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自任“领袖”。很快他又将全体法西斯党员组成了法西斯战斗队,使其成为纯粹的准军事性组织。在法西斯党暴力面前,软弱的意大利政府,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1922年,刚组建不久的法克达政府也摇摇欲坠。接下来,已经武装起来的法西斯党,更加令人恐怖,他们等待着每一个机会,准备夺取国家政权。墨索里尼公开表示:“不是罗马把政府拱手让出来,就是我们向罗马进军,把政府夺过来”。 1922年10月27日,墨索里尼下令向罗马进军,得到了王室支持。两天之后,国王维克多·埃马纽尔派人到米兰邀请墨索里尼立即到罗马出任首相。不久,墨索里尼突然发动政变,夺取了国家政权,废除议会制,最终在意大利建立起恐怖主义控制下的专政,他本人则成为了意大利的独裁者。 墨索里尼梦想着去建立一个新的罗马帝国,因此意大利需要大量的士兵。他号召人们结婚生育,政府用金钱鼓励人们这样做。男孩子从童年开始,法西斯就一直向他们灌输着意大利的命运以及战争的美妙。每一个男孩子都必须佩带刺刀,到30年代中期,墨索里尼吹嘘说:“意大利已经拥有800万把刺刀”。 墨索里尼上台之后扮演了一个无私领袖的角色,他创造就业机会,把湖滩沼泽改良成农场,开展公共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南方的黑手党被镇压,意大利成立了强有力的政府。然而,墨索里尼想把意大利变成一个疆域更大的国家。 1935年10月初,意大利军队从非洲最东端的意属索马里,入侵阿比西尼亚(即埃塞阿比亚)。墨索里尼把这场战争看作是对国民献身精神的检验,妇女们顺从地卖掉了她们的戒指和其它首饰,用来换取钢铁和炸弹。尽管意大利军队不熟悉那里的地形,然而装备精良。尽管阿比西尼亚人作战勇猛,仍然无法阻止法西斯军队的入侵。经过六个月的激烈战斗,阿比西尼亚最终被意大利完全占领,成为了意大利新的殖民地。 理想教育 历史告诉我们,有远大理想或巨大野心的人总是会出人头地的,不论他出人头地之后会给国家、民族和人类带来希望还是恐惧。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了理想。他们只是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完成“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死亡”六个步骤。这里的工作包括个体户、中小企业主、中小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所做的事。读大学和研究生的目的日益变得平庸——找工作。工作的目的也日益变得现实——找钱。事业的含义也日益变得简单——工作。“读书为了工作,工作为了找钱,事业就是工作”这种平庸的理念把无数的人变成行尸走肉,麻木地度过“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死亡”的一生。 当车子和房子成了理想时,头脑中就只剩下物质和金钱了,已经没有任何所谓的精神财富了。理想教育的缺失让人们总是认为伟人、大人物和天才不会是自己,也不会是自己所认识的人。自己否定了自己之后,除了麻木地度过“出生、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死亡”的一生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坦克之王——古德里安 一战后,古德里安认为与其他列强相比,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相对有限。按照《凡尔赛和约》,战败后的德国只能拥有10万常备军。战败后的德国是处于没有防御的状态。如果有新的战争发生,德国势必无险可守。因此,德国只有依赖机动性来弥补。古德里安注意到了英国军事学家福勒的瘫痪战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漫长的堑壕战让军事学家认为:以步兵为主,结合重武器和炮兵的战争让突袭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如果想要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就需要强大的炮火支援。而一旦步兵的进攻脱离了炮火的掩护,重武器和炮兵就必须向前转移他们的阵地,这种作战方式需要大量的武器和弹药,以及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组织。这样是不可能掩人耳目的,所以奇袭的效果很难达到。因此,福勒的机械化作战理论没有被英法等国家所重视。 坦克的发明者英国,只是把坦克用来与步兵配合,做攻坚使用。但古德里安发现了坦克身上所具有的独特潜质。古德里安认为坦克是实现瘫痪战的钥匙。但是德国是战败国,国联禁止德军拥有坦克。古德里安所有关于坦克的理论都将是“纸上谈兵”。 但是,古德里安继续对坦克进行研究。古德里安把福勒的机械化作战理论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装甲兵作战理论,这是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古德里安认为坦克是陆战最好的兵器,而且是最好的进攻性兵器。只要地形合适,坦克就能进攻作战。运动战是坦克的关键。作战中,需要的是集中的坦克而不是集中的步兵。古德里安提出了大规模地使用坦克兵作战理论。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很快就得到了德国总理希特勒的赏识。很快,以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为代表的其他机械化部队参与到闪击战体系中,它们解决了装甲部队的空中炮火掩护问题,闪击战理论框架最终定型。 闪击战理论虽然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建军思想,但它仍需要实践的检验。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把伊比利亚半岛当作他的战争实验室。闪击战初战告捷,希特勒大喜过望。希特勒开始相信自己的钢铁部队无坚不摧。很快,希特勒就寻觅到闪击战的下一个牺牲品——波兰。 从1939年9月1日开始,纳粹德国仅用了一年的时间,闪击波兰,荡平挪威和荷兰,占领法国。闪击战这种全新的战术让整个欧洲大陆都在德军坦克的履带倾轧下颤抖。作为闪击战的创始人德军将领古德里安被称为“坦克之王”。 军事理论的创新 在闪击战理论之后,各种军事理论层出不穷,关于获得制海权和制空权的理论最多。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战理论应运而生。心理战和威慑战等军事理论也出现了。但是,自海湾战争以来,包括导弹在内的精确制导武器日益重要。坦克和飞机的出现奠定了闪击战理论的基石。导弹和其他精确制导武器的大规模使用让曾大江提出了导弹战理论。激光和粒子束武器的出现让曾大江提出了光速战理论。人类文明走出太阳系的必然让曾大江提出了星际战争理论。 把问题解决在1000公里之外——导弹战:导弹终结海空优势。因为我们可以用导弹摧毁任何飞机和军舰,而这与导弹从何处发射无关。 一分钟之内解决问题——光速战:光速摧毁音速。激光和粒子束对导弹、飞机和卫星等是一视同仁的。 太空陆战——星际战争:如果文明要走出太阳系,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好星际战争的准备。 有关导弹战、光速战和星际战争的论述请阅读曾大江的军事著作《未来战争论》。虽然现在曾大江对导弹战、光速战和星际战争的论述非常粗糙,但是曾大江将继续努力完善导弹战理论、光速战理论和星际战争理论。 唯有不断地超越前人,人类文明才会不断进步! 我的《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欢迎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 1933年10月,西班牙法西斯政党——长枪党创立。 1936年2月,西班牙共和党等民主力量组成人民阵线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建立了共和政府。这引起了长枪党等反动势力的极端仇恨。 1936年6月,在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的支持下,长枪党党魁佛朗哥,命令驻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殖民军,发动了反对共和政府的武装叛乱,西班牙内战由此爆发。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帮助佛朗哥将叛军从西属摩洛哥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调运到西班牙大陆。1912年佛朗哥参加了西班牙在摩洛哥的殖民战争,1935年佛朗哥出任陆军参谋总长。 1936年7月,希特勒资助佛朗哥的容克式运输机到达摩洛哥。很快希特勒又派遣了5万军队以志愿兵的名义到西班牙协助佛朗哥作战。 希特勒把西班牙内战看成德国新式武器的试验场。德国正在研制的新式坦克、米109型战斗机和容克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都被投入到了西班牙内战中。纳粹精锐部队“秃鹰军团”,为了检验防空炸弹的杀伤力,对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发动了轰炸,共有6千人丧生。这次空袭行动初步证实了军事学家认为轰炸机将主导未来战争的观点。 墨索里尼也急于炫耀意大利的军事实力,树立大国地位,派遣了15万军队和700多架飞机,在西班牙战场与德国的纳粹军团一起参战。 苏联为了遏制反共产主义势力向西南欧洲的扩张,派出了志愿者,并提供大量武器与资金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 1936年9月初,英国和法国担心西班牙战火的蔓延会演变成为又一场欧洲大战,便与意大利、德国以及葡萄牙达成协议,共同执行不干预西班牙内战的绥靖政策。国际不干涉委员会由此成立。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表面上同意了不干涉政策,暗地里继续向西班牙派遣部队,输送大量武器。佛朗哥得到了德国和意大利越来越多的空军支持。叛军攻占了伊伦和圣塞瓦斯蒂安,切断了共和政府北部与法国的联系。同时叛军向北进军,攻打首都马德里。 共和政府的一个重要外援是国际纵队。国际纵队由来自中国、美国甚至包括德国在内的54个国家的左翼人士,大约4万5千名志愿者组成,其中包括以海明威为首的许多反法西斯知识分子。海明威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创作了著名的《丧钟为谁而鸣》。 1936年底,马德里受到了三面进攻,处于被包围的状况。共和政府被迫迁到瓦伦西亚。此时,德国和意大利正式承认佛朗哥为新的西班牙国家领导人。苏联积极支持西班牙左翼政府,但又不想过度招惹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 1938年底,共和主义者被压缩到两个区域,一个是以巴塞罗那为中心的东北端狭小区域,另一个是从马德里往东延伸到海岸线的地方,马德里仍然没有被攻下。此时外国分遣队,包括国际纵队,已经按照不干涉委员会制定的一项计划开始陆续从西班牙撤离。佛朗哥的军队即将发动对马德里的总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佛朗哥政府。 1939年2月,共和主义政府被迫撤退到法国。 1939年3月底,经过近三年的战斗,马德里的保卫者弹尽粮绝,最终向佛朗哥投降。 1939年4月后,佛朗哥宣布内战结束,出任西班牙国家元首。从此开始了佛朗哥对西班牙长达36年的独裁统治。 西班牙内战几乎把整个欧洲都卷了进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 集体自私 邪恶力量往往比正义力量更加团结。或许是邪恶力量知道他们比正义力量弱小,只有他们团结在一起才能与松散的正义力量抗衡。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竭力支持西班牙法西斯,而苏联不想为了西班牙左翼政府过度招惹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其他国家则保持中立,弄了个国际不干涉委员会,把国际纵队也从西班牙撤走了。 邪恶力量往往比正义力量更加强硬。或许是邪恶力量知道他们只能用强硬的手段才能阻吓部分软弱的正义力量。希特勒成功地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完全是英法绥靖政策造成的。 军火走私集团、贩毒集团、盗窃集团和淫秽集团等黑社会组织正是在软弱的社会环境中崛起的。有人被黑社会砍伤了不敢报案,害怕遭到进一步的报复。有很多人被黑社会欺负了,总是能忍就忍。同样,很少有人敢揭发贪污腐败现象。很多人发现小偷都不敢喊,因为害怕小偷报复。 邪恶力量总是在松散的软弱的正义环境中崛起的。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等邪恶国家是在妥协退让自私的国际环境中崛起的。军火走私集团、贩毒集团、盗窃集团和淫秽集团等邪恶组织是在软弱和自私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正义力量往往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反抗邪恶力量。希特勒得寸进尺,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又闪击波兰,在希特勒原形毕露时,英法仍然不肯帮波兰一把,竟然与纳粹德国搞起了“静坐战”。法国灭亡后,英国人才决心战斗到底,此时苏联仍然自私地遵守“互不侵犯”。希特勒兵临莫斯科时,英国和美国才认为必须帮助苏联。犯罪集团和犯罪分子往往在恶贯满盈之后才被绳之以法。正义力量总是不能把邪恶力量消灭在萌芽状态。正义力量总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才能消灭邪恶力量。 其实正义和邪恶都浸泡在自私之中,当少数人的自私威胁到多数人的利益时,他们就形成了邪恶力量。当少数人的自私把多数人的自私逼到极限时,多数人的自私就形成了正义力量。邪恶的孤岛和正义的火花都浸泡在自私的海洋中。 一个人的自私形成个人利益,几个人的自私形成团队利益,几十到数百人的自私形成集体利益,一个地区的人的自私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一个民族的人的自私形成民族利益,一个国家的人的自私形成国家利益,所有人的自私形成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自私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是一种错误。人生而自私!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上兵伐谋,吞并奥地利 1930年6月30日,法国把驻扎在莱茵兰的最后一批军队撤出,比《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日期提前了5年多。《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必须尊重莱茵河以东50公里的非军事区莱茵兰,不得向莱茵河左岸派遣部队。法军驻扎在莱茵兰是为了保证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不再重新对这里进行武装。 1932年,由于受到来自左翼和右翼的威胁,奥地利总理陶尔菲斯解散了议会。 1933年1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给予德国的惩罚已经足够了。国际社会对德国的宽容给希特勒大肆扩军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希特勒致力于挽回1919年《凡尔赛和约》给德国造成的损失。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军备力量都取得了欧洲大陆的领先地位。 1933年10月19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退出国际联盟。因为国际联盟驳回了纳粹德国要求与法国拥有同样数量的军队的提案。 1934年初,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爆发工人起义,陶尔菲斯严酷地镇压了起义,这使陶尔菲斯更加不受国民的欢迎。奥地利的居民绝大多数人讲德语。希特勒认为“日耳曼的奥地利必须回到伟大的日耳曼祖国”。因此,希特勒想趁机发动政变推翻陶尔菲斯政府,吞并奥地利。奥地利纳粹分子暗杀了陶尔菲斯,但纳粹的政变失败了,奥地利军队重新控制了秩序。由于墨索里尼反对这次政变并在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的勃伦那山口部署了军队,希特勒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奥地利的入侵。 1935年1月,被《凡尔赛和约》分割出去的德国萨尔州举行了未来归属问题的全民公决。结果90.8%的人决定回归德国。国际联盟放弃了对萨尔州的管辖,支持了这项公民投票。萨尔州是德国面积最小的州,但煤矿和钢铁厂众多。萨尔州的回归德国让希特勒欣喜异常,希特勒派遣军队进驻萨尔地区。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三营国防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因为,驻扎在莱茵兰的法军5年前就撤走了,而且英法正忙于解决阿比西尼亚问题。希特勒说:“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以利用的那一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然而,英国没有行动,法国只是把一些军队部署到法德边境,然后又撤走了。希特勒的冒险又成功了。不久,希特勒下令在法国边境修建和马其诺防线类似的防御工事——西墙防线。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希特勒抓住这次机会,极力赞美国家社会主义优越性,并大肆宣传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种族。与此相应,每年九月,希特勒都会在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举行全国纳粹党员大会。上百万人参加游行,展示纳粹的力量。 1938年,希特勒认为德军已经足够强大了,便再一次准备入侵奥地利。自从1934年纳粹政变流产之后,由舒施尼格统治着奥地利。像陶尔菲斯一样,舒施尼格不想让自己的国家任由希特勒的摆布。 1938年2月,希特勒威胁舒施尼格必须在一周内将国家政权移交给奥地利纳粹党。在此期间,希特勒不断给奥地利施加军事压力。尽管如此,舒施尼格还是提出了抗议。希特勒转而指控舒施尼格残害奥地利纳粹分子,紧张局势迅速升级。为缓解紧张局势,舒施尼格宣布进行公民投票,让奥地利人民自己决定是否愿意独立于德国之外。 1938年3月12日公决前夕,希特勒害怕公决可能不利于德国。因此,希特勒断然命令军队迅速越过了德奥边界,并很快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同一天,希特勒宣布成立奥地利德国联盟。这样,奥地利被吞并,成为德国的东方省。 奥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胁下被吞并的,而这个过程又是以所谓和平方式完成的。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对此除了故作姿态的虚弱抗议之外,无所作为,他们甚至认为:讲同样语言的两个邻国组成联盟是很自然的事情。 1938年4月初,英法美竟然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希特勒的冒险又一次得逞。 软弱的国际反应鼓励了希特勒的下一次冒险,希特勒把扩张的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捷克斯洛伐克。 全民民主 在所有的人权中,幸福权即人类获得幸福的权力是最高人权。其次是自由的权力,思想自由、人身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三个核心的自由权力。生命呈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而民主不应该属于人权的范畴。一直以来,民主都被当作是好东西,特别是全民民主。事实上,民主特别是全民民主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全民民主选举拿破仑当法兰西皇帝。全民民主选举希特勒当德国总理。张伯伦和达拉第等人也是全民民主的“杰作”。从理论上分析,民主特别是全民民主也是不科学的。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让最恰当的人掌握权力。每个人的投票受多种因素影响,这本身就影响了这张选票的科学性。如果每个人的选票都唯一地由自己的主观意愿或判断决定,那么空头支票式的演讲将很容易得逞。必须承认,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是处于中下水平的。如果一个国家有50%的人都是高中或以下文化水平,那么这50%的人所做出的判断中最多只有25%是最正确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的全民民主选举中诞生的国家领导人每4位中最多只有1位是最恰当的人选,其他3位可能是比较恰当或不恰当的人选。美国几十位总统中杰出的只有4位,糟糕却有10几位,其他的称职或基本称职。理论和事实都表明,民主特别是全民民主无法保证为任何国家找到最恰当的领导人。 民主特别是全民民主从理论上和事实上都不是一种很好的制度,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要对民主情有独钟呢?因此,民主绝不属于人权的范畴。全民公决是全民民主的一种形式,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全民公决的结果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可能是不正确的。全民公决的结果没有可信度,可以不予理睬。全民民主也没有什么先进性,可以不要。美国人不停地重复“民主的谎言”,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因此,很多人把民主当成“美好的真理”加以崇拜。这本身就反映出大多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是处于中下水平的。绝不能为了民主而民主。民主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是勉强可以用而已。美国人自欺欺人地坚持民主的错误,还打着错误的民主旗号,在全世界推销民主的错误。把黄铜当作黄金卖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其下伐交,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5年,希特勒开始秘密地资助苏台德纳粹党。希特勒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战后由战胜国一手制造出来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应该纳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疆土,它尚存一天就是帝国东部的威胁。希特勒决定拿苏台德地区日耳曼少数民族问题作为突破口。 1938年4月初,英法美竟然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撤回了驻奥地利使馆而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希特勒的冒险又一次得逞。软弱的国际反应鼓励了希特勒的下一次冒险,希特勒把扩张的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12日,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举行了罢工,并且拒绝交税。在德奥合并的影响下,居住在苏台德地区的350万日耳曼人,也要求作类似的合并。因为他们是受残酷压迫的少数民族。希特勒清醒地意识到,只要插进捷克斯洛伐克,摧毁它强大的防御体系,便能让德军进攻波兰或者苏联畅通无阻。事实上,日耳曼少数民族已经完全控制了苏台德地区。 与此同时,几乎整个欧洲,到处传言希特勒已经下了最后通牒,要立刻入侵苏台德。因此,法国与英国政府惊惶失措。法国总理达拉第紧急致函英国首相张伯伦。达拉第提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 英国高层对德国的战争威胁上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主张加强战备,联合法美以及其他中小国家,共同对付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派,主张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绥靖派占了明显的上风。为了推行绥靖政策,张伯伦一面在国内打击强硬派,一面以69岁高龄三次长途乘坐飞机亲自去德国与希特勒秘密会谈。 1938年9月29日,当人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时候,英国首相张伯伦终于促成了一个慕尼黑国际会议的召开。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进行了会谈。希特勒明确表示苏台德领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张伯伦、达拉第和墨索里尼接受了希特勒的全部要求,以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的牺牲为代价回避战争。 1938年10月1日,希特勒顺利占领苏台德地区。张伯伦促成的《慕尼黑协定》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使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吞并了苏台德。至此,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希特勒的扩张又一次成功了,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他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为波兰的但泽港(即格但斯克)。希特勒对但泽港的无理要求,遭到了波兰人的断然拒绝。爱德华·斯密格里里兹元帅领导下的庞大波兰军队也让希特勒有所顾忌。因此,希特勒没有立即入侵波兰。希特勒又重新盯上了捷克斯洛伐克,他准备对这个国家实施第二次入侵。 《慕尼黑协定》划定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边界,对捷克斯洛伐克来说,是无法维持生存的,而对希特勒而言,也不是最终目的。自从苏台德地区脱离以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他少数民族也蠢蠢欲动,准备效仿。捷克斯洛伐克面临着民族进一步被分裂的局面。同时,希特勒继续以武力为后盾,策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分裂。捷克斯洛伐克的亲纳粹分子极力反对布拉格政府,拒绝执行布拉格政府发布的任何命令。 1938年10月6日,斯洛伐克在德国的操纵下宣布“自治”。 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并请求德国给予所谓的保护。 1939年3月15日,德军进驻布拉格,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对于德国这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仍然只是稍稍抗议了事。 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捷克斯洛伐克彻底沦亡。 历史的重演 国际社会对美国侵略伊拉克的反应,就像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软弱。虽然在萨达姆的统治下伊拉克是地狱,但是美国捏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却是赤裸裸的侵略。国际社会普遍把美国侵略伊拉克说成是美国打伊拉克,这种忽略正义与邪恶,把侵略弱化成打的说法与慕尼黑陷谋没有本质的区别。战后,美国还获得了联合国的认同。伊拉克战争鼓励了美军的单边军事行动,以后只要美国需要,美国就可以对任何中小国家发动战争。因为,国际社会除了软弱的抗议之外,不会有阻止美国的任何实际行动。伊朗战争迫在眉睫,中国和俄罗斯也不可能为了伊朗太招惹美国,就像苏联不会为了西班牙而过度招惹德国和意大利一样。中国和俄罗斯最多提供一些暗中的帮助,绝不会是公开的资助。在伊朗问题上,美国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军事能力即可,可以不考虑国际社会的态度。在打下伊朗后,国际社会除了承认战后的伊朗亲美政府之外别无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成功吞并奥地利。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成功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的野心在英法绥靖政策的鼓励下日益膨胀,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是波兰。英国和法国同时警告希特勒,他们会支持波兰。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德国和意大利寻求保证,希望他们承诺不会再向其他欧洲国家发动进攻。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非常清楚:美国受到三十年代中期通过的中立法案的约束,被禁止给冲突中的任何一方提供帮助。因此他们对罗斯福的请求不予理睬。 1939年5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了《钢铁协议》,互相保证战时给予对方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联盟。 1939年夏天,英国和法国都在不遗余力地请求苏联帮助遏制希特勒入侵波兰。 1939年8月,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基础是把波兰划分为两个国家。希特勒彻底打消了德国进行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顾虑。希特勒决心用武力来解决波兰问题,并开始有恃无恐地调动军队了。 1939年8月25日晚间,德军即将入侵波兰时,墨索里尼突然宣布他还没有最后做好战争准备。希特勒下达了推迟攻击的命令。透过这一点,西方盟国似乎看到了避免战争的一线希望。西方盟国找到了想要赢得更多时间的墨索里尼,期待着他能像解决苏台德问题一样,阻止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然而,西方盟国的这个愿望最终化为泡影! 1939年8月31日晚,希特勒下达了进攻波兰的命令。 1939年9月1日拂晓,150多万德国军队突破波兰防线,分三路向华沙推进。 1939年9月3日,张伯伦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讲哀叹说:“今天是我们大家最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为痛心。在我担任公职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经毁于一旦。”至此,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当天的上午11点,英国对德国宣战,当天下午5时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三次世界大战怎样爆发? 首先回顾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14年7月30日俄国下令全面动员,随即德国向俄国宣战。1914年8月1日法国开始动员。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1914年8月4日,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随即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战是德国向俄国和法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二战是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三个世界大国彼此宣战就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如果中俄美彼此宣战,则第三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按照当前的国际形式,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对阵形式有三种可能:中俄对美日,中俄印对美日,中俄对美日印。中俄对美日的可能性最大。英法德会避免实质性地参与到中俄美的对抗中,至少在战争初期与美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态度相似。 在2020年之前,中国台湾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台海战争有可能演变为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进而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在2020年之后,中国台湾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能力将减弱。因为,胜算不大的美国很可能放弃对台湾问题的干涉,承认中国的崛起。而在2020年之前,抱着把中国的崛起再推迟50年的想法,仗着明显的海空优势,美国难以对台湾问题放手。 奥匈帝国的萨拉热窝引发一战,德国的但泽引发二战,希望中国的台湾不要引发三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闪击波兰:用鲜血去学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但泽被划归波兰。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位于走廊东面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但泽,这座风景优美的海滨小城成了引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希特勒认为要获取日耳曼人的生存权,就要获取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广大的东欧才是德国未来生存发展的方向。 1939年3月1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随即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解决波兰走廊问题。希特勒的要求遭到了波兰的拒绝 1939年3月31日,英法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因此,波兰对希特勒的态度更加坚决。 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德约定当波兰发生了领土和政治变更时,德国和苏联之间以波罗的海芬兰到中部波兰为边界线。另外,比萨拉比亚划归苏联。 希特勒不用面对苏联的进攻,但是要想应对英法在西线的进攻,他必须迅速占领波兰。希特勒强调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备工作必须集中于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国统帅部计划以快速兵团和强大的空军实施突然袭击,闪电般摧毁波军防线,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继而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团,力求在半个月内结束战争,然后回师增援可能遭到英法进攻的西线。 面对德军即将发起的攻势,波军意图死守波德边界。因此,波军统帅部把波军主力沿德国和原斯洛伐克的国境线展开。波军统帅部错误的将德军的进攻判断为仍是一战中传统的正面突破,而且进攻方向仅为攻占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之间的但泽走廊,完全没有预料到来势汹汹的德军竟然会以占领波兰全境为战略目的。这是波军统帅部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 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不惜冒与英法发生大战的风险,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凌晨发起攻击。希特勒要求德国军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不给波兰以任何喘息机会。希特勒说:“如果部队停止不前,那就是指挥官的责任,在战争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胜利,在胜利后,人们是不会追究胜利者的责任的。” 突出于波兰西部的波军身后有一大片防守薄弱的开阔地带,为德军南北夹击并歼灭聚集在德波边境的波军集团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古德里安的装甲闪击战理论的指导下,精锐的装甲师承担起支撑德军快速攻势的最主要任务。为此,德军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6000门火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 南路集团军群共八个步兵军和四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歼灭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迂回华沙。 北路集团军群共五个步兵军和一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切断波兰走廊,彻底围歼聚集在这里波军集团,而后从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并从东北方向迂回华沙。 尽管波军人数和德军相当,也不缺乏勇气,然而他们的装备相对落后,他们仅有的极少数现代化武器,大部分已经过时了,这为波军的失败埋下了致命的祸根。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50分,德国撕毁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纳粹空军向机场发起进攻,尽可能多地消灭地面上的波兰飞机,波兰空军损失惨重。纳粹空军还袭击了交通枢纽、桥梁和部队集结区域。德军装甲部队迅速突破波兰防线,包围了大量波兰军队。随后跟进的步兵歼灭了这些部队,同时装甲部队继续前进。成千上万的波兰军队稀里糊涂地被包围,沦为俘虏。 当天,希特勒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希特勒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绝不脱下这身军装,要不就以身殉国。 1939年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就向德国宣战。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半晌无语,而格林则对希特勒说,如果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宽恕我们。 1939年9月3日正午,法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期限是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波军统帅部没有想到战争会以闪击战的方式进行。但波军统帅部认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波军统帅部不顾一切的命令他们的“军队之花”——骑兵向德军坦克发起自杀式的冲锋,结果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是波军统帅部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1939年9月6日,波军总司令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线。波兰政府当日仓皇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败局基本已定。波兰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曾经承诺过保护波兰的英法联军身上。 在西线,法军也组织过一些小规模的对德作战。但正如希特勒所预料的,过短的作战准备时间让他们只能退回到马其诺防线。 1939年9月15日,德军抵达维斯瓦河和波兰首府华沙近郊。 1939年9月17日,德军打通了波兰走廊。北路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向南进攻,南路集团军群从德国向东进攻,德军已经完全切断了华沙同周围地区的联系。同时,从捷克斯洛伐克攻击的德军占领了波兰的南部。当天,苏联军队突然在广大的东面战线上进入波兰,波兰得救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1939年9月19日,德军在布勒斯特、力托夫斯特遇到了前进的苏军。德军和苏军开始联手消灭残余的波兰抵抗力量。但波兰仍然坚持战斗。华沙仍然被包围着,纳粹空军把华沙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摧毁了。 1939年9月27日,华沙守军投降,德军占领了华沙。但部分波兰士兵成功逃脱在法国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希克尔斯基将军也在巴黎组建了流亡政府。 1939年12月5日,波兰境内最后的抵抗停止。波兰20年的独立结束了。德国占领了西部,苏联占领了东部。 在整个波兰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以极小的伤亡取得了巨大的战果。整个波兰走廊战役中,古德里安指挥的四个师,只阵亡150人,伤700人。 丘吉尔不得不承认:通过波兰战役,我们已经看见了现代闪击战的一个完整的标本,看见了陆军和空军在战场上的密切配合。看见了对于一切交通线以及任何可以成为目标的城镇所进行的猛烈轰炸。看见了摩托化部队的灵活使用,最重要的是,看见了大批装甲部队势不可当的冲锋。然而波兰人民却不是忍受这种苦难的最后一个民族。 全球闪击战 德国的闪击战思想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军事理念。现在,美国提出了全球闪击战理论。全球闪击战理论的核心是“1小时内精确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美军基地和常规洲际导弹部队是全球闪击战理论的两个支撑点。在有美军基地的地区,美军基地的战机和战舰将承担起1小时精确打击的任务。在没有美军基地或只有少数驻军的地区,常规洲际导弹部队将承担起1小时精确打击的任务。因为,在没有美军基地或只有少数驻军的地区如果发生冲突,派遣战机及战舰实施打击往往需要几天时间,战略轰炸机从美国本土或海外基地实施攻击,也需要几个小时时间。这样费时、费力且极易耽误战机。美军将继续在全球扩建美军基地,美军正在把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改装成普通弹头的导弹,组建常规洲际导弹部队。以坦克和飞机为核心的闪击战变成了以军事基地和常规洲际导弹部队为支点的全球闪击战。 波兰和法国是闪击战的牺牲品,谁将成为全球闪击战的牺牲品呢?像波兰和法国那样迷恋堑壕战一样,迷恋飞机和军舰的国家将成为全球闪击战的牺牲品。以导弹为核心的导弹闪击战可以粉碎以军事基地和常规洲际导弹部队为支点的全球闪击战。 军事基地被纳入全球闪击战是迷恋“海空优势”的一个情节。常规洲际导弹部队加入全球闪击战是对导弹战认识还比较肤浅的一个表现。因此,百分之百以导弹为核心的导弹闪击战可以粉碎以军事基地和常规洲际导弹部队为支点的全球闪击战。对空导弹、对地导弹、对舰导弹、反卫星导弹、拦截导弹和洲际导弹是导弹闪击战的五个支点。这些导弹从何处(飞机、军舰或陆地)发射并不重要,关键是能摧毁目标。对空导弹终结空中优势,对地导弹摧毁军事基地,对舰导弹终结海上优势,反卫星导弹打断天基力量,拦截导弹挡住来袭导弹,洲际导弹彻底解除威胁。导弹闪击战的核心是“用导弹征服敌人”,而不是用飞机和军舰打败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静坐战:被动防御的圣经 1939年9月3日,英法相继向德国宣战。但在整个波兰战役中,英国和法国几乎没有帮助波兰。波兰一战败,法国就把军队从萨尔区撤回到马奇诺防线。法国人专注于马奇诺防线的防守,丧失了所有的进攻精神。英国像1914年那样,派遣了四个师到法国,但张伯伦更希望保持谨慎。英国和法国都相信马奇诺防线可以阻挡德军在法国边境的进攻。 为应对德国可能通过低地国家发动的进攻。英国和法国开始从卢森堡向北延长马奇诺防线。这就是英法所有能做的准备。因为比利时的中立地位,英法不能检查迪勒防线,更不能在上面建防御攻势。因此,这段时间,英法只能等待德军的进攻。宣而不战的这段时间被称为“静坐战”或假战争。 至少在表面上,英法不弱于德国。不主动出击,反而等待挨打。这种被动防守已经被动到不能再被动的地步的。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 希特勒原以为对波兰实施闪电般占领之后,英法会接受既成事实,就像当时承认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领一样。但是,希特勒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此,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尽快组织西方攻势。希特勒认为打败法军后,英国就会求和。后来的事实表明,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一个人的正确率是超不过75%的,特别是在对他人意图和行为的判断上。 希特勒进攻英法的决定使德国最高统帅部深感沮丧。德国最高统帅部既没有希特勒的勃勃野心,也不相信德军有能力打赢英国和法国。只是由于希特勒在波兰的胜利让高级将领们减少了对这个前陆军下士的反感,转而将信将疑。 1940年3月21日,保尔·雷诺当选为法国总理。在军事上,保尔·雷诺是反对德国的强硬派。英国首相张伯伦,仍然坚持他的绥靖政策。 判断失误 每个人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希特勒也不例外。希特勒对英法态度的误判导致了德国不得不进攻法国。希特勒对英国态度的误判导致了的德军两线作战。希特勒对美国态度的误判导致了最终的失败。与其说是误判,不如说是一厢情愿。人总是希望事物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人在判断事物时常常寻找能够表明事物将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的证据来判断事物。更多的时候,人是先下结论再找证据或先做决定再找理由。还有的时候,人下结论或做决定是没有任何原因的,完全凭潜意识的直觉。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一个人的正确率是超不过75%。直觉有很多时候是错的,但人们却对直觉深信不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曼施坦因计划: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在波兰战败后一周内,希特勒命令德军通过低地国家进攻法国,而且越快越好。反对此项命令的将军全部被解职,并被希特勒斥为失败主义者。由于希特勒力主进行战争,德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 黄色方案把西线的德军整编为三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主攻荷兰和比利时,然后沿海岸线攻击。A集团军群在B集团军群的南面侧翼支援。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防线正面保持防御态势。黄色方案的核心是以强大的右翼击败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用左翼掩护并牵制马奇诺防线的英法联军。这与“左翼牵制,右翼包抄,攻克巴黎”的施利芬计划大同小异。希特勒认为黄色方案可能会导致静态消耗战。希特勒提出要向英法联军的中心发起进攻。最高统帅部又制定几套方案,但只对黄色方案进行了少许更改,希特勒都不满意。由于冬天已到,希特勒只好将进攻日期一推再推。 这时,担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反对黄色方案。他认为黄色方案意图过于明显,行动结束了大量法军还毫发未损。曼施坦因提出了镰刀闪击计划,又名曼施坦因计划。 镰刀闪击计划要求以大量缩编的B集团军群攻打比利时和荷兰,诱使法英军队进入比利时低地地区。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防线正面与敌接触,争取有所突破。A集团军群担任主攻任务,从阿登山脉突入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绕过马奇诺防线,跨过色当和迪南之间的马斯河,直插索姆河。镰刀闪击计划的核心是“右翼佯攻,左翼牵制,中央突破,从阿登山脉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插索姆河”。 首先,空降部队在鹿特丹降落,夺取飞机场。同时利用伞兵夺取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上的桥梁,并占领埃本·埃迈尔要塞。然后,德国空军同时在比利时、荷兰和法国的上空争夺制空权,将敌军飞机一举击溃。最后,B集团军群主力开始进攻,诱使法英军队进入比利时低地地区。在南方,C集团军群与法国马奇诺防线正面接触,争取有所突破。实力最强的A集团军群担任主攻任务,由中央率先突击。A集团军群的七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师将穿越丛林密布的阿登山脉,突入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绕过马奇诺防线,跨过色当和迪南之间的马斯河,直插索姆河。这样A集团军将在法英联军中央打入一个巨大的楔子。 1940年3月中旬,希特勒同意了曼施坦因计划,但在挪威的行动延误了计划的执行。 布雷达变体 法国耗资70亿法郎精心修筑的马奇诺防线是由数不清的炮台、地雷坑、机枪发射阵地、防坦克炮、防空炮和重型野战炮构成的坚固的防御网。马奇诺防线里还有相互连通的缆车和地道,地道里可供应水和弹药。马奇诺防线占用了法国大部分的国防开支。 英法联军制定了名为B计划的战略防御方案。B计划要求当德军一发动进攻,法军第一、第七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就进入比利时,占领安特卫普到那慕尔一线,与比比利军协同作战。在右翼,法国第九集团军部署在马斯河沿岸,从那慕尔至法国边境地带。 1940年3月,B计划做了若干变化,称为布雷达变体。布雷达变体要求法国第七集团军在左翼向荷兰南部布雷达突进,形成英法联军、荷军和比军连成一体的前线。法国第二集团军在南面守卫马奇诺防线。在阿登山脉部署五个师驻守即可。因为,阿登山脉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驻守阿登山脉的部队既没有装备反坦克武器,也没有装备防空武器。这恰巧落入了曼施坦因的圈套。 作战计划 陆军有制定作战计划的传统。陆军的作战计划往往很复杂。因为陆军的速度慢,陆地地形复杂,陆战时间长,中间有很多变数。空军的作战计划相对简单。因为空军速度快,不存在地形问题只有天气问题,空战时间短,变数不多。陆军的作战计划就是多少陆军力量在何时从何地出发于何时到达或占领何地。曼施坦因计划和布雷达变体都是典型的陆军作战计划。 作战计划常常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基础进行制定,如果假设不成立则作战计划将极其危险。布雷达变体的一个假设条件就是阿登山脉是不可逾越的,另一个假设条件是马奇诺防线是不会被突破的。因此,英法联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德军从低地国家进攻法国。布雷达变体的理想情况是形成英法联军、荷军和比军连成一体的前线。曼施坦因计划的一个假设条件是装甲部队可以穿越阿登山脉,另一个假设条件是英法联军在阿登山脉附近的兵力薄弱,还有一个假设条件是英法联军会进入低地国家作战。曼施坦因计划的关键是穿越阿登山脉。曼施坦因计划的三个主要假设条件都是成立的,而布雷达变体的两个主要假设条件都不成立。阿登山脉被逾越了,马奇诺防线被绕过了。从作战计划上分析,即使德军不采用闪击战术,英法联军也会战败,只是抵抗的时间会长一些而已。正确作战计划和创新的战术与错误的作战计划和落后的战术遭遇了,法国在六个星期内就沦陷了。 作战计划成败的关键在于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如果预计敌方不会使用核武器,而敌方使用了,那么先前的作战计划无疑被打破了。如果预计第三方不会参战,而第三方参战了,那么先前的作战计划就失效了。因此,制定多种作战计划是必要的,至少是三套作战方案,以便在第一套方案的假设条件不成立时及时应变。战争中意外频出,假设条件常常被打破,多种作战计划是必要的准备。 作战计划都是假设的,多一种假设就多一分胜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挪威战役:唇亡齿寒 德国海军可以利用挪威的港口作为攻击英国的基地。因此,希特勒下令入侵挪威。 1940年4月6日,德国入侵舰队出航,防止英法联军先占领挪威。 1940年4月7日,德军舰队就被英国皇家飞机侦查到了。英国本土舰队离港拦截,但是由于遇到了突发的风暴天气,拦截并未成功。 1940年4月8日,德军在挪威沿海几处地点登陆。缺乏训练的弱小的挪威军队一触即溃。同时,丹麦遭到突袭,很快被迫投降。 1940年5月10日,张伯伦因挪威战役的失败,而被丘吉尔取代。 1940年6月,英法联军被迫撤出挪威。 挪威陷落后,希特勒开始实施曼施坦因计划专心对付法国了。 唇亡齿寒 如果只是认为两个相邻的国家才会唇亡齿寒,那就错了。利益攸关的国家都会唇亡齿寒。相信稍有眼光的人都会知道在苏德联手瓜分波兰后,法国就是下一个目标。而法国静坐着看着波兰灭亡。法国沦陷后,下一个就是苏联,而苏联对法国无动于衷。美国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现在夹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中间的伊朗也战云密布了。美国解决了伊朗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台湾了。看着美国在伊拉克我行我素,与法国看着波兰灭亡没有区别。期盼美国在伊朗钝兵挫锐,与苏联看着法国沦陷没有区别。应该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一样,帮伊拉克一把,让美国越陷越深。应该力挺伊朗,让美国无暇东顾。伊朗之于中俄就是唇亡齿寒。如果认为先伊朗后台湾,那就与认为先英国后苏联一样愚蠢。如果伊朗帮萨达姆抗击美国,那么萨达姆现在还活着。虽然这不可能,但是两个敌对国家也可能存在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损俱损就是利益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同盟。他荣我损是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法国战役1:右翼佯攻 战前准备 1940年,德军一系列的胜利使每一个德国军人对其部队的训练装备和领导充满信心,德军士气高涨到了极点。为筹备法国战役,德军共投入250万陆军,德军士兵大部分是纳粹党员。 曼施坦因计划被德军很好地贯彻。参谋们对该计划的每一个细节做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又用了几个月时间,对每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演练。到1940年5月10日,每一个德国军人从将军到下士都明白自己将在曼施坦因计划中担当的角色。 1940年5月,为防御德国进攻,法国部署了94个师,共225万人。但这些部队装备的大炮还是一战时的大炮,能派上用场的反坦克炮和防空炮奇缺。 英法联军本来可以前进到比利时阵地,模拟与德军的遭遇战。但是比利时拒绝英国和法国军队进入其境内。英国部队装备很差,上层通信不畅。英法联军司令法国将军毛瑞斯·甘默林更是个纸上谈兵不能带兵打仗的将军。 法国的主战坦克查尔B型坦克只有一个人操作,这意味着这个人在指挥坦克的同时,还得操纵坦克炮。德军的主战坦克是潘采夫三型、四型坦克。虽然潘采夫坦克的装甲和火力不如英法坦克,但是潘采夫坦克的机动性要远远高于英法坦克。每辆潘采夫坦克中配备的无线电装备让德军能更有效地加以组织。 法国和英国对于坦克和飞机的认识都远远落后于德国。法国和英国的统帅部都认为坦克最重要的作用是支援步兵作战。一个法国装甲师装备的坦克数量只有一个德国装甲师坦克数量的一半。到1940年5月,英法联军的3100辆坦克大多数分散配备在步兵师里。法国空军的740架战斗机和140架中小型轰炸机,以及英国皇家空军远征军支援法国的350架飞机也是分散在各个作战地域。陆军指挥官无法集中使用空中力量进行支援,这是法国战役中最致命的缺点之一。 与之相对,德军的闪击战术特别强调地空配合,尤其是飞机与坦克的配合,两者形成立体的火力网。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在德军发动的历次战役中都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德军把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当做炮火的延伸,用它定点清除军事目标。 空降荷兰 1940年5月9日,德国西部边界沿线的前线司令官们仍然没有得到进行西方攻势的消息。因为,德军的保密工作执行得非常彻底。 1940年5月10日凌晨,还在被窝里的德国空军飞行员们被叫醒了。黎明前,所有的德国飞机都起飞了。与此同时,一辆辆坦克隆隆地开往了法国和低地国家。天刚透亮,比利时和荷兰的天空中,充满了飞机的呼啸声,德军的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一个波次接着一个波次地飞越边境。经过8个月令人不安的“静坐战”,战争终于降临在西方。 1940年5月10日日出时分,德国轰炸机开始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公路、铁路和机场狂轰乱炸,同时荷兰东部边界前线遭到进攻,数以千计的德国伞兵和滑翔机部队空投到鹿特丹和海牙,这些部队成功地袭击了荷兰守军。在德国地面机动部队出动之前,这些部队就占领了莱茵河上所有的重要桥梁,这是战史上第一次通过空降作战占领他国的战例。 这次空降作战对于整个法国战役的胜利具有关键作用。为掩盖空降部队数量少的弱点,德军在空投地域同时投放了大量的假人,运用了以少充多的谋略,这一诡计在守军中造成了恐慌。荷兰军队不是高效运转的德国战争机器的对手,大量国土落入敌手。 1940年5月14日,德军要求鹿特丹投降,荷兰人犹豫不决。德军轰炸机立即起飞前往轰炸。当轰炸机还在空中的时候,荷兰人宣布鹿特丹投降。但德军的轰炸机已经不可阻挡,鹿特丹大部被毁。 1940年5月15日,荷兰投降。 埃本·埃麦尔要塞 埃本·埃麦尔要塞1936年建造完成,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这个要塞控制着通往西方的主要道路和运河上的所有重要桥梁。要塞设有炮台,安放着加农炮和速射机枪。要塞还布设了防空火炮和伪装阵地。要塞东北方向有40米高的陡坡,伫立在阿尔伯特运河上,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西北方向、西边和北边都有很陡峭的战壕,布设有机关枪、反坦克炮和探照灯。在西边和北边还有4米的高墙。英法联军以为要塞至少能抵挡五天,这样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迪尔河沿岸展开部队。 德军从1939年就开始认真地研究了埃本·埃麦尔要塞,德军认为埃本·埃麦尔要塞防步兵和反坦克的能力非常强大,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防空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德军组建了科赫突击团。科赫突击团是空降部队,专门负责夺取埃本·埃麦尔要塞。 1940年5月10日,德军出动41架容克52运输机拖曳着EFS230滑翔机载着约300名空降士兵向埃本·埃麦尔要塞发动进攻。首先有9架滑翔机着陆,9架滑翔机着陆后仅10分钟,德军就占领了九个阵地。接着德军用新型高爆炸药炸毁了一个个暗堡和旋转炮台,牢牢牵制着要塞的1200名守军。24小时以后,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德军攻占埃本·埃麦尔要塞仅仅付出了死6人,伤15人的代价。 布雷达变体失效 1940年5月9日,英法联军总司令甘默林命令实施D计划。联军第一集团军群通过比利时边界向迪尔河沿岸的预定地域前进,想在迪尔河阻止德军进攻。法国第七集团军,向北急进,与荷兰军队会合。 1940年5月10日午时,法国第七集团军赶到荷兰南部,发现已被德军第九坦克师截住去路,荷兰军队已经被迫向北后撤。甘默林的布雷达变体全然失效,只好命令部队向安特卫普撤退。 1940年5月11日,埃本·埃麦尔要塞失守,比利时军队只好提前向迪尔河撤退。但是,迪尔河沿岸的防御工事尚未修成。还有许多联军部队没有来得及后撤。 比敌人更了解敌人 德军以死6人,伤15人的代价攻占了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埃本·埃麦尔要塞。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26架飞机的代价偷袭了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摧毁了阿拉伯国家451架飞机,其中埃及336架,叙利亚60架,约旦29架,伊拉克25架,黎巴嫩1架。在这两次战役中德军和以色列都做到了比敌人更了解敌人。埃本·埃麦尔要塞的守军不知道要塞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埃及空军也不知道8点45分交接班有什么问题。在和平时期应该抓紧时间把敌人的每一根头发都研究清楚。针对敌人的每一个军事目标量身定做一个摧毁计划。狂轰乱炸是粗放型的作战,精确打击是集约型的作战,量身摧毁才是最佳的作战方式。如果德军像研究埃本·埃麦尔要塞一样研究了莫斯科,并像组建科赫突击团一样组建了专门攻占莫斯科的军队,那么德军一定可以攻下莫斯科。显然,德军没有对他们要攻击的每个目标都作详细的研究。如果德军这样做了,可以肯定英国和苏联也会亡国。 比敌人更了解敌人的目的就是量身摧毁。美军在全球共有664个军事基地,其中空军146个,海军196个,陆军286个,海军陆战队36个。如果对美军的146个空军基地进行仔细研究,为每一个空军基地量身定制一个摧毁计划,那么1463枚导弹和3789枚炸弹就可以把美国空军从地球上抹掉。谋略是实力的倍增器,量身摧毁计划是放大倍数最高的谋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法国战役2:中央突破 阿登森林 1940年5月10日,德军A集团军群庞大的装甲部队分成三个集团呈密集队形从南面向阿登山区推进。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在长达150公里的队伍上空来回盘旋,以便对来自英法联军的任何空中攻击作出反应。 1940年5月12日,第一次坦克大战在威尔道普展开,法国第一军的两个轻型机械化师与德国第三、第四装甲师的主力正面遭遇,德国坦克还有斯图卡轰炸机支援。法国的索马坦克是可以与德军引以为豪的潘采夫坦克相对抗的。索马坦克最突出的性能就是能抵挡最重型的德军坦克炮的攻击。但德国人的战术使他们能对法军坦克机动制胜。 1940年5月12日晚,A集团军群抵达马斯河开始与西岸的法军交战。 1940年5月13日,德军突破了几处防线。德军攻击部队很快在西岸建立了桥头堡,然后搭起了桥梁,让装甲部队通过。法军最终崩溃了,德军装甲部队通过大桥继续向西进攻。 1940年5月13日晚上,威尔道普的法军坦克撤退了,德国第三、第四装甲师赢得了胜利。 德军在法国战场上使用了重点突破战术。德军指挥官们将他们的攻击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以打击法军的激烈抵抗。成功地跨越马斯河是德军进攻的关键点,渡过马斯河之后,坦克才能呈扇形展开,在有利地形上驰骋。 1940年5月14日,德军第一、二和十坦克师全过了河,并打退了法军的反击。海因茨·古德里安就是这三个装甲师的指挥官。古德里安终于能全面施展自己的装甲兵作战理论,他豪气冲天地说:装甲兵只要一发动了攻势,那么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决不会有红灯的出现,我们要把绿灯开到路的尽头,这一次就是英吉利海峡。但遗憾的是,德军统帅部却安排古德里安受科莱斯特领导。科莱斯特是德军中头脑最古板的将军。 古德里安的坦克越过马斯河后,他命令第一和第二装甲师改变进攻方向,挥师西进,目的是突破法军的防御阵地,将英法联军劈成两半,并从侧翼和背后突袭进入比利时的英法联军。 1940年5月14日上午,法军命令精锐的第三装甲师攻击色当的德军桥头堡,但直到天黑也没有攻下来,而且既没有炮兵支援,也没有步兵支援。法军第二集团军司令亨奇格将军下令停止进攻,并将这个装甲师的坦克分散到他的步兵队伍里,这支唯一可以抵抗德国坦克的联军部队就这样解散了。亨奇格还决定收拢他的左翼部队,以阻止德军突袭法兰西东部,这就使色当防线的裂口从8公里扩大到25公里。 1940年5月14日,除马斯河外,德国坦克还跨越了蒙泰梅和迪南,重创了克拉普的第九集团军。跨越了迪南的是第七装甲师由48岁的少将埃文尔·隆美尔率领。 1940年5月15日早上,法国总理保尔·雷诺打电话给丘吉尔说: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因为德军在马斯河上的突破使甘默林的整个战略体系彻底破产,英法联军即将大溃败。 甘默林和他的司令官们全乱了分寸。为了实施有效反击,他们一直在考虑的是步兵,而不是坦克的前进速度。所以一直也没有跟得上战局的变化,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标出可能抵抗住德军的所谓防御线,而德军的坦克却只顾往前,势不可挡。终于,法军想起了坦克。戴高乐将军指挥四个刚刚组建的装甲师试图对德军装甲部队更加暴露的侧翼发起攻击,但是法国坦克笨拙的指挥和控制系统以及糟糕的作战计划,使坦克只能分散投入战斗。德国人毫不费力地就重创了法国的装甲师。 北方的英法联军在范布隆克集团军群的压力下,仍然在坚守阵地。但是,甘默林认为伦德施泰特的装甲部队在南边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甘默林命令北方的英法联军开始从迪勒防线撤退。突然的撤军命令让自我评价不错的英法联军部队大失所望,同时也让当地人感到恐慌。越来越多的难民阻塞了公路,撤军更加困难了。伦德施泰特的装甲师继续向西前进,他们越往西渗透,就越造成了更多的混乱。 1940年5月15日晚,古德里安的装甲师打通了向西的道路。但科莱斯特担心古德里安过于冒进,命令他停止前进,让他的部队就地扎营。古德里安强烈地反对此项命令,要求继续前进24小时,以便扩大桥头堡。得到同意后,古德里安抓紧时机又推进了80公里,俘虏一万人,缴获100辆坦克,而仅仅付出阵亡35人,伤59人的代价。 压倒性的局部优势 交战双方整体实力的对比很难有大的改变。但是,交战双方投入到一次战斗中的军事资源的多寡与整体实力没有多大的关系。无论是整体实力强的一方,还是整体实力弱的一方,都必须争取制优权。所谓制优权,就是在战争中获得军事优势的权力。交战双方必须在每一次战斗中都争夺制优权。在一次战斗中,甲方投入的军事实力十倍于乙方,则甲方无可争议地获得了制优权,并且具有压倒性的局部优势。在一场战争中可能会以少胜多,但不应该在任何一次战斗中期望以少胜多。一支步枪不如一支机枪,但十支步枪可以战胜一支机枪。人海战术和狼群战术都是通过以量胜优的方式来获得局部优势。 战斗中需要的是压倒性的局部优势,而不是相对的局部优势。只有压倒性的局部优势能够确保胜利,相对的局部优势只是胜算大一些而已。在驻守阿登山脉的五个法国师面前,德军A集团军群只可能是势如破竹。德军取得了百倍于敌的局部优势,怎么可能不是势如破竹呢?德军采用重点突破战术,也是为了获得压倒性的局部优势攻破法军的防线。防守方必须防守多个点,而进攻方可以只进攻一个点。犹如钢针穿纱,在遭到进攻的那个点上,进攻方将以压倒性的局部优势攻破防守点。当一条防线上的多个防守点被攻破后,这条防线就瓦解了。防守方应该组织一支力量对进攻方最薄弱的环节发动进攻,而不是等待被进攻。当进攻方对防守方的薄弱环节发动进攻时,防守方也对进攻方的薄弱环节发动进攻。这种“错位攻防”将大大减弱进攻方的锐气。错位攻防比一味的避其锐气要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法国战役3:敦刻尔克大撤退 停止的错误 1940年5月16日天黑时,古德里安再次接到科莱斯特停止前进的命令。无论是希特勒还是德军最高统帅部都没有料到法军竟败得如此之快,他们一直担心法军将对脆弱的左翼发起强大的反攻,所以希特勒坚持让古德里安等待步兵赶上,以便形成侧翼掩护。 1940年5月19日,无计可施的甘默林被马克西姆·魏冈代替。同时1916年凡尔登战役的英雄亨利·贝当元帅被任命为副总理。魏冈试图协调英军和法军对德军装甲部队侧翼的进攻,但是这些反击再一次被击退了。 德军坦克的进攻在继续,但是法军联军坦克的反击却使德军高层感到紧张。步兵主力部队还远远落在坦克部队的后面,这让德军高层更加紧张了。再加上坦克成员日渐疲乏,德军高层下达了暂停攻击的命令。但是古德里安抗命再次发动进攻,不给联军任何喘息之际。古德里安立刻联系了另外两个装甲师,约定迅速推进,直到耗尽最后一滴油为止。 1940年5月20日,古德里安的坦克到达了索姆河口的英吉利海峡海岸,北方的英法联军被拦腰斩断。古德里安往北攻击,拿下了布伦港,继续进攻加来。 1940年5月21日,加来守军被迫投降。古德里安6天突进400公里,创造了现代战争的一个奇迹。古德里安战术运用得当,很好的阐释了自己的闪击战理论,同时法军战术陈旧,指挥混乱,这些都是这一奇迹的发生的原因。因此,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一样,成了法国战役中表现最突出的德军将领。 1940年5月22日,德军总司令伯劳希奇命令A集团军群转向右翼进攻,目的是夺取阿尔芒、耶普和奥斯坦德一线,并在进军途中,切断海峡各港口之间的联系。B集团军群向北进攻,以紧缩包围圈。同一天,第二装甲师到达布洛涅。 1940年5月23日,第一装甲师到达阿河一线,离敦刻尔克只有10公里。此时德军比大多数英国部队离敦刻尔克还近,德军与敦刻尔克港之间只有英国远征军的一个营在防守,德军已经稳操胜券。当德军已经踌躇满志地准备给敌人最后一击时,他们惊愕地接到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伯劳希奇希望装甲部队继续猛烈进攻,伦德施泰特却更希望修整部队。因为,伦德施泰特已经损失了约一半的装甲车辆。希特勒不仅赞同伦德施泰特的决定,而且命令装甲部队无限期地停止前进。希特勒一直担心,英法联军将发动反攻,将他的部队截断,使他前功尽弃。希特勒被自己的成功吓住了,他觉得不应再冒险,还是应该见好就收。赫尔曼·戈林急切地想给德国空军捞取最后的胜利。戈林向希特勒说,德国空军比陆军对纳粹党更忠诚,所以让空军来获得最后胜利的荣誉更合适。戈林信誓旦旦地说,德国空军可以在敦刻尔克独自完成任务。基于以上原因,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 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军第一装甲师到达阿河一线后,英军司令戈尔特爵士认为除了投降之外,把部队撤回英国是唯一的选择。英国部队开始在海滩上集结,大量的船只从驱逐舰到跨海班轮甚至小游艇都被匆忙征集起来。英国船队开始横跨海峡去接应海滩上的部队。海军中将拉姆齐负责的这个撤退计划名为发电机行动。 1940年5月25日晚,戈尔特勋爵命令英国远征军向海边撤退。因为,英国远征军左翼的比利时军队已经山穷水尽,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英国远征军不撤退,就只能被消灭或俘虏。 1940年5月26日晚7时,拉姆齐接到开始发电机行动的命令。拉姆齐本来希望有三个港口用于撤退行动,但这时布落涅和加来都已被德军占领,只剩下敦刻尔克港还在联军手中。拉姆奇预计最多能救出4500名军人。 1940年5月27日,比利时军队被彻底打垮了。比利时国王里奥波德三世向德国请求停火。在签署投降协议的过程中,比利时为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生死较量中赢得了24小时的宝贵时间。此时,法国第一集团军近半数的军队被切断了去路。被围的法军坚持战斗了三天,拖住了德国七个师。 1940年5月28日晚,部分英法联军部队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附近的狭窄桥头阵地里,最后只有25000人突围。 1940年5月29日,德国空军才第一次开始猛烈轰炸,因为前几天恶劣的天气阻碍了德国空军的空袭行动。德国空军截击了约243艘船,包括8艘驱逐舰和8艘运兵船。幸运的是,德国空军没有能够炸毁敦刻尔克港,大多数士兵都是从港口,而不是从海滨上船的。 1940年5月30日,德国人才搞清发电机行动的撤退规模,德军才下决心全力突破英国远征军的防线。 1940年5月31日,英法联军被迫后退到法比边界一线,德军不断地紧缩包围圈,英法联军的后卫部队一退再退。 1940年6月3日晚,3万法国后卫部队被追赶到敦刻尔克的外围。3000多名躲在地下室和空房子里的法国士兵听到联军最后撤离的消息后涌入海湾。拉姆齐的船队成功地撤出了26000名法国士兵。 1940年6月3日,撤退被迫停止。因为海滩已经被德军炮火覆盖。当最后一艘船驶离敦刻尔克时,还有近4万名法国士兵被留了下来。这在法国人中留下了巨大的伤痛,许多人斥责盟国抛弃了他们。 发电机行动取得了惊人的成功,22万多英军、12万多法军和比利时士兵被解救,他们仍有机会跟德军再次较量。 无路可退 未来的战争将是无路可退的战争。对于导弹来说,进退只是目标位置的改变而已。现在的战争,对于获得空中优势的一方来说,另一方已经没有后方可言。不能退,但可以躲。飞机和舰艇可以躲过导弹的进攻,但机场和海军基地是躲不过的。藏在地下是一种趋势。200米深的地下工事也难以挡住钻地炸弹的进攻。藏在5000米高的大山底下、山谷或群山之中是比较好的选择。必须指出躲在山洞中是不安全的,因为导弹可以钻进山洞。 上图是一个简单的山底工事。在大山底下的正中修建工事,有多条绿色的通道通向工事。通道中有防导弹门和自我塌陷装置。导弹要通过通道进入山底工事必须先摧毁防导弹门。通道可以自我塌陷。通道塌陷后,导弹穿过通道与穿过岩石没有区别。山底工事两侧有厚达1000米以上的天然岩石层保护。山底工事上面有高达5000米的天然岩石层保护。这样的山底工事是不会惧怕核导弹的。 在深邃的山洞中设置防导弹门和自我塌陷装置后也是比较安全的。虽然藏在海中不如藏在地下安全,但是藏在海中也是一种选择。有潜艇守护的海底工事是相当安全的。因为鱼雷或水下导弹的速度是相当慢的,拦截它们要容易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法国战役4:战领巴黎 战领巴黎 1940年6月3日,在不到四个星期的战斗中,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被彻底击溃。法军损失了30个师和大部分的装甲部队。德军多数步兵几乎没有参战,装甲部队已经经过休整。德军在亚眠和佩罗那一线建立了宽广而坚固的桥头阵地。德军解决魏刚残余部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魏冈在沿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300公里的防线上部署了49个法国师和4个英国师,在马奇诺防线部署了17个法国师。这些部队面临的是130个德国步兵师。魏冈下令修筑一种称为刺猬的环形筑垒阵地。刺猬阵地在森林和村庄修建,并部署了反坦克炮。即使被侧翼包抄,在刺猬阵地里也能坚持作战。 1940年6月5日,C集团军群继续牵制马奇诺守军的同时,德军越过索姆河和埃纳河向南进攻。 1940年6月7日,隆美尔突破法军防线向鲁昂推进,法军的抵抗立即溃败。隆美尔命令坦克绕开刺猬阵地留给步兵去荡平。 1940年6月7日晚,古德里安的坦克越过了埃纳河。 1940年6月8日,古德里安扩大了桥头堡,其他装甲师趁机涌入,法军防线迅速崩溃。魏冈的军队全线溃散,德军装甲部队继续突击,巴黎告急。 1940年6月11日,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以避免巴黎陷落时,遭到像华沙、鹿特丹那样的浩劫。 1940年6月15日,德军占领了巴黎,得到了这件1914年未曾得到的战利品。 法国沦陷 1940年6月16日,雷诺辞职,贝当元帅组织了新内阁。一战英雄84岁的贝当元帅认为继续战斗已经没有希望,于是向希特勒发出了求和信。 1940年6月16日,一直未卷入冲突的墨索里尼见到有机可乘,对英法宣战,使法国的形势更加恶化了。 1940年6月17日,贝当发表广播讲话,号召法国人停止战斗。德军最后向马奇诺防线发起进攻,马奇诺防线已经被北面的进攻包围,很快德军就控制了要塞。然后,德军占领了马奇诺防线,法国固若金汤的堡垒陷落了。 1940年6月19日,隆美尔占领瑟堡。6个星期里,隆美尔抓获10万名俘虏,缴获一百门炮和数百辆装甲车,而己方只损失了42辆坦克和2500人,其中死亡不到700人。 1940年6月20日,希特勒向法国使者提出停战条件:法国北部由德国占领并作为与英国作战的基地,其余部分归还维希政府由贝当领导。法国可以保留舰队和海外殖民地。希特勒的主要目的是切断英法之间的联系。 1940年6月21日,希特勒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向法军投降的那节专列车厢,并把它拖到了巴黎东北80公里处的贡比涅森林中的勒通德车站。亨齐格将军率领的代表团就在这节车厢中与希特勒签订了停战协定。 1940年6月22日,贝当正式接受希特勒的停战条件。在东面被切断的三个集团军,共40万人投降。 1940年6月25日12点35分,法德正式停战。 失败的种子 德国袭破法国树立他在西欧的霸权。在西方德国唯一敌人英国被孤立了,而且遭到严重削弱。以前,希特勒认为打败法国后,英国就会求和。现在,希特勒确信英国不久就会承认失败。因此,在法德正式停战前,希特勒就遣散了35个师。因为,希特勒认为西线的战事已经结束了。 希特勒被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开始考虑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了。但是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逃回了英国,丘吉尔决心战斗到底。这将使德军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希特勒在敦刻尔克播下了失败的第一颗种子。希特勒在大胜法国后,播下了最终失败的种子。 血与土 因为英法不像承认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一样,接受德国占领的波兰的既成事实,所以希特勒决定发动西方攻势。因为英国没有在法国沦陷后承认失败,所以希特勒决定空袭英国。希特勒本想在避免与英法开战的情况下,继续吞并中小国家,然后对付法国和苏联,最后对付英国。英法对德宣战迫使希特勒先对付英法,再吞并中小国家,然后对付苏联。 现在仍然信仰“血与土”的国家还有一个——印度,印度对锡金的吞并,对不丹的野心,对中国的无理要求,从本质上反应出印度对“血与土”的崇拜。所谓“血与土”,就是不惜以血的代价去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所谓邪恶,就是不惜以血的代价去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所谓正义,就是不惜以血的代价去捍卫本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文明的进步。 海湾战争,美国不惜以血的代价去捍卫科威特的自由和国际公理是正义之举。伊拉克战争,美国捏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不惜以血的代价去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石油,而且还把监狱里的伊拉克人民踹向了地狱。这是邪恶的行动。美国不惜以血的代价维持中国的分裂局面。这些事实反应出在正义和邪恶之间摇摆的美国对“血与土”的眷念。 “血与土”是阻碍人类进步的幽灵,是萦绕在帝国心中的迷梦。唯有正义的火焰可以把它化为灰烬。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海狮计划 1940年6月,德军侦察机频繁飞越英国领空,试探英国的防空系统并估算皇家空军的反应时间。 1940年6月18日晚,100架德军轰炸机轰炸了英格兰北部、东部以及威尔士南部的目标。6月底以前德军共进行了8次夜间轰炸。 1940年7月1日,德国飞机开始在白天进行大规模的空袭。 1940年7月4日,德国空军开始对英国商船进行大规模空袭。 1940年7月7日,德军的轰炸强度骤然提高,港口被炸,商船遭袭,几艘舰船被击沉。英国空军的策略是回避与敌机交锋,尽可能派少量的战斗机执行任务。 1940年7月10日,德国和英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空战,不列颠之战打响。30架英国战斗机和75架德国飞机对阵。9架德国飞机被击毁,4架受损。英国空军被击毁3架,2架受损,一艘商船被击沉。皇家空军初战告捷。 1940年7月19日,英国损失11架飞机,而德国只有4架飞机被击落。 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向英国提出了和平条件。希特勒的目的在于称霸欧洲大陆,他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冒险和英国开战。这一点从他的建军思想上得到了体现。德国海军并不强大,且从未超过英国海军。 丘吉尔认为,近900年来英国本土从未被外国占领过。在西欧的战役中,英国并未输掉全部家当。英国皇家空军在法兰西之战中蒙受了损失,只能集结600架飞机守卫领空,而德国飞机是英国的四倍多。但是,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主要的希望都在皇家海军的身上。皇家海军仍是全世界最强的海军。 以顽强好胜著称的丘吉尔坚信英国会继续战斗下去。丘吉尔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发动战争,向兽性暴政发动战争。邱吉尔誓死抵抗的态度让希特勒恼羞成怒。 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海狮计划将使用20个师在英格兰的南部沿岸一条宽阔的战线上实施登陆,一旦登陆,他们会向北方前进包围伦敦。德国海军总司令雷达尔认为如果德国空军没有掌握绝对制空权的话,他的舰队不能在这么宽的战线上保证登陆的安全。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够独揽战功。戈林深信依靠轰炸机的轰炸就能摧毁敌人的意志。对于这场战役的胜利,戈林有绝对的信心。戈林认为海狮计划中动用陆军和海军是无稽之谈,德国空军将独自作战。 野心不大 希特勒的野心其实并不大,他只是想称霸欧洲大陆而已。希特勒没有想过要占领英伦三岛,更没有想过要统一全世界。希特勒没有对英国作战的打算,因此德国的海军力量从来就没有超过英国的海军力量,而德国的陆军和空军比英国强大得多。或许正是野心不够大成为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占领波兰、挪威、荷兰和法国后,希特勒称霸欧洲大陆的梦想基本实现。希特勒希望英国会承认既成事实,通过外交手段与英国停战。但是,英国拒绝了。希特勒恼羞成怒决定入侵英国。由于没有长远的预谋和精心的准备,入侵英国的计划失败了。希特勒其实成功了,只是计划外的力量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萨达姆的野心也不大,他只是想称霸中东,绝无更多的想法。萨达姆占领了科威特,他本以为国际社会会承认既成事实,但是国际社会拒绝了。萨达姆入侵科威特也是成功的,只是计划外的力量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秦始皇的野心就是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秦始皇没有想灭掉匈奴,所以秦始皇只是命令蒙恬抗击匈奴而不是占领匈奴的土地。秦始皇成功了,因为匈奴不够强大。计划外的力量不足以影响秦始皇的成败,所以秦始皇成功了。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经过长远的预谋和精心的准备,一般都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只是计划外的力量或因素可能导致最终的失败。 记住,下一次只能称霸全球或统一全世界,不能只在某个地区意淫,除非外星人入侵,否则不会失败。可以用血腥的手段镇压反叛或起义,但不能搞大屠杀或种族清洗,希特勒和萨达姆犯过的错误不能再犯。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不列颠空战1:战前准备 战前准备 英国士气高昂,为抗击德国的入侵做好了准备。各种路标都被拿走了,以使入侵的德军找不到方向。伦敦的重要街牌也都拆除。战时须知被不断宣传。伦敦上空升起了防止敌机低空入侵的热气球。皇家空军司令部努力加强空军的力量。1940年6月飓风式战斗机的产量达到了446架。到7月6日,英国拥有688架现代化的单座战斗机,主要是飓风式战斗机和喷火式战斗机。 飓风式战斗机是单翼飞机,由木头、布和金属管构成,安装了装甲保护,使英国飞行员要比德国飞行员更加安全。飓风式战斗机制造简易,抗毁性能强,容易修复,迅速赢得了飞行员的信任与青睐。飓风式战斗机操作简单,起落架轮距宽,着陆和起飞时即使在粗糙的机场上也很安全。 喷火式战斗机是一种全金属战斗机,特殊的结构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威力和广阔的使用空间。喷火式战斗机设计新颖,制作技术复杂,产量一直非常少。它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反映灵活,飞行过程中飞行员手脚可以离开操纵装置。喷火式战斗机在低空和中空飞行时的性能是无与伦比的,飞行员们最欣赏的是它的透明座舱盖,这种座舱盖可以使视野极其开阔,在空战中这一点有相当高的价值。 在法国战役中,德国空军损失了近1500架飞机。德国空军迫切需要修整和补充,但是他们马上又得执行起对英作战的任务。1940年6月,德国制造了不到900架飞机,其中只有140架是单发动机战斗机,不及英国战斗机产量的三分之一。 梅塞施米特109型轰炸机是德军唯一的单发动机的飞机,它的性能可以与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媲美,但在高空和俯冲时更灵活更有效率。同喷火式战斗机一样,109式战斗机在高空飞行时也不容易把握。它的机翼很脆弱,德国飞行员和他的英国对手一样害怕转弯。梅109型战斗机非常迅速,爬高性能也很好,但它的起落架窄,视野也窄,降落时很难掌握,5%的109型战斗机在着陆时发生毁伤事故。 梅塞施米特110型飞机是双座战斗机,用于远距离护航,被戈林视为德国空军的精锐部队,他们的飞行员是最优秀的,但是这种飞机在不列颠空战中将成为一个笑话。尽管梅110型护航机的武装令人生畏,速度也比飓风式战斗机快得多,但要对付喷火式战斗机就显得太笨拙了。到战役最后,这种战斗机竟然要109型战斗机为它护航,大煞威风。 容克斯图卡飞机是一种标准的俯冲式轰炸机,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斯图卡轰炸机很容易操控,座舱的视野非常开阔。比起单座战斗机来,双座斯图卡战斗机速度较慢,武器装备较差。 亨克尔111型战斗机是当时最杰出的战斗机之一。但它动力不足,速度慢,炸弹存放量也少的可怜。 英国皇家空军司令兼战斗机司令修·道丁爵士认为英军飞机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绝不能贸然进行决战,于是他大胆采用了分散兵力的战略。英国皇家空军共分为四个战斗机大队,北面是纽卡斯尔的13大队,英格兰中部是瓦特耐尔的12大队,西南面是博克思的10大队,东南面是阿克斯布里奇的11大队。11大队将成为防卫德军进攻的前哨。 英国的雷达站从英格兰北部一直延伸到威尔士的最西端,雷达系统可以探测到两百公里以内的飞机,并准确地测出它们的飞行高度,但无法探测低空飞行的飞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雷达系统又加上了较短波长的发射装置,经过改进的系统可以探测到80公里之内低空飞行的飞机。一旦敌机进入盲区,雷达再也无法跟踪它们时,先进的技术只好让位给对空监视队的眼睛和耳朵了。对空监视队大多数由老百姓兼职。这些监视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哨所里,只凭着双筒望远镜和简陋的方位器,随时报告着他们所在地域的飞机的航线方位和特性。 在此之前,雷达系统从未经受过战斗的考验。没人知道这些复杂的系统在空战中将如何发挥作用,英国战斗机司令部的这个决定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性。在法兰西之战中,道丁拒绝了丘吉尔向法国派遣更多的战斗机的要求。因为道丁认为战斗机是损失不起的,英军需要保存实力。 让敌人的武器成为笑柄 现在以F-22为代表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气焰嚣张,可以研发一种专门对付第四代隐身战斗机的武器系统。米波雷达负责大范围搜索,厘米波相控阵雷达或激光雷达负责精确定位,红外成像导弹负责摧毁。这是一种常规的方案,但对付F-22已经足够了。随着探测技术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卫星+雷达+导弹”将让隐身战斗机成为笑柄。隐身飞机的理论逻辑是“因为看不见,所以打不着”。那么“即使看见了,也打不着”不是更好吗? 现在,对空导弹的速度一般不超过3倍音速,实用升限一般不超过30000米。当航空器的飞行高度逐渐增加时,空气的密度会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影响发动机的进气量,进入发动机的进气量减少,其推力一般也将减小。达到一定高度时,航空器因推力不足,已无爬高能力而只能维持平飞,此高度即为航空器的升限。 发动机在最大油门状态下航空器能维持水平直线飞行的最大高度是理论升限。发动机在最大油门状态下航空器爬升率不到5米/秒时所对应的飞行高度是实用升限。因为要想爬升至理论升限需用很长的时间,且越往上越慢,尚未达到理论升限,燃油便耗尽了。所以大部分航空器是无法达到理论升限的。增大发动机在高空时的推力、提高航空器的升力、降低飞行阻力、减轻航空器重量等可以提高升限。 因此,实用升限40000米,速度4倍音速的高空高速飞机将让敌人望尘莫及。高空高速飞机需要能在40000米高空发射的导弹和投掷的炸弹作为武器。但是,在导弹战时代,笨拙的民用客机只要能发射导弹就可以参战。可以发射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导弹的民用客机是不会惧怕任何军用飞机的,因为它们都可以用导弹摧毁对方。 隐身导弹的前途比隐身飞机光明得多。拦截导弹是困难的,拦截隐身导弹就更困难。然而高空高速导弹是不可取的,因为导弹始终要面对敌人的近程防空系统。隐身导弹将让隐身飞机成为笑柄。为了实现红外隐身,甚至可以考虑使用螺旋桨推进的导弹。当然,螺旋桨不应该装在导弹的前部。螺旋桨航空器的速度可以达到900公里/小时(250米/秒,0.7倍音速),许多亚音速导弹的速度也只有900公里/小时。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不列颠空战2:初次交手 初次交手 1940年7月10日,德国和英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空战,不列颠空战打响。30架英国战斗机和75架德国飞机对阵。9架德国飞机被击毁,4架受损。英国空军被击毁3架,2架受损,一艘商船被击沉。皇家空军初战告捷。 1940年7月19日,英国损失11架飞机,而德国只有4架飞机被击落。 英国飞行员使用混合火力,即两门炮装填标准弹,两门炮装填穿甲弹,两门炮装填燃烧弹。英国飞行员还把航空炮火的射程调到250米齐射,而不是规范的650米。近距离齐射可以击伤敌机,加上燃烧弹就可以让它起火、燃烧、坠落。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改进了螺旋桨,英国战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英军战斗机在技术上已经领先于德国,但是英国飞行员在单机较量时往往表现很差。 英国战斗机中队由12架飞机组成,分成两个小队,每个小队有两个V字型编队。由于队形密集,在空中容易被敌机发现。由于害怕互相碰撞,飞行员们的注意力几乎无法用在发现敌机上。再加上编队中的末尾飞机很容易遭到攻击。所以这种编队很快就被放弃了。 德国空军两架飞机一组,一架长机,一架僚机。僚机的职责就是全力以赴地支援长机。两组飞机形成一个小队,彼此留出恰当的间距,并在高低和方位上错开。这样的小队在空中很难被发现,每一架飞机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机动灵活,警戒性高。德国空军的双机战术非常适合空中实战。 情报战 在6个星期里,德国空军投掷了大约2千吨炸弹,损失了316架飞机。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200多架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战斗机的损失不是困扰英国的主要问题。英国报业巨头比佛布鲁克爵士被任命整顿英国的飞机制造业。因为他的努力,新的战机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完全弥补了战斗损失。熟练飞行员的严重减员是英国皇家空军的真正威胁。皇家空军已经有近半数的战斗机飞行员没有任何实战经验。 情报不准确是德国空军最大的隐患。德国情报部门一直高估英军的损失,而且严重低估了英国飞机制造厂的产量。德国情报部门对英国的雷达防空系统仍然一无所知。英国方面的情报要准确、有效得多。英国情报部门最激动人心的成果是掌握了德国的密码机——恩尼格玛机。一个曾在德国恩尼格玛机生产工厂担任工程师的犹太人凭借记忆制造出了恩尼格玛机。从此,德国的军事密码被破解。整个战争中德国的无线电通讯被英国一览无遗。 量子通讯 军事密码被破解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此,目前被认为是不可窃听的量子通讯具有战略性的军事价值。量子通讯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离实用就更远了。正因为如此,量子通讯才是一个战略制高点。首先是截获信息,然后才是解密。防止信息被截获是最重要的。在加密的通讯中加入大量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也是必要的。即使军事密码被破解了,敌人也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分辨出真假来。例如:在陆陆续续通讯中假假真真地叙述了三种作战方案。这是能够迷惑敌人的。并不紧急的信息可以考虑用飞机来传递,虽然原始但很可靠。 把一条信息分成3个部分,每个部分用不同的加密方法进行加密。除非3套军事密码都被破解,否则敌人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在通讯中使用方言、代号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可以给不同语言的敌人造成翻译上的障碍。大量使用汉语的成语,会让英语翻译万分头痛。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不列颠空战3:鹰式攻击 鹰式攻击 1940年8月,德国空军已经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计划对皇家空军进行全面打击,夺取英格兰南部的制空权。英国人从被破译的德国电报中知道了德国空军的鹰式攻击计划。 1940年8月5日,希特勒命令德国空军在适当时间发动鹰式攻击。由于后勤供应问题和以及天气原因攻击时间两次拖延。 1940年8月13日,鹰日到来。德国飞机首先轰炸了英国各个雷达站,炸沉了两艘小商船,击落了四架飓风式战斗机。德国空军以为这次作战行动战果辉煌,但实际的战果却微乎其微。受攻击的五个雷达站中有四个在6小时之内恢复了正常工作。上午天气不好,云层很低,能见度很差。中午时分,天气变得晴朗,鹰式攻击全面展开。30架梅109战斗机、30架梅110战斗机和120架容克88型轰炸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攻击。 鹰式攻击第一天,德国空军出动飞机1480架次,皇家空军出动飞机727架次。德国损失15架战斗机和19架轰炸机,另有15架飞机在返回法国迫降时坠毁。英国皇家空军损失12架飓风式战斗机和1架喷火式战斗机,还有4架战斗机坠毁。飞机失事后,英国飞行员本土作战更容易得到救助的优势日益明显,而德国飞行员则只能是被俘或者投降。 1940年8月15日上午,德军17架水上飞机组成诱饵小分队对英国的防御系统进行干扰,英国第605中队的飓风式战斗机从德雷姆起飞前往拦截。由于导航系统发生错误,63架分克尔111型轰炸机和21架梅110型战斗机护沿着诱饵飞机的航线飞行,结果与英军第605中队的战斗机正面遭遇。英军又有三个中队投入战斗,入侵的飞机被打得溃不成军。50架容克88型轰炸机在南面发起攻击,遭到英军第41中队战斗机的迎头痛击。德国第五航空队损失了14架轰炸机和7架战斗机,战损率达整体实力地20%,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起飞的飞机再也不敢在白天活动了。 1940年8月15日下午三点,德国第二、第三航空队展开了大规模进攻。德军轰炸机对马特尔卡特机场进行突击,致使机场严重被毁。190架梅109型战斗机和88架多尼尔17型轰炸机与英军48架战斗机遭遇,这些面飞机对强敌几乎起不了什么作用。德军的轰炸机兵分两路,对罗彻斯特和霍东奇机场进行了猛烈轰炸。这天英军14个中队1000架次飞行参加了战斗,损失31架战斗机。德军损失71架飞机。 鹰式进攻以来的一周内,德军一共损失了284架飞机,占总实力的10%。速度慢和笨重的斯图卡式轰炸机损失尤其严重。德军唯一的远距离护航机梅110型战斗机一周内有79架被击毁,说明它无法与喷火或飓风式战斗机对阵。轰炸机只能由梅109型战斗机护航。梅109的油箱比较小,在不列颠上空最多只能呆20分钟,无法全程保护轰炸机,必须中途返航。 赫尔曼戈林改变了作战计划。斯图卡式轰炸机将退出战场。第一航空队集中力量进行夜间轰炸。梅109型战斗机部署到离作战地域更近的第二航空队,负责攻击英格兰东南部的敌方机场。戈林认为摧毁英国的雷达站太困难,因此不应花费更多的力量去攻击雷达站。这是整个不列颠空战中最大的失误之一。 德国空军采取了新战术,主要的攻击目标是英军11大队的机场,尤其是他们的七个空军基地。因为事实证明皇家空军将被迫保卫它的内部机场。德军采用大量战斗机护航,使英国战斗机很难接近它的轰炸机编队。英军一个中队的飞机经常面临30架德军轰炸机和100多架战斗机。随着英国飞行员伤亡逐渐增多,许多中队只剩下屈指可数的熟练飞行员,很多飞行员基本上没有经过实战。此时,许多英国飞行员私下认为,皇家空军将难逃覆亡的厄运。 皇家空军飞行员越来越疲倦,他们必须从早到晚保持警惕,一天要起飞3到4次迎击德军,一旦他们失败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局势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攻其所必救 德国空军攻击皇家空军的空军基地,迫使皇家空军应战。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皇家空军是会被消灭的。只是后来希特勒又犯了错误,命令德国空军轰炸伦敦,皇家空军才幸免于难。攻其所必救迫使敌人交战或决战是屡试不爽的战术。在导弹战中,出其所不趋更加重要。导弹应尽可能选择敌人导弹拦截系统无法发现和无法拦截的方式或路线发动进攻。高低搭配的混合式进攻将让导弹拦截系统无所适从。100枚先进导弹和100枚落后导弹同时对100个固定目标发动进攻,导弹拦截系统只有100枚拦截导弹可用,应该怎样拦截呢?1分钟间隔攻势可能更加实用。先发射100枚落后导弹对100个固定目标发动进攻,如果敌人不拦截则这些导弹将命中目标,如果用完了100枚拦截导弹,则无法应对下一次进攻。假设敌人用100枚拦截导弹拦截了80枚落后导弹。1分钟后再发射80枚落后导弹去摧毁剩余的80个固定目标即可。用落后的导弹去消耗先进的拦截导弹,再用落后的导弹去打击固定目标。因为一般情况下打击固定目标不需要太先进的技术,而拦截任何导弹都需要先进的技术。 再落后的导弹都能突破导弹拦截系统,再先进的导弹拦截系统也做不到100%的拦截率。所以进攻是导弹战的主旋律。不容易受到干扰的自主式制导方式将备受青睐。惯性制导几乎不受干扰,只是制导精度差。 惯性制导是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表组成的惯性测量装置测量导弹的运动参数,控制其按预定路线飞行的一种制导方式。激光陀螺没有转动部件,工作不受震动或冲击的影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战术导弹。对于固定目标可以先用惯性制导把导弹运送到目标附近,再用光学成像或红外成像技术让导弹精确命中目标。为了防止敌方拦截系统计算出预定飞行路线,可以设置故意偏向装置。导弹在飞行中故意偏离预定飞行路线,迷惑敌人加大拦截的难度。预定飞行路线也可以声东击西,导弹先直奔A目标而去,飞到半途,突然转向直奔B目标。 导弹编队 如果导弹发射后不管,让导弹自己独立承担寻找目标、对抗拦截系统和摧毁目标三大任务,那么导弹将变得复杂、臃肿和昂贵。如果导弹全部接受外部制导,自己只负责调整姿态和飞行,那么抗干扰能力将十分脆弱。与双机编队等空军战术一样,导弹也需要编队作战。“三弹齐飞”是一种简单的导弹编队。主导弹发射后不管,主导弹还负责制导两枚完全被动制导的副导弹命中目标。这样就三枚导弹都可以发射后不管了。主导弹还可以指挥副导弹摧毁前来拦截的敌方导弹。三枚导弹的攻击目标距离较近或存在先后关系时可以使用“三弹齐飞”编队。主导弹先制导两枚副导弹命中目标,最后制导自己命中目标。 在大规模突袭时,可以精心设计出1000枚导弹的编队让敌人的干扰系统、探测系统和拦截系统全部失效。在大型的导弹编队中,可以有单独的干扰导弹和预警导弹。干扰导弹就是无人干扰机,完成任务后自我摧毁。预警导弹就是无人预警机,完成任务后自我摧毁。甚至可以有加油导弹,专门负责为导弹编队中的导弹加油,增加导弹的射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导弹编队千变万化,比飞机编队复杂得多。导弹编队也体现了军事任务专业化分工的思想。专门负责增加导弹射程的无人导弹运输机可能更加实用。无人导弹运输机把导弹运送到预定区域后再发射导弹,完成任务后可以返航,也可以发动自杀式攻击或自我摧毁。 火箭炮发射火箭弹的景象是壮观的。把火箭弹改成完全被动制导的火箭导弹后,再用火箭炮发射,效果更好。一辆40联装火箭炮发射车可以用火箭导弹同时对付40辆坦克。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不列颠空战4:轰炸伦敦 转折点 1940年8月24日晚上,一部分德国轰炸机没有找到预定目标,误炸了伦敦。 1940年8月25日晚上,英国作为报复,派出轰炸机对柏林进行了报复性轰炸。英国对柏林的轰炸产生了震撼性的效果。德国上下都抨击戈林没有消灭英国空军,没有夺取制空权。 1940年9月4日,希特勒命令戈林改变战术,要求德国空军把伦敦从地图上抹掉。在皇家空军即将覆亡时,希特勒拯救了皇家空军。戈林被迫改变战术,转而轰炸伦敦。不懂军事的人干扰军队的作战,是兵家大忌之一。希特勒在敦刻尔克犯过一次错误,让37万多军队逃回了英国。这次希特勒又错了,让德国空军前功尽弃。下次,希特勒在对苏联作战中将让德国陆军损失惨重。德军士兵及其将领是非常优秀的,在战术上几乎没有错误。但是,希特勒是德军的最高统帅,这是德军的战略性错误。因为,希特勒的军事才能是二流的。这让一流的德军将领被迫犯下一个又一个错误。因为,希特勒的那些错误命令是不能违抗的。 轰炸伦敦 1940年9月7日下午四点,德军300架轰炸机和600架战斗机对伦敦发动了进攻。德军轰炸了港口和城市工业区。仓库里堆满了橡胶和酒等易燃物品,炸弹落下后,顿时变成了一片恐怖的火海。 1940年9月7日夜,燃烧的火焰又引来了300架德军飞机。英国国王居住的白金汉宫也被炸了,伦敦市民死300余人,伤1500百余人。天亮后,阳光都无法穿透伦敦上空浓厚的黑烟,伦敦烧起来了。在英国看来入侵迫在眉睫了,9月7日夜里,英国发出了克伦威尔信号,所有部队都被紧急召唤,准备应对德军的入侵。 1940年9月10日,希特勒考虑到皇家空军仍有战斗力,将进攻推迟到了9月24日。 1940年9月15日,戈林认为皇家空军即将崩溃,他向伦敦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想诱使皇家空军派出剩下的全部战机,好加以歼灭。100多架多尼尔轰炸机和一支强大的梅109型战斗机队于11点30分飞越英吉利海峡。英国21个中队的飞机投入战斗,由于英国飞机数量和攻击强度远远超出想象,德国轰炸机漫无目标的扔下炸弹后就掉头向英吉利海峡逃去。因为,戈林告诉德国空军飞行员皇家空军只剩下最后150架战斗机了。两个小时之后,德国空军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英国战斗机部队又一次挡住了入侵者。当天,德国损失了58架飞机,英国损失了26架。 不列颠空战一直持续到1940年10月底,两个月内伦敦有1.5万人身亡。由于德国人没有达到目的,希特勒无限期推迟了海狮计划的执行。希特勒命令德军采取防御措施,将注意力转到了东线。德国战机继续对英国进行突袭。从1940年11月12起,伦敦每夜至少被轰炸一次。 希特勒的错误 在希特勒的建军思想里陆军和空军是优先的,德国陆军和空军演出的闪电战震撼了全世界。海军则相对不被重视,德国海军从来没有超过英国海军,而德国陆军和空军的实力稳居欧洲第一。没有建设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是希特勒的一个战略性错误。1940年5月23日,希特勒命令已经稳操胜券德军停止前进,造就了敦刻尔克奇迹是希特勒的一个重大错误。1940年9月4日,希特勒命令戈林改变战术,要求德国空军轰炸伦敦,拯救了皇家空军应该是希特勒死不瞑目的一个错误。这些错误都源于一个思想,希特勒只打算称霸欧洲大陆,不想占领英国本土。希特勒不想占领英国本土,因此德国海军没有必要超过英国海军。希特勒不想占领英国本土,因此希特勒希望法国战败后英国体面地承认既成事实。于是,对退到敦刻尔克的22万多英军犹豫了一下。对英国的态度绝望后,希特勒才决定打败英国。由于时间仓促,计划不周,目标不明确,希特勒随意改变攻击空军基地的战术,命令轰炸伦敦。希特勒不想占领英国本土,因此希特勒在英国还有战斗力的情况下就突袭苏联了。希特勒认为只要防止英国回到欧洲大陆即可,因此无限期推迟了海狮计划,将注意力转到了东线。希特勒对英国的“绅士情节”埋下了纳粹失败的种子。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美国援战 面对纳粹空军的空中闪击战,英国独自进行着艰难而顽强的抵抗。这使得许多观战国和参战国深感赞叹。有人认为德国征服欧洲的多数国家后,必然要对苏联开战,英伦三岛之围很快就会得到缓解。但是,一些中立国仍对英国能否打赢这场战争持怀疑态度。 美国和英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她们不仅使用着同一种语言,而且大多数美国公民的祖先都来自英国。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认为孤军奋战是很难打赢德国的。因此,丘吉尔积极寻求美国的帮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言论和宗教信仰自由、免受贫穷和恐慌的自由正面临挑战。为了捍卫这些自由,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美国向英国出售了大量的武器极大地支持英国的抵抗行动。 英国的舆论攻势 英国人抗击纳粹的英勇表现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已经打动了美国人的心。丘吉尔又让英国广播公司海外频道日夜不停地广播不列颠岛的战况。丘吉尔亲自到BBC发表演说鼓励人们继续战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闪击战的系列报导让看似平静的美国掀起了小小的波澜。 美国人被丘吉尔与德国法西斯战斗到底的决心所感动。美国人把丘吉尔比作守住阵线的雄狮。于是,根深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开始动摇了。于是,一些美国人又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志愿加入了英国军队。 《租借法案》 随着战争的继续,英国经济陷于瘫痪,英国再也无力向美国购买武器。罗斯福很想帮助艰难中的英国,但又不能损害美国的利益。因此,罗斯福提出了《租借法案》。法案规定向正在与德国纳粹作战的英国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的中国提供战争物资,战后以实物的形式偿还。罗斯福认为《租借法案》就是在邻居家着火的时候借给他们消防水管。 1941年3月,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总统有权将武器装备租借给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国家)经总统签署而生效。 英国把加勒比的海军基地租借给了美国,以此换取美国50艘一战期间的老式驱逐舰和其他装备。《租借法案》保证了美国在一旦需要参战时可以拥有一个坚实的军事工业基础,而不会再像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仓促。 泛美安全区 1941年4月,为了确保美国提供的战争物资能安全运抵英国,罗斯福把东径60度到西径28度都设为泛美安全区。在这一区域内,美国战舰可以为英、美商船提供保护。美国军队在格陵兰岛上建立了基地,并且登陆冰岛,接替了原本驻扎在那里的英国部队。海上巡逻飞机和护卫舰也被部署到了冰岛,以便更好地为商船提供保护。此时,美国的态度已经明显偏向英国,但希特勒还是命令他的潜艇,绝对不要击沉美国的战列舰,以免被视为挑衅。 准备参战 罗斯福认为和1917年一样美国最终还是会被卷入战争的。因此,罗斯福开始大规模扩张海军。罗斯福让国会授权总统可动员国民警卫队和其他的预备役部队,并将他们编入现役部队。罗斯福将原先的志愿兵役制改为有限的义务兵役制,并通过抓阄确定征兵号。 《大西洋宪章》 1941年8月,丘吉尔与罗斯福在纽芬兰附近的岛屿上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丘吉尔期望能说服罗斯福总统立即参战,但罗斯福让他失望了。当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盛行。美国的民意调查显示80%的美国人还没有为参战做好准备。但罗斯福答应如果日本进攻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美国就会向轴心国宣战。 这次会见最大的成果是制定了《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确定了反法西斯国家不以获得领土为目标,而且号召所有国家合作以保证持久的和平。这成了联合国信念的基石。 从来就没有中立国 一战和二战初期,美国都是所谓的中立国。但每次美国都参战了,并且成了改变战局的核心力量。在战争爆发时,有的中立国被占领,有的参战,有的成了侵略者的帮凶。在正与邪之间没有中立。在是与非之间没有中立。在胜与败之间没有中立。中立是一种逃避责任的选择。在战争中,旁观的中立国总是有倾向的。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一碗水是端不平的。 在利益至上的国际社会中,没有中立只有重利。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战略轰炸1:千机轰炸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速度没有太大的提高,但飞行里程却大大提高了,这使得战略轰炸成为可能。空军理论家们普遍认为,只要用轰炸机袭击敌国纵深的战略目标体系,单靠战略轰炸就可以赢得战争。意大利的战略家杜黑提出了制空权的理论,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6年到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中,德国战机对马德里和格尔尼卡进行了多次轰炸。 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的两架马丁B-10型轰炸机从宁波出发,飞越东海,在日本撒下了100多万张警告传单。这次“人道远征”行动是日本本土遭受的第一次外国军队的空袭,也是世界航空作战史上绝无仅有的“纸片轰炸”。 人们预测轰炸机在未来的大规模战争中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轰炸将不可避免地对无辜百姓造成伤害,最让人恐惧的是战机携带的毒气炸弹。二战前夕,欧洲各国纷纷为自己的国民配备防毒面具。 1939年9月,2000架飞机突袭波兰。在随后的3周内,德国空军一直在轰炸华沙,德国人的理由是波兰拒绝投降,所以德军不得不把波兰首都华沙作为军事打击的目标。 1940年5月,德军以同样的理由空袭了荷兰鹿特丹。 不列颠空战的初期和中期,德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是机场、雷达站、码头和飞机制造厂,而不是城市和居民区。不列颠空战的后期,德军主要轰炸了伦敦。不列颠空战让英国元气大伤。英国陆军没有能力横渡海峡直接进攻德国,英国的军事理论家们提出“轰炸机制胜论”。“轰炸机制胜论”认为持续的战略轰炸能摧毁德国的意志,迫使其战争机器停止运转。丘吉尔决定出动飞机大规模轰炸德国本土。 防守的错误 1940年不列颠空战结束后,德国把80%的兵力用在了苏德战场,对英国的空中进攻采取了绝对的防守姿态。 二战初期,德国空军只装备了中型轰炸机,因为德国只考虑到对邻国实施空中打击,认为没有必要发展远程重型轰炸机。二战后期,德国人改变了想法,但德国的亨克尔177重型轰炸机还停留在试验阶段。 二战前,英国空军也把精力放在发展中型轰炸机上,希望能够在数量上超过德国。但30年代后期,重型轰炸机的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42年春,英国重型轰炸机“兰开斯特”问世,使皇家空军的持续战略轰炸成为可能。 1942年2月,空军上将阿瑟·哈里斯出任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的司令。哈里斯提出“面积轰炸”理论,主张集中使用大量轰炸机对德国的重要工业城市实施大规模轰炸,摧毁德国的战争能力。哈里斯指挥皇家空军的轰炸机对德国进行了长达3年的城市轰炸。 1942年4月17日,12架“兰开斯特”轰炸机从英国南安普顿机场起飞,去轰炸德国位于奥克斯堡的潜艇柴油发动机工厂。英国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空袭过德国本土,但那只是象征性的,这一次轰炸的目的是要彻底破坏德国的军事生产能力。 德国人没想到英国的轰炸机可以深入到德国腹地进行轰炸,但德国雷达很快做出了反应。30架“梅塞施米特”战机迅速起飞,拦截来袭的英国轰炸机。在离轰炸目标还有800多公里时,英国的轰炸机被击落了4架,一架重伤提前返航。2小时后,7架英国轰炸机进入空袭目标的上空,在机载雷达指引下进行了密集轰炸,数百枚炸弹摧毁了整个潜艇柴油发动机厂的地上建筑。英国轰炸机在返航时再次遭到了德国战机的截击,又有2架“兰开斯特”轰炸机被击落。这次空袭让英国空军损失惨重,但哈里斯仍然坚持对德国大规模的城市轰炸行动,在这年的春季英军共发动了3场空袭。 1942年5月30日午夜,哈里斯组织了第一次“千机轰炸”,英军出动1046架轰炸机空袭德国重镇科隆,投下了1455吨炸弹,469人被炸死,400人重伤,14万人无家可归,科隆全城的通讯中断了9天。 哈里斯想通过空前规模的轰炸对德国的重要港口汉堡实施毁灭性的打击。哈里斯动用了3000多架次飞机,发动了“罪恶城之战”。10天内英军组织了4次大规模轰炸,投下了9000多吨炸弹,汉堡市区变成了一片火海,火焰形成的炽热气柱高达4000米。“汉堡大火”让德军大为震惊,不得不从苏德战场撤回空军兵力,用于本土防卫。 亡羊补牢 德国加强了空中防御系统,雷达、探照灯、高射炮和夜间战斗机严密地部署在各重点城市和敌方轰炸机的必经要道,这些防御措施让英军轰炸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德国还在在战斗机上装备机载雷达,在英国轰炸机飞向目标和撤离目标时渗透到轰炸机编队中,对轰炸机进行截击。这种新战术给英国皇家空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两线作战 德国在英国没有战败的情况下发动对苏联的进攻。虽然造成了突然性让斯大林猝不及防,但是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德国为了进攻苏联,不得不对英国空军采取了绝对的防守姿态。德军取得了闪击波兰和闪击法国的胜利,但是在法国战役中希特勒在敦刻尔克犯下了第一个错误。在不列颠空战中,希特勒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停止鹰式攻击,轰炸伦敦。不列颠空战无果而终是希特勒犯下的第三个错误。德军没有全力以赴去对付英国,只是警告了一下英国之后就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至少要在德国空军对英国空军保持攻势,对英国持续轰炸的情况下,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德军对坦克和飞机的联合作战——闪电战颇有心得,但对战略轰炸认识不足。德军没有对英国进行战略轰炸,也没有防止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在科隆和汉堡遭到大规模战略轰炸后,德国才开始亡羊补牢。德军从苏德战场撤回空军兵力用于本土防卫标志着德军正式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英军的轰炸牵制了德国空军,干扰了德国的战时生产,缓解了苏联的压力。 在未来的战争中,轰炸机在战斗机护航的条件下明目张胆地实施轰炸不如直接用导弹进行轰炸。用战略轰炸机实施战略轰炸不如用导弹实施战略轰炸。在取得制空权或敌人防空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轰炸机才能在战斗机的保护下实施轰炸。无论是否取得制空权,无论敌人的防空力量如何,无论敌人的导弹拦截系统如何,都可以直接用导弹实施轰炸。任何导弹拦截系统都是被动而昂贵的。拦截一枚火箭弹也需要先进的拦截导弹,即使拦截的对象全部是火箭弹,导弹拦截系统的拦截率也达不到100%。 先进导弹和落后导弹过饱和式混合突防可以突破任何导弹拦截系统。如果敌人的导弹拦截系统拥有1000枚先进的拦截导弹,那么就用1000枚先进导弹和1000枚落后导弹去发动进攻。当然,先进轰炸机、落后轰炸机、先进战斗机和落后战斗机过饱和式混合突击也可以突破任何防空系统。但是,导弹总比飞机便宜。先进导弹比先进飞机便宜,落后导弹比落后飞机便宜。而且,拦截导弹总比进攻导弹昂贵。生产导弹也比生产飞机更加迅速。导弹产量一般是飞机产量的十倍左右。因此,飞机可以远远地发射导弹去攻击目标,不用以身犯险飞到目标上空去丢炸弹。虽然炸弹比导弹便宜,但是总的来说用导弹比用炸弹合算。轰炸机和战斗机同时以身犯险的情况下才能丢炸弹。飞机不起飞也可以用导弹。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战略轰炸2:轰炸制胜 精确轰炸 1943年1月,盟国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正式制定了旨在摧毁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力量的大规模空中轰炸计划。会议就美英两国对德的战略轰炸进行了分工。皇家空军在夜间“不加限制”地对德国城镇目标进行“面积轰炸”。美军第8航空队在白天对德国的军事设施进行精确轰炸。 美军对军事目标的精确轰炸比英军实施的大面积轰炸要艰巨得多。美军第8航空队的基地建在英国,拥有被誉为“空中堡垒”的B-17轰炸机群。B-17是波音公司为美国陆军航空队研制的一种全金属结构的重型轰炸机,能够挂载近8吨的炸弹。B-17配备的诺登投弹瞄准器能在万米高空对目标进行精确轰炸。B-17尽可能多地安装了机载机枪,以提高自卫火力强度。美国的军事理论家自信地认为B-17不再需要战斗机护航。 1943年8月17日下午1点,美军第8航空队230架B-17对德国施魏因福特的滚珠轴承厂进行了轰炸。因为每一件军事产品的零部件中都会用到滚珠轴承,所以美军把滚珠轴承厂作为一个非常理想的轰炸目标。德国防空指挥部派出所有能升空的战机进行拦截,这些没有护航的轰炸机群损失惨重,36架B-17被德军击落。但这次轰炸摧毁了德国30%的轴承生产能力,使德国的坦克和飞机的生产大幅度减少。 1943年10月14日,美军第8航空队再次空袭了施魏因福特的滚珠轴承厂。美军又损失了60架B-17战斗机。没有哪支部队可以承受连续的严重损失,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美军被迫停止进攻。高昂的代价使美军意识到,没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行动是错误的。 盟军的P-47霹雳战机和P-38雷霆战机航程有限,不能陪同轰炸机深入到德国腹地。直到1944年初P-51野马战机在的问世才解决了轰炸机的护航问题。 柏林轰炸战 1943年8月23日夜,英军出动了727架轰炸机空袭柏林。从此,英军每晚对柏林进行重型轰炸。轰炸持续了4个月,德国严密的地面炮火和空中防御系统使英军轰炸机的损失不断增加。但哈里斯认为:“我们可以炸遍整个柏林,也许这将损失我们400到500架的飞机,但这样做可以使德国输掉整场战争。” 从1943年11月到1944年3月,哈里斯出动了2万多架次飞机对柏林进行了35次集中轰炸,轰炸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1047架飞机被击毁,1682架飞机被击伤。轰炸机司令部的士气开始低落,空军指挥部对哈里斯的柏林轰炸战也反应冷淡。 1944年初,盟军决定将空军的任务由战略空袭德国城市转为支援诺曼底登陆。盟军轰炸机的主要目标由德国本土的战略目标转为法国和比利时的交通运输线。盟军轰炸机成功地摧毁了指定的交通设施,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空军在法国北部的力量。 轰炸机制胜 1944年9月,盟军轰炸机又开始了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1944年11月,持续不断的大规模轰炸阻碍了德国的燃料供应,德国的石油产量只有战前的5%。由于燃料不足,德国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德国地面上的基础设施不断地遭到破坏。轰炸让所有的德国城市都变成了一片废墟,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失去了赢得这场战争的信心。德国空军将剩余的战斗机全部派上了天空,用来阻截英美轰炸机,但美军用于护航的P-51野马战斗机彻底击毁了它们。 1944年的德国空军彻底丧失了制空权。 1944年1月到4月间,1000多名德军飞行员在本土防空战中战死。 1944年5月,德军能够升空作战的飞机不足300架。 截止1945年4月16日,盟军先后对德国进行了近45万次的战略轰炸,出动飞机400多万架次,投弹270万吨。轰炸严重破坏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对战争的进程乃至全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英国皇家空军有72000多名空勤人员阵亡,美国有58000多名空勤人员阵亡。 空中征服 盟军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战略轰炸是德军在战争后期大溃败的主要原因。苏德战场消耗和摧毁了德军的战斗力,战略轰炸摧毁了德军战斗力的再生能力。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个:战斗力、战斗力的再生能力和战斗意志。战斗意志往往是不能被直接摧毁的。敌人往往在战斗力受到重创之后就会丧失战斗意志。但是,顽固的敌人要战斗力丧失殆尽后才会丧失战斗意志。在大国之间的战争中,只有摧毁敌人的战斗力的再生能力才能让敌人的战斗力丧失殆尽。 现役军人和现役武器装备构成战斗力,后备兵源、科研人员和武器装备的生产体系构成战斗力的再生能力,领导人意志、将军意志、士兵士气和国民意愿构成战斗意志。只要武器装备的生产体系被打断就可以摧毁敌人的战斗力的再生能力,用不着也没有必要摧毁整个武器装备的生产体系。只要使领导人、将军、士兵或国民之中的一方的屈服就可以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摧毁敌人所有的发电站就可以把敌人的武器装备的生产体系打断,没有电能敌人连一把手枪也制造不出来。摧毁敌人的供电线路和设施比摧毁发电站更容易,但供电线路和设施比发电站更容易修复。 从空中征服一个国家,只需要将其武装力量和所有基础设施摧毁即可。没有武装力量就没有国家和政权可言。没有基础设施,一个国家就不能正常运行和发展,其所有国民都会屈服。空中征服讲究精确摧毁。首先是精确解除敌人的战斗力,然后是精确解除敌人的战斗力再生能力,最后是精确摧毁敌人的基础设施。 要在第一时间精确解除敌人的战斗力,必须使用导弹闪击战。卫星和大型雷达站是敌人的眼睛,机场和航空母舰是敌人信心的支柱,导弹基地是敌人反攻的利器。如果实力强大就在第一时间把敌人的卫星、大型雷达站、机场、航空母舰和导弹基地全部摧毁。如果实力不够,一般按照卫星、大型雷达站、机场、航空母舰和导弹基地的顺序进行摧毁。如果敌人也深谙导弹闪击战,那么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量身摧毁。在探测技术发达的现在和未来,使用飞机、舰艇和坦克都难以达成闪击的效果。只有导弹,特别是隐形导弹可能达成闪击的效果。 盟军在德国累计投下了270万吨炸弹,相当于135颗2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导弹闪击战必须使用导弹雨战术,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多地发射导弹。第一批导弹应该来自太空中的卫星、水面舰艇、潜艇和地面,必须在战争开始后30分钟内摧毁目标。这些导弹一般是远程的大型导弹。第二批导弹应该来自飞机,大量飞机升空后扑向目标,在目标进入导弹射程后发射导弹,这些导弹必须在战争开始后60分钟内摧毁目标。这些导弹一般是远程和中程空射导弹。第三批导弹应该是近程空射导弹。导弹闪击战至少要求在30分钟内用1万枚大型导弹把10万吨超级炸药投送到敌国。10万吨超级炸药的威力必须相当于100万吨TNT炸药的威力。30分钟100万吨TNT炸药的精确爆炸是精确解除一个大国的战斗力的基本保障。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精确解除敌人的战斗力,也不利于战后化敌为友,更违反人道主义精神。 30分钟100万吨TNT炸药精确爆炸,60分钟又100万吨TNT炸药精确爆炸,24小时内又200万吨TNT炸药精确爆炸。400万吨TNT炸药精确爆炸可以在一天之内征服一个大国,这400万吨TNT炸药将有300万吨靠导弹运载,100万吨靠炸弹运载。这400万吨TNT炸药有150万吨来自从卫星、水面舰艇、潜艇和地面发射的导弹,有150万吨来自从空中发射的导弹,有100万吨来自空中的炸弹,也就是说250万吨来自空中。这就是空中征服的一个例子。 威力是TNT炸药10倍以上的炸药或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威力为TNT炸药100倍的炸药或结构是可以获得的,但1000倍就很难了。因为1千克铀的威力也只有1千克TNT威力的1万倍左右。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进步很难获得1000倍于TNT炸药的威力。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大西洋海战1:水面战争 1939年,英国商船队的总吨位为2100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每天有1500艘英国船只在大西洋上航行。英国皇家海军是规模最大的海上力量,英国皇家海军的海军基地几乎遍布全球。英国皇家海军有本土舰队、远东舰队、地中海舰队和后备舰队共4支舰队,19万人,战列舰12艘、航空母舰8艘和战列巡洋舰3艘,舰艇总吨位约130万吨。大西洋航线是英国最重要的生命线,英国皇家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大西洋航线的安全。 1939年,德国海军拥有战列舰4艘、袖珍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潜艇56艘,舰艇总吨位35万吨,总兵力约16万人。德国海军的实力与英国相差悬殊。希特勒希望德国海军能够强大到可以和皇家海军直接对决的程度,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却坚持认为,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备的严格限制,水面舰只无法与英国抗衡,德国应该集中力量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即阻断英国的海上贸易。因此,德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袭击有舰队护航的英国商船队,而不是与皇家海军决战。 雷德尔提出了袖珍战列舰的概念。袖珍战列舰的装甲非常薄,但火力强,速度快,能够灵活、快速地对商船发起猛烈攻击。战争初期,皇家海军打算引出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进行决战,并一举将它摧毁,而德国海军却避免决战。 “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 1939年9月,德国战舰开始袭扰英国的海上贸易。袖珍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多次击沉英国商船,给英国的船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939年12月,英国和法国派出3艘巡洋舰在普拉河口拦截并攻击了“施佩伯爵”号。受伤的“施佩伯爵”号逃入乌拉圭的港口,但遭到了乌拉圭当局的驱逐。“施佩伯爵”号不得不在4天后驶出港口引爆自沉。 1940年8月17日,希特勒宣布对英国进行全面封锁,并警告说将在没有任何警示的条件下击沉中立国的商船。德国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一次出航就击沉了17艘盟国商船。 英国缺少合适的护航舰,离开了本国水域的商船队,通常只有一艘由商船改造的巡洋舰护航。海上航运的损失使英国人的生活更加困难,国内实行了严格的食物配给制。挪威和法国的沦陷使德国占据了那里的重要港口并建立了舰艇基地,战争态势变得对德国有利起来。雷德尔感到动用重型战舰的时候到了。 “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是德国海军最引以为骄傲的战列舰,舰上配有12门火炮(包括8门381毫米主炮)和44门高射炮,号称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最新式、最强大的战舰。它的速度比英国同类舰船更快。 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在“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的伴随下,驶出格丁尼亚港,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 1941年5月21日,一架皇家空军的飞机在大西洋的北部海域发现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英国海军调遣“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进行拦截。 1941年5月24日,“俾斯麦”号仅用几分钟就将“胡德”号付之一炬,还击伤了“威尔士亲王”号。但是“俾斯麦”号也中弹负伤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随后“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分开航行,使英军无法知道它们的行踪。 击沉了“胡德”号就如同击碎了英国人的心,这条20年来一直被英国海军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竟如此不堪一击。英国人无法忍受这个屈辱的事实。英国海军司令部决定集中最大优势,不惜一切代价围歼“俾斯麦”号。直布罗陀海域的H舰队接到调令,北上追击“俾斯麦”号。“胡德”号沉没6个小时后,16艘战列舰和大批“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直接加入了这场追击。 1941年5月26日上午,一架英国水上飞机发现了“俾斯麦”号。 1941年5月27日,从H舰队“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飞机击中了“俾斯麦”号。“俾斯麦”号的船舵被摧毁无法操舵。 1941年5月28日,英国舰队赶到,对“俾斯麦”号群起围攻。“俾斯麦”号的上层结构几乎全被摧毁,但船体仍大致完好。在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该舰被英军掳获,舰长最後下令其自沉于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包括舰长在内的2千余名官兵葬身鱼腹。 1941年6月1日,侥幸脱身的“欧根亲王”号回到了基地。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 1942年1月,德国重型战列舰“提尔皮茨”号被部署到挪威。 1942年2月,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冲破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布下的口袋阵,抵达波罗的海。 1942年12月31日,德国海军派出了“希佩尔”号重型巡洋舰和“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打击英国向苏联派出商船队,与英国本土舰队相遇,最终被航空母舰击伤。因此,希特勒撤换了雷德尔,由邓尼茨接任德国海军总司令。 1943年12月,邓尼茨命令“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和5艘驱逐舰从挪威出发,前去截击盟军护航运输队。邓尼茨认为潜艇战是打击英国的最好办法,但水面舰艇可以在挪威海域拖住本土舰队,防止它们在其他地区对德国不利。“沙恩霍斯特”号曾在1940年与一艘巡洋舰联手,击沉了英国的海上巨无霸“光荣”号航空母舰。英国皇家海军发誓一定要将“沙恩霍斯特”号击沉。 “沙恩霍斯特”号排水量为32514吨,航速31节,安装了3座三联装280mm火炮,12门150毫米口径副炮、14门105毫米口径副炮,还有防空火炮和高射机枪,以及6具53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搭载4架侦察机和1800名舰员。 1943年12月20日,英国皇家海军得知“沙恩霍斯特”出动的情报,立即派出由英国本土舰队司令弗雷泽上将统帅3艘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和10艘潜艇组成航母特混舰队对德国军舰实施包围。 由于德国舰队的通讯错误,担任护卫的5艘驱逐舰与“沙恩霍斯特”舰失去了联系,不得不先期返航。这样就只剩下“沙恩霍斯特”独自在大西洋中航行,失去了重要的火力支援。 1943年12月26日傍晚,“约克公爵”号在距离20公里的地方探测到了“沙恩霍斯特”号的雷达回波。弗雷泽命令全队发动攻击。“沙恩霍斯特”号完全暴露在皇家海军立体交叉的密集炮火之下,“沙恩霍斯特”的两个主炮塔相继被炸毁,部分蒸汽管道出现破裂,航行速度也降低了。 1943年12月26日19时30分,“沙恩霍斯特”号已成为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英国驱逐舰再次围了上去,向它发射了鱼雷。15分钟后,“沙恩霍斯特”号发生剧烈爆炸,随即沉没。“沙恩霍斯特”号的沉没使英国的北极航线不再遭受德军大型水面舰艇的袭扰,希特勒的海军实力大为削减,然而对盟军的威胁没有消除。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挪威阿尔屯港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被英国皇家海军击伤,但随时可以伤愈复出。这对盟军在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提尔皮茨”号是“俾斯麦”战列舰的姊妹舰,这一级别的战列舰,德国只生产了两艘。丘吉尔特别指示英国海军,务必将“提尔皮茨”号击沉或重创。 1944年3月30日,英国本土舰队的2支战舰编队先后从斯卡帕湾出发,准备对“提尔皮茨”号发起突袭。 1944年4月2日,英国舰队驶近阿尔屯港。为了防止“提尔皮茨”号逃出海湾,英国舰队在周边海域布置大批水雷。布雷结束后,英国轰炸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把数百枚重型炸弹投向“提尔皮茨”号。 德军一面组织防空炮火进行阻击,一面派出一支潜艇分队从水下悄悄绕过水雷阵,伺机攻击英国舰队。英国人发现了德国潜艇,舰队司令穆尔中将命令舰队全速前进。因为潜艇的速度慢,舰队反潜能力也有限,规避是上策。德国潜艇用鱼雷直接命中了“巴雷勃”号轻型航空母舰。英国驱逐舰迅速将其包围,用深水炸弹炸沉了德国潜艇。 英国轰炸机投掷的数百枚炸弹中有14颗炸弹击中了“提尔皮茨”号,对“提尔皮茨”号上层建筑和火力控制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致使“提尔皮茨”号在几个月内无法参加战斗。 1944年11月12日,两架皇家空军王牌轰炸机对“提尔皮茨”号进行了再次打击,“提尔皮茨”号被严重炸伤,最终沉没。至此,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水面舰艇的威胁被解除了。德军将舰队部署到挪威海域可以就近袭击盟军的北极航运,但是舰队失去了空中保护,致使德军水面舰艇全军覆没。 海空优势 德军在地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在空中也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德军进攻苏联后,德军在空中就没有优势了,不得不对英国空军采取绝对防守的姿态。德军进攻苏联后,在地面也没有优势了。德军在海上从来就没有优势,英军集中兵力对德军水面舰艇各个击破。德军进攻苏联后,德军在地面和空中与盟军相当,在海面处于劣势。双方战略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 美国的参战对战争最大的影响不是盟国战斗力的增强,而是盟国战斗力再生能力的提升。美国参战让战争双方的战略力量对比产生了悬殊。盟国以美国强大的战斗力再生能力为后盾,美英的战略轰炸为手段,逐步摧毁了德国的战斗力再生能力,最终形成美英强大的海空优势。美国将二战以来的海空优势保持至今。 日本和德国虽然结盟,但是两国各自为战。在战争中没有什么配合,也没有多少相互援助。侵略者总是倾其全力进行侵略,因此没有多少可以援助他国的余力。德国是可以打败英国的,但只能勉强应付英国和苏联。日本把美国拉下水,美国却要首先打败德国。如此一来,德国不堪重负,最后战败了。日本打败中国都很困难,还把美国拉下水。侵略者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德国的战争能力是100,那么英国是50,苏联是80,美国是120,日本是70,中国是60。德国与英国和苏联交战,把自己的战争能力高估了30%。日本与中国和美国交战,把自己的战争能力高估了160%。日本和德国与美苏中英交战,把自己的战争能力高估了80%。 如果1941年6月22日德国和日本联手闪击苏联,那么苏联会在1年内灭亡。然后德国回过头去打英国。日本回过头去打中国。这样德日联手170灭亡80的苏联,德国100再打50的英国。日本70再打60的中国。如果美国在这个时候还不参战,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就难以预料了。从军事上分析,德日是有赢得战争的可能的。但从综合国力上分析,绝无这种可能。如果德国的综合国力是100,那么英国是90,苏联是120,美国是150,日本是80,中国是40。德国陆军败给了苏联红军,德国海军败给了英国海军,德国空军败给了美英空军。德国陆军败在数量上,德国海军败在水面舰艇上,德国空军败在远程轰炸机和远程战斗机上。德国海军立足于袭扰作战,德国空军立足于配合陆军,德国陆军立足于欧洲大陆。 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希特勒野心不大。希特勒只想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纳入德国的版图,称霸欧洲大陆,因此德军的建设也立足于此。德军是有能力实现和捍卫这个目标的。德军还可以把法国纳入德国的版图,这就是德军能力的上限了。如果希特勒在闪击波兰后坚持与英法讲和,那么战争就会止于闪击波兰。因为英法是不会为了解放波兰而与德军血战的。但德军占领法国后,就没有人知道希特勒的野心到底有多大了。如果德军以主动撤出法国为条件要求英法承认波兰并入德国,那么战争就会止于闪击法国。德军占领法国迫使英国必须战斗到底,如果德军主动撤出法国,那么英法主战派就会被绥靖派和中立派所打压。苏联想趁火打劫是德军闪击苏联的一个原因。德军占领法国,英国战斗到底,苏联想趁火打劫迫使希特勒放手一搏。希特勒也知道德军只能把波兰并入德国,法国都是必须吐出去的。如果希特勒想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英国和苏联都纳入德国的版图,那么希特勒至少要等到德国研制出原子弹才会闪击波兰。德军只能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纳入德国的版图,却被迫与法国、英国和苏联交战,这是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德军建设的战略假设是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纳入德国的版图,而实际情况是被迫与法国、英国和苏联交战。战略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是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就是要统一六国,秦军建设的战略假设是统一六国,实际情况也是与六国交战。战略假设与实际情况相符是秦始皇成功的根本原因。打击匈奴没有纳入秦军建设的战略假设中,因此匈奴成了秦朝的边患。秦始皇不得不抗击和驱赶匈奴。 军队建设的战略假设直接决定可能发生的战争的胜败。德军建设的战略假设是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纳入德国的版图,因此德国海军没有必要与英国海军一样强大,德国空军不需要远程轰炸机和远程战斗机。事实上,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被英国海军各个击破,德国空军败在远程轰炸机和远程战斗机上。美军建设的战略假设是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因此,在面临大国的全面战争时美军需要代理人。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代理人,北约是美国在欧洲的代理人。解放军建设的战略假设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更确切地说是武力统一台湾。因此,解放军在建设“军中之军”,解放军的海军不需要远洋能力,解放军的空军也不需要与美国空军看齐。台湾不远,解放军的海军不需要远洋能力也没有远洋能力,结果南海问题日益复杂。解放军的空军也不需要与美国空军看齐,结果美国仗着海空优势抓住台湾问题不放。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互成犄角之势,中印边界问题和东海问题也掺合进来,造成中国已经不敢轻易说出“不惜一切代价统一台湾”的话了。因为“一切代价”太高了。 解放军建设的战略假设必须改变,否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推迟。解放军建设的战略假设应该是同时打赢四个大国发动的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或者是打赢与超级大国的全面战争。战略假设应该这样假设,只是在实施中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不搞军备竞赛和对抗,更不打冷战。 (欢迎阅读我的另一本书《未来战争论》,已经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大西洋海战2:地中海战役 英国地中海舰队和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较量。双方围绕马耳他进行了一系列战斗。 1940年11月11日的晚,英国“光辉号”航母隐蔽航行到距离塔兰托170海里的地方,20多艘舰载机利用月光,分两批对意大利的塔兰托海军基地实施了突袭。21架英国飞机在65分钟内击沉战列舰1艘、击伤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各1艘,仅有2架被击落。塔兰托海战开创了航母用舰载机攻击港口的先例。英军在塔兰托重创了意大利海军,使意大利海军变得小心谨慎。 1941年3月,意大利1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多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前往希腊攻击英国护航运输队。意大利舰队遭到了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截击,两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被英军击沉。英军的胜利使意大利的舰队躲在港里几个月不敢出海。但意大利蛙人用人工鱼雷击沉了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 1941年12月,意大利蛙人在亚历山大港用人工鱼雷击沉了“勇士”号战列舰。 两栖登陆作战 二战前的军事理论家们对两栖登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二战期间两栖登陆作战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逐渐占领了主导地位。两栖登陆要求各参战部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要确保两栖登陆顺利进行,首先需要海军掌握邻近海域的制海权。二战期间,战列舰的作战地位已经被航空母舰取代,但是战列舰对敌方岸防工事的炮击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利用战列舰火炮口径大、射程远、破坏力强的特点,对德国守军岸防工事进行了炮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地面部队登陆后进入到敌方一定的纵深后,水面舰艇的火力就受到了限制,这时就需要空军的支援。通常地面部队为空军指明目标后,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飞机就会飞临对方的阵地目标上空进行轰炸和打击。 两栖作战中联合特混舰队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军种间的矛盾让联合指挥的原则很难向战略的高度发展。但联合军种的战术原则得到了证明。两栖作战是一种陆海空协同的“立体战争”,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战期间登陆的装备有了很大改进。平底登陆船可以将部队直接送上岸,士兵连鞋都不会湿。攻击舰是最主要的两栖作战用舰船,能够从出发地运载士兵、装备和补给到达登陆地点,然后攻击舰上的登陆艇把登陆部队送上岸。远洋坦克登陆艇可以把坦克和火炮直接送上敌方滩头。装备有火炮和火箭发射器的登陆舰只可以在登陆行动中提供火力支援。 在敌国海岸成功登陆的关键在于海陆空三军的密切协作。这种密切协作必须在从计划到登陆行动,再到后续的地面作战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成功的两栖登陆作战比其他的作战形式有更重要的意义。两栖登陆作战是盟军二战中战略方针的基石,是盟军手中最有威力的工具。 使用陆军的代价往往较高,空降和两栖登陆都是伤亡大的作战方式。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将敌人的岸防力量摧毁之后再登陆,但敌人的岸防力量总是不容易被摧毁。导弹可以精确摧毁岸防力量。如果岸防力量被动地承受导弹的攻击,那么岸防力量将被彻底摧毁,两栖登陆将不会有人员伤亡。因此,即使在丧失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情况下岸防力量也必须能够对海和对空作战。地对空导弹和地对舰导弹必须成为岸防力量的主要武器。单兵式近程防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也必须大量装备岸防部队。地面效应舰艇和坦克的出现将使两栖登陆变得简单和容易。近程导弹则是对付地面效应舰艇和坦克利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大西洋海战3:潜艇战 英国是个岛国,非常依赖海上运输。德国一开始就以破坏英国海上运输为主要目标。德国认为迫使英国屈服的唯一方法就是使英国的贸易航线瘫痪。 不够重视 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的当天,德国U30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的“雅典娜”号客轮,船上112人丧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艘被击沉的客轮。 二战初期,交战双方都没有重视潜艇。德国造船厂全力建造水面舰艇。大战开始时,德国海军只拥有56艘潜艇,而能够前往大西洋作战的只有22艘。英国只准备应付一场小规模的反潜战。皇家海军认为只要对商船队进行武装护航,再配上潜艇探测器和美国人发明的声纳,德国潜艇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计。 “雅典娜”号被击沉后,英国决定把商船编组,进行武装护航,然而英国的护航舰船十分短缺。因为大多数的舰船都有其他的任务。英国商船队全部由航速为9到15节的船只组成,只有一艘商船改装的巡洋舰为它们护航。很多商船只能独自航行,它们成为了德国U型潜艇的猎物。德国潜艇可以在海上航行几个月,只要有充足的补给,随时可以对英国的商船发动进攻。 二战爆发初期,部署在大西洋上的17艘德国潜艇先后击沉了英国海军的“勇敢”号航空母舰和“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1939年底,德国潜艇就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船只114艘,总吨位达42万吨。潜艇部队司令官邓尼茨认为,只要大量地、持续地击毁英国商船就可以迫使英国屈服,而击毁英国商船最重要的作战武器就是潜艇。德国在战争初期希望用水面舰艇击毁英国商船。但英国集中力量将德国的大型水面舰艇各个击破。因此,潜艇成为击毁英国商船的王牌武器。 像25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德国潜艇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艇员的士气随着每一次胜利而高涨,他们凯旋回到基地时就成了英雄。英国曾经试图用航母打击德国潜艇,但结果是灾难性的。英国“无畏”号航空母舰在进行反潜巡逻时遭到了攻击,3天后就被德国的U-29潜艇击沉。冬季的寒冷天气加上1940年春挪威战役的打响才使德国潜艇有所收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水雷被证明是打击潜艇非常有效的武器。而在二战中英国人的水雷只炸沉了1艘德国潜艇。德国却把水雷用作打击商船的工具。二战初期的4个月内,德国人的水雷炸毁了79艘盟国的船只。很多船只被磁性水雷炸毁。英国人不得不用电磁线圈绕满船体的外壳,以抵消钢铁船体的磁性,防止船只被磁性水雷击中。 二战初期的10个月内,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运输船300余艘和大约113万余吨的货物。但是这样的战绩并没有对战争的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德国能够出海作战的潜艇数量太少,装备也比较薄弱。 狼群战术 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提出“狼群战术”对英国商船和战列舰进行攻击。邓尼茨在一战时就是潜艇指挥官。邓尼茨经反复研究后得出结论,护航舰艇仅能对付单艇攻击,而无法对付协同一致的潜艇群发起的攻击。邓尼茨认为最好的作战方法就是将潜艇部队组成一个宽阔的凹面,让敌方的船队进入。最先发现敌船的潜艇一边与敌保持接触一边后撤,并把敌船的位置通知指挥部,指挥部将命令阵内各艇从敌方船队的翼侧和后面象收口袋一样向敌船靠近,待夜幕降临之时,集中起来的潜艇会象“狼群”一样向目标发起攻击,使敌护航兵力顾此失彼,从而给运输船队以毁灭性打击。这就是著名的“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给德国潜艇带来了1940年到1942年的辉煌时期。 海鸥的妙用 德国潜艇神出鬼没对英国商船和战列舰发起猝不及防的攻击。面对“狼群”的一次次进攻,英国皇家海军也在积极地谋划对策。英国人开始训练海鸥。英国人每天将潜艇浮出水面,用丰厚的食物宴请海鸥。久而久之,海鸥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见到水面下显现出潜艇的轮廓,就迫不及待地蜂拥而至。即便是德国潜艇,海鸥也会把它们当作慷慨的朋友,用同样的方式为之欢呼。 德国潜艇对海鸥毫无戒心,仍然我行我素。然而,这却成了英国反潜部队的指示目标。有了海鸥“报信”,皇家海军大大提高了反潜作战的效率,英国的潜艇和商船一次次成功地躲过了这些德国“海狼”的攻击,英国在海上的损失数字开始下降。 第一段幸福时光 1940年7月法国陷落,大西洋海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德国在法国的大西洋港口部署了潜艇,并为潜艇修建了特殊的防弹护棚与护栏。前往巡逻海区的航行时间缩短,更多的德国潜艇可以同一时间在海上寻觅战机,极大地方便了邓尼茨用“狼群”战术对盟国的商船队实施攻击。德国潜艇通常在夜间出没,白天则潜伏在水下。盟国护航船队的探测仪器很少能侦察到U型潜艇。 1940年8月17日,希特勒宣布对英国实行全面封锁,并将在没有任何警示的条件下击沉中立国的商船。德国潜艇的第一段“幸福时光”开始了。在3个月内,德国用6艘潜艇的代价就击沉了英国217艘商船和110多万吨的货物。这是整个战争时期英国最艰难的一个季度。 德国在法国大西洋沿岸部署了轰炸机。轰炸机直接轰炸并击沉了相当多的商船,还帮助潜艇搜寻英国商船队。德国人还用武装商船来攻击英国商船。普通商船上加装了150毫米的老式火炮就成了武装商船。德国“企鹅”号武装商船,利用阿拉道196型水上飞机定位,击沉了至少26艘盟国商船。1941年5月“企鹅”号被英国的一艘巡洋舰拦截击沉。 1941年3月,英国有50万吨货物沉入海底。 声纳 英国人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船载声纳,它能发现2600米范围内浮出水面的潜艇。曾经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的德国U-47潜艇在它的第十次围猎行动中被英国的鱼雷击沉。拥有击沉26万吨英国舰船的可怕战绩的王牌潜艇U-99缴械投降。 1941年5月,英国驱逐舰“牛头犬”号用深水炸弹成功强迫U-110潜艇浮出水面投降,皇家海军官兵赶在德国人销毁英格玛解码机和密码本之前把它们抢到了手。从此,英国可以解开德国潜艇发出和接收的密电,制定商船航线时也可以绕开它们集中出没的海域。 1941年6月,船运损失只有3月份的五分之一。新型声纳是取得这些胜利的主要功臣。 第二段幸福时光 盟军在冰岛部署了飞机,为大西洋上的航运提供空中掩护。皇家空军的轰炸机攻击了德国建造潜艇的船坞,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法国港口内使用了保护船坞的高强度混凝土工事,炸弹很难穿透。 1941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接替英国,开始驻防冰岛。虽然此时美国还不是参战国家,但罗斯福相信美国迟早会参战。罗斯福向英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援助。美国海军为冰岛的商船队护航。罗斯福宣布美国将为所有运送租借法案货物的商船队提供护航,保护它们跨越大西洋一直到冰岛,这使得美国战舰不可避免地成为德国潜艇攻击的目标。 1941年10月17日,美国“基尔内”号驱逐舰被德国潜艇重创,两周后“卢本·詹姆士”号驱逐舰被德国潜艇击沉。但德国的这些进攻没有迫使美国参战。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才迫使美国参战。 1942年1月,德国潜艇的活动范围扩大,为德国潜艇带来了“第二段幸福时光”。邓尼茨集结了远洋潜艇向美洲东海岸防守薄弱的商船发动了“低音鼓”行动。一个月内,德国潜艇在美国东海岸水域击沉了40艘商船。 邓尼茨使用了几艘1700吨级的新型补给潜艇,以确保潜艇的燃料供应。新型补给潜艇使邓尼茨能够部署更多的VII型潜艇。VII型潜艇航程较短但为数众多。 1942年2月1日,德国潜艇采用了一种新的英格马密码。但1942年年底英国人就将它破解了。 邓尼茨利用潜艇大量消耗盟国船只。1942年前4个月里,德国潜艇共击沉美国船只500余艘,总吨位300万吨。有些船只的击沉地点距纽约仅15千米,有的甚至在沿岸人们的注视下爆炸沉没。1942年前7个月里,德国潜艇使盟国损失了476万吨物资,平均每4小时就有1艘盟国船只被击沉。 1942年7月,德国潜艇的建造速度达到每月30艘。潜艇数量的增长使得邓尼茨能够冒更大的风险去攻击武装护航的运输船队。邓尼茨已经有足够数量的潜艇,供他大范围地实施狼群战术。 1942年第三季度,德国潜艇在加勒比海击沉了150万吨盟国运输船只。 1942年是德国潜艇的“黄金时期”,每艘潜艇的日击沉量常在100-200吨之间,最高时可达1000吨。 综合反潜 商船的损失不断增加,英国不得不加紧制造更多的商船,但新造商船的速度不及商船被击沉的速度。此时,美国提出了建造商船的新思路,先在内陆的工厂制造零件,然后将零件运到沿海进行组装,这种造船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大西洋海战变成了盟国商船生产能力和德国潜艇生产能力的比拼。英国是拼不过德国,但是德国拼不过美国。1942年底,盟国商船生产速度大于了商船被击沉的速度。大西洋海战发生了新的变化。 盟国的护卫舰只和船队变得更有组织了。各种船只按照速度的快慢被划入了不同的船队。只有快速运兵舰可以独自航行,因为德国潜艇赶不上它的速度。护航行动的指挥所位于英国利物浦港,护航船队的指挥官往往是退休的资深海军军官。从大西洋两岸出发的船队先被出发地的护卫舰队包围在中间行进,等进入公海水域后,再由远洋护卫舰队接着进行护航。 护卫舰队一般由6艘驱逐舰、轻型巡洋舰和单桅帆船组成。它们可以在得到一个命令信号后向德国潜艇同时发动进攻。护卫舰船利用声纳侦查水下的德国潜艇,利用雷达定位浮出水面的潜艇,利用高频方位搜索器通过德国潜艇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确定潜艇的方位。护卫舰可以在船首和船侧对潜艇进行攻击。 水上巡逻机在反潜战中起了不小的作用。英国武装商船可以让飓风战斗机从甲板上弹射起飞,但只能在母舰的旁侧水域降落。1943年,B-24解放者轰炸机投入了使用,大西洋上的潜艇战和反潜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第三段幸福时光 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召开了盟军会议,会议确定打赢大西洋海战是盟军的首要任务。 1943年初,希特勒任命邓尼茨取代雷德尔成为德国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命令德国潜艇只集中攻击从北美开往欧洲载满货物的商船队,北大西洋的商船损失数开始惊人增长。3月中旬37艘德国潜艇袭击了两个向东驶出的商船队,共击沉了21艘舰只,盟军的商船运输陷入危机。 1943年3月,德国潜艇创造了20天内击沉敌舰75万吨的最高纪录。 1943年5月,潜艇战达到了高潮。40艘德国潜艇进攻了向西驶去的一支商船队,36小时之内,德军以2艘潜艇的代价,击沉了12艘商船。 双重护航 丘吉尔认为成功的反潜战是赢得海上战争胜利的关键。英国在反潜作战的装备、技术和战术指挥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进。护卫舰上的指挥官们通过加强联络、互通信息的方法来应对狼群的攻击。当德国潜艇出现时,护卫舰立即发出警报,到达汇合点后,所有护卫舰集中火力,对潜艇进行打击,这样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盟国的多数飞机和水面舰艇都装备了雷达,德国潜艇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险。盟国飞机可以在周边2000公里范围内打击潜艇。盟国飞机击沉了4艘德国潜艇,并使数艘德国潜艇受创。 空中和海上双重护航大大削弱了U型潜艇的攻击力。在1943年5月的作战中,德国海军118艘潜艇被击沉38艘,损失率达到了30%。以前损失1艘潜艇可击沉10万吨货物,而5月份损失1艘潜艇只能击沉1万吨货物。德国潜艇的损失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1943年5月24日,邓尼茨命令执行“狼群战术”的德国潜艇暂时撤出大西洋。一些轻型潜艇留在大西洋,以等待新式潜艇装备新的武器来挽回战局。 1943年9月,德国新式潜艇进入大西洋。新式潜艇装备了新式的感音鱼雷。新式潜艇装备了通气管,使它们能在水下呆更长的时间。 1944年中期,德国新型的电源驱动的潜艇水下航速达到17节。德军还研发了航速更快的新型动力潜艇。但是,这些新式潜艇出现的时间太晚,已经无力扭转战局了。 1945年5月7日,两艘英国商船在苏格兰海岸以东海域被击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被击沉的客轮。这标志着大西洋海战的终结。大西洋海战是二战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大西洋海战德国的1200艘潜艇损失了65%,盟军有2300万吨货物被击沉,仅在北大西洋就被击沉了1500万吨。丘吉尔说:在战争中,唯一让我感到过恐惧的就是U型潜艇。 胜败乃兵家常事 “狼群战术”给德国潜艇带来了3年的“黄金时期”。海鸥和声纳没有阻止“狼群”,但毕竟减少了损失。德国人的密码似乎注定了“保不住密”的命运。英格玛解码机和密码本被英军获得后,德国潜艇的“黄金时期”就结束了。“俾斯麦”号击碎了英国人的心——“胡德”号,英国人也围歼了“俾斯麦”号。英德互有胜负。 战术创新至少与武器创新同样重要。狼群战术带来了3年的“黄金时期”。声纳可以帮助猎杀海狼。“俾斯麦”号在设计上的先进性让“胡德”号不堪一击。 战场指挥至少与战前计划同样重要。“俾斯麦”号击沉了“胡德”号,英国立即全力追歼“俾斯麦”号,而德国没有及时营救。这样英国人亡羊补牢,德国人得之西隅,失之东隅,造成了“俾斯麦”号换“胡德”号的结局。 在大西洋的潜艇战中,双方最初都不重视潜艇,后来双方在潜艇战和反潜战上进行了反复的较量。盟国用战略轰炸摧毁德国的战斗力再生能力,德国企图用潜艇切断英国的生命线。盟军的战略轰炸成功了,德军的海上拦截失败了。德军的潜艇不够多无法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只能是阻扰。平均每损失1艘潜艇只能击沉3万吨货物。盟军对付潜艇的力度越来越大,双重护航最终打败了德国潜艇。在对付战略轰炸方面,德军的力度越来越小,最后盟军的战略轰炸成功了。 在一战和二战中,潜艇的主要作用就是打击商船。在现在和未来的战争中,潜艇的主要作用还是打击商船吗?潜艇的主要作用是攻击水面舰艇和进行核威慑。为了保证潜艇的安全,潜艇必须拥有在海面下5000米深处发射导弹和鱼雷的能力。地效鱼雷发射后先冲出海面,然后利用地面效应紧贴海面飞行,快速攻击水面舰艇。深海导弹发射后直接冲出海面,飞向目标。在水中高速航行的鱼雷必须达到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喷气式发动机主宰了天空,喷水/喷气式发动机也将主宰海下。潜艇可以释放沉浮仓,沉浮仓浮出海面后,导弹就可以直接从沉浮仓发射。 如果潜艇可以躲在5000米深处,那么反潜的最好方法就是潜艇打潜艇。就像反坦克的最好方法是坦克打坦克一样。深水鱼雷将成为反潜的主力,舰艇和飞机都可以发射深水鱼雷去攻击5000米深处的潜艇。潜艇需要高航速、快速下潜能力和鱼雷拦截系统来对付深水鱼雷。 最简单最有效的鱼雷拦截系统就是“环绕鱼群”。潜艇释放大量微型深水鱼雷,微型深水鱼雷环绕在潜艇四周,离潜艇100米到1000米左右。当发现敌人的鱼雷靠近时,微型深水鱼雷主动发动进攻将来袭的鱼雷摧毁。潜艇在海中悬停或慢速航行时可以使用“环绕鱼群”。潜艇快速航行时就不能使用“环绕鱼群”了,因为微型深水鱼雷的航速和航程都是非常有限的。舰艇和潜艇都可以在需要时,紧急释放“环绕鱼群”。 在拦截方面应该把主要的希望寄托在探测系统上,早发现早应对,精确制导拦截目标。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微波雷达、激光雷达、被动雷达、红外探测、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等综合使用是可以发现任何目标的。干扰是保证导弹和鱼雷命中目标的必要措施。探测和制导本来就很难,干扰会让探测和制导变得更困难。智能复合寻的、干扰和过饱和式攻击会让任何拦截系统防不胜防。 多弹头导弹和多弹头鱼雷的突防能力最强。如果没有导弹前来拦截,多弹头导弹就可以不释放子弹头。如果发现拦截导弹对多弹头导弹已经构成威胁,就释放子弹头。“两弹追击”也是突防的一种办法。连续向同一目标发射两枚导弹或两枚鱼雷,发射时间间隔0秒到20秒左右,它们之间距离1千米到10千米左右。因为同时拦截和连续拦截比间隔拦截难度大。当两个目标距离很近时,对它们进行拦截,拦截成功一个目标会影响另一个目标的拦截精度。例如:一枚导弹被成功拦截,导弹和拦截导弹同时发生爆炸,爆炸本身会影响到探测系统的探测精度。如果导弹故意设置了爆炸时增加干扰的装置,那么探测系统的探测精度会进一步下降。距离爆炸点5千米左右的另一枚导弹可以趁爆炸发生的干扰迅速突进到目标附近或迅速改变进攻路线。而另一枚拦截导弹不能离爆炸点太近,当爆炸发生的干扰消除后,它才知道该怎样去拦截另一枚导弹,这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戴高乐重振法国 黑暗的欧洲大陆 德国占领下欧洲大陆陷入一片黑暗。 德国总督汉斯·富兰克统治下的波兰最为悲惨,犹太人被集中起来关进隔离区,在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之下慢慢死去。波兰居民试图往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里偷运食物,如果被抓住将面临的残酷刑罚。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成为奴隶,他们被塞进运送牲畜的闷罐车厢里,一连数日没有食物和饮水,运往正在广为修建的纳粹集中营。 捷克斯洛伐克到处挂着纳粹标,不得不忍受纳粹的野蛮占领。党卫军的首脑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最高统治者。 叛国者吉斯林在挪威充当纳粹的傀儡。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没有离开丹麦,而且每天骑马走过哥本哈根的街头。丹麦政府的行动自由越来越少。克里斯蒂安十世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没有离开自己的人民,但这位身兼比利时武装部队总司令的一国之君觉得自己和战俘相差无几。因为比利时正处在盖世太保和纳粹陆军的控制之下。 荷兰的卖国贼建立了一个文官傀儡政府。荷兰女王撤到伦敦组织武装力量继续抵抗。 被占领的国家中也有人出于政治或物质的引诱积极与德国合作。一些法国军人组成了效忠纳粹的警察部队。一些比利时人报名参加了纳粹党卫军弗兰德师。一些丹麦军人加入了德国部队。 沦陷区的人们都在忍受着德国法西斯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但痛苦并没有让他们就此消沉。很多国家在英国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准备推翻德国的占领。英国鼓励这些不甘向暴政屈服的流亡领袖们建立自己的军队,还向他们提供武器和装备。 卖国贼 在遭遇强敌入侵时每个国家都会出现卖国贼。在国家沦陷后每个国家的卖国贼都会过上“好日子”。狐假虎威的卖国贼是甘心当傀儡的。如果不当傀儡他们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因为,当不成傀儡就只能当爱国者的刀下鬼。二战中,欧洲各国也涌现出许多卖国贼。卖国贼像犯罪分子一样是普遍存在的。 法国的希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戴高乐是个中尉,他在凡尔登战役中身负重伤被俘,战后才回到法国。1940年6月,本来是法国最迷人的季节,然而德国侵略军未发一弹就占领了“不设防城市”巴黎,法国陷入一片恐慌。法国总统雷诺把老态龙钟的亨利·贝当元帅调回国内,组成傀儡政府,也就是维希政权,他声称与德国合作是保护法国人民的唯一方法。 1940年6月17日清晨,戴高乐在机场送别丘吉尔的私人联络官斯皮尔斯将军时,突然跃上将要起飞的飞机,这个举动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飞机载着戴高乐飞往伦敦。 1940年6月18日,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支持下,戴高乐将军在英国广播电台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戴高乐向三千万法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布:“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他只败了一仗,并未输掉整个战争……法国的抵抗火焰决不会熄灭!因为他并非孤军奋战!法国不是单枪匹马,它不是四处无援!”戴高乐请求法国人向英国集结,加入到他发起的“自由法国”运动中来。忠于法兰西的志愿者们或者从德占区绕道西班牙,或者从北非殖民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甚至从远东来到英国。 因为担心法国投降之后,法国的军舰会落入德国之手,皇家海军向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奥兰和梅尔比尔港发起了进攻,摧毁了停泊在这里的所有法国战列舰。这是主张绥靖政策的维希政府所不能原谅的。维希政权本来就敌视英国,这样一来,敌视就转化为仇恨。 1940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戴高乐率领他新组建的由7000多法兰西的爱国志士组成的自由法国军队在英国伦敦举行了阅兵式。 惊慌、恐惧和恼怒促使法国贝当政府组建军事法庭对戴高乐进行了缺席审判,判处他4年徒刑直至死刑。 1940年8月,戴高乐亲自率领一支刚组建的“自由法国”部队和英军组成联军,在今天塞内加尔的达卡尔港登陆,进攻维希政府统治下的法属西非。虽然进攻不幸失败,但是戴高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这个倔强的法国军人在沉稳地积蓄着力量,等待反攻的时机。 世界之鹰 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魔王。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巨头。戴高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之鹰。 1958年6月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理,提出加强总统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新宪法。9月28日举行公民投票,新宪法以78.5%的票数被通过。10月4日生效。自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取代第四代共和国,法国由议会制过渡到事实上的总统制。戴高乐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 1958年12月,戴高乐经普选当选为第五共和国总统,1965年再次当选为总统。 1966年,戴高乐宣布法国完全退出北约组织。 1971年,戴高乐提出用美元向美国换黄金,迫使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 二战后,戴高乐缔造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布法国退出北约,迫使美元放弃金本位制,击垮布雷顿森林体系。戴高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鹰。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北非战役1:沙漠之狐 意大利损兵折将 德国在低地国家和法国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墨索里尼对此十分羡慕和非常嫉妒。因此,墨索里尼决心执行所谓的“罗马帝国”复兴计划。墨索里尼把自己比作凯撒,梦想恢复古罗马的光荣,重新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湖。为此,墨索里尼需要将领土扩张到南欧与北非。而墨索里尼实施这一庞大计划的最大障碍,无疑是“地中海霸主”英国。 直布罗陀是“地中海的咽喉”,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控制这地中海的东端,马耳他岛控制着中部地中海地区,维系着英伦三岛与埃及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英国皇家海军占据了这三处战略要地,因而得以独享地中海霸权。马耳他岛是墨索里尼打击英国,征服北非的必经之路。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最终站在了希特勒一边向英法宣战。 1940年6月11日,意大利空军从西西里岛起飞,对马耳他岛进行了轰炸,并开始袭击英国运输船及其护卫舰,企图先切断对马耳他的供给,再拔掉这个英国插在地中海中部的楔子。在轰炸英国海军基地的同时,意大利非洲军团又迅速登陆北非,仅用一个月就攻占了英军在苏丹的两个前沿阵地,接着又占领了索马里的英占区,直接威胁到英国对苏伊士运河南部通道的控制。 苏伊士运河连接着地中海和印度洋,大大缩短了从英国到印度及远东殖民地国家的航程和时间,是英国最重要的国际运输线之一。如果不能走苏伊士运河的捷径,就必须绕道非洲的好望角,这样,不仅时间拖长,更有可能遭到德国U型潜艇的袭击,对英国这个资源匮乏又急需外援的岛国来说,无异于一个失血过多的病人被卡住了输血管。为了争夺这一地域,交战双方都在调遣重兵,准备致敌于死命。25万意军率先发动攻击,突入埃及境内,目标直指苏伊士运河。由于维希政府命令法国舰队停止了地中海作战,英国在北非的形式十分危急。丘吉尔立即派出了一支装甲部队,由皇家海军运送支援埃及。墨索里尼为了在战争结束前得到更多的利益突然又开辟出一条战线,命令意军向东入侵希腊。这使意军兵力过于分散。装备不足,作战能力低下,又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意大利军队渐渐陷入了被动局面。 1940年11月11日的晚上,21架“剑鱼”式鱼雷轰炸机从英国的“光辉”号航空母舰起飞,攻击塔兰托港的意大利海军基地,重创意军六艘战列舰中的三艘,迫使意大利海军放弃了地中海中部的制海权。 1940年12月9日,英军从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地调来的大批部队展开大反攻。在两个星期之内,意大利军队被迫撤到利比亚。英国北非军团总司令韦维尔乘胜追击把意大利在东非的殖民地全部拿下。意军损失了120辆坦克,11万人被俘。由于韦维尔不断扩大战果,兵力分散,战线越拉越长,丘吉尔又命令韦维尔派兵增援希腊,英军在利比亚的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一场新的危机就近在咫尺了。 隆美尔临危受命 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已经在秘密准备对苏联发动突然入侵。盟友墨索里尼的失利让他心急如焚。希特勒紧急任命欧文·隆美尔担任德国沙漠军团的中将军长,率领部队火速赶往北非战场,稳固轴心国在那里的局势。希特勒的这个决定并没有错,隆美尔的出现将会使英军大吃苦头。 隆美尔是希特勒最器重的将军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只是一个连长的隆美尔就显示出善于设置疑兵,声东击西,以少胜多的战术指挥才能,曾经率领25个士兵与10000敌军战斗,并最终俘获了8000多人,为此他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和功勋奖章。战后,隆美尔根据战争经验写成《攻击中的步兵》一书,希特勒尤其欣赏他在书中所提出的“进攻、进攻、再进攻!”的理论,并把它奉为德国军事理论的精髓。 隆美尔并没有因为希特勒给了他这样一支溃败的军队而灰心,他把这支队伍进行了调整,很快投入了战斗。由于兵力分散,战线拉得太长,致使英军整体防卫力量受到削弱。老练的隆美尔刚到北非,就很快抓住英军的薄弱环节,因而不顾意大利方面的反对,迅速集中优势兵力压到利比亚的昔兰尼加边境。 昔兰尼离埃及和英军的亚历山大港都很近,如果攻下托卜鲁克和班加西等几个军事要塞,埃及就唾手可得,得到埃及就可以控制苏伊士运河,从而就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隆美尔指挥德、意军队向英军发起猛攻,占领了除港口要塞托布鲁克之外的昔兰尼加地区,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隆美尔到达非洲不到两个月就扭转了北非的战局,英军的胜利果实在德军的强攻下很快就所剩无几,节节败退。 英国人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几次交锋下来,官兵们吃了不少苦头,他们觉得这位德军将领确实名不虚传,恐慌、自卑与不安在军营中蔓延,甚至战斗还没打响,官兵们就染上了战争恐惧症。此时的隆美尔声名鹊起,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警卫营长变成了骁勇善战的“纳粹战神”。因为在沙漠进攻作战中所显示出的超人禀赋,英国人送给他一个雅号“沙漠之狐”。 英国人惧怕隆美尔,德国人吹嘘隆美尔,久而久之,隆美尔的虚荣心开始膨胀。隆美尔每次出门都要叫上摄影师,并且常常在镜头前摆上一个具有大将风度的姿势。隆美尔的这些照片的拍得十分讲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以他为主角的照片和电影纪录片都要大大地超出其他的德军将领。 隆美尔出色地证明了自己所提出的装甲突击理论的巨大威力,荣获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 征服巴尔干 1941年4月,希特勒先后占领了希腊和南斯拉夫。德国仍旧采取了闪击战,快速而果断地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地区。清除德国南部的威胁,德国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全面进攻苏联了。 英国军队被迫撤出了希腊半岛,但英国战时内阁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克里特岛。因为克里特岛是控制东地中海航运的战略要地。德军对克里特进行了空袭,并开始把英军赶往岛屿的南岸。皇家海军不得不再次赶到,帮助部队撤退。 克里特岛的失守以及马耳他的重创意味着英军再也不能取道地中海了。英国的商船和军舰只能绕道非洲的好望角。而且靠这种时有时无的物资运送难以保证英国在马耳他的海军基地的给养。 阿拉曼 1941年5、6两月间,英军袭击了隆美尔在利比亚和埃及边境上的军事据点,但均以失利而告终。因此,韦维尔被解职,由克劳德·奥就金莱克继任。 奥金莱克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组建了英国第八集团军,精心策划了一个代号为“十字军”的行动。然而,奥金莱克并没有使英军在北非的地位获得实质性的改变。 1941年6、7月间,隆美尔占领了离马耳他岛很近的托卜鲁克和班加西,重新控制了利比亚。隆美尔又一次大获全胜。隆美尔依靠这次战绩荣升为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并得到了希特勒的热情接见。 英军不得不撤回埃及,隆美尔抓住了这一有利战机,德军乘胜追击,把英军堵在了阿拉曼以南地区。 阿拉曼是保卫苏伊士运河的最后一道有利防线,它的地形像个瓶颈,南侧靠着不可逾越的盖塔拉洼地。英国军队必须阻止德国军队的攻击,否则英国和亚洲、大洋洲的联系就会被切断。幸运的是,由于隆美尔推进速度过快,士兵连续作战,身心疲乏,而且燃料等补给物资也开始出现短缺,英军和德意军队暂时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蹩脚盟友 两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都是一个累赘。一战中,意大利背叛了德国。二战中,意大利是德国的蹩脚盟友。德军不得不两线作战,帮助在北非的意军。二战中,意大利如果保持中立,一动不动,德军的日子可能会好过一些。 进攻为上,防守为下 揣测进攻方的意图就像赌博一样冒险,等待进攻方的进攻就像等待死神一样恐惧。只要进攻方打算进攻,防守方就可以发动反攻。在进攻方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就发动反攻。海湾战争中,萨达姆的揣测和等待得到的是被美军打瞎打残和打瘫的结果。如果在美军发动进攻之前,萨达姆的200万军队主动寻歼尚未集结完毕的美军。就算最后会战败,也能歼灭部分美军。总比“伊军全歼,美军全存”好。伊拉克战争,萨达姆再次揣测和等待,结果丢掉了性命。如果进攻方集结完成后具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那么就必须在进攻方集结完成前发动反攻,打进攻方一个措手不及。 现在,伊朗也在揣测和等待。如果美军集结完毕,美军将具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第一轮打击后,伊朗还能否还手都将是个未知数。伊朗必须在美军集结完毕前主动寻歼美军,否则伊朗在劫难逃。防守方在进攻方发动进攻前主动寻歼进攻方才是真正的积极防御。但是,如果进攻方的战场实力是防守方的10倍以上,则主动寻歼进攻方将是自寻死路的行为。如果伊朗获得准确的情报,知道美军将在9月21日发动进攻,那么伊朗可以在9月10日主动寻歼美军。伊拉克境内的美国陆军是躲不过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北非战役2:沙漠之鼠 蒙哥马利 1941年8月4日,丘吉尔飞抵开罗,亲自主持军事会议,重新制定作战方案。丘吉尔决定由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接管疲惫不堪的第八集团军。 丘吉尔启用蒙哥马利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正是这位看上去骨瘦如柴、长着鹰钩鼻子的英国将军,结束了隆美尔“沙漠之狐”的不败神话。此外,丘吉尔还给部队补充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枪炮。 对于丘吉尔的这个任命,蒙哥马利也很兴奋。蒙哥马利认为和大名鼎鼎的隆美尔进行较量极富挑战性,那将是一次实力的角逐。于是日夜兼程赶赴前沿阵地,但当蒙哥马利到来时,迎接他的是一片混乱。官兵士气低沉,到处都弥漫着准备撤退的气氛。 蒙哥马利立即召集了几十名军官训话。当他瘦小的身材穿着肥大的沙漠军服出现时,军官们都用怀疑的目光注视着他。蒙哥马利目光犀利,充满自信地高声说道:“我命令烧毁所有的撤退计划,我们不能在此生存,那我们就在此献身……”。士兵们很快被这个外号叫“蒙迪”的将军所感染,他的自信和坚定给士兵们增加了勇气和力量。他果断撤掉不称职的军官,调进一批有头脑而又敢于冒险的将校,充实了部队的人员和装备,使第八集团军再次成为一头雄狮。 当时的英国已经具有破译德军密码的超级情报体系,所以蒙哥马利预先获悉:1941年8月末,隆美尔将从阿拉曼防线南翼向英军发起进攻。蒙哥马利轻松化解掉德意军队的攻势,轴心国官兵伤亡4500人,未能向前跨出一步,蒙哥马利初战告捷。胜利让压抑了很久的英国官兵备受鼓舞。 英军不断袭击德意军队的海上运输,致使他们的舰船和补给物资大量损失。隆美尔不断向希特勒致电,请求元首赶快往非洲增兵。但是,隆美尔的请求遭到了拒绝。 隆美尔嘴上的严重溃疡和鼻子的疼痛也让他整日坐卧不安,他无心再留在非洲,把指挥权交给了副手施登姆因将军,自己请病假到维也纳去休养,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去了。对蒙哥马里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英军向阿拉曼的德、意部队再次发起了猛攻,准备突破轴心国的防线,把德、意军队赶出利比亚。于是,英军在阿拉曼防线上的1000多门大炮同时向德军开火,随后步兵在北面沿海地带进行强攻,在南面则实施佯攻,吸引敌人兵力。当时德意军队的“非洲军团”只有8万人,540辆坦克,350架飞机;而经过补充的英军达23万人,1440辆坦克,1500架飞机。由于军事实力对比悬殊,德军的情况不妙。 英国的第10装甲师突破了德军在阿拉曼以西设下的地雷阵。希特勒见势不妙,再次电令隆美尔返回北非战场。但大势已去,即便是“纳粹战神”隆美尔此时也无法挽回残局了。美国已向英军提供了1800架飞机,1700辆坦克和25000辆军车。 当隆美尔回到北非战场时,他惊异地发现到处都是英军卡车和坦克的身影,英军的军事力量一下子变得十分强大,几乎无法与之抗衡。于是,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命令,丢下意军,独自撤退。意军4个步兵师被迫投降。其实,隆美尔没有想到这只是蒙哥马利的疑兵之计。 在以后的几天里,英军相继突破了德军的北部防线和意军守卫的南部防线。蒙哥马利挥师乘胜追击,夺回了托布鲁克。蒙哥马利再次使用疑兵之计。望着烟尘滚滚的战场,隆美尔深感四面楚歌,孤立无援。隆美尔只好带着残余部队连续溃退。隆美尔认为:“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 当德军从昔兰尼加撤到普雷加港时,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守住普雷加港,阻止英军进入的黎波里。和那个只有下士军衔的元首相比,隆美尔毕竟是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军人。隆美尔认为,单靠他的5000官兵据守普雷家港是无畏的抵抗,必定会全军覆没,于是乘飞机回德国请示希特勒,请求撤出非洲,希特勒仍然不允许。隆美尔再次违背了希特勒的命令,下令部队只要发现英军进攻就立即撤退。此后,隆美尔率部撤到突尼斯边境,与那里的德意军队会合。 虽然英军打赢了这次战役,但由于蒙哥马利没有及时察觉隆美尔的撤退行动,察觉后用兵又过于谨慎,失去了活捉隆美尔,全歼德意“非洲军团”的良机。蒙哥马利一直把隆美尔的画像挂在床头,想生擒这个“沙漠之狐”,但这次又让这只狡猾的狐狸跑掉了。 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成功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在北非战场的军事力量,德、意军队伤亡和被俘人数达5万9千人。这次战役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它的胜利使总体局势出现有利于盟国的明显的变化。德军和英军都意识到,在北非,一场决定着双方未来命运的决战正蓄势待发。 不援不退不降 希特勒是一个奇怪的人,他既不派援军也不允许撤退更不允许投降。在二战中,希特勒多次表现出“不援不退不降”的性格。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不增援就不可能有改观,不增援又不撤退,除了投降就是阵亡。希特勒对战争的理解可能只有两个词“前进”和“阵亡”。胜败乃兵家常事,进退乃自然之事。阴晴圆缺,潮起潮落,胜进败退,人生起伏。坦然、泰然、悠然才是常胜之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北非战役3:火炬行动 先欧后亚 由于北非战场失利,英国人将曾经答应支援中国军队的400架飞机投入了北非战场。1941年4月,美国又将本来计划交付中国的飞机拨给了美国第十航空队。 1941年6、7月间,隆美尔在北非突入托卜鲁克,直逼英军的最后防线阿拉曼。实力强大的美国第10航空队紧急增援地中海和北非,致使中国远征军作战彻底失去空中掩护。 美国向英军提供的1800架飞机,1700辆坦克和25000辆军车中大多数原来是准备用于中缅印战区的。北非战场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军人用悲壮的失败换来了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美国从一个战争的观望者变成了战争的参与者。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宣布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丘吉尔立刻飞赴华盛顿,同罗斯福商讨两国作战方针。双方制定的战略规定:德国是主要的敌人,主要战场在欧洲,北非的战略地位也排在了中缅印战区之前。虽然,丘吉尔嘴上同意了罗斯福提出的英、美、苏三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提议,但丘吉尔对地中海地区更感兴趣。因为北非、中东和巴尔干直接关系着英国的殖民地利益和势力范围。丘吉尔认为攻占北非才是战胜轴心国的关键。这就是英美制定的“先欧后亚”战略。 火炬行动 1942年11月8日凌晨,英、美联军在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指挥下,1700架战机掩护着655艘战列舰和运输船,护送陆军开始从卡萨布兰卡、奥伦、阿尔及尔一带登陆。火炬行动展开。 1942年11月8日,贝当政府宣布与美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为了避免流血,盟军号召北非法军停止抵抗,但作用不大。艾森豪威尔只好与在阿尔及尔指挥抵抗的维希法国副总理达尔朗海军上将谈判。 达尔朗是个臭名昭著的叛国者,在管辖北非殖民地期间,他奉行纳粹的每一条指令,将屠杀自由法国战士作为自己的唯一的工作和荣耀。但是,丘吉尔却对和这个刽子手合作表示了赞同,他说过:“虽然我恨他,但假如他能把舰队带到盟军这边来,即使让我爬着走我也欣然照办。” 1942年11月11日,达尔朗命令法属北非部队停止抵抗。紧接着,停战双方达成了一个全面协议。达尔朗以准许在北非的法国军民与盟军合作为条件,迫使盟军认可他对这块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权,而北非的所有法国军队则归“自由法国”军官指挥。在那之后,盟军又以这种模式争取到了法属西非的合作。但是,盟军与达尔朗达成的协议在英、美国内和自由法兰西的拥护者中引起了强烈不满。罗斯福认为:这仅仅是由于战事紧迫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罗斯福引用了一句在巴尔干半岛流传甚广的古老格言:“大难临头之际,你们可与魔鬼同行。”为盟国的行为辩护。 11万英美军队在付出极小的伤亡代价后顺利登陆法属西北非洲。这让希特勒暴怒不止,他命令德军彻底占领了维希法国。 1942年11月末,盟军在北非法军的配合下迅速突入突尼斯。希特勒对盟军的登陆行动毫无准备,但在盟军登陆的24小时之内,希特勒立即调集了当时运载能力最强的米-23运输机将部队和武器空运到了突尼斯。隆美尔的非洲旧部已经退到突尼斯,在补充了兵员和装备之后,准备向几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的美军发动进攻。在行动之前,隆美尔就有一个详尽的作战计划。然而,在突尼斯指挥作战的德军司令官阿尼姆却不能很好配合他。 德军与登陆后的盟军在突尼斯山地展开了激战。虽然德军的高层指挥官不断出现分歧,但并没有影响隆美尔发挥他的军事才能。隆美尔的进攻使美军遭受了北非战场上的最严重的失败。正在这时,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杀到突尼斯中部,开辟了一条新战线。隆美尔又不得不再次迎战这个老对手。隆美尔向希特勒提出了撤兵返回欧洲的计划,但为希特勒所拒绝。鼻子的疼痛折磨着隆美尔,他又向希特勒提出了回国治病的请求。然而这次,他再也没有回到北非战场。隆美尔被希特勒看成“悲观主义者”,从而失去了在非洲的指挥权。 1943年3月,英美联军和在利比亚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同时发起总攻,夹击突尼斯的德意残余部队。 1943年5月13日,德意残部25万人全部投降,其中10万人是德军。北非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中,轴心国死亡、被俘人数达百万人,损失飞机8000架,船舶240万吨。德意非洲特遣部队的失利,保证了同盟国在地中海运输线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同时又使意大利完全暴露在盟军的攻击阵型之前,为盟军进攻意大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并缓解了红军在苏德战场上的压力。 与魔共舞 大难临头,可与魔鬼同行。盟军与达尔朗合作和苏德互不侵犯都是与魔鬼同行的案例。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援助阿富汗赶走了苏联,后来美国自己又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两伊战争,美国帮助伊拉克,后来美国两次对伊作战。越南战争,中国帮助越南赶走美国,后来中国和越南又打了一仗。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换句话说,没有正义,也没有邪恶,只有利益。没有天使,也没有魔鬼,只有利益。 核武器是天使还是魔鬼?有核国家之间都不敢轻举妄动,有核国家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在减小。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矛盾永远存在,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常规战争,例如:一战、二战、中东战争和朝鲜战争等。但是,核武器出现之后,当矛盾积累到足以爆发常规战争时却被遏制住了。核武器遏制了常规战争的爆发,但让矛盾积累得更多。直到有一天,当矛盾积累到足以爆发核战争时,战争终于爆发了。 有核国家已经打算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时,有核国家间才会爆发全面战争。如果有核国家不打算使用核武器,那么战争的规模必定是有限的。有核国家间爆发全面战争,谁能保证不演变成核战争呢?因此,确保摧毁是一种错误的战略。每个国家都应该奉行确保生存的战略,特别是有核国家。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如果每个国家都奉行确保摧毁的战略,那么矛盾积累得足够多或发生误判导致核战争,则全人类就必定会毁灭。如果每个国家都奉行确保生存的战略,矛盾积累得足够多或发生误判导致核战争,防御系统总能够让部分人生存下来,人类文明不至于完全消失。生存下来的人还有重建人类文明的机会。 确保生存的防御系统不仅包括导弹拦截系统,更重要的是核战争生存系统。可以容纳几万人的地下城市,在核武器爆炸后仍然可以饮用的淡水,可以减轻或避免核武器杀伤的防空洞等都是核战争生存系统的组成部分。导弹拦截系统的效用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子弹大小的核武器,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接壤的邻国间使用核武器等情况是导弹拦截系统难以应付的。确保生存的战略虽然会加大军费开支,引起军备竞赛,让各国竞相建立导弹拦截系统和核战争生存系统,但是比起确保摧毁战略下恐怖的、脆弱的、随时可能灭亡的和平来说,确保生存仍然是上策。 确保生存为上,确保摧毁为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莫斯科战役:天降神兵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5周之内波兰被彻底击败。 1940年5月,德国对低地国家和法国发动闪击,五周之内,比利时、荷兰和法国相继陷落。 1940年8月底,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制定完毕。 1940年11月,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加入了德、日、意轴心国协定。 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签署巴巴罗萨计划,并依此将德军分成三个集团军群,同时入侵苏联。北方集团军群将从东普鲁士出发,在芬兰军队的配合下,占领波罗的海周围各国,然后攻入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将集中运用坦克装甲兵部队,通过坦克装甲车辆的高速奔袭突破,以闪电战从多个方向实施迅猛深远的突击,从中间割裂撕开苏联防线,出其不意地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军队一起主攻乌克兰。 希特勒认为,莫斯科是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铁路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旦攻占莫斯科,便有可能完全击败苏军主力,彻底结束对苏战争。这样,莫斯科便成为了德军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 1941年4月,德国又通过闪击战,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腊。至此,整个巴尔干半岛完全被法西斯控制。希特勒可以放心实施征服苏联的计划了。 1941年5月,中国国民政府驻德武官桂永清在柏林与一个德国军官闲谈时,慨叹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问题难以解决,那个德国军官听后便吹嘘说:中国问题太简单了,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之后就全部解决了。 1941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向苏联通报了德军进攻的准确日期。遗憾的是,斯大林并没有足够重视中共中央提供的情报,甚至根本不打算立即采取防范行动。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断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侵苏行动。凌晨3点,德国的大炮率先发动了攻击。黎明时分,纳粹空军对苏联西部边境线的飞机场展开了进攻。大量停放在机场的苏联空军飞机被摧毁。中路的德国装甲部队迅速向东突进,前锋直指莫斯科。德国坦克先头部队一天内就突破苏军防线,向前推进了80公里。制空权被德国空军完全掌握。苏联的“波利卡波夫”战斗机根本就不是德国米109和米110型战斗机的对手,其它型号的飞机则更为逊色。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通过广播向全国通告:苏联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必须誓死保卫。而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斯大林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沉默。苏军不断地发起反攻,但由于战术落后和缺乏训练有素的坦克兵而一再失利。虽然如此,苏军还是延缓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的推进速度。 战略性错误 希特勒一直不信任陆军将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推进的速度被苏军延缓了,因此希特勒剥夺了陆军总指挥部的军事指挥权。希特勒开始亲自指挥作战,希特勒下了一道新命令:莫斯科已经不再是进攻重点,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是下一步的主要攻击目标。希特勒的军事指挥才能远不如陆军总指挥部的将军们,从此德军的辉煌结束了,德军在希特勒的二流指挥才能下吃了一个又一个败仗。 按照希特勒的指令,中央集团军群一旦消灭被围困在斯摩棱斯克的苏军后,必须把大量装甲部队转交给南北两个集团军群。 1941年9月以前,德军突破了苏军防线,向东推进了大约600公里。南方集团军群迅速攻占白俄罗斯。 1941年9月,德军越过白俄罗斯继续向东推进。希特勒突然再次改变进攻思路。希特勒开始缩短战线,重新调整部署,又一次将莫斯科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希特勒把转到南北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重新调回中央集团军群,准备直取莫斯科。希特勒神经质地指挥德军作战,经常突然改变作战计划,让德军吃了不少苦头。如果按照原计划,中央集团军群直扑莫斯科,而不是在攻克斯摩棱斯克后就把大量装甲部队转交给南北两个集团军群,那么,莫斯科很可能早就被攻克了。希特勒在错失战机之后,再次将莫斯科作为主要攻击目标,的确是神经质的军事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苏联境内下起了连绵的秋雨,气候越来越恶劣。 1941年9月30日,德军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计划在10天之内攻占莫斯科。希特勒投入了74个师,180万人,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和14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苏联投入了9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 在德军进攻莫斯科四十天之后,他们已经合围了苏联红军的三个集团军,六十多万人。这正是保卫莫斯科的主要武装力量,通向莫斯科的大门被打开了。在莫斯科西部防御地带,苏联的正规部队已经被德军冲散。在斯大林就地强攻的严厉命令面前,不少红军部队往往选择向强大的德军发起正面冲击,不但损失惨重,甚至还会全军覆没。 无奈的战术 苏军为了达到伏击目的,使用步兵营作为诱饵。大量步兵首先用轻武器对德国装甲部队射击,冒着被履带碾压的危险吸引敌方的注意力,此时埋伏在附近的苏军坦克才可能获得侧面攻击敌人的时机。因为,德军装甲部队优势明显,苏军不得不出此下策。 朱可夫 1941年10月10日,斯大林把朱可夫大将从列宁格勒紧急调往莫斯科前线,让他组织莫斯科的防御。 朱可夫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救火队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过两枚乔治十字勋章。1939年夏天,朱可夫任苏军第1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苏蒙军队在诺门坎地区击溃了日本关东军的入侵。 朱可夫受命之后,将部署在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迅速重建了四个集团军,并动员莫斯科市民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45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万2千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鹿砦、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941年10月16日,有传言说莫斯科即将失陷。有些工厂炸毁了机器设备,部分工人逃离了莫斯科。 寒冷的天气 连绵的秋雨,导致地上一片泥泞,德军的补给陷入了极端困境,地面进攻几乎停滞下来。部队减员越来越严重,根本没有足够的新兵给予补充,许多部队仅仅剩下最初建制的一半。天气越来越寒冷,德国官兵却仍然穿着夏天的军装。 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红军战士组成了抗德游击队,在一些德占区破坏德军的交通线,迫使德国部署了大量部队来稳定后方。 1941年11月7日,苏军在红场举行了传统的10月革命庆祝大会和阅兵式。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从列宁墓前经过,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苏军誓死保卫莫斯科,德军的进攻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1941年11月底,德军迅速推进到了距莫斯科仅有24公里的希姆金。 天意 1941年12月4日晚,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距离莫斯科只有30公里了,并开始为所谓的最后一战加紧准备。正当德军打算一举拿下莫斯科,打赢这场战役的时候,奇迹出现了。12月4日晚严寒突然降临莫斯科,气温骤降到零下20至40度,致使德军的坦克引擎发动不了,坦克光学仪器失去了作用,几乎所有武器都被冻得无法使用。德军连棉衣都没有,大量士兵被冻伤甚至冻死。 对莫斯科的苏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西伯利亚的苏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英国和美国向苏联援助了850万双军靴,1万零500吨制靴皮革。 苏德两国的优劣之势,一夜之间,出人意料地发生了神奇逆转。 1941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同时展开了大反攻。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被击毙击伤16万8千人,被苏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1941年,包括莫斯科战役在内的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总共被击溃50个师,陆军伤亡高达83万多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第一次大失败。至此,希特勒对苏联的闪击进攻破产。 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在地形篇进一步指出:“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人们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耳熟能详,却忽视了“知天知地”。德军在进攻莫斯科时,可能也没有想到战争会持续到12月。希特勒的二流指挥和德军对天气的忽视让德军遭受了第一次大失败。 赢得一次大胜仗至少需要以下四个条件中的一个:1、敌人犯错;2、己方战术领先;3、己方武器占优;4、以十击一。一战中,没有谁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因为交战双方都有失误,战术和武器都差不多,兵力也不悬殊。二战中,德军凭借原创的“闪电战”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波兰、法国和苏联的兵力都分别与德国相当,武器都差不多,只是没有提出“闪电战”而已。希特勒的失误与“闪电战”的优势相抵之后,在苏军面前就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了。当盟军学会了“闪电战”,德军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列宁格勒战役:巧久之败 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圣彼得堡在十月革命前的200多年里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1924年圣彼得堡更名为列宁格勒,被称为苏联第二首都。列宁格勒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共有十条铁路线贯穿其间,其中十月铁路线把列宁格勒、莫斯科以及苏联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连结在一起。列宁格勒是波罗的海的重要港口,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 在德国的对苏战略中,最初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并与芬兰军队会合。 1941年6月22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开始了进攻,矛头直指列宁格勒。 1941年6月26日,德军第8装甲师抵达东普鲁士的陶格夫匹尔斯城外。德军乘坐缴获的4辆苏联汽车,装扮成后撤的苏军伤兵,骗过苏联守桥部队,夺取了西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这一幕在中东战争中也将上演。北方集团军群主力顺利渡过西德维纳河,攻占了陶格夫匹尔斯城。 陶格夫匹尔斯城的失守,使普斯科夫至列宁格勒一线,失去了天然屏障,完全暴露在了德军面前。斯大林下令撤消了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的职务。然而,苏军的新指挥机构仍然无法扭转战局。列宁格勒已经处于德国和芬兰部队的南北夹击之中。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组建列宁格勒方面军,由朱可夫出任司令员。朱可夫随后对列宁格勒方面军进行改组,连夜制定了城防计划。 1941年9月9日,德军在列宁格勒南面突破苏军防线,进抵距市区只有5公里的苏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带,重重包围了列宁格勒,切断了这里与苏联内地的联系,试图迫使苏军不战而降。 1941年9月14日,朱可夫将最后一个预备队——步兵第10师投入战斗。第10师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对德军实施迅猛突击。 在多次进攻未能成功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改变战术。希特勒宣称:“应当用饥饿来扼杀列宁格勒。切断一切运输走廊,让老鼠都爬不进城里去。应该对列宁格勒狂轰滥炸,不要吝惜弹药。这样,列宁格勒就会像烂熟的果子,完全溃败。”按照这个战术,德军开始频繁轰炸列宁格勒,城中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随着冬季的来临,列宁格勒陷入了最艰难的日子。列宁格勒城内有64万2千人死于饥饿与严寒,2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 1942年8月9日,德国人认为列宁格勒即将唾手可得,但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大酒店进行了首演。 虽然德军空中火力经常袭扰拉多加湖一带,但苏联从这里通往列宁格勒的运输线却未完全中断。苏军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奇迹般地开辟了一条冰上公路,通过这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之路”,运进粮食和军火,运出伤员,从而战胜了严寒与饥饿,挫败了德军困死列宁格勒的企图。 1943年1月12日,苏军开始反攻。苏军集中2000门大炮和迫击炮,向德军集结地域进行了2个小时的猛烈炮火打击,经过7天激战,突破德军阵地,向纵深推进了14公里。列宁格勒和沃伦涅日两个方面军会师,初步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 1943年8月23日,库尔斯克战役结束。苏联决定对列宁格勒的德军实施一次歼灭性打击,彻底将这一地区的德军驱逐出去。 1944年1月,苏联的3个方面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向西以及西南方向挺进了150至200公里,歼灭德军2个师,击溃23个师,收复了普希金等城市,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放出来。 从1941年9到1944年1月,列宁格勒被围时间长达900天,是二战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列宁格勒战役的胜利,使德国北方集团军群遭到了重创。 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在多次进攻未能成功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对列宁格勒实行围而不攻的政策,企图用饥饿战领列宁格勒。1941年9月14日到1942年8月9日,德军对列宁格勒11个月的围而不攻没有饿死列宁格勒,反而牵制了德军大量的兵力。最后,库尔斯克战役一结束,德军的围而不攻就彻底破产了。 显然,希特勒对“兵闻拙速,未睹巧久”是置若罔闻的,强攻虽然笨拙但比用饥饿战领列宁格勒的巧久更好。如果敌军被彻底包围,那么围而不攻1个月就能让敌军崩溃。如果被围困的敌人没有在1个月内崩溃,那么敌人很可能再坚持6个月。因此,围到羊羔软弱无力时就可以强攻了,不必围到羊羔饥饿而死。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乾坤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被击毙击伤16万8千人,被苏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苏联的战时生产,全部迁移到东部的乌拉尔山区,离莫斯科有1600多公里。德军没有远程战略轰炸机,无法破坏苏联快速发展的军工产业。 1942年5月,苏联外长莫罗托夫飞抵英国、美国寻求帮助。 英美盟军提供的物资由从英国出发的商船,经过巴伦支海,运输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港口。商船在经过德国占领的挪威时,经常被德国飞机、潜艇和战舰夹攻,损失十分惨重。盟军支援苏联的武器弹药也可以先运到伊拉克港口巴士拉,再用卡车运往波斯(伊朗),最后跨越苏波边界将运到哈萨克斯坦。 1942年夏末,希特勒作出了对德军命运最具决定意义的一项决策:同时攻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认为高加索的命运将直接取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 1942年6月底,希特勒重新启用了曾被他撤职的原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鲍克,担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目的是扫清顿涅茨河到顿河的障碍,并在顿河沿岸组成防卫侧翼,一直向南延伸到斯大林格勒。菲尔南德·里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则直接突进到高加索地区。为了扩充冯·鲍克的突击实力,希特勒将装甲部队从A集团军群调到了B集团军群,希望能够围歼更多苏军。苏军通过巧妙撤退,避开了德军的包围圈。由于未能达到这个战役的目的,希特勒再次将冯·鲍克撤职,同时命令A集团军群向濒临高加索地区的里海北岸展开攻击。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纵深突进。 1942年7月17日,德军再次投入150万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 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下达第227号命令:“不准后退一步!”,命令苏军必须死守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并很快将城里的平民大部分撤离。 1942年8月19日,曾经起草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国上将费尔特里希·保卢斯率领第六军向斯大林格勒展开了猛烈攻势。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1942年9月13日,17万德军在500辆坦克的配合下,猛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展开了巷战。此时,越来越多的苏联援军迅速向斯大林格勒集结。 1942年9月14日,德军展开了24小时不间断冲锋。一场最残酷、最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在玛玛耶夫岗高地,苏联近卫军第十三师与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 阻击战 1942年10月初,德军炮火在一个炮兵观察哨的指引下,对苏军防御工事和火力点构成了巨大威胁。扎伊采夫以娴熟干练的狙击手法将3名执行观察任务的德军侦察兵接连射杀。此后,扎伊采夫在10天内又接连击毙了40名德军。苏军最高统帅部随后在全军开展阻击战。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62集团军编练出100多个由两到三名狙击手组成的猎杀小组。1942年,狙击手们歼灭了6250名德军,其中1126名是由扎伊采夫训练的狙击手击毙的,扎伊采夫也取得了射杀149名德军的战绩。至二战结束,扎伊采夫总共消灭了400名德军。 严寒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仍然在残酷地继续着。从1942年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的伤亡几乎都在3000人以上,却仍然没能占领整个斯大林格勒。战斗一直持续到11月初冬季来临,双方才有了片刻的休整。随后,严寒很快降临。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又像攻打莫斯科一样,陷入了饥寒交迫中,大量士兵被冻死冻伤,战斗力日渐衰弱。 反攻 鏖战之中,德军上将保卢斯无意间发现自己指挥的第六军正处于一个突出位置,侧翼是两个罗马尼亚军,但是距离已经很远,这样的格局对德军非常不利。稳步增加兵力的苏军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准备趁机突然进攻,将德军迅速分割包围在斯大林格勒。 这时,苏联红军少校参谋的刘亚楼提出了一个构思新颖的作战样式。刘亚楼向苏军统帅部建议,为了能够在冬季大规模聚歼德国装甲机械化部队,苏军的运输方式应该有别于德国。因为如果像德国那样采取卡车一类的运兵工具,汽车发动机势必会抵挡不住严寒。所以必须发挥适应严寒作战,具有快速机动作战能力的各兵种优势。首先出动战斗机掌握制空权,打击德军空中力量,掩护轰炸机,扫平地面进攻的障碍,而后以强大的装甲部队为先导,以西伯利亚骑兵和高加索滑雪部队快速跟进,实施陆空协同作战。 接下来的几次冬季战斗证明,这种构思新颖的作战样式,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因此,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刘亚楼提出的建议非常关注,多次动员他加入苏联国籍,并打算用苏联的两个集团军与中国交换刘亚楼。 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发出了大反攻的命令。这一次,新到达的苏联援军负责主攻。德军侧翼的罗马尼亚部队猝不及防,很快就在苏军的凌厉攻势下瓦解。 1942年11月23日,保卢斯猛然发现,他的33万部队已经被分割包围在斯大林格勒,与邻近的德国部队相隔足足80公里的距离。纳粹空军曾经成功地进行了空中运输补给解了1942年1月初的德米扬斯之围。于是戈林提醒希特勒,他可以通过空军向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运送给养。然而,很多德国空军指挥官担心,没有足够的空中运力完成这一计划。尽管如此,德军运输机还是开始了行动。保卢斯得到这一消息后,便下令坚守阵地,不得突围。 苏军的防守出人意料地顽强,任何试图援救保卢斯的行动都被很快挫败。保卢斯却受命抵抗到最后一人。苏军迅速发起进攻,将前来为保卢斯解围的德国援军主力,驱赶到距离斯大林格勒200公里的地方。随着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一个又一个机场被苏军快速占领,被围德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困难。 1943年1月初,被围德军的处境更加狼狈。被围德军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一片面包,15人才仅仅分食1公斤土豆,只有雪水可供饮用。骑兵的马匹早已被宰食殆尽。每人每天只能领取30发子弹,坦克因缺少燃料开动不了,大炮因缺乏炮弹几乎不能开火。 1943年1月23日,德国空军最后一个架次的运输机离开几近绝望的被围德军。苏军的包围圈几乎已经缩小到了保卢斯所在地下室的门口。 1943年1月30日,已经走投无路的保卢斯向希特勒发出了突围撤退的请求。希特勒立即回复:不许投降,第六军必须死守阵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保卢斯陷入了极度绝望,向希特勒发出了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彻底崩溃。”希特勒急忙发出电令,将保卢斯由上将升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一级,希望以封官加爵来强化德军将士所谓“光荣殉职”的决心。希特勒这道电令的潜台词是:如果保卢斯被苏军俘虏,他就必须自杀殉国,因为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一个陆军元帅被敌方俘虏或者投降。保卢斯彻底绝望了! 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率领德国第六集团军向苏军投降。9万1千多名德国官兵,其中包括保卢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度的严寒中,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后来,保卢斯转而为苏联服务,加入了“自由德国国家委员会”的“德国军官同盟”,并通过电台动员德国人自觉地组织起来,反对希特勒暴政。 1943年2月2日,另一个包围圈里的德军也缴械投降。持续6个多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德国被击毙、击伤、俘虏和失踪的官兵高达150万人,占苏德战场德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苏联以牺牲56万官兵的惨重代价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东线战场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德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损失惨重,并且丧失了空中支持。苏军在1943年1月初的一次攻势,就将他们赶出了高加索的大部分地区。 消耗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机枪和堑壕为核心的堑壕战是最典型的消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坦克和飞机为核心的闪电战也无法避免消耗战。动用大量的军队和武器装备与敌人的大量军队和武器装备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是交战双方都不愿意却又无法避免的。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上演了上百万的军队进行消耗战的情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不是消耗战。因为,这些战争都是以十击一的不对称战争。如果现在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消耗战也是无法避免的。 如果交战双方的人员、飞机、坦克和舰艇之间的距离小于100公里,则消耗战难以避免。消耗战就是以消耗数量为特征的战争,数量不断减少又不断地补充,当一方的数量无以为继时,另一方就成功地拖垮了敌人,取得了胜利。陆军发生接触最容易导致消耗战。避免消耗战的最佳方法就是在第一时间实现以十击一,一次性摧毁敌人。 战后的统计结果往往令人惊讶,累计发射1万枚导弹、100万枚炮弹和1亿发子弹等等。把整个战争中1年内将要使用的力量在第一时间爆发出来,就能实现一次性摧毁敌人。这就要求在战前有雄厚的武器储备。如果在和平时期随时有10万枚导弹可以发射,那么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发射5万枚导弹出去。这些导弹不一定要有多先进,只要敌人不用拦截导弹,它们就能按部就班地命中目标就行。 在战争中,武器的创新、战术的创新和集中优势兵力等的目的都是至少要在局部取得10:1的军事优势。每时每刻都应该追求以十击一军事优势,无论进攻,还是防守。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库尔斯克战役:生产力之战 1943年初,苏军在战线最北部地带的另一场进攻,大大改善了仍被围困的列宁格勒的交通。德军在莫斯科西部的突出部分也被歼灭了。德军被迫从顿涅茨河向西撤退,并丢掉了哈尔科夫。在苏联屡屡受挫的德军并没有完全士气低落,他们继续负隅顽抗。此时,希特勒也不得不接受并且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东线已经再也不是德军发动大规模攻势的时候了。 然而,希特勒和他的很多将领不同,还是相信有限的进攻,不仅能限制苏军实力的增长,而且还能维持德国人的士气。于是1943年春季,希特勒下决心再发动一场有限的进攻。希特勒将注意力转向了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北部新出现的苏军防线的突出部,计划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将这里的苏军一举歼灭。苏军很快就获取了这一情报,决定以逸待劳而不是主动出击。苏军在这个突出地区修建了三层同心圆的防线。苏联的大量军队源源不断地被从其他地区集结到库尔斯克一带,这里将是苏德双方的下一个战略重点。苏军集中了足够多的坦克,准备打击来犯德军的侧翼。为了部署新式武器,希特勒推迟了发动进攻的日期。这恰好使苏军赢得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新式武器 虎式坦克是希特勒等待的新式武器之一。虎式坦克重55吨,配备了88毫米火炮,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虎式坦克最早于1942年12月在北非的突尼斯战场亮相。 豹式坦克比虎式坦克略小,重45吨,配备了75毫米的火炮,速度比虎式坦克更快。 如此强大的装甲部队,毫无疑问将会给苏军带来致命打击。然而,因为德军要想在库尔斯克附近部署足够多的战车和坦克,便意味着必须将进攻日期推迟到1943年夏季。 “堡垒”攻势 1943年1月,德国宣布实行全国总动员,再次大规模征召士兵,补充前线部队,并重新分配原料、燃料和电力以加强军事工业。为了夺回战略主动,扭转不利战局,德军统帅部决定以库尔斯克突击部队为主,发动一次代号为“堡垒”的夏季攻势,力图通过库尔斯克会战,像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取得一次胜利,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德国集结了90万军队、1万门火炮、2000多架飞机、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苏联最高统帅部觉察到德军的意图,集结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武器,严阵以待。苏军集结了133万6千人、2万门大炮、3130架飞机、3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役集结,200多万大军形成对垒,装甲部队成了决战的主力。像苏军统帅部事前的分析一样,德军摆出了钳型攻势,进攻目标放在了库尔斯克弧形防线的底部,企图分别由南面和北面,沿铁路线相向进攻,合围库尔斯克。 1943年7月4日早上,德国第四装甲集团军的1000辆坦克在库尔斯克北面准备就绪。苏军先以猛烈的炮火对德军压制,进行“火力反准备”,迫使德军将进攻推迟了3个小时。午后,德军开始向苏军防线开火。德国轰炸机群在空中为地面进攻助战。下午3点,最后一轮炮火轰炸之后,德军冲向苏军防线。 1943年7月5日清晨,德国第九军在1100辆坦克的配合下,从南面向库尔斯克发起了进攻。进攻的各路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同时,120架轰炸机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轰炸。7月5日结束的时候,总纵深35公里的苏军防线已经被德军渗透了7公里。 1943年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都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苏军炮火不分昼夜地迎头痛击来犯的德国部队。库尔斯克北边的的苏军顽强抵抗,使德军的推进举步维艰。德军从南面的推进也被迫放慢下来。 德军坦克的发动机都在后部,为便于散热,上面覆盖着栅栏一样的盖子,留有很大空档。苏军使用燃烧瓶来对付德军坦克的这个致命缺陷。 苏联的伊尔2强击机被德军称作“黑死神”。伊尔2强击机是苏军在二战中使用最频繁、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作战飞机,生产总数达到3万6千多架。伊尔2强击机把速度、强度、机动、火力和装甲防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拥有两门23毫米航炮、3挺机枪、600公斤炸弹、4枚火箭弹的“空中武器平台”。 1943年7月7日,南方集团军群的曼施坦因元帅将矛头直指库尔斯克南边的门户奥博扬。随后,曼施坦因又把兵力集中在一个狭窄地段,试图穿插或者绕过奥博扬,直逼库尔斯克。 1943年7月12日,苏联洞察到德军意图,苏军第五坦克军立即出动了800多辆T34型坦克对德国第九军侧翼发动突然袭击。双方共有2000多辆坦克参加了这次战役。在15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德国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虎”式重型坦克在前,马克5型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的密度向苏军展开冲锋。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是行驶速度每小时低于20公里。由于德军战线狭长,500到700辆坦克拥挤在一起推进,自身优势难以发挥。苏军以快制慢,利用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距离作战消灭德国的虎式坦克。苏军的这一战术,令德军完全始料未及,顿时阵脚大乱。德国士兵阵亡、受伤以及被俘的多达15万人。相比而言,苏联红军的伤亡更加惨重。 但是,苏军比德军更承受得起这样的损失。因为,苏联可以快速动员比德国数量更多的兵员。苏联的坦克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每个月两千辆,是德国的两倍。苏军在战斗打响前,从英国剑桥情报小组获得了准确情报。苏军对德国坦克的性能、数量和可能战术了如指掌。苏军对德军机场的情况也非常清楚。苏军还知道德军的作战计划和作战序列。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苏军制订了相应的反制措施,打赢了这场二战中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虽然伤亡比德军惨重,但瓦解了德军在南面对库尔斯克的进攻。 1943年7月13日,希特勒紧急召回曼施坦因元帅,停止“堡垒”计划,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增援。因为,7月10日,蒙哥马利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腹背受敌的希特勒决定暂停对库尔斯克的全面进攻。显然,这又是一个错误。当首尾不能兼顾时,就舍车保帅。照顾到一头,总比两头失算好。 1943年7月12日和15日,苏军先后在库尔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转入反攻,德军一路败退。德军在最南端高加索地区的阵地失守,被迫向乌克兰后撤。 苏联敌后游击队遵照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的命令,展开了大规模的铁道战。敌后游击队在长达1000公里、纵深750公里的广阔地带,对德军的交通线给予了极大的打击。 1943年8月3日,敌后游击队破坏了4万2千根铁轨,使德军的精锐部队被迫抽调兵力保护交通线。 1943年8月5日起,苏军陆续收复了奥廖尔、顿巴斯等重要城市。 1943年8月22日下午,德军被迫从哈尔科夫地区开始撤退。 1943年8月23日,历时50余天的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堡垒”计划完全失败,德军被迫全面战略防御,苏军则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如何以优胜量? 虽然苏军获得了准确的情报,但以量胜优的战术才是实现胜利的关键。以量胜优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战术。虽然苏军伤亡更加惨重,但是苏军能够承受这样的损失。苏联承受得起2000万人的损失,而德国承受不起1000万人的损失。在朝鲜战争中,解放军的人海战术是以量胜优的最典型的战术。优质的东西一般数量都少,因为少而精,例如:美军的F-22战斗机。数量大的东西一般都不是最先进的东西,例如:中国的歼8战斗机。 只要劣势一方的技术水平与优势一方技术水平差距在两代以内,则可以使用以量胜优的战术。如果技术水平差距过大,则无异于自取灭亡,例如:骑马去打坦克,马的数量再多也无法实现以量胜优。几乎可以肯定劣势一方会使用以量胜优的战术,那么优势的一方如何以优胜量呢? 崩溃战术,在局部让优的数量比劣的数量还多,一举击溃敌人。各个击破,多次连续使用崩溃战术,逐一击溃数量庞大的敌人。以量胜优的一方为了防止以优胜量的一方采用崩溃战术,必须“围”住敌人以量胜优。以优胜量的一方要采用崩溃战术,必须分割并冲击敌人。例如:1000辆落后的坦克围攻100辆先进的坦克。如果作战区域小,1000辆落后坦克向100辆先进坦克齐射炮弹,则100辆先进坦克在劫难逃。如果作战区域大,100辆先进坦克先集中力量消灭距离最近的落后坦克,再寻歼距离稍远的落后坦克,最后寻歼距离最远的落后坦克。这样就可以实现100辆先进坦克击溃1000辆落后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西西里登陆:肉馅欺骗 1943年初,罗斯福和邱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讨论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力主经过巴尔干半岛攻入欧洲。罗斯福主张从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经过双方的妥协,盟军计划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登陆。 意大利的困境 意大利法西斯企图将地中海变为意大利内湖的愿望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丢掉了所有的非洲殖民地。由于失去了北非和地中海的屏障,意大利本土的威胁近在眼前。由于战争消耗和英美的封锁,意大利的原料和燃料严重短缺,工业陷于瘫痪。粮食供应量一再降低,甚至出现了饥荒。意大利负债1万亿里拉,是一年国民总收入的9倍。 军事失败和经济危机激起了普通意大利人的强烈不满。全国性罢工行动迅速蔓延,意大利法西斯党内部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党员锐减了200万人。王室内部、政府和军队高层的反对派要求国王解除墨索里尼的职务。墨索里尼被迫改组政府,清除了反对派。 肉馅计划 1943年夏天,盟军在北非沿海港口集结,准备实施西西里登陆计划。渡海登陆作战,防御者以逸待劳;进攻者背水作战,双方作战条件非常悬殊。登陆方的战略意图如果没有可靠的隐蔽、伪装措施作保障,将极大地增加登陆战取胜的难度。在西西里岛登陆作战之前,盟军已经夺取了北非,又攻占了班泰雷利亚岛。 希特勒为避免意大利投降,派遣大量德军赶赴意大利。德意两国在西西里岛部署了30万重兵,加强防守。在这种情况下,盟军必须实施战略欺骗,使德意军队的防御重点从西西里转移开。 为了隐蔽本来十分明显的作战企图,英国海军情报处奉命制定“肉馅计划”。英军秘密征用了一具符合溺水死亡特征的肺水肿病人尸体,并为他伪造了一个身份——英军联合作战司令部海军陆战队少校参谋威廉·马丁。 1943年4月30日,潜艇将“马丁少校”的尸体和一个公文包秘密送到西班牙近海,并精心制造了飞机失事、乘客溺水死亡的假现场。西班牙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实际上是德国非正式的盟友。西班牙很快就将“马丁”的所有物品都交给了德国驻西班牙的情报机关首脑海尔姆。公文包里有两封绝密信件,字里行间透露出盟军将要在东地中海中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和西地中海的撒丁岛登陆。为了增加真实性,公文包里还有情书、银行催款单、订婚戒指的发票和皇家大戏院的票根等私人物品。 几天之后,意大利在撒丁岛附近发现了一具“执行侦察任务的英国突击队员”的尸体。在盟军环环相扣的诱骗行动下,德军认为盟军真正的登陆目标是希腊和撒丁岛,而在西西里岛仅仅进行掩护性的佯攻。 希特勒紧急命令3个装甲师调往希腊,全力加强对希腊和撒丁岛的防御。而西西里岛的防御不但没有得到丝毫加强,甚至还将部分兵力调了出去。“肉馅计划”取得了成功。 西西里岛 1943年7月10日凌晨,美军第82空降师和英军第1空降师的5400名官兵搭乘运输机和滑翔机飞向西西里岛,在敌后实施空降。1000架英美空军的飞机对西西里岛进行了猛烈的轰炸,而后盟军在西西里的东南和西南同时发动进攻。 巴顿和蒙哥马利指挥16万美、英联军登上了西西里岛。盟军同驻守西西里的意大利士兵进行了短暂的交战。由于意军装备很差,士气低落,盟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盟军攻占了西西里,从此在地中海往来无阻,打开了通往欧洲的大门。 西西里岛登陆让意大利当权者内部发生了分裂。前意军参谋总长巴多格里奥元帅组织了一个无党派的新政府,墨索里尼被捕,从而结束了意大利法西斯21年之久的统治。 橡树计划 盟军成功登陆西西里岛和墨索里尼被捕的消息传到了德国。希特勒紧急启用隆美尔,命令他率领8个师占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国代表秘密签订了停战协定。 德军总参谋部制定了营救墨索里尼的“橡树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者是奥托·斯科尔兹尼上尉。德军无线电侦测部门发现,在距离罗马80英里的大萨索地区有不同寻常的无线电信号非常频繁地提到“重要人物”这组词,德国人马上判断出墨索里尼可能就在大萨索山上。 大萨索山位于罗马东北80英里的亚平宁山区,战前是一个登山滑雪胜地。大萨索山顶峰的旅馆是过去滑雪者经常聚会的地方。从山下到旅馆有一条索道,这也是上山的唯一道路。 1943年9月12日,搭乘突击队员的滑翔机在拖拽飞机的牵引下飞到大萨索山。斯科尔兹尼的3号滑翔机第一个强行着陆,飞机一直滑行到距离旅馆大门口几码远的地方才停下。斯科尔兹尼即钻出机舱,指挥部下迅速制服了还在目瞪口呆地望着陆续降落的滑翔机的意大利警卫。墨索里尼被营救了。希特勒热情地接待了墨索里尼,并安排他与家人团聚。 “橡树计划”是一个大胆而且成功的冒险行动,是特种作战的一个范例。丘吉尔称斯科尔兹尼为“欧洲最危险的罪犯”。 墨索里尼以意大利北部的萨罗城为首都,宣布成立一个称作“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傀儡政权。 战略欺骗 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和诺曼底登陆前都实施了战略欺骗,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防守方是被动的,防守方总是在揣测进攻方的意图,等待进攻方的进攻。进攻方的战略欺骗可能会让防守方的揣测出现重大失误。这样进攻方就能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成功突破防守方的防线。防守方也可以实施战略欺骗,让进攻方钝兵挫锐。在刑事案件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凶手在行凶前对被害人非常好,让任何人都不会怀疑凶手就是被害人最好的朋友。 最成功的战略欺骗应该是全世界都没有料到进攻。如果现在美国闪击加拿大,那么全世界都不会想到。识破战略欺骗的最佳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如果德军处于盟军的状态,是会从希腊和撒丁岛登陆,还是会从西西里登陆。如果德军处于盟军的状态,是会从加莱登陆,还是会从诺曼底登陆。为敌人制定一份对付自己的最佳作战计划,就可以判断出敌人的真实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萨勒诺登陆:意大利叛变 1943年7月17日,地中海地区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决定,在结束西西里岛战役后进攻意大利本土,利用在北非和西西里集结起来的巨大人力物力,一举击败意大利。盟军打算以意大利南部的萨勒诺湾为突破口,登陆意大利本土后,夺取南部的那不勒斯港和福贾机场,为下一步作战行动铺平道路。同时,不断压迫驻意大利北部的德军,为开辟开第二战场,攻入法国南部创造有利条件。 1943年9月3日,为保障萨勒诺登陆成功,英军第8集团军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率先越过墨西拿海峡,在亚平宁半岛南端的卡拉布里亚登陆。萨勒诺的德军被吸引到卡拉布里亚,最后被蒙哥马利牵制在南部歼灭了。 随后,艾森豪威尔指挥海陆空三军在已经防卫空虚的萨勒诺实施大规模登陆。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第8集团军、马克·克拉克的美国第5集团军和亚历山大的英国第15集团军等了40个师的兵力,在3127架飞机和650艘舰艇的掩护下登上了意大利的国土。盟军与急速赶来的德国反登陆部队展开了激战。 意大利巴多格利奥政府宣布正式退出了三国轴心,并向德国宣战,轴心国集团遂告瓦解。苏美英三国发表宣言,认可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意大利的驻守军随即解除了武装。意大利的投降使德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一周后,德军在萨勒诺停止了一切抵抗,向北撤退。 盟军部队继续北上追击,但是遭遇到了后方德军的抵抗。为了阻挡盟军深入腹地,德军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意大利中部多为山地,这样的地形很容易为德军利用,他们切断铁路、锯倒树木、炸毁桥梁,并埋下数以万计的地雷,阻断盟军北上的道路。意大利无数的河道对德军的迟滞防守战略也十分有利。 空降作战 在两栖登陆作战中往往会使用空降部队配合登陆作战。在诺曼底登陆中,空降部队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空降作战伤亡很大,因为空降兵的降落伞实在是太显眼了。降落伞和滑翔机都是惹眼的庞然大物。要减小空降作战的伤亡,必须改进降落设备。单兵空降作战装备的成熟将让将军们对空降作战情有独钟。单兵飞行器已经趋于成熟了,战斗机的弹射座椅更新换代了多次,而空降兵的降落伞仍然大同小异。 空降背包:与伞包差不多大,但是不靠降落伞减速,而是用螺旋桨或其他动力装置减速。当空降兵下落到距地面100米高度时,空降背包发挥单兵飞行器的作用,让空降兵悬空作战或寻找到合适的着陆地点。 空降炸弹:空降兵在降落过程中控制一枚空降炸弹精确命中目标。这样可以提高空降作战的作战效率和杀伤力。 空降气罐:空降兵站在空降支架上,空降支架上有多个装有液化气体的空降气罐。在降落过程中空降气罐喷射出气体帮助空降兵减速和控制姿态。当然,空降小火箭也可以。 先进的单兵空降作战装备将对空降作战的隐蔽性、突然性和作战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诺曼底登陆1:水银欺骗 1941年12月13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的第6天,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华盛顿商定美国参战后将先以打败德国为重点来支持英国,而后在对付不可一世的日军。 1942年1月,美国开始向英国派遣部队。6月底,累计有55000名美军抵达英国。美国军队源源不断来到英国,美英两国首脑不断进行会晤,商定作战计划。但是在选择从哪里进攻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上,两国产生了分歧。美英两国在地点选择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一度相持不下。最后英国人听从了美国人的主张,将开辟第二战场的登陆地点定在了法国大西洋沿岸,但是登陆的时间却被一拖再拖。 1942年美英没有在西欧大规模登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当时德国大部分陆军和空军正在东欧作战,消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西欧只有33个步兵师和一些缺乏战斗力的空军与海军,根本无力抵御盟军的登陆。盟军本来完全能够在1942年以较小的兵力在法国建立一座桥头堡。但是,机会被错过了,欧洲解放为此多等待了两年! 1942年8月,苏德战场吃紧,斯大林强烈要求美英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军来减轻苏军的压力。英国仓促派出由6000人组成的突击队在法国的第厄普登陆,结果遭到惨败,伤亡5800人,伤亡率竟高达96.5%。英国人由此得到一个教训:登陆一个防御充分的港口是很难成功的。 霸王计划 1943年1月1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摩洛哥首都卡萨布兰卡会晤。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元帅带来了他精心制订的1943年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作战计划。但是,英国人借第厄普的失败,以大规模两栖登陆非常复杂与危险,必须谨慎从事为理由拒绝了马歇尔的计划。罗斯福与丘吉尔商定继续在英伦三岛集结部队,到1943年12月31日集结93800人,以便最后进入法国。会议同时还设立了盟军最高统帅参谋部,简称“考萨克”。盟军最高统帅参谋部的任务是制定具体详尽的跨越英吉利海峡登陆的作战方案。 根据以往的经验,盟军考虑登陆地点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必须要在从英国本土起飞的战斗机作战半径之内,这样有利于发挥盟国的空中优势,确保登陆场的制空权;第二必须有足够大的战役纵深,以容纳足够大的部队;第三就是附近要有港口,以确保登陆部队得到充足的给养。根据这些条件,盟军选择的登陆地点被缩小到地图上的一块弧形区域内。 英国飞机一直在法国沿海俯拍德军的“大西洋壁垒”,同时还通过BBC电台向全国民众征集关于海边的度假照片和明信片,这些资料可以从水平角度显示海滩的情况。BBC收集了1亿张有关图片。法国的抵抗组织也传递了一些情报。 摩根将军通过对法国海滩的情况分析,判断只有三处地点适合登陆: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最后摩根选择了诺曼底。 1943年8月,盟军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召开会议,批准了摩根将军的“霸王计划”。 1943年11月28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苏联驻伊朗德黑兰的大使馆会晤。三方商定“霸王计划”将于1944年5月发动。 1943年12月,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对“霸王计划”作了进一步修改。蒙哥马利被任命为“霸王行动”的陆军司令,负责地面战役。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把登陆正面由以前的30公里扩大到了80公里,登陆滩头由3个增加到了5个,分别是“剑”海难、“朱诺”滩、“金”海滩、“奥马哈”海滩和“犹他滩”,空降兵数量从2个旅增到了3个师。作战方案的修改得到了盟国首脑的同意。 从1942年1月至1944年5月,由美国运到英国的各种物资高达530余万吨。在所有的物资中,最重要的就是登陆艇,由于兵力的增加,为了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登陆艇,盟军又不得不把登陆时间由原定的5月向后推迟到了6月。为了让登陆的部队及时获得大量的燃料供给,盟军还铺设了一条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海底输油管道,每小时可向滩头输送600吨燃油。这些输油管的泵房都被伪装成了海滩上的咖啡屋或者卖冰激凌的小店铺,以此来欺骗德国无孔不入的间谍。 英军开发了多种特种功能装甲车。火焰喷射坦克能够压制敌军重兵把守的火力点。扫雷车能够从布雷区清扫出一条道路。架桥坦克能够帮助装甲车通过反坦克壕沟。 在所有的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港口问题。在盟军还没有占领一个较大的港口前,物资的供应和援军怎样才能跟上呢?英国人利用了独创性的技术,建造了两个被称为“桑树A”和“桑树B”的人造港口。这两个人造港需要浇筑146个空心混凝土沉箱,每个沉箱最小排水量为1772吨,最大排水量为6044吨,这些沉箱将组成约9000米长的防坡堤,而建造这此沉箱共需60万吨混凝土和3100吨钢材,建造的时间只有半年,这几乎超过了当时英国的工业能力,不过英国人还是竭尽全力地完成了这一工程。 登陆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准备都在按计划进行。盟军的战前训练也进入到了高潮,尤其是对空降兵的训练。艾森豪威尔认为诺曼底海滩后面是一片沼泽,只有几条公路可供通行。如果不能及时控制这些道路,登陆部队将会被困在海滩上,而且德军的装甲部队就部署在浅近纵深,如果不能占领关键要地进行阻击,登陆部队就有被赶下海的危险。这两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又必须在登陆的同时完成,只有空降兵能做到。因此,艾森豪威尔对这支担负艰巨而又重要任务的空降兵部队的临战训练十分关注。美军第82空降师、101空降师和英军第6空降师将担负空降任务。 大西洋壁垒 为了防止盟军登陆,德军修筑了“大西洋壁垒”防御工事。为加强“大西洋壁垒”的坚固程度,德国投入了1760万吨的钢筋混凝土,征用了数量惊人的劳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施工。 1943年12月12日,隆美尔元帅出任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官,负责法国北部海岸防御事务。隆美尔对“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并不十分满意,在他的积极组织下,德军在可能登陆的地区布设了大量的木桩,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隆美尔芦笋”。 隆美尔对盟军的作战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对现代战争中盟军所创造的海陆空协同作战的方法,尤其是广泛使用空军力量有深刻的体会。隆美尔认为要想成功阻止盟军登陆,必须歼敌于海滩之上。因此,登陆的前24小时是有效打击敌人的关键时刻,所以隆美尔认为应当将坦克机械化部队部署在海岸滩头以快速歼灭盟军。 但是,隆美尔的顶头上司冯·龙德施泰德陆军元帅却与他意见相反。龙德施泰德元帅认为应该采取“放上来再打”的方针,就是让盟军先登陆,然后在盟军的滩头立足未稳之时,以强大兵力实施反突击,把盟军赶下海。因此,龙德施泰德强调将步兵放在最前面集中防守大西洋沿岸地区,将坦克和摩托化师部署在离海岸比较远的纵深。 伦德施泰德根本瞧不上比自己小15岁的隆美尔,两人对于军队的部署问题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最后希特勒只好采取了折中的方法,一部分部队部署于滩头,一部分部队部署于纵深,这种兵力部署无论是在滩头还是在纵深,都无法形成优势兵力,既无力在滩头阻止盟军的登陆,也无力组织反击,这就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德军的兵力十分薄弱,而且年龄偏大。德国有些部队甚至是由战俘组成。德军为了充实军队,弥补它自己军队力量的不足,就想办法从占领国的军队和平民当中组织作战力量。从1941年到1945年间,德国组织了约100万的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国民参与到德军一方的作战。其中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哥萨克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里海地区的人,还有格鲁吉亚人、北奥塞梯人、土库曼斯坦人和鞑靼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加入到德国陆军当中,被统称为“东方志愿军”,即“东方营”。其中大概有75000多人在1944年被送往法国,编入了75个营,这些“东方营”在龙德施泰德元帅的率领下,参与了“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在1944年的6月,德国第7军中就有23个“东方营”。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德军第7集团军有四分之一都是“东方营”。 水银计划 与西西里登陆的“肉馅计划”一样,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之前也必须实施一系列战略欺骗迷惑德军。为了让德军相信盟军将在加莱登陆,使德军90个师的兵力部署在远离诺曼底的地区。盟军实施了一个叫做“水银计划”的欺骗行动。盟军成立了一个虚假的号称有50个师100万人的美第1集团军群,并且由巴顿将军充当这个有名无实的部队的司令官。 盟军为蒙哥马利找了一个替身。1944年5月25日,蒙哥马利的替身乘飞机离开英国到直布罗陀访问。盟军要让德国人相信6月的第一周蒙哥马利不在英国,盟军不会发动登陆作战。盟军还要让德国人在“D日”当天发现盟军航渡舰船后,因为蒙哥马利不在英国而认为这只是一次演习。蒙哥马利在直布罗陀出现,会让德国人相信这可能与法国南部的军事行动有关。 这一切的战略欺骗都成为保障诺曼底登陆成功的护身符。丘吉尔说:“战争中真理是如此宝贵,要用谎言来护卫。” 折中的方法 隆美尔主张把部队部署在滩头,龙德施泰德主张把部队部署在纵深。两人互不相让,希特勒只好采取了折中的方法,这样无论是在滩头还是在纵深,都无法形成优势兵力,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折中,但在战争中不能有折中。因为,生活可以半对半错,而战争只有胜败。 战争就像赌博很多时候需要孤注一掷,因为处处防守必然处处薄弱,处处进攻必然处处受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因为马谡不在街亭当道扎营,而兵分两处。德军被盟军的水银计划欺骗了,又分散兵力,让诺曼底登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诺曼底登陆2:解放巴黎 D日 英吉利海峡的两边,盟军和德军都在积极准备,严阵以待。现在盟军所剩下的问题就是确定最后的登陆日期“D日”了。海水的潮汐有高潮和低潮。陆军要求在高潮时登陆,这样登陆距离短。海军要求在低潮时登陆,这样德军设置的障碍物就会暴露出来,登陆艇和船只可以避开障碍物。空军要求在有月光的时候登陆,这样空降部队才好实施空降。综合海陆空三军的要求,最后确定在高潮和低潮之间登陆,登陆时间为凌晨1点。 盟军最后分析得出,6月份能同时满足海陆空三军要求的时间只有两组,即上旬的5日、6日、7日和下旬的3天。艾森豪维尔最终确定1944年6月5日为登陆日“D”日,并把6日和7日作为天气不好时的替换日期。 1944年5月31日,盟军所有的参战部队、车辆和装备开始登上即将载着他们横跨英吉利海峡的舰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6月2日,整个英吉利海峡上空充满着连续性的低压气层。6月3日,狂风大作,波涛汹涌。6月4日,依旧是狂风暴雨,天气仍不见好转。艾森豪威尔决定把6月5日发动的进攻推迟。6月4日晚上9点半,负责气象的斯塔格上校根据最新观测数据分析出从6月6日凌晨开始,在诺曼底上空有可能出现大约持续12个小时的晴好天气,风力大约3级左右,空气的能见度也非常得好。但是到了6月6日的中午以后,将又会出现一个恶劣天气。而6月7日和8日,将是很难预料的。 那么究竟是选择6月6日行动,还是将进攻再度延期呢?艾森豪威尔最终做出了决定:6月6日就是登陆日。 登陆 1944年6月6日凌晨,2775架盟军的轰炸机在诺曼底海岸96公里登陆正面投弹9000吨,两个美军空降师和一个英军空降师共17210人实施空降,7000艘舰船载着132000名士兵横渡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驶向法国。 盟军的空中力量占绝对优势。登陆前盟军发动的空袭让诺曼底的德国空军只剩下100架战斗机。6月6日德国空军只出动了319架次,而盟军出动了14500架次。 空降兵首先踏上法国领土。空降兵的主要任务是在登陆场的10公里到15公里的浅近纵深内,夺取道路、桥梁等要点,并且掩护和配合登陆部队向沿岸的德军发起攻击。 剑海滩和金海滩由英军负责,朱诺滩由加拿大军队负责,美军负责攻打犹他滩和奥马哈海滩。德军密集的弹雨覆盖了整个滩头,盟军找不到可以藏身的隐藏物。霎时,海滩上尸横遍地,景象惨不忍睹。 犹他海滩是“D日”作战中最顺利、人员伤亡最少的海滩。小罗斯福准将的第一批登陆部队的受到潮汐影响,实际登陆地点比预定的登陆地点偏南了1800米。小罗斯福当机立断改变登陆地点,把偏南1800米的地点当作新登陆点,让第4师全部从新登陆点登陆。“D日”傍晚,第4师的3个团全部上岸,共登陆20000余人,建立了巩固的登陆场,仅阵亡197人,不到预计伤亡的10%。 奥马哈海滩是5个登陆滩头中损失最惨重的,有“血腥的奥马哈”之称。奥马哈海滩是一片凹进去的海滩,两边有30多米高的悬崖,从海岸线向内陆延伸,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地。在这个高地上,仅有4条人员和车辆通行的简易便道。从地形条件上讲,奥马哈海滩不是一个适宜登陆的地方。盟军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犹他海滩和它东部的英军登陆地点的中间,没有一个比它更合适的地点。 奥马哈海滩最初由德军一个战斗力比较弱的守卫团防守,而且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隆美尔在战前视察奥马哈海滩时,对这里的障碍物设置和火力配置非常不满意。隆美尔命令德军在奥马哈海滩修筑了牢固的防御攻势,从低潮线到高潮线之间,修了3套用水泥、障碍物和地雷组成的防线,在海岸线上面设置了大量的坚固的火力支撑点。隆美尔把战斗力非常强的精锐部队德军第352摩步师调防到奥马哈。这样,奥马哈海滩成了一个真正的大西洋壁垒。 美军在奥马哈海滩的伤亡极其惨重。登陆的6个小时里,在不到10公里的登陆正面,阵亡了2400名美军官兵。战斗中,每100米就倒下24名官兵,每9秒钟就有1名士兵牺牲。 从“D日”的整体情况来看,盟军在5个海滩都取得了成功,132715人登陆,伤亡仅10300人,大大低于预计。由于水银计划的成功和“D日”前持续的恶劣天气,让德军对诺曼底登陆的反应非常迟缓。恶劣的天气让德军认为盟军是不可能在这样的天气里发动进攻的,因而一些必要的例行巡逻与警戒都被取消了,甚至德军的一些重要指挥官都不在岗位。6月2日和3日的坏天气让隆美尔做出了一个令他懊悔终身的决定。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官隆美尔认为盟军不可能在近期登陆,因此他请假回家。因为6月6日是他的妻子的生日。防守方总是被动的,总是揣测着、等待着进攻方的进攻。 希特勒有熬夜的习惯,每天晚上要工作到很晚,并且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能醒来。“D日”凌晨,当盟军已经开始发动攻击的时候,希特勒才刚刚入睡。德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不敢打搅希特勒的睡眠,直到上午10时希特勒醒来之后,约德尔才将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的消息报告给希特勒。这时盟军的空降兵已经着陆8个小时了,盟军的陆军也已经登陆近4个小时了。 “D日”下午2点,希特勒命令精锐的党卫军装甲部队增援诺曼底。通往诺曼底的桥梁都被盟军在之前的空袭中有计划地炸毁了,这迫使增援的德军绕了很远的路才赶到。这些坦克部队在路上还不断地受到盟军的空中骚扰。这一切都为盟军赢得了时间,可以将占领下来的滩头连成一片。 诺曼底登陆的第一天在基本没有遭到德军有效反击的情况下渡过了。诺曼底登陆成功了。 V1导弹 “D日”之后的几天,暴风雨降临诺曼底,盟军的推进速度慢了下来。久经沙场的德军利用诺曼底一带草场和林地交杂的地形,沿岸的灌木丛进行了抵抗。盟军艰难地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而一直正常发挥作用的桑树人工港也被严重损坏,延误了盟军的进程。 1944年6月12日,德军新研制的秘密武器V1导弹出现在了英国伦敦的上空。V1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实战的制导式武器。德军从6月12日到7月6日,向英国发射了2754枚V1导弹,伦敦平均每天要挨上100枚。后来英国皇家空军成功地将法国北部的V1导弹储存仓库炸毁,V1导弹的威胁才解除。 艾森豪威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说,如果V1导弹能够提前3个月投入使用,那么诺曼底登陆就可能无法实施。而导致V1导弹没有及时投入使用的正是盟军的大规模空袭。被希特勒称为“杀手锏”的V1导弹没能挽回他的败局。因为,人类历史上还没有靠一种武器挽回败局的战例。 卡昂 1944年7月,右翼的美军最终夺下了瑟堡港。但早在投降之前,德军就已经彻底摧毁了这个港口。1个月之内,瑟堡港将无法使用。这样,是否能够顺利夺下进入法国平原的门户卡昂,就成为盟军成败的关键。驻守卡昂的德国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师进行了疯狂的抵抗。蒙哥马利在确保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的条件下,用了整整6个星期的时间才最终占领了卡昂。 此时,德国人开始对前景感到绝望。但不管龙德施泰德和隆美尔怎么请求,希特勒坚决不允许德军放弃抵抗向盟军投降。1944年7月初,希特勒撤换了伦德施泰特的指挥权,换上了冯·克鲁克元帅。克鲁克艰难地指挥着德军进行顽强地反抗,这使得盟军的突破面临着重重困难。 刺杀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一名年轻的德国参谋联合数名德国军官,发动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一枚定时炸弹装入手提箱在东普鲁士的希特勒大本营拉斯滕堡内发生爆炸,造成了混乱的局面,但希特勒幸运地躲过了暗杀。参与暗杀希特勒的军官很快被逮捕,4980人惨遭处决。隆美尔在爆炸发生前3天就负了伤,但也被牵涉到了此案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隆美尔最终被逼自尽,“纳粹战神”就这样黯然离世。希特勒给予了隆美尔一名军人所能够得到的最高规格的葬礼。 解放巴黎 1944年7月的最后一周,蒙哥马利成功地将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引到了东部的英军方向,让美军有机会从西部进行突破。巴顿带领的美第三集团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向东杀入了法国的中心地区。 1944年8月中旬,盟军试图包围法莱兹周围的德军部队。最终,一部分德军向东突围了,而剩下的被盟军的空中打击彻底摧毁了。 被击溃的德军残部向东撤退,盟军闪电般地向前推进,盟军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1944年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戴高乐回到了自己祖国的首都,并掌握了政权。 战斗力生成 在战争中研发出的新武器往往难以在战争中发挥出其最大效能,总是要在下一场战争中才能被充分认识。新武器的战斗力生成是需要时间的。在战争中研发出的新武器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形成战斗力。将军和士兵们也不愿意在流血的战争中去摸索新武器的用法,他们更喜欢那些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成熟武器。很多在战争中开始研发的新武器都是在战争快要结束时或战后才研发成功。例如:航空母舰诞生于一战末期,导弹和原子弹都诞生于二战末期。 当今世界各国军队所使用的主战武器都源于一战和二战,甚至一战之前,二战后军用武器的重大原创几乎就停止了。潜艇于1903年开始服役。坦克、战斗机、航空母舰和化学武器诞生于一战,导弹、雷达、核武器和生物武器诞生于二战,二战中就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只是1946年才研制成功。 今天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武器装备除了导弹、战斗机、坦克、潜艇、航空母舰、雷达、计算机和核生化武器之外还有多少呢?二战后军用武器的重大原创几乎停止了!卫星、航天飞机、激光、粒子束和次声等也是重大原创,但是它们都首先用于科研和民用。军用卫星已经成熟,激光武器基本成熟,其他的离军用还有一段距离。近100年来坦克、战斗机和潜艇都是武器系统的三大骨干(水面舰艇的种类太多了)。近50年来导弹、雷达和计算机都是武器系统的三个核心。那么未来50年、未来100年武器系统的骨干和核心仍然不变吗?导弹、激光和粒子束将成为武器系统的三大骨干。纳米技术、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将成为武器系统的三大核心技术。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坦克、战斗机和舰艇仍然是制胜的关键,但是导弹、激光和粒子束的普及将让运载它们的坦克、战斗机和舰艇这些武器平台不再那么重要了。电子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子技术将取而代之。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讯网络将被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网络代替。智能计算机则将寄希望于生物技术。在人脑中嵌入芯片或在芯片上生长脑细胞才是智能计算的出路。因为用原子和分子构造出一个近似于人脑的智慧结构犹如探寻宇宙的全部真理一样困难重重。现在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还没有一只蚯蚓的大脑复杂。 纳米技术、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是未来100年军事战略的制高点。这些技术武装出来的战斗机对付F-22就像踩死蚂蚁一样容易。当导弹和激光横行天下时,人们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坦克、战斗机和舰艇本身,而是它们运载的导弹和激光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市场花园战役:空降的惨败 1944年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盟军兵分两路,由蒙哥马利率领的北路盟军很快前进到比利时与荷兰的边境。布莱德雷率领的南路盟军直逼德国与比利时边境。艾森豪威尔有意分别征服德国,一支交给蒙哥马利,一支交给布莱德雷,布莱德雷手下的猛将巴顿率领美军一天前进了50英里,好像跟蒙哥马利比赛一样向前猛冲。一时间,似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盟军进入德国本土了。 1944年9月3日,盟军解放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诺曼底后遗症 盟军从诺曼底登陆攻入法国纵深后,战线越来越长,后勤物资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法国境内糟糕的交通运输状况让盟军大伤脑筋。在战前,法国拥有当时欧洲最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但由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对法国境内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的狂轰滥炸。法国原来2000节的火车头被炸毁了1500节,整个铁路的交通运输能力只有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虽然这些对诺曼底登陆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现在它成了负面影响。这些情况,使得盟军被迫放慢了脚步。 为了充当进军德国本土的主角,蒙哥马利和巴顿开始争夺数量有限的汽油和炮弹。巴顿扬言,只要有足够的汽油,他在一个月内就能杀到柏林。但是汽油的供应却相当紧张,坦克非常耗油,永远入不敷出。蒙哥马利向艾森豪威尔建议,最好集中盟军的全部兵力挺进,由他指挥走北方迂回路线。但是艾森豪威尔坚持正面进攻的观点,没有同意蒙哥马利的建议。 V2导弹 1944年9月8日,英国首都伦敦面临了一个可怕的突发威胁,这一威胁使得艾森豪威尔改变了以前的想法,他同意先由蒙哥马利向北进军德国。 “复仇天使”V2导弹的出现,使战况又出现了新的危险与恐惧。在这种形状怪异的武器面前,英国人感到惊恐万分,导弹爆炸后所引发的火灾也让英国的生产力急剧下降,到战争结束时,为躲避导弹的打击,有145万英国人被迫离开了伦敦。 由于V2导弹的发射基地设在荷兰境内,为了消除它的威胁,蒙哥马利元帅提出了一个冒险的军事行动计划——“市场花园”行动。 “市场花园”计划 “市场花园”计划采用空降“蛙跳”战术,以美军第82、第101空降师,英军第1空降师和波兰的1个伞兵旅共35000人,依次在荷兰的埃因霍温、奈梅根和阿纳姆三地空降,像“接力棒”一样,护送地面兵团直捣德国腹地鲁尔区。 这个计划本身有着很大的缺陷。向纵深突破103公里到达阿纳姆,突破宽度非常狭窄。而且3个师和1个旅的后勤补给将全部依赖降落伞,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还必须靠有利于飞行的天气才能保证空降作战和后勤补给。在狭窄的地段上偷袭,并且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天气上,无疑是一次具有赌博性质的冒险行动。 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并不喜欢性情古怪的蒙哥马利,对“市场花园”计划也存有疑问,他认为在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计划甚为冒险。艾森豪威尔深知,他与蒙哥马利之间的分歧加大,对于盟军的联合作战行动是十分不利的,于是在与蒙哥马利进行最后一次讨论时,还是同意了这个计划。盟军的参谋人员和指挥官们无法预见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乐观的情绪影响着他们,他们不知道,千万名盟军士兵即将走向地狱。 空降的惨败 蒙哥马利将1944年9月17日定为“市场花园”计划的行动日。盟军从9月10日起,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然而,就在蒙哥马利与盟军上上下下一片狂热之中,盟军的参谋和情报人员却突然发现,在荷兰埃因霍温与阿纳姆之间,也就是“市场花园”行动主要的空降地区,德军的力量突然增强,但这份情报未能引起蒙哥马利的警觉,他把这份重要的情报完全置之于脑后了,“市场花园”行动从一开始便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1944年9月17日上午,英国机场上空风和日丽,风速仅为每小时8英里,按照西欧的标准,这是一个飞行的好日子。9点45分,盟军1545架运输机拖曳着478架滑翔机,在1131架战斗机的护航下,从英格兰南部中央的24个机场凌空而起,向远方飞去。庞大的机群保持着整齐的队伍,轰鸣声充塞在天地之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开始了! 1944年9月17日下午1点45分,第一批空降部队全部着陆。对盟军空降部队来说,“市场花园”行动是一次令人沮丧的经历。英国第1空降师在阿纳姆几乎全军覆没,全师的营长只有一人生还。英国第1空降师距地面部队最远,补给非常困难。原计划让英国第1空降师作战2天,而实际上他们孤立无援地坚持了10天。当英国第1空降师战斗到第4天的时候,英国第4机降步兵师师长曾经要求带领一个步兵旅乘坐滑翔机去增援,但是英国第1空降军军长却认为战事发展一切顺利,没有这个必要。不仅如此,第1空降师的后勤补给严重缺乏。他们实际得到的空中补给不到原计划的30%。在这种情况下,第1空降师还要遭到德军两个装甲师的集中攻击。 1944年9月26日,第1空降师仅剩下2163人,伤亡7000多人。他们在下莱茵河着陆时共有10000名士兵。 10天的“市场花园”行动让空降部队损失了17000人。虽然使盟军向前推进了96公里,从战术上说成功了90%,但从战略上说100%地失败了。诺曼底是盟军伟大的空降胜利,而“市场花园”行动却是盟军空降的惨败,盟军在1944年结束战争的希望破灭了。 与其让士兵流尽鲜血,不如让科研人员和指挥人员绞尽脑汁 决定战斗力的客观因素只有三个:科学技术、战略战术和训练。军队的战斗力只能寄希望于可以确定的客观因素,而不能寄希望于不能确定的主观因素。科学技术、战略战术和训练在战争发生前就可以确定,而士气、信心和意志等在战争中会不断变化。在未来的战争中,军队的战斗力必须从体力型战斗力转变为脑力型战斗力。 科研人员研究科学技术保证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指挥人员研究战略战术制定最佳战略,保证将武器装备的效能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符合实战的战术。科研人员和指挥人员的脑力劳动成果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占到军队战斗力的70%。在和平时期,必须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研究清楚,以便在战争时期可以在地球上任何地方从容地作战。 与其在战场上流尽鲜血,不如在训练中流尽汗水。士兵必须对武器装备了如指掌,必须对战术配合烂熟于胸。士兵的训练占到军队战斗力的30%。这里的士兵包括雷达操作员和无人机的遥控员等。 军队战斗力=科学技术X战略战术X训练,认为“军队战斗力=科学技术+战略战术+训练”是极端错误的。就重要性而言,科学技术占40%,战略战术占30%,训练占30%。由于它们是乘积关系,所以如果一项为零或很小,则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就会为零或很弱。三者不可偏废。如果一支100万人军队在科学技术、战略战术和训练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比世界第二强十倍,那么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将相当于一支10亿人的军队的战斗力。 人海战术是一种典型的体力型战术,用血肉之躯去抵挡钢铁战车,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任何军队都不应指望在技术上以劣胜优,在数量上以少胜多,在整体上以弱胜强。战史上的确不乏以弱胜强的战例,但是以弱胜强的战例和以强胜弱的战例之比是1:100。也就是说,以弱胜强的获胜几率只有1%。在技术上处于劣势,在数量上处于优势的一方就会采用以量胜优的战术,用鲜血和牺牲换取战争的胜利。在技术上处于劣势,在数量上也处于劣势的一方就只能靠敌人的重大错误获得胜利,如果敌人不犯重大错误,那么必败无疑。 在战争中,以优胜劣、以多胜少、以强胜弱、以十击一才是硬道理。因此,科研人员呕心沥血,指挥人员废寝忘食才是硬道理。士兵流尽鲜血永远都是悲壮和惨烈。在军费开支上,科学技术研究占30%,战略战术研究占10%,武器装备和士兵训练占60%比较合理。事实上武器装备和士兵训练往往占到80%,科学技术研究仅占20%,战略战术研究则花费很少。美军的战斗力70%靠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过度依赖,一旦技术不再领先将面临灭顶之灾。 己方剩余战斗力=(己方科学技术水平—敌方科学技术水平)X(己方战略战术水平—敌方战略战术水平)X(己方训练水平—敌方训练水平)。如果水平相当则以1计算而不能以零计算。如果为负数就以其绝对值的倒数计算。在量化计算时,只能使用整数不能使用小数。 例如: 甲方剩余战斗力=(10-10)X(10-15)X(12-10)=1X0.2X2=0.4 乙方剩余战斗力=(10-10)X(15-10)X(10-12)=1X5X0.5=2.5 甲方战斗力:乙方战斗力=10X10X12:10X15X10=4:5 战斗力比值和剩余战斗力是衡量双方战斗力的两个指标。如果只看战斗力比值4:5,则乙方好像胜券在握,但是再看看剩余战斗力,就会发现其实双方实力相当,胜负在毫厘之间。如果美军技术不再领先,战略战术和训练都弱于对方,那么美军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因此,科学技术、战略战术和训练不可偏废,不能过度依赖某一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阿登反击战:最后一搏 1944年11月28日,加拿大军队攻克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使盟军得以继续向德国最后的天然屏障莱茵河挺进。因为,“市场花园”行动之后,盟军在西线的进攻沉寂下来了。 在德国,几年来的胜利气氛开始逐渐转化为惊恐和畏惧。整个德国特别是工业区笼罩在轰炸之下,人们习惯于迅速撤进防空洞,然后在废墟中又重新找回街道和房屋。希特勒认为,要是不行动就会带来整个帝国完全的毁灭,他决定孤注一掷,倾尽全力向盟军发动一次强大的攻势。希特勒将这次反击作战的地点,选择在卢森堡、比利时与德国交界的阿登山区。阿登山区的盟军防守比较薄弱。但是阿登山区森林茂密,丘陵起伏,不适宜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德国人对阿登山区非常熟悉,4年前希特勒正是从阿登山区发起了闪击作战,突破了法国的防线,进而导致了整个盟国西线的总崩溃。希特勒选择阿登作为反击点,有重温旧梦之意。 希特勒集结了2500辆坦克和重炮,28个师,其中有9个装甲师,此外还有6个后备师。这些士兵都是从东线战场上下来的有经验的老兵。阿登地区是盟军前线的最远处,只有美军的4个步兵师防守。美国大兵认为阿登是个休息的地区,他们尽情娱乐,等待被调往别处。 在阿登战役打响的几天前,德军秘密实施了特种作战计划——“格赖夫”计划。德军企图用纵深特种破坏的破袭战在盟军当中造成巨大混乱,来配合整个阿登的反攻。德国人假冒美国人,进入到美国防线内部,到处制造混乱。但是计策并没有完全得到成功。一辆假吉普车在加油时,使用了“PETROL”(汽油)这个词,这是一个英国英语单词,不是美国英语单词,美国人一般用“GASOLINE”来表示。美军立即警觉起来,逮捕了化装的德军,但是只抓住了其中的几个人。之后,美军建立了关卡来检查所有的士兵和军官,他们互相在不注意的时候提问,这些问题只有真正的美国大兵才会回答,每辆卡车和吉普车都要检查,甚至是指挥官,每个人都要毫不迟疑的回答出足球明星的名字或首都的名字,要不然就马上被捕。 1944年12月15日夜,25万德军集结在他们的出发地点等待攻击的命令,而在他们的对面,10万美军正在睡觉,对危险一无所知。 1944年12月16日凌晨,德军开始炮击,1小时之内,美军的前线就被摧毁了,德军的地面进攻取得了全面成功。美军有两个团被全部包围,7000多名美军投降。 1944年12月17日,德军的先头部队突入比利时境内30多公里。 虽然德军在阿登山区的反攻作战迅速并取得成功,但被突破地段的两边仍然是盟军固守的阵地,德国的反击部队只能沿着一条狭长的突破地带推进,这样战线就形成了一个凸出部。在这个突出部的前方有一个叫做巴斯托尼的比利时小城横亘在德军挺进的道路上。美军和德军对巴斯托尼的重要性都有清醒的认识,德军将领莫德尔元帅和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元帅都认为阿登战役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巴斯托尼。 1944年12月19日,美国101空降师到达巴斯托尼。101空降师在巴斯托尼建立起坚强的防御体系,使得巴斯托尼成了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1944年12月21日,德军包围了巴斯托尼的18000名美军。 1944年12月22日,美军防线濒临崩溃。上午10点半,德军向美军下达了最后通牒“要么立即投降,要么彻底毁灭。”几个小时后,德军得到了101空降师副师长麦考里夫将军的回信,它只有一个字:“呸!”。与此同时,巴顿将军正率领第3集团军向巴斯托尼驰援,而艾森豪威尔给他的命令也只有一个字:“快!” 1944年12月23日清晨,美国第8航空队的战斗机重新遮蔽了西欧的天空,C-47运输机投下了数百个降落伞,101空降师得到了机枪、子弹和医药用品等补给。 圣诞节当天,德军又发起了强大的进攻,终于敲开了巴斯托尼西部的美军防线,就在巴斯托尼告急之时,巴顿的坦克部队赶到,危机被及时解除了。 7天后,恼羞成怒的希特勒集中了9个师的兵力继续猛攻巴斯托尼,但此时的巴斯托尼已经得到了巴顿将军的增援,德军的进攻毫无进展。不仅如此,此时的德军已陷入了一个狭长的走廊地带,若不及时撤退必将遭到盟军的围歼,无奈之下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 1945年1月28日,德军被盟军彻底赶回到原来的阵地。阿登反击战中德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了8万人。美军获得了胜利,从此希特勒再也没有力量阻挡盟军的进攻了。 战略要地 既然巴斯托尼如此重要,德军为什么不在1944年12月16日发动阿登反击战的当天空降巴斯托尼呢?或许德军没有制空权,或许没有足够的空降部队,或许没有想到可以空降巴斯托尼。如果德军先于美军空降巴斯托尼,那么阿登反击战可能会出现新的情况。 阿登战役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巴斯托尼。如果下次有什么战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地,那么就应该周密策划以求尽快占领。就像德军空降埃本·埃麦尔要塞一样,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将其占领。市场花园战役中阿纳姆最为关键,但英国第1空降军军长却认为战事发展一切顺利,没有必要增援。既然一切顺利,增援一下又会有什么损失呢?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制定作战计划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战役关键点的顺利达成。如果不能确保战役关键点的顺利达成,就是先战而后求胜。莫德尔元帅和约德尔元帅都认为阿登战役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巴斯托尼。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让胜利由巴斯托尼来决定!艾森豪认为“市场花园”计划甚为冒险。德军和盟军都犯了“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错误。但是,战争中的冒险又是必须的,在军事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没有多少“先胜而后求战”的机会。保守会贻误战机,积进难免冒险。因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胜败乃兵家常事,常胜将军凤毛麟角。 化敌为友为上,不战而胜为中,先胜后战为下,先战后胜为下下。既然是朋友何来胜负呢?因此,化敌为友为上。但是实战中,人们往往选择先战后胜,而且交战双方都采用先战后胜的下下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交战双方利欲熏心先战后胜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解放波兰 “风暴”起义 1939年9月17日,苏联军队突然在广大的东面战线上进入波兰,随后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斯大林把那些愿意与苏联合作的波兰武装力量带回苏联,将他们绝大多数安排在了西伯利亚营地。 1940年6月,西科尔斯基将军在伦敦成立波兰流亡政府。波兰流亡政府与规模可观的地下武装力量——波兰本土军都在等待时机,全面反攻德国。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同意在西伯利亚的波兰武装力量既可以为苏联效力,也可以到中东参加英国部队。留在苏联作战的波兰部队最终成为波兰第一集团军,参加英国军队的波兰人在意大利作战。 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 1944年6月22日,白俄罗斯三个方面军向德军发动进攻。6天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击垮。 1944年7月20日,苏军跨过苏波边境。随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波兰第一集团军以强劲的攻势向西挺进到华沙城下。 1944年8月1日,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波兰本土军发动代号为“风暴”的起义。因为波兰流亡政府和波兰本土军坚信已经抵达维斯瓦河东岸的苏军,很快将会攻击驻扎在华沙的德军。 波兰本土军有4万人,但装备极差,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员配备了武器,粮食弹药仅能够维持7到10天。尽管德军在苏德战场出现了崩溃,但华沙的德国部队却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德军统帅部为了阻止苏军向华沙推进,还从意大利调来了2个师增援。“风暴”起义一发动,德军便集中所有火力,把华沙又摧残了一次。 美国和英国都请求苏联帮助波兰。但是,苏联预料到战争结束后,东西方将会出现对峙局面。因此,苏联并不打算支持由英国扶持的波兰流亡政府发动的这次起义。苏联只是空降给波兰本土军一些军事物资。波兰本土军无力抵抗德军的凌厉攻势,被迫钻入城市的下水道中避难。 1944年10月2日,起义军统帅科莫罗夫斯基被迫向德军投降。在起义期间,维斯瓦河东岸的苏军并未向德军发动进攻。苏军却在北边攻下了波罗的海诸国。 1944年12月,德军为了避免被苏军切断后路,从希腊撤离。 1945年的1月10日,苏军越过维斯瓦河,在德军30公里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向纵深推进了20公里。 1945年的1月15日,苏军击溃盘踞了华沙近6年的德军,解放了华沙。此时,苏军与德军在人员与火力配置上的比例,分别高达六比一和七比一,已经占了绝对优势。 铁托 1941年4月,德国和意大利以23个师的兵力迅速占领了南斯拉夫。此后,铁托出任南斯拉夫人民游击司令部总司令,发动了全国规模的“七月起义”。铁托在塞尔维亚西部山区建立了第一个解放区。 1941年年底,铁托创建了第一支正规军,约15万人。 铁托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领导自己的队伍独立抗战20多个月,击溃了敌人的7次进攻。在苏捷斯卡战役中,铁托负伤,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在战场上负伤的总司令。 1943年夏天,英国终于承认了铁托政权,并开始向他运送枪支和其他物资。 1944年,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已经发展到近百万人。 1944年10月20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了自己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保加利亚也已经脱离轴心国协定站到了苏联的一边。随后,苏军的进攻迫使德军向着罗马尼亚方向节节败退,德军开始撤往西北部的奥地利。 军事为政治服务 与其说苏军不愿意在军事上帮助发动“风暴”起义的波兰本土军,不如说是苏联政府不愿意在政治上帮助由英国扶持的波兰流亡政府。“风暴”起义前3个月苏军就挺进到华沙城下的维斯瓦河,波兰本土军投降后3个月苏军才越过维斯瓦河。铁托孤军奋战两年后英国才开始援助他。反法西斯同盟是松散的,松散得就像一场宴会,二战的宴会一结束就开始打冷战。与其说是自愿结成的同盟,不如说是德意日法西斯把其他国家捆绑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当法西斯的绳索被挣脱之后,大家就各奔东西。 现在,中国和俄罗斯是被美国捆在一起的,印度和俄罗斯则是被美国拆散的。如果中美达成战略和解,中俄之间的摩擦就会立即增多。历史告诉我们,最容易出现摩擦永远是接壤的领国。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美国步步紧逼,俄罗斯已经退到家门口,美俄对抗再现端倪。如果美国继续推进反导系统,则美俄将开始局部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攻克柏林 迈向柏林 1945年初,白俄罗斯第2、第3方面军到达东普鲁士。苏联空军300架伊尔2型强击机分成10组,每15分钟起飞一组,对德军进行猛烈轰炸。东普鲁士战役有15万德军被歼灭。 1945年1月底,苏军在奥得河上架设了25座桥梁,强渡奥德河,并沿奥得河一路猛攻到了距离柏林仅50公里的地方。为配合苏军的进攻,英美盟军也对奥得河以西的德国城市马格德堡、柏林、开姆尼斯和德累斯顿进行了大规模轰炸。 德累斯顿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有着大片的木质建筑。英美空军对这座城市的袭击,造成了5万无辜百姓的死亡,大部分建筑被炸毁。 1945年2月13日,苏军攻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守城的35000名德军被全部歼灭。同时,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跨过柏林南部的奥得河,攻占了工业重镇西里西亚。 1945年3月,朱可夫率领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会同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的第二方面军,迅速扫除了波美拉尼亚的障碍。 柏林战役 1945年2月,美苏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美英军队和苏军对德国的战领以易北河为界,这样苏军在战略上就承担了攻克柏林的任务。艾森豪威尔预计柏林战役将有可能使盟军付出10万士兵的生命,因此他乐于将柏林让给苏军攻打。 1945年4月5日,苏联集结了250万兵力、7500架作战飞机、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些军队将参加柏林战役。斯大林命令前线部队必须着装整齐、梳洗干净,以有教养的形象出现在柏林。 苏联大军尚未出动,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就已经从易北河以西冲到通往柏林最近的道路上。巴顿指挥的美国第3集团军跨过了莱茵河在向东急速挺进,前锋已在易北河西岸开辟了直指柏林的登陆场。在这个关系到东西方战后政治利益分配的关键时刻,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告诉莫斯科和蒙哥马利,盟军的军事行动仅仅限于切断德军南北的联系,盟军并没有攻克柏林的打算。丘吉尔获悉之后,愤怒地指责艾森豪威尔根本不懂政治。 此时,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希特勒却仍然在负隅顽抗。没有经过训练的未成年孩子、老人和不同国籍的所谓“志愿兵”都被临时拉到战场上充当步兵。希特勒组织了100万兵力和20万人的守备队。相对于空前强大的苏军,这些残缺不全的德国部队,再也不是有组织的精锐之师了。希特勒在柏林以东设立了3道防线,又环绕柏林城筑起了3层防御圈,准备与苏军做最后的一次较量。 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阵地同时向柏林发起攻击。4万门火炮一起齐射,正面突破地段每公里的大炮密度甚至超过了300门。从柏林城远远望去,奥得河畔似乎成了一个正在喷发的火山口。 1945年4月20日,苏军突破了德军柏林以东的3道防线,逼近了柏林防御圈。朱可夫命令苏军在阵地前沿把间距为200米的140部防空用大功率探照灯一齐打开。强光直接照射在德军阵地上,对德军形成强烈的震慑。苏军很快突破了德军防线。 奥得河畔的德军防线很快崩溃,柏林成为了一座风雨飘摇中的“孤岛”。不久,苏军炮群距离柏林只有15公里了。随后,苏军把180万发炮弹无情地倾泻在柏林城内。 1945年4月20日,苏军突破柏林城里的3层防御圈,双方转入巷战。苏军以密集的炮火轰炸柏林市中心,美英盟军对柏林进行了大规模空袭。无数平民被炸死炸伤,被毁的房屋难以统计,水和煤气供应彻底断绝。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在这一天的作战日志写到:“德国武装部队悲惨灭亡的最后一幕业已开始……。” 1945年4月25日,朱可夫和科涅夫率领的两个方面军兵合一处,50万苏军把柏林城切分开来,并完成了对柏林的最后包围。同一天,美国273步兵团和苏联175步兵团率先在易北河的托尔高胜利会师。 苏联机械化兵团向柏林快速突击,各种火炮抵近射击,坦克车碾过柏林的大街小巷,直接支援步兵的攻坚战斗。德国守军被挤压在一块长15公里、宽5公里的走廊地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柏林城防司令威尔丁将军和其他德国高级官员,曾经劝说希特勒从柏林突围,逃到北欧继续指挥德国军队,但被希特勒拒绝了,希特勒发誓要与柏林共存亡。此时,除了国会大厦和总理府四周还在德军手中,其它地区全被苏军占领。 1945年4月29日黎明时分,苏军攻占国会大厦。当天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在暗堡里仓促成婚。签订一张婚约来证明自己的名分可能是已经跟随希特勒12年的爱娃·布劳恩在临死前的唯一要求。 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勒勒和爱娃·布劳恩服氢化钾毒丸自杀,希特勒随后还用手枪向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10分钟后,侍卫将他们的尸体拖出地下防弹掩体,放进总理府花园被炸开的一个弹坑中,倒上汽油烧掉。 1945年4月31日,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毒死了自己的6个孩子,然后与他的妻子一起为希特勒自杀殉葬。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占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的国会大厦。突然之间,枪声和爆炸声都停了下来,没有报纸,没有广播,只有货车载着扩音器在大街小巷穿行,要求所有德国人停止一切抵抗。 1945年5月7日,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派德军作战部最高指挥官约德尔上将去法国的兰斯,向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的盟军无条件投降。但斯大林要求德军必须向为攻克柏林付出巨大牺牲的苏军投降。 1945年5月8日午夜,德国正式向苏、美、英、法4国投降。至此,德意志第三帝国彻底灭亡,欧洲战场最终落下了帷幕。 柏林战役中,德军损失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48万德军被俘,平均每3个德军中就有一个人被苏军俘虏。柏林的250万幢建筑全部化为了满城瓦砾。苏军死伤高达30多万人,平均每8个苏军官兵就有一个人倒在攻克柏林的道路上。 1945年6月24日,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自刎乌江 项羽本可以渡过乌江逃回江东,与刘邦再进行较量。但是,项羽自刎乌江,成全了刘邦。希特勒本可以逃到北欧继续指挥德国军队,但是希特勒选择了自杀。德国军队完全可以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铁托可以靠游击战解放南斯拉夫,可以靠游击战起家打败蒋介石,希特勒也可以凭借游击战翻本。正规军也要会打游击战。 美国人最怕伤亡,为了减少伤亡,美国人什么事都可以做。为了减少伤亡,美国把柏林让给苏联攻打。为了减少伤亡,美国需要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因此美苏秘密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为了减少伤亡,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如果日本还不投降,美国肯定会继续制造原子弹投到日本。“零伤亡”已经成为美军作战的一个基本目标。自海湾战争以来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美军的伤亡都很小。“零伤亡”策略是美军大力发展高技术武器的核心推动力。技术优势是减少伤亡的最佳方法。“零伤亡”是美国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权的尊重的一种标志性体现。虽然,美国对生命和人权的尊重采用了双重标准。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确有进步之处。“人海战术”实际上是漠视生命、忽视人权的战术。让士兵用血肉之躯去抵抗钢铁战车,这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术与“零伤亡”的目标把人类社会分成了集权社会和民主社会两个阵营。 但是,资本家和军火商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零伤亡”的旗号把士兵推向战场的行为让民主社会的所谓民主和人权产生了裂痕。在忽视人权的社会,每个人包括国家领导人的人权都被忽视了。在尊重人权的社会,往往采用双重标准去尊重人权。一切的不平等都源自两个字:“权”和“钱”。 消除不平等的方法就是“分权均钱”。所谓分权,就是任何人和机构都不应该获得不受约束的权力。一个人的权力至少要受到3个人的监督才能杜绝权力腐败。一项权力至少要让3个人分享才能杜绝以权谋私。所谓均钱,不是指平均富裕,也不是指同步富裕,而是等差同步富裕。必须允许权力有大小,也必须允许贫富有差距,但是大小有度,差距有限。如果一个国家中最富有的2%的人的月均收入是1000万,那么这个国家中最贫穷的20%的人的月均收入不应该低于1000。因此,必须实行“浮动个人所得税制”。所谓“浮动个人所得税制”就是当最贫穷的人的月均收入低于最低值时,最富的人的月均收入不能高于最高值,其高于最高值的部分无论多少全部缴纳个人所得税。例如:A国最贫穷的20%的人的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而最富有的2%的人的月均收入是1000万。那么浮动个人所得税制的最高值可以设为1亿。如果甲的月收入达到2亿,那么甲缴纳51%的个人所得税后,实际收入就只有9800万了,则甲不需要再缴税。如果乙的月收入达到10亿,缴纳51%的个人所得税后,实际收入还有4.9亿,那么乙还要缴纳3.9亿的浮动个人所得税,以保证其收入不超过1亿。 最高收入限额并不是“浮动个人所得税制”的核心,税率实时浮动才是核心。例如:一月份A国最贫穷的20%的人的月均收入为500元,而最富有的2%的人的月均收入是2000万。那么在二月份收个人所得税时就要调整税率,使得最富有的2%的人在纳税后的月均收入降到500万元。国家收到的个人所得税直接用于增加最贫穷的20%的人的收入。同样,如果一月份A国最贫穷的20%的人的月均收入为1万元,而最富有的2%的人的月均收入是500万。那么在二月份收个人所得税时就要调整税率,使得最富有的2%的人在纳税后的月均收入逼近1亿。如果全部免税后,最富有的2%的人的月均收入也达不到1亿,那么就应该全部免税。税收在保证等差同步富裕的同时决不能扼杀个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有增有减才叫浮动,只增不减一味地向富人征税会扼杀整个国家创造财富的积极性。1万倍的等差是比较合理的,等差太小会扼杀整个国家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等差太大会导致贫富悬殊破坏整个国家的相对公平性。 “浮动个人所得税制”还包括资产征税。如果一个国家最富有的2%的人的平均资产为100亿,那么最贫穷的20%的人的平均资产不应该低于10万。收入有1万倍的等差,资产就需要10万倍的等差。同样,税率实时浮动,有增有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欧洲战场概要 战前风云:一切都在滑向战争 1889年,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和德国边境的小镇布劳瑙。 1914年8月4日午夜,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是德国巴伐利亚后备步兵第十六团的一名下士。 1919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参加了成员还不到100人的德国工人党。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共同策划了“啤酒馆政变”,但政变失败了。 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了国际联盟。不久,德国成为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股价暴跌,脆弱的德国经济遭受了惨重的打击。在经济危机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农业生产下降了30%。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全国6600万人中有一半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这一切,给希特勒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转机。 1932年,希特勒参加了总统大选,并且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票数。在国会大选中,纳粹党成了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冯·兴登堡劝服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1933年10月19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1936年6月,在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的支持下,长枪党党魁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年10月,希特勒与意大利签定了“轴心协定”。 1936年11月,希特勒与日本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形成。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断然命令德军迅速越过了德奥边界,并很快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同一天,希特勒宣布成立奥地利德国联盟。这样,奥地利被吞并,成为德国的东方省。 1938年10月1日,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吞并了苏台德地区。因为张伯伦、达拉第和墨索里尼接受了希特勒的全部要求,以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的牺牲为代价回避战争。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1939年3月15日,德军进驻布拉格,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捷克斯洛伐克彻底沦亡。 1939年4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内战结束,出任西班牙国家元首。西班牙内战几乎把整个欧洲都卷了进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 1939年5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了《钢铁协议》,互相保证战时给予对方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联盟。 1939年8月,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基础是把波兰划分为两个国家。希特勒彻底打消了德国进行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顾虑。希特勒决心用武力来解决波兰问题,并开始有恃无恐地调动军队了。 希特勒利用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让纳粹党迅速壮大,并在1932年成为最大党。希特勒上台后迅速解决了德国的经济危机取得了德国人民的信任。希特勒利用英法的绥靖政策成功地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使希特勒在德国国内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也为希特勒发动战争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为希特勒发动战争提供了最后一个必要条件。既然战争条件成熟了,那还有什么能阻止战争的发生? 英法溃败:闪电战震惊世界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50分,德国撕毁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150多万德国军队突破波兰防线,分三路向华沙推进。 1939年9月3日上午11点,英国对德国宣战。 1939年9月3日下午5时,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3日,德国U30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的“雅典娜”号客轮,船上112人丧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艘被击沉的客轮。 1939年9月,德国战舰开始袭扰英国的海上贸易。 1939年9月17日,苏联军队突然在广大的东面战线上入侵波兰,波兰得救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1939年12月5日,波兰境内最后的抵抗停止。波兰20年的独立结束了。德国占领了西部,苏联占领了东部。 1939年12月,英国和法国派出3艘巡洋舰在普拉河口拦截并攻击了德军的袖珍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受伤的“施佩伯爵”号逃入乌拉圭的港口,但遭到了乌拉圭当局的驱逐。“施佩伯爵”号不得不在4天后驶出港口引爆自沉。 1939年底,德国潜艇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船只114艘,总吨位达42万吨。潜艇部队司令官邓尼茨认为,只要大量地、持续地击毁英国商船就可以迫使英国屈服,而击毁英国商船最重要的作战武器就是潜艇。 1940年4月8日,德军突袭挪威和丹麦。挪威和丹麦很快被迫投降。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B集团军群向比利时和荷兰发动进攻,同时德军A集团军群通过阿登山区突入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德军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防线牵制法军。经过8个月令人不安的“静坐战”,战争终于降临在西方。 1940年5月15日,荷兰投降。 1940年5月15日早上,法国总理保尔·雷诺打电话给丘吉尔说: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因为德军在马斯河上的突破使甘默林的整个战略体系彻底破产,英法联军即将大溃败。 1940年5月23日,德军第一装甲师到达阿河一线,离敦刻尔克只有10公里。当德军已经踌躇满志地准备给敌人最后一击时,他们惊愕地接到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1940年6月3日,英法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22万多英军、12万多法军和比利时士兵撤到英国。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最终站在了希特勒一边向英法宣战。 1940年6月15日,德军占领巴黎。 1940年6月22日,贝当正式接受希特勒的停战条件。在东面被切断的三个集团军,共40万法军投降。 1940年6月25日12点35分,法德正式停战。英法在欧洲大陆全面溃败。 不列颠空战不了了之:两线作战的苦果 1940年7月10日,德国和英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空战,不列颠空战打响。 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向英国提出了和平条件,但丘吉尔誓死抵抗的态度让希特勒恼羞成怒。希特勒的目的在于称霸欧洲大陆,他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冒险和英国开战。这一点从他的建军思想上得到了体现。德国海军并不强大,且从未超过英国海军。 1940年8月13日,德国空军发动鹰式攻击。 1940年8月24日晚,德国轰炸机误炸了伦敦。 1940年8月25日晚,英国派出轰炸机对柏林进行了报复性轰炸。英国对柏林的轰炸产生了震撼性的效果。德国上下都抨击戈林没有消灭英国空军,没有夺取制空权。 1940年8月底,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制定完毕。 1940年9月4日,希特勒命令戈林改变战术,要求德国空军把伦敦从地图上抹掉。在皇家空军即将覆亡时,希特勒拯救了皇家空军。戈林被迫改变战术,转而轰炸伦敦。 1940年10月底,德国对伦敦的轰炸已经造成1.5万人身亡,但希特勒将注意力转到了东线。不列颠空战不了了之。 北非战役进入相持阶段:腹背受敌的预兆 1940年11月,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加入了德、日、意轴心国协定。 1940年11月11日的晚,21架“剑鱼”式鱼雷轰炸机从英国的“光辉”号航空母舰起飞,攻击塔兰托港的意大利海军基地,重创意军六艘战列舰中的三艘,迫使意大利海军放弃了地中海中部的制海权。塔兰托海战开创了航母用舰载机攻击港口的先例。 1940年12月9日,英军从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地调来的大批部队展开反攻意大利军队。在两个星期之内,意大利军队被迫撤到利比亚。英国北非军团总司令韦维尔乘胜追击把意大利在东非的殖民地全部拿下。意军损失了120辆坦克,11万人被俘。 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签署“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初,隆美尔临危受命率领溃败的军队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的战局,英军的胜利果实在德军的强攻下很快就所剩无几,节节败退。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总统有权将武器装备租借给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国家)经总统签署而生效。 1941年3月,意大利1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多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前往希腊攻击英国护航运输队。意大利舰队遭到了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截击,两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被英军击沉。英军的胜利使意大利的舰队躲在港里几个月不敢出海。但意大利蛙人用人工鱼雷击沉了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 1941年4月,希特勒先后占领了希腊和南斯拉夫。德国仍旧采取了闪击战,快速而果断地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地区。清除德国南部的威胁,德国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全面进攻苏联了。 1941年5月24日,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将英国的“胡德”号战列舰击沉。 1941年5月28日,英国舰队围攻“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该舰被英军掳获,“俾斯麦”号舰长最後下令其自沉于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包括舰长在内的2千余名官兵葬身鱼腹。 1941年6、7月间,隆美尔占领了离马耳他岛很近的托卜鲁克和班加西,重新控制了利比亚。英军不得不撤回埃及,隆美尔乘胜追击,把英军堵在了阿拉曼以南地区。由于隆美尔推进速度过快,士兵连续作战,而且燃料等补给物资也开始出现短缺,英军和德意军队暂时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苏联溃退600公里:闪电战再显神威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断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侵苏行动。凌晨3点,德国的大炮率先发动了攻击。黎明时分,纳粹空军对苏联西部边境线的飞机场展开了进攻。大量停放在机场的苏联空军飞机被摧毁。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迅速向东突进,前锋直指莫斯科。德国坦克先头部队一天内就突破苏军防线,向前推进了80公里。制空权被德国空军完全掌握。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开始了进攻,矛头直指列宁格勒。 1941年8月,丘吉尔与罗斯福在纽芬兰会晤,丘吉尔没能说服罗斯福总统立即参战,但会议制定了《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确定了反法西斯国家不以获得领土为目标,而且号召所有国家合作以保证持久的和平。这成了联合国信念的基石。 1941年9月以前,德军突破了苏军防线,向东推进了大约600公里。南方集团军群迅速攻占白俄罗斯。 苏军不断地发起反攻,但由于战术落后和缺乏训练有素的坦克兵而一再失利。虽然如此,苏军还是延缓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的推进速度。希特勒一直不信任陆军将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推进的速度被苏军延缓了,因此希特勒剥夺了陆军总指挥部的军事指挥权。 希特勒开始亲自指挥作战,希特勒突然改变进攻思路:莫斯科已经不再是进攻重点,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是下一步的主要攻击目标。希特勒的军事指挥才能远不如陆军总指挥部的将军们,从此德军的辉煌结束了,德军在希特勒的二流指挥才能下吃了一个又一个败仗。 1941年9月9日,德军在列宁格勒南面突破苏军防线,进抵距市区只有5公里的苏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带,重重包围了列宁格勒,切断了这里与苏联内地的联系,试图迫使苏军不战而降。 天意难违:兵败莫斯科 1941年9月,南方集团军群越过白俄罗斯继续向东推进。希特勒突然再次改变进攻思路。希特勒开始缩短战线,重新调整部署,又一次将莫斯科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希特勒把转到南北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重新调回中央集团军群,准备直取莫斯科。希特勒神经质地指挥德军作战,经常突然改变作战计划,让德军吃了不少苦头。如果按照原计划,中央集团军群直扑莫斯科,而不是在攻克斯摩棱斯克后就把大量装甲部队转交给南北两个集团军群,那么,莫斯科很可能早就被攻克了。希特勒在错失战机之后,再次将莫斯科作为主要攻击目标,的确是神经质的军事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苏联境内下起了连绵的秋雨,气候越来越恶劣。 1941年9月30日,德军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计划在10天之内攻占莫斯科。希特勒投入了74个师,180万人,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和14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苏联投入了9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 1941年12月4日晚,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距离莫斯科只有30公里了,并开始为所谓的最后一战加紧准备。正当德军打算一举拿下莫斯科,打赢这场战役的时候,奇迹出现了。12月4日晚严寒突然降临莫斯科,气温骤降到零下20至40度,致使德军的坦克引擎发动不了,坦克光学仪器失去了作用,几乎所有武器都被冻得无法使用。德军连棉衣都没有,大量士兵被冻伤甚至冻死。 对莫斯科的苏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西伯利亚的苏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英国和美国向苏联援助了850万双军靴,1万零500吨制靴皮革。 苏德两国的优劣之势,一夜之间,出人意料地发生了神奇逆转。 1941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同时展开了大反攻。 1941年12月,意大利蛙人在亚历山大港用人工鱼雷击沉了英国“勇士”号战列舰。 1941年,包括莫斯科战役在内的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总共被击溃50个师,陆军伤亡高达83万多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第一次大失败。至此,希特勒对苏联的闪击进攻破产了。 战略转折:英国战略轰炸开始,斯大林格勒扭转乾坤,北非战场失败告终。 1942年春,英国重型轰炸机“兰开斯特”问世,使皇家空军的持续战略轰炸成为可能。 1942年2月,空军上将阿瑟·哈里斯出任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的司令。哈里斯提出“面积轰炸”理论,主张集中使用大量轰炸机对德国的重要工业城市实施大规模轰炸,摧毁德国的战争能力。哈里斯指挥皇家空军的轰炸机对德国进行了长达3年的城市轰炸。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被击毙击伤16万8千人,被苏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1942年5月30日午夜,哈里斯组织了第一次“千机轰炸”,英军出动1046架轰炸机空袭德国重镇科隆,投下了1455吨炸弹,469人被炸死,400人重伤,14万人无家可归,科隆全城的通讯中断了9天。 1942年夏末,希特勒作出了对德军命运最具决定意义的一项决策:同时攻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认为高加索的命运将直接取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 1942年7月17日,德军再次投入150万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 1942年9月13日,17万德军在500辆坦克的配合下,猛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展开了巷战。此时,越来越多的苏联援军迅速向斯大林格勒集结。 1942年11月初冬季来临,苏德双方有了片刻的休整。随后,严寒很快降临。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又像攻打莫斯科一样,陷入了饥寒交迫中,大量士兵被冻死冻伤,战斗力日渐衰弱。 1942年11月8日凌晨,英、美联军在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指挥下,1700架战机掩护着655艘战列舰和运输船,护送陆军开始从卡萨布兰卡、奥伦、阿尔及尔一带登陆。北非战场的火炬行动开始了。 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发出了大反攻的命令。 1942年11月23日,保卢斯的33万部队已经被分割包围在斯大林格勒,与邻近的德国部队相隔足足80公里的距离。 1942年11月末,盟军在北非法军的配合下迅速突入突尼斯。 1943年1月,盟国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正式制定了旨在摧毁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力量的大规模空中轰炸计划。会议就美英两国对德的战略轰炸进行了分工。皇家空军在夜间“不加限制”地对德国城镇目标进行“面积轰炸”。美军第8航空队在白天对德国的军事设施进行精确轰炸。 1943年1月12日,苏军在列宁格勒发动反攻。苏军集中2000门大炮和迫击炮,向德军集结地域进行了2个小时的猛烈炮火打击,经过7天激战,突破德军阵地,向纵深推进了14公里。列宁格勒和沃伦涅日两个方面军会师,初步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 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率领德国第六集团军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东线战场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德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1943年3月,英美联军和在利比亚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同时发起总攻,夹击突尼斯的德意残余部队。 1943年5月13日,德意残部25万人全部投降,其中10万人是德军。北非战役胜利结束。 走向失败:历史的必然 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7月4日早上,德国第四装甲集团军的1000辆坦克在库尔斯克北面准备就绪。苏军先以猛烈的炮火对德军压制,进行“火力反准备”,迫使德军将进攻推迟了3个小时。午后,德军开始向苏军防线开火。德国轰炸机群在空中为地面进攻助战。下午3点,最后一轮炮火轰炸之后,德军冲向苏军防线。 1943年7月5日清晨,德国第九军在1100辆坦克的配合下,从南面向库尔斯克发起了进攻。进攻的各路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同时,120架轰炸机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轰炸。7月5日结束的时候,总纵深35公里的苏军防线已经被德军渗透了7公里。 1943年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都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苏军炮火不分昼夜地迎头痛击来犯的德国部队。库尔斯克北边的的苏军顽强抵抗,使德军的推进举步维艰。德军从南面的推进也被迫放慢下来。 西西里岛登陆 1943年7月10日凌晨,美军第82空降师和英军第1空降师的5400名官兵搭乘运输机和滑翔机飞向西西里岛,在敌后实施空降。1000架英美空军的飞机对西西里岛进行了猛烈的轰炸,而后盟军在西西里的东南和西南同时发动进攻。巴顿和蒙哥马利指挥16万美、英联军登上了西西里岛。 1943年7月13日,腹背受敌的希特勒紧急召回曼施坦因元帅,暂停对库尔斯克的全面进攻,抽调兵力增援意大利。 1943年7月12日和15日,苏军先后在库尔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转入反攻,德军一路败退。德军在最南端高加索地区的阵地失守,被迫向乌克兰后撤。 苏联敌后游击队遵照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的命令,展开了大规模的铁道战。敌后游击队在长达1000公里、纵深750公里的广阔地带,对德军的交通线给予了极大的打击。 1943年8月3日,敌后游击队破坏了4万2千根铁轨,使德军的精锐部队被迫抽调兵力保护交通线。 1943年8月5日起,苏军陆续收复了奥廖尔、顿巴斯等重要城市。 精确轰炸 1943年8月17日下午1点,美军第8航空队230架B-17对德国施魏因福特的滚珠轴承厂进行了轰炸。因为每一件军事产品的零部件中都会用到滚珠轴承,所以美军把滚珠轴承厂作为一个非常理想的轰炸目标。德国防空指挥部派出所有能升空的战机进行拦截,这些没有护航的轰炸机群损失惨重,36架B-17被德军击落。但这次轰炸摧毁了德国30%的轴承生产能力,使德国的坦克和飞机的生产大幅度减少。 1943年8月22日下午,德军被迫从哈尔科夫地区开始撤退。 1943年8月23日,历时50余天的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德军被迫全面战略防御,苏军则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1943年8月,盟军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召开会议,批准了摩根将军的“霸王计划”。摩根将军通过对法国海滩的情况分析,判断只有三处地点适合登陆: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最后摩根选择了诺曼底。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国代表秘密签订了停战协定。 萨勒诺登陆 1943年9月3日,为保障萨勒诺登陆成功,英军第8集团军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率先越过墨西拿海峡,在亚平宁半岛南端的卡拉布里亚登陆。萨勒诺的德军被吸引到卡拉布里亚,最后被蒙哥马利牵制在南部歼灭了。 随后,艾森豪威尔指挥海陆空三军在已经防卫空虚的萨勒诺实施大规模登陆。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第8集团军、马克·克拉克的美国第5集团军和亚历山大的英国第15集团军等了40个师的兵力,在3127架飞机和650艘舰艇的掩护下登上了意大利的国土。盟军与急速赶来的德国反登陆部队展开了激战。 意大利巴多格利奥政府宣布正式退出了三国轴心,并向德国宣战,轴心国集团遂告瓦解。苏美英三国发表宣言,认可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意大利的驻守军随即解除了武装。意大利的投降使德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一周后,德军在萨勒诺停止了一切抵抗,向北撤退。 营救墨索里尼 1943年9月12日,搭乘突击队员的滑翔机在拖拽飞机的牵引下飞到大萨索山。斯科尔兹尼的3号滑翔机第一个强行着陆,飞机一直滑行到距离旅馆大门口几码远的地方才停下。斯科尔兹尼即钻出机舱,指挥部下迅速制服了还在目瞪口呆地望着陆续降落的滑翔机的意大利警卫。墨索里尼被营救了。希特勒热情地接待了墨索里尼,并安排他与家人团聚。 诺曼底登陆 1943年12月,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对“霸王计划”作了进一步修改。蒙哥马利被任命为“霸王行动”的陆军司令,负责地面战役。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把登陆正面由以前的30公里扩大到了80公里,登陆滩头由3个增加到了5个,分别是“剑”海难、“朱诺”滩、“金”海滩、“奥马哈”海滩和“犹他滩”,空降兵数量从2个旅增到了3个师。作战方案的修改得到了盟国首脑的同意。 1943年12月26日19时30分,被英国驱逐舰围攻的“沙恩霍斯特”号成为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英国驱逐舰向它发射了鱼雷。15分钟后,“沙恩霍斯特”号发生剧烈爆炸,随即沉没。“沙恩霍斯特”号的沉没使英国的北极航线不再遭受德军大型水面舰艇的袭扰。 1944年6月6日凌晨,2775架盟军的轰炸机在诺曼底海岸96公里登陆正面投弹9000吨,两个美军空降师和一个英军空降师共17210人实施空降,7000艘舰船载着132000名士兵横渡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驶向法国。 1944年7月,右翼的美军最终夺下了瑟堡港。 刺杀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一名年轻的德国参谋联合数名德国军官,发动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一枚定时炸弹装入手提箱在东普鲁士的希特勒大本营拉斯滕堡内发生爆炸,造成了混乱的局面,但希特勒幸运地躲过了暗杀。参与暗杀希特勒的军官很快被逮捕,4980人惨遭处决。隆美尔在爆炸发生前3天就负了伤,但也被牵涉到了此案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隆美尔最终被逼自尽,“纳粹战神”就这样黯然离世。希特勒给予了隆美尔一名军人所能够得到的最高规格的葬礼。 1944年7月20日,苏军跨过苏波边境。随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波兰第一集团军以强劲的攻势向西挺进到华沙城下。 1944年8月1日,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波兰本土军发动代号为“风暴”的起义。因为波兰流亡政府和波兰本土军坚信已经抵达维斯瓦河东岸的苏军,很快将会攻击驻扎在华沙的德军。 1944年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戴高乐回到了自己祖国的首都,并掌握了政权。 1944年9月3日,盟军解放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市场花园”行动 1944年9月8日,“复仇天使”V2导弹降临英国首都伦敦。在这种形状怪异的武器面前,英国人感到惊恐万分,导弹爆炸后所引发的火灾也让英国的生产力急剧下降,到战争结束时,为躲避导弹的打击,有145万英国人被迫离开了伦敦。 由于V2导弹的发射基地设在荷兰境内,为了消除它的威胁,蒙哥马利元帅提出了一个冒险的军事行动计划——“市场花园”行动。 1944年9月17日上午,英国机场上空风和日丽,风速仅为每小时8英里,按照西欧的标准,这是一个飞行的好日子。9点45分,盟军1545架运输机拖曳着478架滑翔机,在1131架战斗机的护航下,从英格兰南部中央的24个机场凌空而起,向远方飞去。庞大的机群保持着整齐的队伍,轰鸣声充塞在天地之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开始了! 1944年9月26日,10天的“市场花园”行动让空降部队损失了17000人。虽然使盟军向前推进了96公里,从战术上说成功了90%,但从战略上说100%地失败了。诺曼底是盟军伟大的空降胜利,而“市场花园”行动却是盟军空降的惨败,盟军在1944年结束战争的希望破灭了。 1944年10月2日,波兰“风暴”起义军统帅科莫罗夫斯基被迫向德军投降。在起义期间,维斯瓦河东岸的苏军并未向德军发动进攻。苏军却在北边攻下了波罗的海诸国。 阿登反击战 1944年12月15日夜,25万德军集结在他们的出发地点等待阿登反击战的开始,而在他们的对面,10万美军正在睡觉,对危险一无所知。 1944年12月16日凌晨,德军开始炮击,1小时之内,美军的前线就被摧毁了,德军的地面进攻取得了全面成功。美军有两个团被全部包围,7000多名美军投降。 1944年12月17日,德军的先头部队突入比利时境内30多公里。 1944年12月21日,德军包围了巴斯托尼的18000名美军。在巴斯托尼告急之时,巴顿的坦克部队赶到,危机被及时解除了。此时,德军已陷入了一个狭长的走廊地带,若不及时撤退必将遭到盟军的围歼,无奈之下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 1944年12月,德军为了避免被苏军切断后路,从希腊撤离。 1945年的1月15日,苏军击溃盘踞了华沙近6年的德军,解放了华沙。此时,苏军与德军在人员与火力配置上的比例,分别高达六比一和七比一,已经占了绝对优势。 1945年1月28日,德军被盟军彻底赶回到原来的阵地。阿登反击战中德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了8万人。美军获得了胜利,从此希特勒再也没有力量阻挡盟军的进攻了。 1945年2月13日,苏军攻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守城的35000名德军被全部歼灭。同时,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跨过柏林南部的奥得河,攻占了工业重镇西里西亚。 攻克柏林 1945年2月,美苏英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美英军队和苏军对德国的战领以易北河为界,这样苏军在战略上就承担了攻克柏林的任务。艾森豪威尔预计柏林战役将有可能使盟军付出10万士兵的生命,因此他乐于将柏林让给苏军攻打。 1945年4月5日,苏联集结了250万兵力、7500架作战飞机、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些军队将参加柏林战役。斯大林命令前线部队必须着装整齐、梳洗干净,以有教养的形象出现在柏林。 截止1945年4月16日,盟军先后对德国进行了近45万次的战略轰炸,出动飞机400多万架次,投弹270万吨。轰炸严重破坏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对战争的进程乃至全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阵地同时向柏林发起攻击。4万门火炮一起齐射,正面突破地段每公里的大炮密度甚至超过了300门。从柏林城远远望去,奥得河畔似乎成了一个正在喷发的火山口。 1945年4月29日黎明时分,苏军攻占国会大厦。当天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在暗堡里仓促成婚。签订一张婚约来证明自己的名分可能是已经跟随希特勒12年的爱娃·布劳恩在临死前的唯一要求。 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勒勒和爱娃·布劳恩服氢化钾毒丸自杀,希特勒随后还用手枪向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10分钟后,侍卫将他们的尸体拖出地下防弹掩体,放进总理府花园被炸开的一个弹坑中,倒上汽油烧掉。 1945年4月31日,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毒死了自己的6个孩子,然后与他的妻子一起为希特勒自杀殉葬。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占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的国会大厦。突然之间,枪声和爆炸声都停了下来,没有报纸,没有广播,只有货车载着扩音器在大街小巷穿行,要求所有德国人停止一切抵抗。 柏林战役中,德军损失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48万德军被俘,平均每3个德军中就有一个人被苏军俘虏。柏林的250万幢建筑全部化为了满城瓦砾。苏军死伤高达30多万人,平均每8个苏军官兵就有一个人倒在攻克柏林的道路上。 1945年5月8日午夜,德国正式向苏、美、英、法4国投降。至此,德意志第三帝国彻底灭亡,欧洲战场最终落下了帷幕。 不做实力不可企及的事 德军建设的战略假设是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纳入德国的版图。因此,德国空军不需要也没有远程轰炸机和远程战斗机,德国海军不需要像英国海军一样强大,也从来没有超过英国海军。与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交战,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德国没有原子弹一样可以取得胜利。因此,德国最早研制原子弹却没有等到原子弹研制成功就发动战争了。 德军建设的战略假设就是用闪电战速战速决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纳入德国的版图,迫使国际社会承认既成事实,称霸欧洲大陆。英法不承认德国对波兰的占领,希特勒“因怒而致战”。希特勒本可以利用8个月的“静坐战”时间大搞外交,让英法承认德国对波兰的占领。如果德国不主动进攻,“静坐战”的时间会更长,再加上外交攻势,让英法放弃波兰是完全可能的。即使英法不承认德国对波兰的占领,英法也不会为解放波兰主动进攻德国。宣而不战的时间长了,宣战就没有意义了。占领的时间长了,不承认也得承认。希特勒“因怒而致战”命令德军向英法开战是兵家大忌。德军占领法国后以主动撤出法国为条件换取国际社会对德国合并波兰的承认也是可行的。以色列在5次中东战争中多次占领土地和归还土地,最终让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1300多年,现在已经承认巴勒斯坦2/3以上的土地属于以色列。 与英法开战已经超出了德国的实力,在不列颠空战不了了之和北非战役进入相持阶段的情况下,希特勒向苏联发动了进攻。德国与英国、法国和苏联三个大国为敌,严重超出了德国的实力。日本把美国拉下水,美国决定“先欧后亚”。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把德国压垮了。 做实力不可企及的事必然会失败。但是,希特勒不做实力不可企及的事又怎么称得上“战争狂”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欧洲战场精要 1889年,希特勒诞生在奥地利和德国边境的小镇布劳瑙。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是德国巴伐利亚后备步兵第十六团的下士。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共同策划了“啤酒馆政变”,但政变失败了。 1929年10月,世界经济危机给希特勒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转机。 1932年,在德国国会大选中,纳粹党成了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冯·兴登堡劝服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1936年6月,在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的支持下,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1938年10月1日,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地区。 1939年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50分,德军闪击波兰。 1940年4月8日,德军突袭挪威和丹麦。挪威和丹麦很快被迫投降。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向比利时和荷兰发动进攻。 1940年5月15日,荷兰投降。 1940年6月3日,英法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 1940年6月15日,德军占领巴黎。 1940年6月22日,法国贝当政府接受希特勒的停战条件。英法在欧洲大陆全面溃败。 1941年初,隆美尔扭转北非的战局。 1941年4月,希特勒快速而果断地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地区。 1941年6、7月间,在北非,英军和德意军队暂时进入相持阶段。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袭苏联。9月以前,苏军溃退600公里,白俄罗斯沦陷。 1941年9月9日,德军包围列宁格勒。 1941年12月4日晚,莫斯科气温骤降到零下20至40度,致使德军的坦克引擎发动不了,坦克光学仪器失去了作用,几乎所有武器都被冻得无法使用。德军连棉衣都没有,大量士兵被冻伤甚至冻死。苏德两国的优劣之势,一夜之间,出人意料地发生了神奇逆转。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被击毙击伤16万8千人,被苏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1942年7月17日,德军投入150万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 1942年11月23日,保卢斯的33万德军被分割包围在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12日,苏军在列宁格勒发动反攻。初步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 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率领德国第六集团军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东线战场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德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1943年5月13日,在北非,10万德军和15万意军全部投降,北非战役胜利结束。 1943年7月4日,德军向库尔斯克发动进攻。 1943年7月10日,16万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实施两栖登陆。 1943年8月23日,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德军被迫全面战略防御,苏军则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1943年9月,美英军队在萨勒诺实施两栖登陆。 1944年6月6日,2775架轰炸机在诺曼底海岸实施轰炸,17210名空降兵在诺曼底附近实施空降,132000名士兵在诺曼底实施两栖登陆。 1944年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 1944年9月3日,盟军解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944年9月17日上午,盟军实施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市场花园”行动。 1944年9月26日,10天的“市场花园”行动让空降部队损失了17000人,以惨败结束。盟军在1944年结束战争的希望破灭了。 1944年12月16日凌晨,德军发动阿登反击战。 1944年12月下旬,德军陷入一个狭长的走廊地带,若不及时撤退必将遭到盟军的围歼,无奈之下希特勒下令德军撤退。 1945年1月15日,苏军解放了华沙。 1945年1月28日,美军挫败德军的阿登反击战。阿登反击战中德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了8万人。 1945年2月13日,苏军攻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1945年4月16日,苏联集结了250万兵力、7500架作战飞机、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向柏林发动进攻。 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在暗堡里仓促成婚。 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勒勒和爱娃·布劳恩服氢化钾毒丸自杀,希特勒随后还用手枪向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10分钟后,侍卫将他们的尸体拖出地下防弹掩体,放进总理府花园被炸开的一个弹坑中,倒上汽油烧掉。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占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的国会大厦。 1945年5月8日午夜,德国正式向苏、美、英、法4国投降。至此,德意志第三帝国彻底灭亡,欧洲战场最终落下了帷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创新 1、原子弹(美国):1945年7月16日5时29分45秒,“大男孩”轰然炸响,美国原子弹试爆成功。 2、导弹(德国):1944年6月12日,德军的V1巡航导弹出现在了英国伦敦的上空。V1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实战的制导式武器。1944年9月8日,德军的V1弹道导弹出现在了英国伦敦的上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术创新 1、闪电战(德国):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50分,德军闪击波兰。闪电战震惊世界。 2、轰炸机制胜论(英国):持续的战略轰炸能摧毁德国的意志,迫使其战争机器停止运转。1942年2月,哈里斯指挥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对德国进行了长达3年的战略轰炸。 3、狼群战术(德国):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提出“狼群战术”对英国商船和战列舰进行攻击。 4、蛙跳战术(美国):1942年12月,麦克阿瑟提出“蛙跳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名将 1、坦克之王——古德里安(德国):提出闪电战理论。在法国战役中,古德里安6天突进400公里,创造了现代战争的一个奇迹。古德里安战术运用得当,很好的阐释了自己的闪电战理论。 2、曼施坦因(德国):德军采用曼施坦因计划“右翼佯攻,左翼牵制,中央突破,从阿登山脉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插索姆河”取得法国战役的胜利。 3、纳粹战神、沙漠之狐——隆美尔(德国):一战中,隆美尔曾经率领25个士兵与10000敌军战斗,并最终俘获了8000多人。隆美尔提出装甲突击理论。二战中,隆美尔临危受命,扭转北非战局。 4、沙漠之鼠——蒙哥马利(英国):在阿拉曼战役中打败德意法西斯,扭转北非战局。 5、救火队长——朱可夫(苏联):一战中获得过两枚乔治十字勋章。1939年夏,指挥苏蒙军队在诺门坎击溃了日本关东军。二战中,多次扭转战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1、希特勒(德国) 2、裕仁天皇(日本) 3、东条英机(日本) 第三次世界大战预测 如果在2050年之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 1、战争样式:全球导弹闪击战 2、主战武器:导弹 3、主要战术:导弹雨战术 4、持续时间:1年 5、战争后果:即使爆发核战争,人类也不会灭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日军侵华:蒋介石绝对不抵抗 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4日清晨,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之中,四小时后不治身亡。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军在1932年扶植了傀儡政权——满洲国,这引起了西方各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见了为名,要进城搜查。中国驻军第29军不准,日军就向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后,英、美等国的担忧与日俱增,但他们并不准备因为远在东亚的中国而冒险和日本开战,而是采取了和欧洲一样的绥靖政策,希望把祸水引向苏联。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9日,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8月13日,日军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国民党政府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余万人抗击,初战获胜。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伤亡惨重。 1937年10月26日晚,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 1937年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守军被迫撤退。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上海陷落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从此,全国进入了全面抗战。 绝对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政策让中国蒙受了五千年来最大的耻辱。不知道蒋介石为什么会迷信“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不明白“攘外可以促安内”的道理。苏军在诺门坎打败了日军,使得日军在二战期间不敢再侵犯苏联。如果在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命令几十万东北军彻底消灭2万日军,那么以后的情况可能会有天壤之别。日军侵占东三省使得上百万日军盘踞在东北,随时可以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中日不接壤,如果九·一八事变中日军被消灭,那么日军要调集大量兵力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就要会非常困难。日军从朝鲜发动进攻和从东三省发动进攻是大不一样的。 张作霖被炸身亡,东北军为什么不以此为借口消灭日军呢?软弱。中国人很能忍,往往要到忍无可忍时才会出手。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忍是消极防御,不是积极防御。忍是防守反击,不是主动进攻。中国人缺少主动进攻的血性。 台湾问题,忍。南海问题,忍。中印边界问题,忍。本·拉登敢攻击美国。萨达姆敢侵略科威特,敢与联合国军对阵。中国为什么就一定要忍呢?中美在朝鲜打了一仗,美国也没把中国怎么样。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铁腕,是强硬派,是忍派。新中国领导人的硬度在变软。没有解决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和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新中国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三大问题所困扰,不知道困扰什么时候才能解除。现在,中国面临六大问题:腐败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攘外可以促安内”,因此必须摒弃“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观点。 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被六大问题所困扰,使中国在攘外和安内方面都信心不足,力量不足。中国本想强大到可以不战而胜时,轻松地化解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但是,被六大问题所困扰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够强大到不战而胜呢?不战而胜是行不通的,和平解决是不可能的,武力是唯一的选择。 为什么大国崛起总会引发战争?因为崛起的大国必须拿回她应有的利益,并争取更多的利益。在贫弱时失去的,在强大时都必须拿回来。这就是大国崛起总会引发战争的原因。中国在贫弱时失去了中俄边界大片领土、蒙古、台湾、香港、澳门、麦克马洪线地区和一些岛屿,那么中国强大时都必须拿回来。现在中国已经放弃了中俄边界大片领土和蒙古,拿回了香港和澳门,还有台湾、麦克马洪线地区和一些岛屿没有拿回来。要拿回失去的土地,不用武力真的很难。中国的崛起也会引发战争,这就是大国崛起的宿命。 如果崛起的大国还要争取更多的利益,那么大国很可能就要侵略其他国家。例如:日本和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太原战役:众不敌寡 忻口会战 忻口为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国民党集中6个集团军,共31个师、13个旅,约28万多人,由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组织了忻口会战。日军参加忻口会战的兵力共约3个师团,7万余人,并配有350多门大炮,150多辆战车和300架飞机。 1937年9月13日,忻口会战打响。 1937年10月1日,日军攻入阳明堡。10月2日,日军进攻崞县。随后几天,日军炮火发动猛烈轰击,中国守军阵地几乎完全被炸。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巷战肉搏。10月7日,中国守军各级军官亲自率军堵击敌人,日军有增无减,局势无法挽回。10月8日,王靖国军长不得不率余部突围,崞县陷落。 1937年10月1日,姜玉贞第一九六旅由代县向原平转移,被日军追上,一九六旅且战且退。一九六旅在原平坚守到10月8日时,5000人只剩下约300人。10月10日子夜,姜玉贞率余部突围,在城外被敌炮弹击中,以身殉国。10月11日,日军占领原平。 崞县、原平失陷后,忻口完全处在日军直接攻击之下。10月13日,南怀化阵地13次易手,中国守军终于将突入南怀化的日军包围歼灭。10月14日,第十师击溃日军一部,收复了旧练庄等地。但南怀化主阵陷落。10月16日凌晨2时,第九军军长郝梦龄指挥5个旅向日军占领的阵地发起反攻。中国军队连克几个山头。10月16日5时许,天色微明,郝梦龄在赶往第5旅前沿阵地指挥作战的途中,穿过日军的阵地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9岁。 10月19日,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一部夜袭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飞机20多架,使日军在忻口会战中丧失了空中优势。10月26日,娘子关失守,忻口中国守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况。11月2日,忻口守军不得已撤向太原,忻口失守。 太原会战 1937年11月3日,日军第五师团进攻太原。11月4日,北路日军突破石岭关。阎锡山率撤离太原。11月5日,日军包围太原。11月6日,日军开始围攻太原。11月8日,日军侵占太原,傅作义率第三十五军及其他守军突围向西山转移。参加太原会战的中国军队,于会战结束后,其第十五军、第十七军等部转进于晋东南高平、阳城等地;其第十四军、第十四军团等部转进于翼城、沁水一带。晋绥军各部转进于晋西山岳地带,与日军继续进行不间断的战斗,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并血腥屠城6个星期,造成了34万无辜平民和战俘被杀。 众不敌寡 忻口会战28万多国军挡不住7万日军。徐州会战60万国军挡不住24万日军。武汉会战100万国军挡不住25万日军。日军装备精良,但国军至少每人都有步枪可用。国军在战术指挥上存在重大不足,否则不会出现100万国军挡不住25万日军的情况。如果100万不够,为什么不调集200万军队呢?在战斗中,如果两军相持不下,日军的增援部队一到,情况就变了,为什么国军的增援总是不如日军及时呢? 在遭到进攻时,一味的迟滞防御是不够的。应该向进攻方的薄弱环节发动出其不意的反攻,至少可以打乱进攻方的布局。袭扰性反攻可以打乱进攻方的布局,决战性反攻可以迅速扭转战局。用“轮换作战,持续增援”的战术也可以挡住进攻方的进攻。如果进攻方进攻某地,那么防守方就向某地持续增援,把疲劳的部队轮换下来。把进攻方阻击在某地可以大大削弱其锐气。 二战后,德国和法国一笑泯恩仇。因为,希特勒迫害犹太人却没有屠城。在德国和法国之间没有永恒的伤痛,在历史上德法相互侵略互有胜负。拿破仑到过柏林,希特勒也到过巴黎。而且德国人对二战的罪行认识得非常清楚。中国和日本却不同,历史上总是日本侵略中国,而且在历次侵略中日本总要搞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历次屠杀的巅峰。南京大屠杀断绝了中日和解的可能。日本对罪行又总是不承认。因此,中日之间的伤痛是永恒的。然而,全人类又要统一。因此,只能解除日本的武装,分裂日本的国家。让分裂的日本分别加入亚洲区、欧洲区和美洲区。让日本人民融入全人类,而抹掉大和民族,特别是要抹掉大和民族狭隘和侵略的特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徐州会战:迂回包抄 1937年12月,日军第13师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日军第2集团军从山东青城、济阳间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调集8个师、3个旅和2个支队,约24万人,分别由畑俊六和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计划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然后沿陇海铁路西取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南夺武汉。 李宗仁调集64个师和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2月3日,日军先后攻占临淮关、蚌埠。2月10日,日军第13师主力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第51军与日军展开激战,伤亡甚重。2月12日,第51军向澥河、浍河方向撤退。张自忠率第59军驰援,进至固镇,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在淮河南岸,第48军固守炉桥地区,第7军协同第31军迂回攻击定远日军侧后,迫日军第13师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军乘势反攻。1938年3月初,中国军队收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中日双方隔河对峙。 1938年2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东路第5师从山东潍县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中国第40军节节抵抗,第59军奉命驰援。3月12日第59军协同第40军实施反击,激战5昼夜,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西路日军长濑支队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中国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3月14日,濑谷支队进攻滕县,中国第41军苦战至3月17日,第41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滕县失守。 1938年3月20日,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枣庄、韩庄后,不顾第5师和长濑支队在其两侧进攻受阻,孤军深入,向台儿庄突进,企图一举攻占徐州。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3月23日,濑谷支队由枣庄南下,向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进攻。3月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第2集团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第20军向台儿庄机动,拊敌侧背,与第2集团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第3集团军进至临城、枣庄以北,断敌后路。日军为解台儿庄正面之危,第5师坂本支队从临沂驰援,进至兰陵北面的秋湖地区,被第52军卷击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激战四天,歼灭日军濑谷支队大部、坂本支队一部共万余人。4月7日,日军残部于向峄城、枣庄撤退。 日军立即改变策略,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中国守军主力。4月18日,日军第10、第5师分别从山东峄城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对第2集团军、第20军团、第3军团和第59军实施牵制性进攻。4月底,日军被阻止在韩庄、邳县和郯城一线。 1938年5月5日,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在南面,第9、第13师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5月13日,第9、第13师向江苏萧县、砀山发动进攻。第3师由蚌埠进入大营集地区,向宿县进攻。在北面,第16师由山东济宁渡运河,5月14日,第16师向江苏丰县、砀山推进。第14师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陷山东菏泽、曹县后,直插河南兰封。第10师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114师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进攻。日军已形成对徐州的四面合围态势。 1938年5月16日,中国守军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1938年5月19日徐州陷落。6月6日,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占领开封。6月9日,蒋介石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 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西路日军之右翼被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但是,中国军队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使中国军队在徐州会战后期陷于被动。徐州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迂回包抄 日军擅长迂回包抄,中国军队被包围后总能突围。对付迂回包抄的办法就是提前突围。在敌人还没有完成包围时就突围,粉碎敌人包围的企图。敌人包围失败就可以向敌人发动进攻,击溃敌人。 袭扰式反攻比游击战更适合正规军。游击战一般以几十人为单位行动。袭扰式反攻则可以军、师为单位行动。在无力发动全面反攻之前,与其让正规军按兵不动,不如让他们进行一些袭扰式反攻。在相持阶段,袭扰式反攻将让敌人头痛。 防守方总是喜欢设定防线,固守阵地。防守方应该主动寻歼进攻方。不存在无懈可击的防守,也不存在无懈可击的进攻。寻歼进攻方并不是与锐气正盛的进攻方决战,而是寻歼进攻方最薄弱的环节。例如:军火库、粮仓、医院和战俘营等。进攻方在这些地方就成了防守方。进攻方兵力最弱的方向也是寻歼的对象。 积极防御是不够的,必须是进攻式防御。进攻式防御强调寻歼进攻方最薄弱的环节、袭扰式反攻和纵深袭扰。轰炸进攻方的首都和本土都是纵深袭扰。进攻式防御不是通过节节抵抗迟滞进攻方的进攻,而是通过寻歼和袭扰迫使进攻方停止进攻,并适时发动全面反攻,战胜进攻方。 进攻方的进攻不应该是单一攻击面的进攻,而应该是立体进攻。攻击面不应该是平滑的曲线或直线,而应该是锯齿状。陆空齐头并进是单一攻击面的进攻。空军攻击敌方首都和纵深,空军在陆军前方100公里实施轰炸,在陆军前方30公里实施空降是一种典型的立体进攻。空军的任务不是掩护陆军,而是带着陆军奔跑。进攻的速度不应该由陆军决定,而应该由空军决定。 在导弹战中,一次性摧毁是进攻方的首选。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最多的导弹去攻击防守方的各种军事目标,将防守方的作战能力一次性摧毁是进攻方的上策。同样,防守方一次性摧毁进攻方的作战能力也是防守方的上策。军舰和飞机的作用都是延伸导弹的射程。导弹基地、机场、航空母舰和导弹工厂是一次性摧毁的首要目标。如果敌方有导弹拦截系统,那么卫星和雷达等导弹拦截系统的眼睛就是一次性摧毁的首要目标。如果实力有限不能一次性摧毁,那么就一次性打断。一次性摧毁敌人所有的卫星和其他天基设施就把敌人的天基力量打断了。一次性摧毁敌人所有的陆基雷达就把敌人的陆基探测系统打断了。如果实力有限一次性点穴可能效果更好。一次性点穴就是一次性摧毁敌人整个武器系统中关键性的节点性目标。例如:主要的指挥中心、主要的机场和主要的雷达站等。假设外星人要摧毁人类的互联网,那么只需要摧毁13台根服务器和各国的互联网信息中心即可。13台根服务器被摧毁,全球互联网就变成多个孤立的国家级互联网。国家的互联网信息中心被摧毁,国家级互联网就变成了多个孤立的局部互联网。人类的互联网就支离破碎了。如果要摧毁敌人的原子弹制造能力,可以只摧毁核原料工厂,也可以只摧毁中子源生产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武汉会战:战略相持 日军攻陷徐州后,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日军计划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国民政府调集约130个师、200余架飞机、30余艘舰艇和布雷小轮,共100万余人,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保卫武汉。李宗仁负责江北防务,陈诚负责江南防务,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 长江南岸 1938年6月初,日军第6师从合肥南下。波田支队由芜湖溯江西进,向安庆进攻。6月12日,波田支队攻占安庆,继续沿江西进。6月13日,第6师攻占桐城后,转向西南方向进攻,于6月17日攻陷潜山。 1938年7月初,日军在江北占领太湖、望江以东,在江南占领江西湖口以东的长江沿岸地区。7月4日,日军调整作战部署。由烟俊六指挥第2、第11集团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第11集团军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日军投入9个师、1个旅、2个支队、2个野战团、3个飞行团、300余架飞机、120余艘舰艇,共约25万人。日军另外5个师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 1938年7月23日,波田支队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中国第70、第64军和第8军实施反击,但日军第106师团继续登岸。7月26日,九江失守。8月10日,波田支队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进攻。中国第3集团军和第32军团奋力抗击。但后来日军第9师团加入战斗。8月24日瑞昌失守。日军第9师团和波田支队继续沿长江西进,日军第27师团向箬溪方向进犯。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0月18日第27师团陷湖北辛潭铺,向金牛方向进犯。第31集团军和第32军团在瑞昌以西地区节节抵抗沿长江西进的日军。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和波田支队向武昌逼近。 1938年8月,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犯。中国军队第29军团、第4军和第8军依托庐山两侧及南浔铁路北段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受挫。8月20日,日军第101师团从湖口横渡鄱阳湖增援,突破第25军防线,攻占星子。日军第101师团和第106师团企图攻占德安,夺取南昌。中国军队第66、第74、第4、第29、第25军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马回岭地区与日军激战,双方成胶着状态。 1938年9月底,日军第123、第145、第147团和第149团孤军深入,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薛岳指挥第4、第66、第74军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日军第27师一部增援,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第32军击退。10月7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日军4个团大部被歼,史称万家岭大捷。 长江北岸 1938年7月24日,日军第6师从安徽潜山向太湖进攻,相继突破第31、第68军防线。至8月3日,第6师先后攻占太湖、宿松、黄梅等地,继续西进。中国第4兵团以主力在湖北广济、田家镇、浠水地区准备迎击日军,第11集团军和第68军固守黄梅西北一线,第21、第26、第29集团军由潜山、黄梅西北山区南下侧击日军,至7月28日先后收复太湖、宿松。第11集团军和第68军乘势反攻,未果,退至广济地区。第21、第29集团军自黄梅西北实施侧击,未能阻止日军。至9月17日,广济、武穴相继沦陷。随后,日军围攻田家镇要塞。第2军和第87军固守阵地,第26、第48、第86军在外围策应作战,攻击日军侧背,双方激战旬余。9月29日,中国军队阵地被日军优势火力摧毁,田家镇要塞失守。10月19日日军攻陷浠水。10月24日日军攻占黄陂,直逼汉口。 大别山北麓 中国第51军和第77军部署在安徽六安、霍山地区,第71军在富金山、固始地区,第2集团军在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地区,第59军在河南潢川地区,第17军团在信阳地区。 1938年8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从合肥分南北两路进攻。南路第13师团于8月29日突破第77军防线攻占霍山,向叶家集方向进犯。第71军和第2集团军在叶家集附近的富金山至商城一带顽强抵抗,日军第13师团受挫。随后,日军第16师团增援。9月16日,日军攻占商城。10月24日,日军逼近麻城。 北路日军第10师团于8月28日突破第51军防线攻占六安后,强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第10师团进占固始,继续西进。第59军在春河集、潢川一带组织抗击,鏖战旬余,9月19日潢川失守。9月21日日军第10师团突破第45军阵地,攻占罗山,继续西进,在信阳以东地区遭第17军团反击,被迫撤回罗山。随后,日军第3师增援,协同第10师团向信阳进攻。10月6日,日军一部迂回信阳以南,攻占平汉铁路上的柳林站。10月12日,日军第2集团军攻占信阳,然后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 在日军已达成对武汉包围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中国军队不得不于10月25日弃守武汉。日军26日占领武昌、汉口,27日占领汉阳。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日军伤亡10万余人。虽然日军攻占了武汉,但速战速决,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失败了,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和战术的区别 在战争史上,有许多战术成功战略失败,战术失败战略成功的战例。“市场花园”行动盟军向前推进了96公里,从战术上说成功了90%,但从战略上说100%地失败了。珊瑚海大海战中,美军在战术上处于下风,主力航母被击沉。但在战略上,日军的武力扩张首次被扼制了,日军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日德兰海战英国本土舰队损失较大,在战术上处于下风,但是德国公海舰队在战略上仍然处于下风。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几次会战中都败给日军,在战术上处于下风,然而日军却在战略上失败了。 战斗和战役的胜败直接等于战术的胜败,但并不直接等于战略的胜败。进攻方的锐气往往会给进攻方带来战争初期战术上的成功。防守方的节节败退往往会给防守方赢得战略上的成功。希特勒闪击法国,英法联军一溃千里,英法在战略上也是失败的。莫斯科战役中,莫斯科气温骤降,致使德军几乎所有武器都被冻得无法使用。天佑莫斯科,苏德的战略对比一夜之间被天气改变。这种德军的疏忽,上天的安排导致的战略胜败在战争史上并不多见。 或许有一天地震、海啸、台风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会改变一场战争的战略态势。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百战不殆。然而知天知地何其难也。现在,天气可以预测了。但是地震、海啸和天体撞击等却不能准确地预测。敌方和己方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和人员配置等都可以知道,但是敌国和己国的气象和地质状况却不能准确地知道。战争中充满了意外,如果大自然给出了意外,那么这种意外往往是致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美日暗战 绥靖政策 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英美等国的担忧与日俱增,但他们并不准备因为远在东亚的中国而冒险和日本开战,而是采取了和欧洲一样的绥靖政策,希望把祸水引向苏联。 试探底线 日本和德意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放弃夺取西方国家在远东的殖民地的企图。因此,日本想试探一下英美绥靖政策的底线。 1937年12月12日,日本飞机轮番俯冲轰炸停泊在南京附近江面上的美国炮艇“帕奈”号,最后“帕奈”号被击沉。日军明目张胆的挑衅,激起了美国人的震惊与愤怒,罗斯福向东京发出了抗议照会。然而,美国国内的公众舆论在最初的激动过后,立即恢复了惯有的冷漠。罗斯福认为,军国主义日本与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同属一丘之貉,不久就会犯下滔天罪行。因此,美国应该有所准备。 转变态度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血腥屠城6个星期,造成了34万无辜平民和战俘被杀。罗斯福依照惯性思维而做出的中国将要落入日本之手的预计。罗斯福意识到,日本的最终目标是要独霸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并直接危害到美国的利益。同时,纳粹德国作为一个军事强国的重新崛起,已经使欧洲危机四伏。因此,罗斯福对中国的抗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 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得到了西方盟国的支持。国民政府先向美国贷款,然后用贷款购买美国先进的武器和装备。20万中国人用铁锹和镐头修建完成了滇缅公路。美国人提供的军事物资源源不断的通过滇缅公路输送到中国。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1940年7月,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试图将自己变为一个不依赖于西方进口、在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而目标是立足中国大陆,进而在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挤走英、法、荷兰与美国的势力,建立新帝国。日本首先从软弱的法国维希政府手中获得了军事基地。 1941年7月,日本入侵并占领了整个法属印度支那。日本的行动影响到英美荷等国的利益。英美荷等国实施经济制裁,冻结了日本大部分的海外资产,让日本的进口猛然削减了90%。制裁没有让日本收敛,反而让日本认为不依赖于西方进口、在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才是日本的出路。 因此,日本抛出了“ABCD包围圈”理论(A美国,B英国,C中国,D荷兰),为进行下一步的战争寻求借口。日本认为美英中荷四国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对日本形成了包围,限制了日本的发展,因此,日本迫不得已发动战争,突破包围。 南下战略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在外蒙的诺门坎展开激战,关东军的两个整编师团约5万人全部被歼,日军最精锐的,也是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几乎全军覆没。这让日本在进入20世纪后,第一次尝到了战争失败的滋味。 1941年,日本认为不依赖于西方进口、在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才是日本的出路。因此,仅对中国发动战争是不够的,日本决定继续扩大战争。但是,在向何处进攻的问题上,军国主义分子分成了两派。以关东军为代表的北进派,主张立足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趁着苏联国内实行肃反,军队力量被削弱的时候,入侵西伯利亚。但是,1939年诺门罕战役的失败使日军失去了北进的信心。南下派的观点逐渐占据了上风。 日本本来想能够同美国达成妥协,但美国坚持日本必须从中国全面撤军的立场成为了双方无法逾越的障碍。 1941年10月,日本头号军国主义分子东条英机上台。东条英机认为日本必须成为一个原材料能自给的国家。因此,东条英机答应美国可以从印度支那和中国的部分地区撤军,但美国必须取消对日贸易禁运,而且要帮助日本获得石油、煤炭和橡胶资源丰富的荷属东印度。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东条英机认为战争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山本五十六 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兵力是海军,要想彻底打败美军,日本势必要在海上与美国进行决战。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对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产生了兴趣。 山本五十六曾数次赴美,对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都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因此,山本五十六最初竭力反对与美国开战,成为日本海军中坚定的反战派人士,甚至几乎遭到激进少壮派的暗算。山本五十六绝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只不过是反对与强大的英美开战。 当日本大本营确立与英美开战的方针后,山本五十六便一改初衷,竭尽全力策划对美国的作战方案。山本五十六提出:以突袭手段力求在开战初期就一举全歼美国在远东的唯一海上力量——太平洋舰队,以确立起日本的军事优势,在随后的战役中日军不断对美国实施主动进攻,使它无法积蓄起足够与日本对抗的力量,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山本五十六是著名的赌徒,曾被赌场以赌技高超为由拒接接待。山本五十六好赌的性格是他制定偷袭珍珠港计划的重要因素。 借刀杀人 英法对希特勒采用绥靖政策是想把祸水引向苏联。美英对日本采用绥靖政策也是想把祸水引向苏联。英法美想借德国和日本之手杀苏联。英法美借刀杀人的如意算盘换来的是法国灭亡和偷袭珍珠港。德国最终还是对苏联下手了,但英法美却不得不帮助苏联抵抗德军。日本始终没有对苏联下手,而是侵占了英法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现在美国又在搞借刀杀人。美国纵容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发展壮大。美国让日本重新武装起来,其真实意图是希望中国和日本再打一仗,达到削弱中国和继续控制日本的目的。美国又开始武装印度了,中国和印度再打一仗,是美国非常乐于看到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借刀杀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借来的刀总是先害己后杀人。日本重新武装起来后,其第一目标是成为政治大国摆脱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奴才形象,而不是去替美国人送死,和中国打代理人战争。印度武装起来后,其第一目标是称霸南亚,建立地区霸权,而不是进攻中国。日本要政治独立与美国继续控制日本相矛盾。印度要建立地区霸权与美国称霸全球相矛盾。所以借刀杀人这一招真的不好掌握。“刀”必须锋利和强大才能杀人,锋利和强大“刀”岂能甘愿受人利用?希特勒强大了先灭了法国,再打苏联。日本强大了先偷袭珍珠港,再打东南亚。绥靖政策从来都达不到借刀杀人的目的。 诺门罕战役的失败使日军失去了北进的信心。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避免了一场全面战争的爆发。在小问题上不能忍,在小问题上强硬就能避免大问题的发生。在小问题上隐忍不发,对方只会认为是软弱可欺,对方只可能得寸进尺,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中印边界问题本来已经解决,解放军已经把印军赶了出去,但是解放军又撤走了,印度又侵占了中国领土,而且还建立了定居点。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软了一下,迫使中国不得不再隐忍几十年。最终还是得用武力解决问题,除非印度良心发现。南海问题上中国一忍再忍,结果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南海问题的复杂性甚至超过了台湾问题。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时本来害怕中国与其断绝外交关系,结果中国又忍了。美国有恃无恐地进行对台军售。中国人很能忍,中国政府也很能忍,忍的结果总是最坏的结果。朝鲜弱小而强硬,最后成了核国家迫使美国重新看待朝鲜。韩国弱小而强硬,大肆抢夺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对此只是不屑一顾。 忍是中国五千年来最大的错误,忍是中华民族最致命的民族缺点。中庸、随和、一团和气和井水不犯河水等来自于忍。很少有人揭发贪污腐败,因为贪污腐败一般不会直接损害到某个人的直接利益。即时有损害,中国人都是能忍就忍,忍无可忍时才去揭发贪污腐败。因此,中国历朝历代都摆脱不了贪污腐败的阴影。因为忍,所以中国人没有多少正义感、责任感和同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了都可以忍,别人的利益受损时凭什么要冒着自己利益受损的风险挺身而出呢?一个人自己被打了都可以忍,当他看到歹徒在打另一个人时,他怎么可能挺身而出去制止歹徒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山本计划:偷袭珍珠港的钥匙 1940年11月,英军地中海舰队“光辉”号航母,使用箭鱼式鱼雷攻击机对意大利塔兰托军港实施了成功的攻击。这是第一次海军航空兵对敌军军港实施的大规模空袭,它引起了山本五十六浓厚的兴趣。山本五十六认为,如果日本航母能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接近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塔兰托的一幕将会重演。 1941年,山本五十六和他的参谋们共同制定了“Z”计划:在袭击发起前十余天,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突击编队从日本出发,在进攻发起前的清晨到达距珍珠港约200海里的海域,出动舰载机突击珍珠港内的美军舰艇和岸基航空基地,以突袭手段消灭美军太平洋舰队。 1941年12月,日军列出了一连串的攻击目标:珍珠港、菲律宾、中途岛、关岛和香港。这些目标是日军精心挑选的,攻取它们将保证日本确立自己的战略优势地位,最终成为太平洋的霸主。 山本计划过于冒险,因此遭到多方反对。日军大本营和山本的部下都纷纷提出异议。日本军部指出了山本偷袭计划的一系列问题。从日本出发到珍珠港大概两周左右的时间,非常容易被发现。在单冠湾集结进行训练也很难保密。珍珠港的水深只有12米到14米,当时的舰载机发射的航空鱼雷无法在如此浅的水域作战。虽然偷袭计划问题多难度大,但是山本五十六坚持自己的主张,并用辞职相威胁。最后,“Z”计划被直接提交日本天皇,在日本天皇的支持下,山本计划被采纳了。 日本海军全力以赴,让计划严谨周密、滴水不漏。山本五十六采用瞒天过海之计,让军队的集结和训练完全不被美国怀疑。在战斗细节上,日军一丝不苟。日军成功地改进了鱼雷,使它们能够在珍珠港水域作战。200多个日本间谍潜入珍珠港,从各个方面搜集珍珠港的天气、水文、地形和美军基地飞机、舰艇的部署等情况。 日军密电被破译 “七七事变”后,在日本留学的池步洲回到中国,希望能为国效力。1939年,池步洲在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技术研究室开始做破译日军密电的工作。很快,池步洲就发现了日军加密的几种方法。通过对日密电的破译,池步洲发现,日军大本营对珍珠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发现日军在密电中要求各使馆要销毁各种类型的密电码或文件,仅留下通用的国际电码;要求日侨把存在美国银行的钱提出来,存到中立国去。日军还提出了各种要求。这一天,日军密电中第一次出现“东风雨”这条隐语,且被反复播送。 池步洲从以前破译的一系列日军密电中发现,日军习惯用方向表示国家,天气表示两国关系。东风紧就是与美国关系紧张,北方晴就是与苏联关系平稳。池步洲推断,东风雨的意思就是日美之间即将发生战争。池步洲还发现日军与驻珍珠港的日本间谍的来往的电报中,命令日本间谍汇报美军在珍珠港的作息时间,特别是节假日。池步洲判断日军的攻击很可能会选择美军传统的放假时间——星期日。 最近的一个星期日就是1941年12月8日。军情十万火急,池步洲立即把这个情报向上级汇报,蒋介石很快通知了驻渝美方。1941年12月3日当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得到了这个情报。池步洲在情报中说,日军将在1941年12月8日偷袭美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 去伪存真 交战双方彼此都破译或截获了对方的密电和绝密情报。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情报都发挥了作用。1941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向苏联通报了德军将于6月22日进攻苏联的消息。但是,斯大林并没有足够重视中共中央提供的情报,甚至根本不打算立即采取防范行动。1941年12月3日罗斯福得到了日军将在1941年12月8日偷袭美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的情报,但是美军也没有采取防范行动。中国曾经提醒金日成,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将朝鲜军队拦腰截断。但是,金日成并没有采取防范行动。美军果然在仁川登陆将朝鲜军队拦腰截断,金日成统一朝鲜的计划功败垂成。以至于随后中国抗美援朝,最后朝鲜被分裂为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 战争中的情报很多,重大情报被忽视的情况也屡有发生。重大情报被忽视将导致战略被动甚至战争失败。但是,误信所谓的重大情报也将导致战略被动甚至战争失败。例如:西西里登陆和诺曼底登陆,希特勒都误信所谓的重大情报,导致盟军的战略欺骗获得成功,德军两次登陆战前都把重兵移到了别处。有多种迹象和情报相互印证的情报可信度高,但有可能是敌人的战略欺骗。只有一两条孤立的情报可信度低,但又有可能是真的。 英国和中国都通知了斯大林德军进攻苏联的消息。但是,斯大林认为在英国被打败之前德国是不会进攻苏联的。当主观判断和两条孤立的情报矛盾时,斯大林相信了主观判断。德军本来判断出盟军将在西西里和诺曼底登陆,但是在大量的盟军战略欺骗的迹象和情报的干扰下,德军相信了相互印证的情报。去伪存真的最佳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敌人,你将如何行动。但把自己模拟成敌人是困难的。所以需要一些“仇视”自己的人甚至卖国贼来担当“模拟敌人”。如果有个美国军官也是个赌徒,那么他肯定能理解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豪赌。可惜罗斯福及其高级将领都不是赌徒,他们难以理解山本五十六的豪赌,因此中国的情报难以引起他们的重视。 防守方总是被动的,防守方需要揣测进攻方进攻何处、如何进攻和何时进攻,以调整防守抵抗进攻。而进攻方可以随时决定进攻何处、如何进攻和何时进攻。揣测总比决定困难。在战争中,不要当揣测者,要当决定者。因此,防守也必须是进攻性防御。要让进攻方去揣测防守方会在何时何处进行袭扰式反攻,如何进行寻歼,是否持续增援等。 战争真的很奇妙,因为战争是生与死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偷袭珍珠港 美国早就预料到日军将会发动战争,但他们认为菲律宾是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菲律宾防御总指挥,美国飞机也被派遣到菲律宾。英国加强了在香港的防御部队。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英联邦部队被派往了马来西亚。两艘大型英国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被派往新加坡。这就是盟军为日军将要发动的战争所做的准备。 1941年11月26日,南云忠一率领由6艘主力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8艘油船,27艘大型潜艇和5艘袖珍潜艇组成的日本第一航空母舰编队从千岛群岛的单冠湾出发,穿过气候恶劣的北太平洋直取珍珠港。整个航程大约3000海里,舰队在整个航程中都采取无线电静默。 1941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接到一份来自中国的情报,中国密码破译人员池步洲在情报中说,日军将于12月8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但这一情报没有引起罗斯福的高度重视。 1941年12月7日上午7点半,美国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接到一份破译好的日军电报。马歇尔看完内容后立即给珍珠港基地发了警报:在华盛顿时间今天下午1点,日本将提出最后通牒,他们还下令销毁密码机,在这个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必须做出相应的警戒。不幸的是,这份手写的电文,还没有到达珍珠港,日军的飞机就已经到达了珍珠港的上空。日本的外交官们在得知日军即将发动进攻的情况下,依然在继重复所谓日本不会和美国开战的谎言。 1941年12月8日星期日早晨6点15分,日军355架飞机从6艘航母上起飞,奔袭珍珠港。珍珠港有一套自己的雷达系统,基地周围有5个雷达预警站,用来侦测敌人舰艇和飞机。一名雷达兵士注意到雷达屏幕上越来越接近的敌机,但他的上司却误以为这是美国本土派来的B17机群,日军因此得以不受任何阻拦的飞向珍珠港。 7点50分,日军飞机出现在夏威夷上的空。日军轰炸机首先攻击了岛上的4个飞机场,所有美军飞机都被摧毁在地面上,没有一架美国飞机来得及起飞迎敌。美军战舰一字排开,完全成了日军飞机的固定靶。 一小时之后,第二批日军飞机抵达珍珠港并发起了进攻。上午10点,一切进攻都结束了。美军阵亡2000多人,18艘舰船被击沉或重创,其中包括6艘战列舰,350架飞机被炸毁。日军只损失了29架飞机和5艘袖珍型潜艇。 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飞机轰炸了威克岛、关岛和菲律宾的美军军事基地,日军的驱逐舰还炮轰了中途岛。 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9日,罗斯福向参众两院请求立刻对日本宣战。经过了15个月的痛苦犹豫之后,美国还是被拉进了战争。罗斯福发表宣战演说之后,美国人立刻忘记了战前对参战与否的争论,所有人都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24小时临战状态 在飞机诞生的104年中,飞机被摧毁在地面的战例有几十个之多。因为地面上的飞机与蚂蚁没有区别。当战争一触即发时应该进入24小时临战状态。24小时临战状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总有飞机在空中。480架飞机轮流升空24小时执勤,每小时都有10架在空中,每架飞机两天才飞1个小时,负担并不重。 飞机被摧毁在地面也反应出机场的设计存在普遍的问题。机场普遍存在跑道决定论。跑道被摧毁飞机就无法起飞。如果设计地下跑道,那么地下跑道的出口被摧毁飞机也无法起飞。垂直起降飞机在地面和机库中也是容易被摧毁的。垂直起降飞机的机库可以多而散,例如在100平方公里内部署10架垂直起降飞机。这样突袭这些多而散的单机机场非常困难。多而散的单机机场或小机场不容易被突袭,但是维护和调配不方便。立体机场可能更加实用。 把一座大山改造成立体机场比较容易。 上图是一座大山中有三个停机坪,每个停机坪有多条主跑道,每条主跑道有多条支跑道。支跑道让一条主跑道有多个出口。三个停机坪相互联通。 弹射机场可能更容易修建。飞机在航空母舰上弹射起飞。因此,机场可以增设弹射跑道。在机场遭遇突然袭击时,飞机可以从弹射跑道上紧急起飞。可以考虑把陆地上的机场修成航空母舰大小。一块400米X100米的平地就可以修建一个航母式机场。在大机场周围修建卫星机场,卫星机场就是航母式机场。每个机库直接配备一条弹射跑道。每条主跑道配备多条弹射跑道。陆地上的弹射跑道可以与航母上的弹射跑道不同。陆地上的弹射跑道可以稍长,也可以稍短。可以把机库修成弹射机库,飞机直接从弹射机库弹射起飞。 上图是一个简单的弹射机库。最实用的是在弹射跑道上建机库。 在机场设计上可以动更多的脑筋,避免飞机被摧毁在地面的情况重演。机场就是一个导弹基地,因为飞机都携带有导弹。因此,机场比导弹基地重要。防空导弹基地、大型雷达站和机场应该互成犄角之势,相互配合。100枚防空导弹、100部大型雷达、100架飞机构成的立体攻防系统是很难被突袭的。但是这种立体攻防系统只能对付轰炸机的突袭,不能对付导弹的突袭。100枚导弹袭来机场也会被摧毁。战斗机在距目标1000公里外发射远程导弹,远程导弹长途奔袭机场。防空导弹打不到战斗机也拦不住远程导弹。但远程导弹飞越1000公里的距离需要17分钟到30分钟。因此,地面上的飞机有时间起飞。所以战斗机和导弹舰等还是应该争取离目标近一点,以达成突袭的目的。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最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新加坡战役:英国最沉痛的浩劫 1941年12月8日,在海军对珍珠港发动突袭的同时,日本陆军发动了对东南亚的进攻。12月8日,日军开始进攻香港。日军很快将英国、加拿大和印度的防卫部队赶出了连在中国大陆上的新界,盟军退到了四面环水的香港岛上。1941年圣诞节那天,香港驻军被迫投降。 日军的最终战略目标是盛产石油的印度尼西亚。日军近卫师团在战前就侵占了印度支那南部,东南亚战役打响后近卫师团从陆上进入泰国,占领曼谷后沿马来半岛南下。山下奉文率领的第五和第十八师团由马来舰队负责掩护分批从海上登陆。山下奉文的部队从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东北沿岸两路进攻马来西亚。英国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被派出截击日本的登陆部队,但它们被日军发现了。 1941年12月10日,日军飞机将“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击沉。日军获得了马来西亚的制空权,并对新加坡进行了狂轰滥炸。 穿插迂回战术 山下奉文的部队继续向南推进,沿着马来半岛一路南下。一旦遭遇抵抗,日军就钻入丛林,从侧翼包抄英军的阵地。英军不擅长丛林作战,并且没有在丛林设防。日军从丛林迂回到英军阵地后方让英军的指挥体系和军心士气全部瓦解了。英军的撤退很快变成了逃跑,越来越多的英军装备落在日军手中。日本空军在英国的机场,装上英国的燃料往英国的阵地上投英国的炸弹。日军骑着自行车,紧紧追赶撤退的英军,他们3人一排,有说有笑,好像是去看足球比赛,数以百计的车轮汇成嘈杂一片,溃退的英国人惊恐万分,以为是坦克在追赶他们。 英国历史上最沉痛的浩劫 1941年1月31日,英军退过了分割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柔佛海峡。英军撤退后炸毁了柔佛海峡上的桥梁。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岛。 1942年2月8日,日军穿越了柔佛海峡,并在新加坡实施了登陆。 1942年2月15日,日军攻克新加坡,改名为昭南特别市。至少有13万英国军队成了战俘,这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投降。丘吉尔在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屈辱。丘吉尔说这是英国历史上最沉痛的浩劫。 山下奉文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千里跃进马来半岛。因此,山下奉文获得“马来虎”的绰号。 印度尼西亚沦陷 1941年12月中旬,日军在北婆罗洲沙捞越和西里波斯岛实施了登陆作战,然后推进到了婆罗洲和苏门答腊。 1942年2月中旬,日军占领爪哇,荷兰被迫承认失败。因为,此前印度尼西亚是荷属东印度群岛。日军终于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资源——石油。 小国的军队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陷落。这些小国的军队在日军面前几乎没有战斗力可言。小国国土面积小没有纵深可言,军队数量少,武器装备也不够精良,遭到大国大举入侵时难逃灭亡的命运。例如:每次日本侵略中国总是先灭亡朝鲜。朝鲜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想来就来,想去就去的地方。因此,小国的军队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在丛林政治中,小国可以找大国当靠山。例如:韩国找美国当靠山。小国也可以结成军事同盟共御强敌。但是,大国是靠不住的,必要时大国会义无反顾地出卖小国。大国的引诱、威胁和挑拨离间很容易瓦解小国间的军事同盟。因此,小国必须做多方面准备。靠山要找,小国军事同盟要搞,本国军队也要建设。 伊拉克没有靠山,也没有军事同盟,单独面对美国必然力不从心。伊朗也没有靠山,也没有军事同盟,因此伊朗也非常危险。没有美国,阿富汗赶不走苏联。没有中国,越南赶不走美国。小国完全靠自己,即使有了核武器也势单力薄。朝鲜是核国家,但如果美国要下手,朝鲜的核武器不会有使用的机会。小国军队建设要立足于“适当抵抗,游击取胜”。小国的正规军要能够与其他小国的正规军对抗,要能够适当抵抗大国的入侵。但是,小国的军队必须擅长特种作战,特别是游击战。在大国占领小国全境后,小国的正规军必须化整为零,以专业游击队的形式在全国进行抵抗和袭扰,用时间和意志赶走大国的军队。铁托是这方面的典范。小国的正规军决不能与大国侵略军决战,只能适当抵抗后化整为零,以游击战取胜。 新的侵略模式是“攻而不占”。用海空力量打击小国军队,迫使小国投降或发生政变,然后承认一个亲己的小国新政权。新侵略不占领土地,而是摧毁旧政权,建立亲己的新政权。占领土地的旧侵略演变为了控制政权的新侵略。土地之争已经演变为政权之争。卫国战争被降低为政权保卫战。除非是一个深得民心的政权,否则政权保卫战上升不到卫国战争的高度。政权不等于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可以轮换,而人民不能轮换。军队是为国家而战还是为政权而战?在游击战还未展开之时,新政权就成立了。游击战是为国家而战还是为政权而战?如果大国军队自动撤走或根本就没有进入过小国领土,新政权又实施一些赢得民心的政策,建立了新的军队,那么旧军队游击战还能继续吗? 对抗旧侵略可以采用“适当抵抗,游击取胜”的策略。但是,小国政权如何对抗新侵略呢?不能指望在战后推翻有大国支持的新政权,因为这非常困难。同时,旧政权在战争中会被瓦解和分裂。同仇敌忾,煽动国内爱国情绪把政权保卫战升级为卫国战争。但是,大国只搞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大国能够连续不断地打击小国,小国却伤不到大国一根汗毛。同仇敌忾是持续不了多久的,基础设施被破坏,人民生活困难,情况一天天恶化,小国仍然伤不到大国一根汗毛。因此,小国政权的出路是“敌后破坏,全球还击”。小国军队无法与大国军队接上火,这时只能靠和平时期就隐藏在大国本土的敌后特工队进行还击。当大国对小国发动新侵略时,敌后特工队就在大国本土搞破坏和袭击。小国军队化整为零,派往全球各地,袭击全球各地的大国使馆和公民。小国军队也可以潜入大国本土,在大国本土搞破坏战。如果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那么就用小国军队去对付大国平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菲律宾战役:美国最大的失败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10小时后,日军偷袭了美国远东空军的菲律宾克拉克机场。277架飞机还未升空,便被日军摧毁了,其中包括刚刚从美国本土运来的35架B-24空中堡垒新型轰炸机。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在菲律宾北部的林家沿湾登陆,并迅速发动了攻击。麦克阿瑟命令两个菲律宾师在海滩上迎击日军。然而,菲律宾军队一触即溃。由于克拉克机场被袭,美军丧失空军力量,本间雅晴率领两个精锐师团第十六和第四十八师团在日军飞机的掩护下攻击美菲联军。美菲联军丢盔弃甲,被迫沿着3号海岸公路向首都马尼拉撤退。然而,另一支7000人的日军在马尼拉南面的拉蒙湾登陆后,开始逼近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麦克阿瑟终于发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他决定退守到西面的巴丹半岛。但是,美菲士兵在向南方逃跑的过程中,丢掉了他们急需的大部分军需给养。没有鲜肉和水果,每天只有一半的粮食供给,各种药品严重不足,热带气候让美菲士兵倍受煎熬。疟疾、坏血病和痢疾等疾病在全军蔓延,几乎没有人没有生病。 麦克阿瑟已经犯了几次严重的错误,因此他的部下讽刺他老躲在防线后头。士兵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防空洞里的道格”。但在美国国内,麦克阿瑟却被当作英雄而受到称赞。因为与英军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撤退、逃跑和投降相比,麦克阿瑟在菲律宾还是有所抵抗。 1942年3月12日,麦克阿瑟奉罗斯福的命令乘坐鱼雷艇离开了菲律宾。疲惫不堪的美菲联军非常清楚,他们的司令官逃跑了。菲律宾美菲联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温莱特,爱德华·金少将被任命为巴丹前线守军司令。爱德华·金将军指挥美菲守军在巴丹半岛南面,击退了日军几次登陆行动。 1942年4月初,日军在东南亚其他战场接连胜利,日军两个师团增援到了菲律宾。 1942年4月3日,日军向巴丹的美菲守军发动总攻。此时,美菲守军每天只能吃进不到1000卡热量的食物,身体就是不动也不足以维持生命,部队中有80%的人患了疟疾,75%的人得了痢疾,35%的人得了脚气,美菲守军已经彻底崩溃。美菲守军面对日军无休止的梯次进攻,爱德华·金少将决定不做无谓的牺牲。 1942年4月9日清晨,巴丹半岛上的12000美军和63000菲军向日军投降。这是美军建军以来最不幸的日子,也是美国200多年里遭遇的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 温莱特仍然在克莱吉多岛继续战斗。本间雅晴动用100门大炮,包围了小小的克莱吉多岛。日军对岛上美军进行了3个星期的毁灭性炮击。 1942年5月4日,美军承受了16000发炮弹。 1942年5月5日上午10点,温莱特中将向华盛顿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诉全国,我的部队和我本人已经完成所有人类能够做的一切,我们捍卫了美利坚合众国和他的军队的优秀传统,我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对我顽强的军队的无限自豪去见日军指挥官了,再见了总统先生。”至此,菲律宾彻底沦陷。 低估对手 麦克阿瑟大大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命令两个菲律宾师在海滩上迎击日军。这是菲律宾战役中的第一个错误,也是致命的错误。中国和印度之间可能还有一战,因此中国不能低估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印度军队经过几十年穷兵黩武的建设,又得到欧美的支持,其战斗力今非昔比,不可低估。在美国和印度空军的联合对抗演习中,美国空军低估了印度空军,结果输了。强者低估弱者就会败给弱者。弱者低估强者就会面临灭顶之灾。高估对手则会丧失机会。 法国战役中,德军高估了英法联军。古德里安两次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无论是希特勒还是德军最高统帅部都没有料到法军竟败得如此之快,他们一直担心法军将对脆弱的左翼发起强大的反攻,所以希特勒坚持让古德里安等待步兵赶上,以便形成侧翼掩护。当英法联军被逼到敦刻尔克时,希特勒担心,英法联军将发动反攻,将他的部队截断,使他前功尽弃。希特勒被自己的成功吓住了,他觉得不应再冒险,还是应该见好就收。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无限期地停止前进。德军高估了英法联军,最终导致了英法联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福之祸所伏,祸之福所依。战争中,正确与错误交织,胜败在一线之间。 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发动的突袭总是容易得手。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350架飞机被摧毁在地面,菲律宾克拉克机场277架飞机也被摧毁在地面。因此,在第一时间结束战争是速战速决的首选。一次性摧毁强调在第一时间摧毁敌人的全部战斗力。一次性打断强调在第一时间打断敌人的战斗力链条。一次性点穴强调在第一时间摧毁敌人的主要战斗力节点让敌人变得软弱无力。一次性赢得战争就是在第一时间结束战争。 军事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化敌为友”,第二境界是“不战而胜”,第三境界是“敌则全歼,己则全存”。要在第一时间结束战争仅仅是摧毁敌人的战斗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摧毁敌人的战斗力再生能力和继续战斗的意志。把“敌则全歼,己则全存”、“零伤亡”、“速战速决”和“第一时间结束战争”的概念合在一起就是“第一时间赢得战争”。因此,军事指挥艺术的第三境界应该修正,不是“敌则全歼,己则全存”,而是“第一时间赢得战争”或“第一时间赢得全胜”。要实现第一时间赢得战争必须有超强的军事实力、严密的作战方案和准确无误的执行能力。超强的军事实力要求己方至少拥有将敌方的战斗力、战斗力再生能力和战斗意志摧毁两次的军事实力。这里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获得这种能力。战争是矛盾激化的产物,而不是屠杀的理由。滥杀无辜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特性。如果要滥杀无辜,那还谈什么军事指挥艺术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什么艺术可言呢?人类是要统一的,人类内部的战争不应该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杀伤不是敌人,而是全人类。 如果敌人拥有100万军队、1万架飞机、1000艘军舰和1万辆坦克,分散在100个机场、20个军港和1000个陆军基地中,另有100个导弹基地、100个大型雷达站、10个飞机厂、20个导弹厂和20个坦克厂。那么一次性摧毁只需要2万枚导弹或炸弹将100个机场、20个军港、100个导弹基地、100个大型雷达站和1000个陆军基地摧毁即可。一次性打断只需要5000枚导弹或炸弹将100个机场和100个大型雷达站摧毁即可。一次性点穴只需要2000枚到1万枚导弹或炸弹将20个机场、20个导弹基地、20个大型雷达站和5个军港摧毁即可。第一时间赢得战争则需要10万枚导弹或炸弹,其中5万枚导弹或炸弹将100个机场、20个军港、100个导弹基地、100个大型雷达站、10个飞机厂、20个导弹厂、20个坦克厂、1000个陆军基地、所有军事研究所和军民两用设施摧毁。另外,5万枚导弹或炸弹备用,防止漏网之鱼和遏制第三方介入。 为了保证在第一时间赢得战争,必须为每个目标制定量身摧毁计划。无数个量身摧毁计划构成严密的作战方案。量身摧毁计划的目的是动用最少的力量冒最小的风险实现最彻底的摧毁。军队必须能够准确无误的执行这些量身摧毁计划。在第一时间量身摧毁敌方的战斗力、战斗力再生能力和战斗意志就能赢得战争,实现“敌则全歼,己则全存”、“零伤亡”、“速战速决”和“第一时间结束战争”。 要么化敌为友,要么不战而胜,如果要打,就在第一时间摧毁敌人赢得战争。现在导弹可以在30分钟内打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为第一时间赢得战争或者说30分钟结束战争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样可以把“一次性”理念用于战斗和战役。在战斗和战役中也可以搞一次性摧毁、一次性打断、一次性点穴和第一时间赢得全胜。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珊瑚海战役:打破神话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缅甸、菲律宾等东南亚诸国,纷纷陷落。 1942年3月22日,日军飞机空袭了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澳大利亚北部的牲畜被迫搬家。罗斯福认为当务之急是重新鼓舞士气,他决定派遣轰炸机轰炸东京。 轰炸东京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东京以东800公里的美国航母“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轰炸了日本首都东京和其他城市。慌乱的日军无线电系统,送给美军解码员一大笔情报。约瑟夫·罗彻弗特上校领导的作战情报系统立刻成功破译了代号为GN25的日本海军密码电报的大部分内容。美军得知日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巴布亚的莫尔兹比港。日军将从腊包尔出发,准备实施登陆。美军用在珍珠港事件中幸免于难的航母“列克星顿”号和“约克城”号组成了特混舰队,准备在珊瑚海截击入侵的日军舰队。日军大本营正在对下一步的作战方向进行激烈的争吵,空袭东京让山本五十六的观点占了上风。山本五十六认为应该继续寻歼美国海军。这为中途岛决战埋下了伏笔。 杜立特空袭东京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就像英军空袭柏林让希特勒命令戈林改变战术轰炸伦敦,拯救了英国空军一样。 珊瑚海大海战 1942年5月7日拂晓,日军的战机首先发起攻击,摧毁了美军油船“尼奥肖”号。美军立刻确定了日军航母和护航舰只的方位,并且发动了空袭,击沉了日军轻型航母“祥凤”号。但日军没有确定美国航母的位置,于是决定把登陆行动推迟两天。 1942年5月8日清晨,美日两只舰队的侦察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美军首先发动了空袭,重创了“翔鹤”号航母。但美军的“列克星顿”号航母被击沉,约克城”号受伤,美军被迫撤退。而日军误以为美军的两艘航母都被击沉,于是决定推迟对莫尔兹比港的攻击,日军航母返航去进行维修。 日军偷袭珍珠港让美军失去了所有的战列舰,因此美军被迫使用航母作为海军主力。但是,珊瑚海大海战开创了世界海战史上的新纪元。珊瑚海大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航母舰队交战,双方用飞机相互攻击,开创了超视距海战的先河。从此,航母成为海军的主力,美军几乎每战必用航母。 珊瑚海大海战中,美军在战术上处于下风,主力航母被击沉。但在战略上,日军的武力扩张首次被扼制了,进攻莫尔兹比港的部队不得不中途返航,日军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更重要的是,珊瑚海大海战直接影响到了中途岛决战的胜负。珊瑚海大海战中日军最先进的两艘航母受伤未能参加中途岛决战,让胜利的天平倾向了美军。 轰炸首都 轰炸敌人的首都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空袭柏林和空袭东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虽然空袭并没有造成多少人员伤亡。轰炸首都的意义不在于造成了多大的破坏,而是在于扰乱了敌人的思考。特别是防守方去轰炸进攻方的首都。 摧毁或袭扰象征性目标比摧毁或袭扰实用性目标更加事半功倍,特别是那些集象征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目标。例如:“俾斯麦”号和“胡德”号战列舰。“俾斯麦”号是德国海军最引以为骄傲的战列舰。“胡德”号被英国海军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德国的骄傲击碎了英国的心,英国又围歼了德国的骄傲。如果实力有限,就集中力量摧毁敌人的集象征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目标。如果中国海军只有一艘航空母舰,那么敌人一定会集中力量摧毁这个集象征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目标。因此,中国海军至少要有2艘航空母舰,5艘比较合适,最好有10艘。 海上移动飞机场是必须的,航空母舰是一种海上移动飞机场。但航空平台舰更加经济实用。把大型货轮改装成能让飞机起降的航空平台舰是非常经济实用的。可以考虑一种海上航空加油舰。航空加油舰不负责运载飞机,只有供飞机起降的跑道,飞机降落加油后立即起飞。航空加油舰的作用与航空母舰差不多,但是更加经济实用。飞机可以从本土起飞,飞行4000公里后在航空加油舰上加油再飞2000公里去攻击6000公里外的目标。航空加油舰可以运载空中加油机,让空中加油机为附近的战斗机加油。这样战斗机就不需要降落。航空母舰的作用就是把飞机运到战场附近,让飞机投入战斗。航空母舰是战场附近飞机场,而航空加油舰只是战场附近的加油站。航空加油舰是不能代替航空母舰的,但是可以作为航空母舰的补充。对于没有航空母舰的军队,航空加油舰可以当成临时航空母舰来用。航空加油舰特别适合远程奔袭。为了达成远程奔袭的突然性,可以考虑加油潜艇。加油潜艇的潜伏性比航空加油舰好。加油潜艇可以先航行到预定区域,战斗机到来后,加油潜艇发射无人加油机或加油导弹为战斗机加油。 潜艇型导弹的突袭效果可能是最好的。潜艇型导弹像潜艇一样潜航到目标附近,然后飞出海面以巡航导弹的方式攻击目标。无人潜艇可以发射导弹后向鱼雷一样去攻击舰艇。无人战斗机可以在发射导弹后向巡航导弹一样去攻击目标。可以开发一种巡航母弹,巡航母弹像飞机一样可以挂载导弹,巡航母弹先发射挂载导弹,再去攻击目标。这与多弹头导弹是不一样的。 核动力飞机是不需要加油的。核动力潜艇和核动力航母都是螺旋桨推进器。螺旋桨飞机是可以使用核动力的。大型运输机和大型轰炸机就可以使用核动力。可以考虑混合动力的战斗机。战斗机巡航时使用核动力螺旋桨推进器,战斗时使用喷气式发动机。混合动力的核导弹也是可以考虑的。螺旋桨推进装置是难以突破音速的,而战斗机又要求超音速。因此,核动力超音速发动机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飞碟利用电磁振荡、压电陶瓷和激光技术飞行。核动力飞碟是一种理想的军用航空器。美国和前苏联都研制过飞碟,飞碟技术已经发展了三代。外星人从来就没有来过地球,我们看到的那些飞碟不过是军方秘密制造的而已。核动力航天飞船也是星际探险的主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中途岛战役:日本决定性的失败 中途岛是位于夏威夷以西1136海里的一个航空站。进攻中途岛可以引诱美军剩余的航母被迫与日军提前进行海上决战,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美军对于日本本土的威胁。中途岛可以为日军进攻夏威夷提供一块跳板。山本五十六计划像偷袭珍珠港一样,偷袭中途岛。 1942年3月5日,美国情报部门从破译的日军电报得知,日军将进攻一个代号为AF的岛屿。美军罗彻弗特中校判定,日军的目标将是中途岛。美国太平洋海军司令尼米兹迅速集结了美军在太平洋上所有的舰队前往迎敌。 1942年6月4日,日军首先向中途岛发动了空袭。日军空袭的目的是消灭中途岛上的美国空军。第一波进攻并没有摧毁所有美军飞机,因此南云忠一下令向中途岛发动第二波进攻。此时,一架日本侦察机发现一艘美军航母正在向日军舰队靠近。究竟是先攻击航母,还是继续攻击中途岛呢?南云忠一犹豫不决,最后他终于决定暂时停止进攻中途岛,舰队全体转向,向刚刚发现的美军航母发动攻击。在战争中出现了意外,南云忠一的应变能力不足以应付这个意外。因此,日军的命运改变了。 此时,日军航母上的轰炸机正预备对中途岛发起第二轮攻击,但从中途岛返航的第一攻击波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正在舰队上空盘旋等待降落,它们需要重新加油和装弹。南云忠一如果让第二批轰炸机向刚刚发现的美军航母发起攻击,它们将没有战斗机护航。因此,南云忠一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决定:让甲板上已经待命的第二波轰炸机,重新返回下甲板待命。让第一波轰炸机和战斗机在甲板上降落并重新加油,然后再向美军航母发动全面进攻。 日军97式舰载攻击机既可以装载航空炸弹又可以装载鱼雷。97式舰载攻击机这种多用途的优点在中途岛海战的特定环境下却导致了日军指挥官的历史性的错误。97式舰载攻击机到底是装载航空炸弹还是装载鱼雷?南云忠一犹豫不决。南云忠一反复更改命令,一会儿命令装炸弹,一会命令装鱼雷,一会又命令拆下鱼雷再装炸弹。这样日军根本没有时间将替换下来的炸弹送回弹库。日军航母的甲板上到处都是炸弹、鱼雷和加油管,这时一点火星都可能引起连环爆炸,导致日军航母的沉没。 1942年6月4日9时17分,所有日军飞机都降落了,日本航母转向东北,以30节的最高时速扑向斯普罗恩斯率领的美军航母舰队。此时日本航母甲板上一片狼藉,地勤人员疯狂地为他们的飞机加油和替换鱼雷。替换下来的炸弹到处都是,还有满地的油气管线。更要命的是,日本军舰没有雷达,日军不知道美军的第一批鱼雷攻击机离他们只有3分钟的航程了。 从“大黄蜂”号起飞的美军鱼雷攻击机向日军的旗舰“赤城”号发动了第一波次的攻击。但是,他们遭到了日军战斗机和防空炮火的攻击,美军第一波次的鱼雷攻击机全部被击落,仅有1名飞行员生还。几分钟后,从“企业”号和“约克城”号起飞的鱼雷攻击机发动了第二波次的攻击。但是,他们没有击中一艘日军舰艇,只有6架飞机安全返航,其他飞行员英勇牺牲。美军的鱼雷攻击机被击败了,南云忠一的舰艇完好无损,他决定对美军航母实施反击。 但是,南云忠一的命令还没有发出,隐蔽在云层中的美军俯冲轰炸机发动第三波次攻击。 1942年6月4日10点20分,美军俯冲轰炸机的一颗炸弹在“加贺”号航母飞行甲板后部爆炸。此时甲板上的飞机已经重新装弹,正准备起飞,美军的炸弹如同点燃了一堆鞭炮。随后美军的几颗炸弹炸到了机库,汽油桶和炸弹一起爆炸。几分钟后,“加贺”号如同火山喷发,熊熊烈火吞噬了“加贺”号,舰长和大多数指挥人员被大火烧死了。 “加贺”号着火的同时,一队美军俯冲轰炸机扑向了“赤城”号。此时,“赤城”号上的战斗机正准备升空。第一颗炸弹在机库里爆炸,随即第二颗炸弹在甲板上的飞机之间爆炸,飞机上的油箱被点燃,接着引爆了炸弹,许多日本的王牌飞行员被活活烧死在座舱里。几分钟后,南云忠一被迫逃离了“赤城”号。 1942年6月4日10点25分,3颗美军炸弹在“苍龙”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上爆炸。两颗炸弹直接命中“苍龙”号,另一颗炸弹在机库爆炸,熊熊大火很快就烧毁了“苍龙”号。 5分钟之内,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母舰队被美军轰炸机摧毁了。日军还剩下最后一艘航母“飞龙”号。日军飞机从“飞龙”号上起飞,向美军的“约克城”号航母发动了进攻。“约克城”号被3枚炸弹炸中,舰上的两个锅炉被击毁,紧接着又被2发鱼雷击中,导致动力系统瘫痪。 1942年6月5日下午,战斗又重新打响,美军战机击沉了“飞龙”号。山本五十六集结日军散落在太平洋各地的战舰,希望依靠战列舰的巨炮,能够在夜色中报一箭之仇。但是美军指挥官斯普罗恩斯却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下令美军舰队返航。被重创的“约克城”号被日军潜艇击沉,但山本五十六怕天亮时遭到美军的空中打击,只好让日军战舰在夜色的掩护下返航。 中途岛海战让日本海军蒙受了350年来第一次决定性的失败。 指挥官的错误 中途岛海战的惨败可以说是南云忠一一个人的错误导致的。第二波轰炸机立即起飞,在空中盘旋等待战斗机护航。第一波战斗机返回降落并重新加油装弹,装上航空炸弹就起飞。第一波战斗机起飞后,第一波轰炸机再降落加油装弹,然后起飞迎敌。此时,第一波战斗机和第二波轰炸机已经与美军交火了。南云忠一只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就能避免5分钟之内损失3艘航母的惨败。中途岛偷袭被发现,但是日军4艘航母与美军对阵得到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并不困难。中途岛偷袭被发现,偷袭会失败,但并不意味着就是4艘航母被击沉的惨败。 为什么有第一波攻击有战斗机和轰炸机,第二波攻击就只有轰炸机了?如果在甲板上待命不是第二波轰炸机,而是第二波战斗机和轰炸机,那么中途岛海战会怎样呢?日军在安排进攻波次的结构上出现了问题。日军认为经过第一波攻击,第二波攻击时轰炸机已经不需要战斗机护航了。第二波攻击全是轰炸机,可以增加轰炸力度。中途岛海战已经过去,但是中途岛海战的教训是值得每个指挥官警醒的。 美军前两波攻击的鱼雷攻击机几乎全军覆没都没有伤到日军,第三波攻击的俯冲轰炸机大获全胜。如果第三波攻击稍有迟疑,战况也将改变。如果第三波攻击再猛烈些,5分钟之内日军将损失4艘航母而不是3艘。以十击一的饱和式、过饱和式攻击和连续攻击是屡试不爽的。 日本军舰没有雷达。这个技术性落后也为中途岛惨败奠定了基础。大获全胜和惨败都是困难的,必须同时满足很多条件才能大获全胜或惨败。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都不能大获全胜或惨败。在没有雷达和偷袭被发现的条件已经注定的情况下,指挥官的临战指挥就是避免惨败的唯一希望。然而指挥官一错再错,最后收获了惨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军事、政治和商业上都是这样。 战斗力再生能力很重要。如果日本在4艘航母被击沉后2个月内可以再造4艘航母,那么中途岛的惨败是可以承受的。如果军事实力没有强大到超过所有可能参战的敌国的军事实力的总和,那么就不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一时的胜利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在战争这个问题上,的确要“先胜而后求战”,这样虽然战争准备时间长,而且显得保守,没有冒险精神。但是,“先战而后求胜”的冒险对于战争双方都是赌博。在商业上不必这样保守,因为亏本不是死亡。如果希特勒在德国研制成功原子弹之后再闪击波兰,那么二战就会大不一样。如果希特勒对原子弹足够重视,那么德国完全有可能在1940年研制出原子弹。原子弹可以确保希特勒“先胜而后求战”。二战已经过去,希特勒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先胜而后求战才是上策。当然,防守方是没有选择的,无论如何防守方必须应对进攻方的进攻。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进攻方可以选择“先胜而后求战”还是“先战而后求胜”,防守方只能在反攻时进行选择,在防御或相持时都只能被动接受进攻方的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瓜岛争夺战:美国海军陆战队一战成名 中途岛战败后,日军仍决定继续实施对南太平洋诸岛的进攻。日军计划先占领新几内亚,再向东南逐步推进,威胁盟军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澳大利亚,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 1942年5月,英军在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岛登陆。马达加斯加岛由维西法国政府驻守,英军为了防止日军将其变为潜艇基地向马达加斯加岛发动了进攻。 1942年7月,日军决心攻占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日军打算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北岸登陆,然后沿着科克达小道,穿越欧文斯坦利山脉,向内陆发起进攻。 1942年8月,日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北岸登陆,日军和澳大利亚军队鏖战一个月后,澳大利亚军队被迫沿着科克达小道向后撤退。随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援军在莫雷兹比港登陆,日军被挡了回去。 1942年11月,驻守马达加斯加岛的维希法国政府彻底投降。 1943年1月,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被彻底消灭。 瓜岛战役 1942年8月7日上午6点15分,美军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开始炮击瓜岛。6点45分,美军开始登陆。岛上的2200名日军立刻撤往岛内纵深地区,随后11000名美军士兵登上了瓜岛。 1942年8月8日,美军占领了日军在瓜岛上尚未修建好的亨德森飞机场。日军派出精锐的仙台师团,在瓜岛北岸登陆,趁着夜色穿过岛上的丛林,逼近美军。美军控制了整个瓜岛白天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日军则利用夜晚不断地发起夜袭,试图攻击和夺占亨德森机场。 1942年8月26日,日军为夺回机场发动了自杀性的进攻。日军的攻势收获的只是尸体。日军伤亡不断增加,物资开始匮乏,绝望的日本陆军开始向山本五十六求援。日军用登陆艇、驱逐舰和潜艇趁着夜色输送人员和物资。日军把这一计划称为“东京快车”,日军希望能用新增的日军在人数和意志上压倒美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与日军的几个精锐师团顽强对峙5个月,第一师一战成名,“海上魔鬼”的称号沿用至今。 1942年12月底,美军3个师的援兵赶到,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1943年2月,“东京快车”将岛上最后的残余日军撤出了瓜岛。 瓜岛战役中日军舰艇和飞机的损失十分惨重,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略防御力量对战争的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两栖登陆作战 二战中,两栖登陆作战被广泛地使用。在海空力量的掩护下,陆军登陆作战。海空力量可以打击、摧毁和封锁目标,无法占领和控制目标。不能占领就不能利用。因此,两栖登陆和空降作战在所难免。陆军占领和控制目标的能力是海空力量所无法代替的。虽然这些陆军被称为空降师或海军陆战队。能够不使用地面力量就占领和控制目标吗? 严格地说是不行的。可以先用海空力量将敌人的地面力量全部摧毁,这样己方的地面力量可以在没有抵抗没有伤亡的情况下占领和控制目标。但是占领和控制地面目标始终需要地面力量进驻地面目标来完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陆地就不那么自由了。陆地上的技术优势可以被数量优势和地形条件等所抵消。海空的技术优势是不会被数量优势抵消的。常规的两栖登陆作战需要在登陆滩头附近获得制海权和制空权才能成功。因此,两栖登陆作战对海空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海空优势如何实施两栖登陆作战呢?两栖偷袭作战。 用潜艇和小船乘着夜色进行两栖偷袭作战。潜艇将士兵送到目标附近,然后释放小船,小船载着士兵偷偷上岸。海上空降作战也是可以考虑的。大型运输机将水陆两用坦克和登陆艇投放到目标附近,然后水陆两用坦克和登陆艇实施登陆。小规模的突袭性的登陆战可以采用海上空降作战,不出动水面舰艇只出动空中力量。因为空降的坦克比空降的伞兵生存能力要强得多。可以研制专门用于空降的坦克,用于各种空降作战。海上空降作战不只用于登陆,还可用于海上截击和伏击。 舰队庞大而又缓慢,要去截击或伏击另一支舰队容易被发现,而且行动迟缓。用大型运输机空降一支小舰队去截击或伏击另一支舰队效果可能更好。例如:把无人袖珍舰艇空降到距敌人舰队200公里的地方,袖珍舰艇上的反舰导弹就可以发挥作用了。用大量的无人袖珍潜艇和智能鱼雷去截击航母编队效果会很好。智能鱼雷空投到海中后在海面下1000米深处潜航,航行200公里接近目标时自动发动进攻。智能鱼雷也可以守株待兔,当目标进入智能鱼雷的攻击半径后再发动进攻。智能鱼雷的攻击半径为50公里比较合适。袖珍潜艇可以发射潜射导弹。潜射导弹的射程为100公里比较合适。 地面效应的威力是无穷的。地面效应舰艇、地面效应坦克和地面效应潜艇将让海战和陆战发生巨大变化。地面效应舰艇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0公里,甚至更快。地面效应舰艇和坦克都是海陆空三栖的。地面效应潜艇则是海陆空潜四栖。地面效应潜艇可以在5000米深处潜航,又可以冲出海面。当地面效应打破了海陆空界限之后,战争可以说就是纯粹的空战。速度每小时600公里以上的物体在地表、海面、超低空、低空、中空和高空穿梭,发射速度每小时1200公里以上的导弹和炮弹互相攻击,用激光和粒子束互相照射。这种每小时600公里以上的高速海陆空无界限战争与每小时不到100公里的海战、每小时不到200公里的陆战和每小时600公里以上的空战时代的速差明显界限分明的海陆空战争大不相同。火药宣告热兵器时代的来临,飞机宣告空战的诞生,坦克宣告装甲战的来临,航空母舰宣告海陆空时代的来临,地面效应舰艇和坦克则宣告海陆空时代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太平洋潜艇战:日军潜艇的覆灭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组建了一支十分完备的潜艇部队。日本潜艇部队装备中程潜艇、远洋潜艇、大型运输潜艇、人操鱼雷和微型潜艇。日本有65艘航程超过3万公里的远洋潜艇,盟军一艘也没有。二战期间,排水量超过3000吨以上的潜艇,全世界共有56艘,而日本就占了52艘。美国在太平洋战区只拥有44艘大型潜艇,能够出海作战的不到30艘。美军潜艇装备的鱼雷性能差,在数量上也处于劣势。日本至少有60艘主力潜艇。日本的潜艇技术在当时有很多可以称道之处。 美军潜艇与德国潜艇一样主要用于袭击商船。而日军潜艇主要用于攻击水面舰艇和运送物资。日军将潜艇非常严格地组成编队,潜艇指挥官没有多少授权和行动的自由,限制了潜艇灵活机动地发挥作用。在为被隔离的岛屿守军运送补给时,日军损失了很多潜艇。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中,日军一次派出了20艘潜艇为岛上守军运送补给,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被美军的战舰所击毁。日本的大型潜艇在大西洋上也遭到美军猎潜队的毁灭性打击。 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军潜艇共击沉日军1113艘50吨以上的商船,总吨位超过532万吨。日军损失了近70%的潜艇,只击沉了77万吨盟军货物。由于日军和美军对潜艇用途和用法的认识不同,强大而又先进的日军潜艇部队发挥的作用远不如美军潜艇。 日本战争工业的原料完全依赖进口,美国海军决定集中潜艇进攻日本的商船,尽管美军的鱼雷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出现无法发射的毛病,但还是击沉了大量日本商船。 1943年,美军潜艇进行了1000余次袭击,发射了4000枚鱼雷,击沉了300艘日本商船,共计180万吨货物。 1944年,美军潜艇的数量大幅增长。美军潜艇从太平洋上的前沿基地出发进行作战,击沉了600艘日本舰船,使得日本的进口减少了40%,几乎切断了日本的石油供应。为了获得持续的燃油补给,日本的主要舰队只能以盛产石油的东南亚作为基地,而不是本土。 1944年6月,一艘伊52级潜艇正在开往被德国占领的法国。伊52级潜艇排水量3644吨,航速11节,可以运载300吨的货物在不补充燃料的情况下行驶33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运输潜艇。日本只建造了一艘伊52级潜艇。这艘伊52级潜艇载有锡、钼、钨等贵重金属200多吨,还载有重达2吨的金条。它将把这些重要战略物资运送给德国。这艘伊52级潜艇上还可能载有日本研制原子弹的秘密资料。美国第10舰队的指挥部得到了这艘伊52级潜艇正在开往法国的情报。 1944年6月15日,伊52级潜艇与德军U530潜艇用无线电联络安排会合时,被盟军的高频测向站探测出准确方位。当天,由1艘航空母舰和5艘护航驱逐舰所组成的“猎潜”小组接到命令,开往北纬21度,西经40度的位置截击这艘日本伊52级潜艇。 1944年6月23日,伊52级潜艇与德军U530潜艇会合。德军潜艇提供给日军一套可以截收盟军雷达讯号的警报系统和1名负责带伊52级潜艇进入波尔多港的领航员。 1944年6月23日23点,美军猎潜组向伊52展开了攻击。美军鱼雷攻击机投下大量的深水炸弹和鱼雷,伊52被击中,沉入了大西洋。德军潜艇侥幸逃脱。在此之后,又有18艘日本的运输潜艇被盟军击沉。 1944年,由于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美国开始大规模削减潜艇的制造项目。 1945年春天,日本的战时生产减少了一半,燃油的短缺使日本的运输系统瘫痪了。 黄金乞丐 日军潜艇技术先进,数量多,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现在,潜艇主要用于攻击水面舰艇。一战和二战时潜艇主要用于攻击商船,日军却把潜艇用于攻击水面舰艇。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日军用潜艇运送物资。日军用潜艇之短,弃潜艇之长,用牛刀杀鸡,致使其强大而又先进的潜艇部队默默无闻。 英法对坦克使用不当是其战争初期迅速溃败的原因之一。有了武器不会用的情况在战争史上多次出现。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中国用火药制造鞭炮,英国用火药制造火枪和火炮。中国用鞭炮庆祝节日驱邪避鬼,英国用火枪和火炮建立日不落帝国。有脑不会用和有钱不会用的人也很多。世界总是不缺乏黄金乞丐。 现在和未来,还有那些军队将成为黄金乞丐?不重视武器用法和战术研究的军队都将成为黄金乞丐。当然,不重视武器装备研究的军队是名符其实的乞丐。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暗杀山本五十六:“海军之花”凋谢了 1943年瓜岛战役之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一个打败日本的战略计划。美国计划切断日本的军事和经济资源的主动脉——海上补给线。很快日本的商船就损失殆尽,国内经济捉襟见肘。山本五十六提出了“伊号作战”计划,历时10天的“伊号作战”中,日军共击沉盟国运输船两艘,驱逐舰、护卫舰和油船各一艘,击落、击毁飞机31架,日军损失飞机59架,其中99式舰载机战损率高达60%。这样的消耗使日军难以承受,但美军对日本的资源封锁让他不得不铤而走险。 1943年4月11日,美国海军情报处破译的日军电报显示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将在4月18日乘专机出巡。早在几天前,中国密码破译专家池步洲就把一份同样内容的情报通知了美军。 1943年4月14日,美军太平洋海军司令部最高长官尼米兹上将获知了山本五十六出巡的消息。尼米兹迅速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请示干掉山本五十六。罗斯福有些犹豫,因为西方世界有一条不成文的惯例,战争中不得暗杀敌国首脑和统帅。海军部长金上将立即指出,山本五十六要去的地方是前线,战场上一名大将和一名普通的士兵一样,都是被射击的目标。山本五十六是毫无信用、发动偷袭珍珠港的元凶,早已失去了国际法的保护。即使山本五十六活到战争结束,也要作为战犯接受军事审判。在征求了随军主教的意见之后,罗斯福决定干掉山本五十六,并为这次行动取了一个最恰当的名字“复仇行动”,以报珍珠港的一箭之仇。 1943年4月18日上午9时34分,从瓜达卡纳尔岛起飞美军P38机群到达预定伏击的地点。9点45分,山本五十六以他一贯的守时作风,准点来赴这次死亡之约。3分钟后,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击落。 山本五十六的死对日本海军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让日本海军的“伊号作战”计划陷于混乱,让驻守太平洋诸岛的日本陆军更加孤立无援,“海军之花”凋谢了。“复仇行动”是军事历史上一次完美的远途奔袭。 1943年5月28日,阿流申群岛的日军全军覆没。阿流申群岛的战斗中,20000人的美军第七步兵师进攻2500名日军,结果美军549人阵亡,3500人受伤。 1943年5月29日下午17点,日军大本营对外宣布,阿流申群岛日军“全部玉碎”。 陆军和海军之间的权利之争 1942年中期,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就美国如何向日本展开下一步的战略进攻的问题产生了分歧。在美军中引发了一场陆军和海军以谁为太平洋作战的主导力量的争论。麦克阿瑟认为应该利用美军南太平洋前一阶段的战果,夺占腊包尔,取道新几内亚或菲律宾向日本本土进攻,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但以尼米兹为首的太平洋海军舰队表示反对。 太平洋战场历来是美国海军的舞台。作为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尼米兹应该享有更多决策的权利。麦克阿瑟领导的美国陆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参与作战,麦克阿瑟在澳大利亚设立了自己的司令部,指挥南线的对日作战。麦克阿瑟与尼米兹之间的争论,实质上就是美国陆军和海军之间的权利之争。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相持不下,罗斯福只好采取折中方案。麦克阿瑟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以澳大利亚为基地,率领以美国陆军为主力的部队,在南太平洋群岛由南向北目标直指菲律宾。尼米兹担任中太平洋战区司令,以夏威夷为基地,率领以太平洋舰队为主力的部队,在中太平洋的海域作战,实施自东向西的攻打日军的内防御圈。两支部队在太平洋上构造一个T字形的攻势。陆、海军相互配合,各自拥有相互独立的指挥权。 擒贼擒王 如果要在第一时间赢得战争,那么在第一时间进行斩首行动是可以的。在第一时间用导弹和间谍对敌国领导人和将军进行斩首将确保敌人的战争意志被摧毁。但是从道义上讲,斩首行动是不光彩的。例如:以色列对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进行了斩首。战争结果应该让双方都心服口服。在战争伊始或战争中,暗杀敌国首脑和统帅是心虚的表现。一般没有能力打赢敌人时才会想到暗杀敌国首脑和统帅。例如:燕太子丹派人暗杀秦王赢政。战争双方竞相暗杀对方的首脑和统帅,会把军人之间的战争变成杀手之间的杀人竞赛。因此,这里反对暗杀敌国首脑和统帅。在战斗和战役中可以用导弹或特种部队突袭敌人的前线指挥部,但这与在战争伊始或战争中,暗杀敌国首脑和统帅是不同的。 军队绝对不能成为争权夺利的地方。在战争中折中方案是一种忌讳。战争需要的是最佳方案而不是折中方案。因此,在军队建制上就应该避免折中方案的出现。海陆空分家的军队建制必须破除。应该实施战斗单元统一待命的统一建制。战斗单元的最高级别是军。一个指挥部可以由1名司令和3名参谋组成。或者陆海空军司令和将军轮换。每一个将军可能只擅长一个军种的指挥,但是都必须对全军种或多军种统一作战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一个只在陆军呆过的将军要指挥一场陆海空天立体战争是比较困难的。 在军事基地建设上,空军基地和陆军基地可以合为一处。空军官兵和陆军官兵混合居住,经常进行无缝作战训练。同样,海军基地、空军基地、陆军基地、导弹基地和航天基地都可以合为一处。在海边可以修建军事城市,军事城市有军港、机场、导弹基地和航天中心。军事城市容易遭到突袭、集中打击或核打击,因此军事城市可以作为训练城市。军队并不常驻军事城市。如果几十万各兵种军队常驻在1个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那么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有一半的军事力量被集中在了一点上。这样很容易遭受毁灭性打击。 修建军事城市让各兵种经常进行无缝作战训练才能让各兵种形成合力,使战斗力达到最大值。军队的战斗力=空军的战斗力X海军的战斗力X陆军的战斗力X导弹部队的战斗力X天军的战斗力。军队的战斗力等于各兵种的战斗力之积是最佳情况。只有各兵种无缝作战才能让战斗力等于各兵种的战斗力之积。事实上,现在各国的军队的战斗力仍然小于各兵种的战斗力之和。因为,协同、联合和一体化等都是加法,而且加得不到位。 最好没有兵种之分,只有职能之分。例如:一个连有5个人会开飞机、20个人会开坦克、8个人会开舰艇、30个人是狙击手、20个人是炮手、6个人雷达兵,还有人会其他技能。最好是复合型士兵,既会开飞机又会开坦克,还是狙击手。把军队建成大学,每个士兵都主修一门技术,辅修十几门专业课。各种仪器和设备的操作界面和用词用语要尽量统一,方便士兵逐一旁通和举一反三。 士兵必须是会思考的士兵。上午理论学习,下午实战训练,晚上讨论总结和娱乐。例如:上午学习雷达的使用,下午实际操作雷达或雷达模拟器。上午学习战斗机的驾驶,下午用战斗机模拟器进行训练。三年时间,一个士兵擅长一种职能,熟悉十几种职能是完全能实现的。军队必须把士兵训练成会思考的复合型士兵。军队不是训练营,而应该是战争大学。士兵复员时应该交一篇毕业论文,论文不合格在复员时的待遇降低。士兵可以拟定对某个军事目标的量身摧毁计划。士兵可以提出新的战术和武器使用的窍门等。士兵可以发明新武器、提出新概念,甚至研究数学、物理和文学等。这些都可以是士兵毕业论文的内容。同样,军官复员时也必须交一篇毕业论文。会思考的复合型士兵会让军种的区别消失,实现真正的无缝作战,形成最强大的战斗力。 把军队建成大学,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国民素质。军队大学为士兵复员后创业、找工作,以及战争时期再次入伍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在中国,可以向高中毕业参军,服役四年,军事技能过硬,擅长一种职能,熟悉十几种职能,论文答辩合格的士兵颁发军事大学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这样对兵源质量的提高、战斗力的提高和士兵复员都大有裨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蛙跳夺岛:麦克阿瑟的创新 1942年12月,为了尽量减少美军登岛作战中的伤亡,麦克阿瑟提出了“蛙跳战术”。 所谓“蛙跳战术”就是变“逐岛争夺”为“隔岛争夺”。美军逐一争夺岛屿,日军则誓死抵抗,美军伤亡极大。因此,美军故意绕过一些岛屿,夺取其后的岛屿,被绕过的岛屿上的日军没有后勤补给不战自乱。 腊包尔是日军在南太平洋最重要的军事基地,驻有12个师团,近千架飞机。美军如果直接攻打腊包尔势必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麦克阿瑟采用“蛙跳战术”进攻与腊包尔相邻的布干维尔岛。布干维尔岛上有6个日军机场,夺取布干维尔岛后可以从空中和海上封锁驻守腊包尔的日军。 1943年11月1日,美军在布干维尔岛实施两栖登陆作战。美军与6万日军交战。 1943年12月9日,美军开始轰炸腊包尔。美军对腊包尔围而不攻,继续进行蛙跳。美军的下一个目标是菲律宾群岛。 1944年3月底,布干维尔岛上的日军被迫放弃沿海阵地,退往丛林深处。 日军准确估计到美军将会袭击马里亚纳群岛,日军计划在美军航空母舰没有接近海岸之前就把这些航母摧毁。但美军的雷达系统探明了日军作战的意图,美军战机纷纷起飞在空中拦截敌机。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上空,日军损失了219架飞机,美军只损失了29架。经此一战,日军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损失殆尽。 1944年7月6日,美军占领塞班岛,26000名日军全部战死,偷袭珍珠港的指挥官南云忠一战败自杀。 由于战事失利,东条英机被迫辞职。小矶国昭接替了东条英机。 1944年10月,B29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轰炸日本本土。 1944年11月中旬,尼米兹认为要进攻日本本土必须先打下硫黄岛和冲绳。美军的海军和空军开始对硫黄岛进行轰炸。 1944年11月16日至18日的3天时间里,硫黄岛几乎完全被美军火力轰击的硝烟所湮没,日军只得龟缩到坑道里无法活动。美军在登陆前共消耗炮弹、炸弹24000余吨,硫黄岛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吨,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地下工事损失轻微。 1944年11月20日,美军3个师在硫黄岛的南海岸登陆。日军一改战争初期的死拼战术,而是躲到坑道里进行顽抗。3天内美军阵亡1204人,负伤4108人。 1944年11月24日,111架B29轰炸机空袭了东京郊区的飞机引擎制造厂。从此之后美军对日本的空袭就一直不断。 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登陆,然后向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进军。 1945年3月,美军经过激战,解放马尼拉。 1945年3月14日,美军攻克硫黄岛。硫黄岛战役中,美国海军陆战队英勇顽强的作战得到举世赞扬。硫黄岛之战不但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荣誉,更成为了美军浴血奋战的旗帜。 军事未来化 未来军事发展有5个特点:导弹化、地效化、无缝化、光速化和航天化。导弹化是指陆海空天战斗的主力都是有动力的制导武器。非制导武器和没有动力的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份额会持续降低,直到为0。地效化是指陆军和海军的运载工具坦克、军车和舰艇等都将利用地面效应。虽然除螺旋桨、喷气式和地面效应之外的推进方式会层出不穷,但是在地表和海面上地面效应仍将是最好的推进方式之一。无缝化是指各兵种经历了联合作战、协同作战和一体化作战之后将进入无缝作战时代。光速化是指摧毁能力的光速化和运载工具的光速化。激光和粒子束将实现摧毁能力的光速化。光速飞船将实现运载工具的光速化。航天化是指武器使用空间和效能空间从地球发展到太空。另外,如超视距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等则涵盖在了以上5个特点中。超视距化是导弹化和光速化的必然结果。无人化和智能化是导弹化和光速化必然要求。信息化则已经在联合作战、协同作战和一体化作战中实现了。 蛙跳战术的成功的关键是被跳过的岛屿的后勤补给困难或中断。战胜敌人方法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的方法;二是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的方法;三是诱使敌人出错的方法;四是迫使敌人撤退方法;五是迫使敌人投降的方法。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或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不一定能让敌人撤退或投降。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的方法不应该归为同一类。围歼敌人,既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被围困的敌人在突围失败和救援无望的情况下往往会避免无畏的伤亡被迫投降。进攻方锐不可挡,防守方适当抵抗后就会被迫撤退。两颗原子弹直接造成20多万人死亡,日军仍有350万军队和1亿后备队可以作战。日军的有生力量和后勤补给还可以继续顽抗1年左右,但是原子弹的震慑迫使日本立即投降。如果不用原子弹,日本会像德国一样,东京被占领后才会投降。这里原子弹是迫使日本投降的直接因素。北约对南联盟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造成其基础设施被毁,人民生活困难,南联盟被迫投降。萨达姆的有生力量丧失殆尽或被打散了,萨达姆被迫逃亡。黄河花园口决堤迫使日军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这既不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也不是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这里把人员、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都归为有生力量。 离间计是一种典型的诱使敌人出错的方法。战略欺骗和袭扰首都都是诱使敌人出错的方法。敌人出错了就有机会战胜敌人。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莱特湾大海战:日本海军的覆灭 1944年7月31日,罗斯福飞往夏威夷,亲自听取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意见。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之间的争论让罗斯福不得不亲自做出决断。麦克阿瑟关于攻取菲律宾的政治意义的阐述深深打动了罗斯福。美军下一步的进攻目标就是把日军赶出菲律宾群岛。 在正式登陆之前,美军航母先对中国台湾实施攻击,以分散日军的注意力。美军航母对菲律宾的主要岛屿——吕宋岛实施了攻击,以侦查日军在菲律宾的火力分配。美军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蛙跳地点——莱特岛。莱特湾的驻岛日军的力量相对薄弱,其宽阔的沙滩是一个理想的登陆点。美军计划由金凯德指挥第七舰队,协同陆军第六集团军实施登陆,让哈尔西指挥第38特混舰队为整个登陆行动实施掩护任务,寻机歼灭日本海军主力。 对于美军即将进攻菲律宾,日军心知肚明。但日本海军的航母和舰载机已经在历次的交手中损失殆尽。丰田富武决定丢车保帅。 1944年10月17日,美军在莱特湾外围的一个岛屿登陆。与此同时,日军所有的舰船开始迅速集结。 1944年10月18日,第七舰队对岸攻击大队的重型舰炮在莱特岛构筑了密集的弹幕。与此同时,日军大本营命令海、陆、空三军一起出动,倾注全力做最后一搏。 1944年10月19日,美军的炮击持续了一整天。 1944年20日早晨,美军炮击达到高潮,在相距26公里的海面上,数百艘登陆艇涌向海滩。日军完全被美军的火力所压制,下午美军占领了滩头阵地。 海军方面,哈尔西舰队在完成了对台湾的攻击后,开始迅速向莱特湾靠拢。日军小泽舰队的航母驶离日本内海紧随其后,企图引诱哈尔西舰队离开战场。 1944年10月22日,栗田舰队驶离文莱,直扑莱特湾,企图歼灭在莱特岛登陆的美军。但栗田舰队的行踪被两艘美军潜艇发现,美军潜艇发射鱼雷击沉了两艘重型巡洋舰,其中包括栗田的旗舰。与此同时,吕宋岛上的日本驻军袭击了哈尔西舰队,把“普林斯顿”号航空母舰击沉。哈尔西并没有为这一失利所动。哈尔西舰队紧随日本战舰,并调遣战机袭击日舰。随后,栗田舰队向10海里以外的哈尔西舰队发动了进攻。日军飞机从菲律宾起飞参与了进攻,但日军忽略了对栗田舰队的空中掩护,只派出少量战斗机在舰队上空巡逻。日军大和级战列舰“武藏”号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最终沉没。“武藏”号的姊妹舰“大和”号被两枚炸弹击中。美军损失了18架飞机。 哈尔西对这次交手深感满意,他认为栗田舰队已经被击溃,却不知道日军只是变更了一下路线,仍继续向莱特湾驶去。 1944年10月24日上午,日军小泽舰队的航母赶到了作战海域。小泽治三郎决定发起进攻,引诱美军上钩。24日正午时分,小泽治三郎派出76架舰载机向哈尔西舰队实施攻击,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舰载机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击。 美军的出奇制胜的战术,严重打击了栗田发起总攻的信心,由于通讯不畅,他对哈尔西舰队已经被小泽的航母引离战场一无所知。因此栗田虽然兵力上占据优势,却始终提心吊胆,不敢放手一搏。 1944年10月25日,哈尔西舰队全歼小泽的航母舰队之后,回师增援金凯德的第七舰队。栗田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开始犹豫不定,最终栗田率领舰队退出了战场。 莱特湾大海战中,日军共损失了26艘战舰,日本海军已经名存实亡。莱特湾大海战是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虽然丰田富武的策略最初得逞,但美军却笑到了最后。驻守莱特岛的日军并没有因为海军的失败而投降,日军继续顽抗。 1944年12月中旬,美军占领莱特岛。 信息战 战场通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栗田不知道哈尔西已经被小泽引离战场,这个重大信息的缺失导致日本海军名存实亡。集成电路的统治地位在未来50年内是不可动摇的。未来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都会用到集成电路。手枪、步枪、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等纯机械的武器装备未来也可能用到集成电路。60纳米工艺已经成熟,集成电路在向30纳米、10纳米和1纳米迈进。通用中央处理器是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美国处于世界前列。 整个信息产业有十大标志性产品:通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通用移动电话中央处理器、通用显示中央处理器、各种专用中央处理器、超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大容量存储设备、高速存储器、通用计算机操作系统、通用移动电话操作系统和各种专用操作系统。卫星、雷达、电台和计算机是军用信息系统的四大标志性产品。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军用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 军用信息系统由内部通讯系统、内部信息处理系统、外部探测系统和外部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卫星网、雷达网、无线通讯网和计算机网络构成军用信息系统。摧毁、干扰、病毒和黑客是信息战的四个关键词。直接摧毁军用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干扰军用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用病毒破坏和阻扰计算机网络的运行,黑客利用硬件或软件的后门和漏洞破坏和阻扰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是四种典型的信息战手段。 防止病毒和黑客的第一步是自己生产所有军用集成电路,第二步是自己设计所有军用集成电路所需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军用集成电路及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必也不能与民用的通用,最好自成体系。民用微型计算机CPU是x86架构,使用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那么军用微型计算机就应该是全新的架构和全新的操作系统。用知识鸿沟隔离病毒和黑客,让民间病毒和黑客在军用微型计算机上毫无用武之地。 信息战角逐的制高点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集成光路夹在集成电路和集成量子效应器件之间就像移动PC夹在笔记本和台式机之间一样难受。移动PC已经消失了,只剩下笔记本和台式机。集成光路也将难产,集成光路远不如集成电路成熟,集成光路又无法实现真正的量子计算。集成量子效应器件将主要靠集成电路的先进制造技术来制造。虽然这些技术只是辅助技术,但它们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技术。集成量子效应器件的核心技术是原子操控技术和自组装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缅甸保卫战:英国的自私导致的失败 缅甸,地处日本南线战场的前线与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之间,在东南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占领缅甸,不仅对在印度的英国势力构成致命威胁;同时,扼制住了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瓶颈,防止英国海军增援太平洋战场。 英国的自私 1941年1月20日,饭田祥二郎率领日本第15军突然从泰国向驻扎在缅甸的英军发动进攻。日本第15军,下辖第18、第33、第55、第56师团,约6万五千人,并有三百多架飞机提供空中支援。 1941年2月11日,日军强渡萨尔温江,突破英军防线,并在勃固附近粉碎英第7装甲旅的反击,迫使英印军3000余人撤往同古。 1941年3月初,日军占领了缅甸首都仰光。丢盔弃甲的英军只能向仰光以北撤退。 1941年12月,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举行。盟国间战略观点的分歧暴露了出来。与英国生死攸关的战场是欧洲。在亚洲,英国考虑得更多的与其说是战胜日本,不如说是如何维持、恢复它的殖民帝国。 英国消极的态度早已令蒋介石焦虑不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盟军在东南亚的节节败退使中国的大后方暴露无遗。由于日军连续切断滇越铁路以及香港的补给线,西方援华物资只能从仰光经滇缅公路运到昆明。由于路途漫长,援华物资运输总量从正常的每月三万五千吨剧减到不足六千吨。 因此,出兵缅甸、保卫那条抗战的生命大动脉,早已成为当时中国政府的强烈愿望,这与英国只求守住自己殖民地而不愿任何人染指的消极态度,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分歧,而这个分歧,将严重影响盟军在缅甸战区的作战效果。 英国在缅甸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才请求中国派兵援助。在巨大的战略分歧中,中国远征军跨过中缅边境,仓促应战。 中国参战 1942年3月6日,中国当时唯一一支机械化步兵师第五军的200师,在师长戴安澜的率领下抵达缅甸首都仰光以北的同古。战场形势十分不利:仰光陷落,缅甸国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盟军一触即溃。 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距仰光二百六十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0师扼守同古。中国第五、六军从腊戍推进至曼得勒,新22师前出到央米丁和彬文那一线,担任200师后援。英缅盟军的三个师在西线卑谬稳住阵脚,与中国军队遥相呼应。 1942年3月20日,拥有23000多人和强大的火力的日本第55师团在三个航空中队的支援下,向只有8000人的200师的前沿阵地展开了猛烈进攻。200师缺少重武器的支持,伤亡惨重,但他们顽强抵抗,居然使55师团久攻十余天而毫无进展。这种以少对多的、成功的阻击战在中国抗战开始以来,是十分罕见的。 英军丢下中国军队逃跑了 在右翼担任掩护任务的英军,连续几次败给日军之后毫无斗志,一与日军交火就溃不成军。 1942年3月中旬,英军在没向中国军队通报的情况下仓皇撤退,把中国远征军的右翼暴露给敌人。日本精锐的第56师团增援上来,攻破了200师的防线。杜聿明命令新22师的坦克部队火速赶往同古救出200师。200师突围而出,但伤亡过半,元气大伤。 中国军队救援英军 1942年4月中旬,日军第33师团一万多人包围了西线仁安羌7000多人的英军。英国军队一被包围,马上就乱成一团。军心大乱的英军在敌人强大的火力下伤亡惨重,并做出了向日军投降的准备。 1942年4月16日,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率领一个团1300多人,赶往仁安羌救援英军。仁安羌战役是中国军队入缅参战后的第一个胜仗。仁安羌战役之后,英军和英缅政府已经无意再保卫缅甸,他们只想赶紧撤回印度。在后来的战斗中,英国人又是一触即溃,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开始后撤。 缅甸沦陷 1942年5月,盟军开始全线撤退,英军撤到印度境内的英帕尔。美军中印缅战区司令史迪威带领中国远征军38师进入印度英帕尔与英军会合。第5军军长杜聿明率领其余的中国军队穿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野人山回到中国。中国退到印度的一个师被整编成中国驻印军。史迪威把中国驻印军带到印度的兰姆迦基地,装备了全套的美式装备,并接受全方位的美国式军事训练。半年以后,首批中国驻印军整训完毕。这已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其火力和机动能力首次超过了日本军队。 缅甸保卫战失败后,中英美三国在缅甸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加剧。中国对外的陆路、海路交通完全被切断,对中国的供给线只剩下了从印度英帕尔飞经喜马拉雅山抵云南的“驼峰”空运。“驼峰”空运每月空运物资不过几十吨,对于广大的中国战场真是杯水车薪。而在英帕尔,美国援华租借物资却堆积如山。因此,中国政府强烈要求发动对缅甸的第二次战役。蒋介石威胁美国说,假如盟军再不收复缅甸,国民政府将无法坚持在国内的对日作战。以史迪威为首的美国军方认为“重新开始经仰光向中国运送军火是极端重要的”,如不采取措施重新打开缅甸,美国援助中国的承诺就没有意义,“保持中国参战”的政策便难以实现。因为,80%的日军陷在中国战场。如果这些日军腾出手来,美军将无力在东南亚抵挡日军。 大英帝国的险恶 日不落帝国曾经盛极一时,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大国。随着殖民地人民独立意识的觉醒,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但是大英帝国在离开殖民地时总会在殖民地的土地上狠狠地砍上一刀,让殖民地流血不止。 在巴勒斯坦种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仇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为打败德国,瓦解奥斯曼帝国,称霸中东,以承认和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独立国家为条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英国又背着阿拉伯人同法国签定了处理战后奥斯曼领土的《塞克斯——皮科尔协定》。协定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还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这样英国就成功地出卖了阿拉伯人,又同时成功地帮助犹太人获得了阿拉伯人的仇恨。 1918年9月,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全境。 1921年,英国对巴勒斯坦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英国的庇护下犹太人大量涌入巴勒斯坦。英国就这样为巴勒斯坦的流血冲突积极地创造条件。 1947年2月,英国人再也控制不住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了。英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终于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英国人把自己一手制造的充满仇恨和麻烦的巴勒斯坦交给了刚刚成立两年的联合国处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为了巴勒斯坦打了五次中东战争。现在,巴勒斯坦仍然流血不止。英国走了,给巴勒斯坦留下了仇恨。巴勒斯坦问题让阿拉伯世界的复兴和以色列的强大推迟了100年。 在克什米尔种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仇恨 英国人统治了印度。英国人离开印度时,故意把统一的印度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且英国人还留了一个杀招,故意不把克什米尔的土地进行分割,让印度和巴基斯坦为克什米尔而不断地流血。英国人的阴谋又得逞了,克什米尔成功地阻止了印度的崛起,克什米尔成功地成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火药库。 用麦克马洪线挑起中国和印度的争端 英国人炮制了一条麦克马洪线,让中国和印度打了一仗。麦克马洪线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 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巧取豪夺,英国在缅甸保卫战中的自私自利,英国在二战中的“先欧后亚”,英国离开香港时的阴谋诡计,……,英国的种种行为无不反映出一个殖民帝国压迫和敌视的殖民地的卑劣心态。 这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东方的皇权曾经达到了无限制的自由权力的顶峰。中国人对权力的眷念,权力对顶峰的向往使得中国不可能出现三权分立的局面,使中国的民主进程进展缓慢。欧洲政府和教会的并立,教皇对国王的制约使西方的皇权从来没有达到过权力的顶峰。因此,三权分立和全民选举在西方容易推行。同样,中国从来就没有过殖民地,中国人是无法理解殖民者的心态的。到达殖民巅峰的大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眷念和依依不舍,让大英帝国在离开殖民地时总要玩弄卑劣的伎俩,在殖民地留下大英帝国的印记。 或许中国实现全民选举时,大英帝国在殖民地留下的遗留问题也会被解决。当顶峰的权力回归民众时,殖民的阴影也会消失。两者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这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缅甸袭扰战 1942年5月,盟军退到印度境内,战争双方开始了一年多的相持阶段。在这一阶段,盟军改变了战术,采取了小股部队对日军进行袭扰的策略。十分善于非常规作战的英国军官奥德·温盖特组建并且训练了一支小分队,取名为“狮龙兽”部队。 1943年初,中国政府根据盟军的要求,调集了三个整编师空运到印度。 1943年2月初,温盖特的三千狮龙兽士兵从印度步行进入缅甸境内。狮龙兽部队只携带了骡子驮的给养和空投的物资,完全靠突然袭击来打败日军。 1943年3月初,狮龙兽部队成功破坏了曼德勒和密支那的两处铁路。日军被迫调派越来越多的士兵去守卫薄弱的运输补给线。日军也开始着手对付温盖特的狮龙兽部队了。 温盖特取得了几次成功开始大胆起来。在一次营救战俘的行动中,温盖特命令自己的部队渡过伊洛瓦底江,继续向南深入,进入更广阔的地带。但是他们已经超出了盟军飞机空投物资的范围,将面临日军连续不断的打击。温盖特无路可走,只好又命令他的部队原路返回,再次渡过伊洛瓦底江,进入丛林。但日军已经截断了他们的退路。 1943年3月底,狮龙兽部队化整为零回到印度,原本3000人的部队只剩下了200人。 温盖特战役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但是却有助于鼓舞英国人的士气。狮龙兽部队的行动证明了英国兵也不比日本兵差,英国士兵也能在丛林中长期作战。 三旅疲楚 吴国派出三支军队去袭扰楚国边境。第一支军队袭扰楚国边境时,楚军就向边境集结。楚军来吴军就退。等楚军撤走后,第二支军队又去袭扰楚国边境。这样轮番袭扰就达到了三旅疲楚的效果。 袭扰战、游击战和恐怖袭击的基本目的都是让敌人寝食难安。力量悬殊时就搞游击战和恐怖袭击。相持阶段就搞袭扰战。现在伊拉克的游击战和恐怖袭击使美军寝食难安。塔利班卷土重来让美英感到头痛。游击战和恐怖袭击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歼灭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游击战和恐怖袭击对敌人心理上的打击是非常有效的。越南靠游击战赶走了美国,伊拉克的“圣战”分子也将靠游击战和恐怖袭击赶走美国。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也是靠游击战和恐怖袭击赶走英国。以色列不让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害怕游击战和恐怖袭击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伊拉克战争很可能是美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美军必须在伤亡超过1万人之前稳定局势或撤出,否则伊拉克战争就是21世纪的越南战争。现在,美军阵亡4000人左右,离1万人还有较大差距。美军还可以在伊拉克呆上5、6年。但下一届美国总统可能会在2009年就把美军全部撤走,因此,伊拉克战争美军的阵亡人数将在5000人左右。因为,游击战和恐怖袭击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歼灭是非常有限的。 温盖特战役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但鼓舞英国人的士气。这里再次证明战术上的胜败不等于战略上的胜败,军事上的胜败不等于政治上的胜败。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战争的胜败归根到底是政治的胜败而不是军事的胜败。因此,才有“化敌为友”、“不战而胜”和“上兵伐谋,其下伐交,其下伐兵,其下攻城”的说法。百战百胜不是高明中的高明,不战而胜才是高明中的高明。军事指挥家必须跨越军事和政治的界限才能赢得战争在政治上的胜利,而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 以不彻底的军事胜利来换取政治谈判的筹码是一种冒险的行为。第一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都想以阶段性的胜利来增加政治谈判的筹码,结果给了以色列喘息之机,让以色列反败为胜。现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想以完全承认以色列为条件换回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在军事上失去的可以在政治上拿回来,但很难完全拿回来。所以战败对于政治的影响一定是负面的。同时取得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只是军事上的胜利是无法保证战果的。美国干掉了萨达姆,但美军还得从伊拉克撤出来。美军在军事上的胜利是无法保证美国在伊拉克和中东的利益的。因为美国没有取得政治上的胜利。 军事家不能是单纯的军事家,政治家也不能是单纯的政治家。军事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数学和物理不可分割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解放缅甸 缅北反攻战 1942年7月,史迪威提出了收复缅甸的计划。英国海军和两栖作战部队控制孟加拉湾,并在仰光登陆;英印军、中国驻印军从印度向瑞保、曼德勒方向进攻;中国军队同时从云南向腊戍、曼德勒方向进攻;美军为战役提供空中掩护,如有可能,派地面部队与英军并肩作战。 1943年召开的开罗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坚决反对史迪威的计划。丘吉尔认为即使中国退出战争,也不会对大局有多大影响。要打开滇缅交通,必须收复全缅甸,而在1943年春季以前英国不可能调集登陆战所需的舰只。 1943年10月,英国在美国的压力下,终于答应在缅甸对日军发动反击战。 1943年10月下旬,缅北反攻战打响。 1943年12月18日,在印度经过训练的中国新22师、新30师、新38师攻下日军重要据点于邦。 1944年2月,美军远程突击部队3000人历时三周,翻山越岭,与中国军队一起,对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形成围攻之势。 密支那是缅甸北部最大的城市。城里有很多日军坚固的城防工事。在密支那地区驻防的是日军精锐的第18师团,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又与日本第5师团一起横扫新加坡,俘虏85000名英军,开创二战期间盟军一次被俘人数最高记录。所以,第18师团号称“常胜师团”,是日本军队的骄傲。 1944年4月,中美联军组成的突击部队在森林中潜伏行军几百公里,穿越了众多人迹罕至的山峰和河谷,一个月后,他们秘密抵达密支那机场附近的密林中,并突然发起进攻。中国驻印军乘坐滑翔机突然降临,一举拿下了防守空虚的密支那机场。此举是史迪威人生中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冒险举动,当时全世界为之轰动。 大量的运输机运载着部队和重武器源源不断地在密支那机场降落。但是,空降密支那的部队过于谨慎,他们把大量兵力用于侧翼防守,而只有一个团进攻两公里之外的密支那城。由于兵力太少,久攻不下,加之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原先的突袭变成了强攻。盟军几度攻入城区又几度被日军逐出。双方在密支那火车站一带反复争夺,伤亡都很惨重。 1944年6月,缅北的降雨越来越频繁,飞机不能正常飞行,而在密支那的盟军部队又全靠空中补给和掩护,所以形势非常危急。此时,中国驻印军的坦克营长驱直入,一路打垮企图拦截的日军部队,向密支那推进。 1944年8月初,盟军多路部队攻击密支那日军18师团防御正面,坦克营则从日军防线的侧面对日军发起了突然攻击。不久,中国军队攻克密支那,它是沉寂已久的亚洲地面战场传出的最鼓舞人心的消息。 松山大捷 1944年3月上旬,驻缅日军对英帕尔地区发起进攻。日军企图围魏救赵,以攻印度来保缅甸。史迪威和蒙巴顿都认为,只有中国驻云南的部队入缅作战,才不致使印缅形势发生逆转。 1944年5月,卫立煌率中国的11、20两个集团军,共20万人组成新的远征军,沿滇缅公路向缅甸进发,展开了大规模进攻。 日军第56师团驻守怒江。日军在怒江以西的腾冲、龙陵和松山三个地方驻扎重兵,其中松山又是重中之重,它正好在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的附近。 1944年6月1日,美军大炮一阵猛轰之后,中国军队开始进攻松山要塞。 1944年8月,中国军队挖地道一直挖到松山主峰日军阵地下面,用成吨的烈性炸药把松山主峰炸掉。主峰爆破成功后,日军在这一据点的守备官兵几乎全部被炸死。 1944年9月7日,松山其他据点的日军被全部肃清。 松山大捷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大批的增援部队和后勤辎重源源不断地通过惠通桥经滇缅公路开往龙陵前线。 收复缅甸 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后,第20集团军向龙陵发起猛攻,日军抵挡不住从龙陵退走。 1944年底,夺取缅北重镇密支那的中国驻印军和取得龙陵会战胜利的中国远征军分头向畹町推进。 1945年1月28日,两支中国劲旅在缅甸的芒友会师,整个缅北、滇西反攻取得全面胜利。驻印军和远征军伤亡6万7千余人,击毙日军4万8千余人,摧毁了日军在缅甸的精锐主力部队,解除了日军对英帕尔英军的威胁。这次胜利,不仅使滇缅公路重新通车,而且也为盟军在缅甸的大反攻、收复仰光扫除了障碍。 1945年4月30日,由2艘战舰、2艘护卫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英国海军部队,开始对仰光城内和周围目标发动攻击。 1945年5月1日早上,一支尼泊尔廓尔喀雇佣伞兵部队降落在可以水路直通仰光的象角岛上。 1945年5月2日,两栖登陆行动开始。同时,一家飞机盘旋在仰光城的上空,看到在仰光监狱的顶上有几个大字“日军已走”。 1945年5月3日,盟军进驻缅甸首都仰光。 1945年7月,困在锡唐河以西的日本在缅甸唯一一支部队——第28军不断突围,最终只有6千多日军突围而出。至此,缅甸战役结束。 军事冒险 所谓冒险就是没有100%把握的事。先胜而后求战不是军事冒险,先战而后求胜就是军事冒险。希特勒营救墨索里尼的“橡树计划”是一个大胆而且成功的冒险行动,是特种作战的一个范例。“市场花园”行动是一次具有赌博性质的冒险行动,是盟军空降的惨败,使盟军在1944年结束战争的希望破灭了。中国驻印军乘坐滑翔机一举拿下了防守空虚的密支那机场是一次成功的冒险行动。在战争中军事冒险是必要的,因为每次都要先胜而后求战是不切实际的。诸葛亮六出岐山均处于稳妥的考虑,取道岐山固然稳妥但达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军事冒险如果能够出其不意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高,如果被敌人识破那么就很可能失败。“市场花园”行动前盟军的参谋和情报人员发现,在荷兰埃因霍温与阿纳姆之间,也就是“市场花园”行动主要的空降地区,德军的力量突然增强。说明德军很可能知道了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但这份情报未能引起蒙哥马利的警觉。“市场花园”行动没有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是其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以正合以奇胜,军事冒险就是力求出奇制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关键。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德国“铀计划”的夭折 1937年,希特勒就批准了德国研制原子弹的计划——“铀计划”。但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残酷的种族迫害,先后有2000多位犹太科学家和工程师离开德国移居美国。战争前夕,德国有40%的大学教授失去了工作。这样“铀计划”的科技人才就不够充足。 德军从战争的实用需要出发,把研制火箭武器放在首要地位。从1937年到1940年,德国陆军在发展大型火箭方面花费了5.5亿马克,而“铀计划”的经费只有100多万马克。这样“铀计划”的经费就严重不足。 1942年以前,希特勒完全把赌注押在了闪电战上。希特勒认定战争会很快结束,德国没有原子弹照样可以取胜。这样“铀计划”的进展就比较缓慢。 与此同时,盟国对德国的“铀计划”进行了无数次的破坏。德国科学家布雷格要西门子公司加工用于核试验的石墨时,盟国的地下人员立即进行了破坏。西门子公司把生产石墨的任务交给了普拉西米工厂。普拉西米工厂总工艺师阿尔温斯密特是一个坚定的地下反纳粹者,他在制石墨的时候添加了钙等杂质。德国军方想不到生产的石墨是不纯净的,布雷格教授也没有想到石墨是不纯净的。布雷格教授用不纯净的石墨去做核反应堆的实验,做一次失败一次。布雷格始终没有想到会是石墨本身有问题,而不是他的理论有问题。 美国为确保首先研制出原子弹,成立了代号为“阿尔索斯”的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收集其它国家研制原子弹的情报。 1943年2月,“阿尔索斯”发现了德国建在挪威的生产重水的工厂,而重水是生产原子弹的重要原料。 1943年2月28日,“阿尔索斯”游击队员秘密潜入深山老林里的重水厂,进行了摧毁。 1943年11月,德国重水厂刚刚恢复并准备继续进行研制,又被美国用150架远程轰炸机摧毁了。 1944年1月,德国把重水通过渡船运走时,渡船被美国飞机击沉了。德国彻底丧失了信心,从此就中断了原子弹的研制。 武器的重要性 如果希特勒在德国研制成功原子弹之后再闪击波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V1导弹、V2导弹和新型潜艇本来都有改变战局的能力,但是出现得太晚已经无力回天了。 进攻方在发动进攻之前握有王牌武器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王牌武器就是只靠它就能扭转战局的武器。显然二战时,原子弹就是王牌武器。那么,下一个王牌武器会是什么呢?星球炸弹、引力雷达或空间隧道。 基于激光和粒子束的攻防系统是下一次发动战争前必备的武器系统。只有基于激光和粒子束的攻防系统才有可能实现100%的导弹拦截率。进攻方必须确保防守方的核导弹无法突破拦截系统才能发动进攻。基于导弹的导弹防御系统实现50%的导弹拦截率都是困难的。 盟国对德国的“铀计划”进行了无数次的破坏,彻底摧毁了德国获得原子弹的可能。破坏敌人的王牌武器和新型武器研制计划是摧毁敌人战斗力再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星球炸弹就是利用正反物质湮灭的原理,拥有摧毁一个星球的能力的炸弹。核武器只能摧毁地球的表面,也就是说核武器可以把地球上的人全部消灭,却无法把地球从宇宙中抹掉。而星球炸弹可以把一个行星彻底摧毁,把它从宇宙中抹掉。现在人类所拥有的核武器可以把人类自己消灭几十次,但只能在地球上形成几万个直径1公里到10公里左右的弹坑而已,远不能把地球炸成碎片。 引力雷达就是可以探测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的雷达,特别是高速运动的物体。 空间隧道就是让物体零延迟地从任何位置到达任何位置的隧道。例如:在1秒钟内把一个物体从地球送到火星上。空间隧道不是光速飞船,是两个空间点的连接隧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曼哈顿计划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残酷的种族迫害,先后有2000多位犹太科学家和工程师离开德国移居美国。很多在欧洲工作的犹太裔科学家也陆续逃往美国。逃往美国的犹太科学家告知美国,德国正在研制原子弹。但是,美国军方的领导人对原子弹不太理解,没有重视。 德国原子弹研制计划使反法西斯国家的许多科学家寝食难安。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核灾难,人类的明天将不堪设想。科学家们认为遏制希特勒的唯一办法就是反法西斯国家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 1939年3月27日,费米和吉拉德等科学家在美国到处奔走,呼吁美国抓紧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但是,美国军方并不重视。 科学家们心急如焚,他们一致决定推举爱因斯坦作为代表,直接将建议交给罗斯福。爱因斯坦马上在科学家们的建议报告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但这份报告并未引起罗斯福的重视。 负责转交信件的罗斯福的科学顾问萨克斯为说服罗斯福,向罗斯福讲述了拿破仑因为没有采纳新发明的蒸汽船,没能建立起先进的海军舰队,最终为英国打败的历史。萨克斯说:“英国历史学家认为,拿破仑如果有点远见的话,那历史必定会改写!”沉默很长时间后,罗斯福告诉萨克斯:“我不会成为第二个拿破仑!” 尽管如此,罗斯福对原子弹也是半信半疑。罗斯福给科学家们的第一笔拨款只有6000美元。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珍珠港事件成为美国加快研制原子弹的一个转折点。 1942年6月,美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正式开始。研制计划的总部设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因此原子弹研制计划叫做“曼哈顿计划”。 为提高效率,美国决定将所有分散在军队、大学和各实验室研制原子弹的单位联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制。任命陆军格罗夫斯少将为工程总负责人,任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为技术总顾问。后来,奥本海默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罗斯福还赋予“曼哈顿计划”有“高于一切的特别优先权”。 1942年,美国原子弹研制的心脏机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建在了新墨西哥州人迹罕至的一片沙漠中。实验室距离最近的小镇约48公里,这里将完成原子弹最后的组装工作。最初估计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够了,但是后来有1000多名科学家进入了实验室。 1944年3月,奥本海默推荐中国女科学家吴健雄参加了美国的最高机密“曼哈顿计划”。吴健雄在美国率先验证了原子核的分裂反应,在整个核武器研制当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1945年时,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有2000多名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而且不少都是世界一流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又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中营”。 “曼哈顿计划”的保密措施非常到位。全美国只有12人知道整个工程情况,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在从事原子弹的研制。在美国高层领导中,只有罗斯福总统和陆军部长史汀生知道内情。副总统杜鲁门都不知道美国还有原子弹的研制计划。但是,斯大林还是通过苏联特工知道了“曼哈顿计划”。 1945年7月初,美国3枚原子弹终于制造了出来,被分别命名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奥本海默选定有“死亡原野”之称的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为核实验场。这块试验场有38.6公里长,29公里宽,奥本海默为试验场起了个古怪的代号“三一”。 1945年7月初,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座高达30米的铁塔竖立了起来,没有装核裂变物质的“大男孩”原子弹放在了铁塔上。德国投降后,为了协调处理德国战败后的相关问题以及对日作战等有关事宜,同盟国决定于7月1日召开波茨坦会议。为了借助原子弹爆炸抬高美国的地位,杜鲁门特别建议将会议推迟了两个星期,即在7月17日至8月2日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5日,杜鲁门到达波茨坦。同时,美国的核试验人员把核裂变物质放入了“大男孩”的肚子里。 1945年7月16日凌晨,试验场一片忙碌,为了解决出现的小故障,起爆时间两次推迟,最终确定为5时30分。试验人员在14公里以外设置了观察所,里面隐蔽着425名科学家和军事专家。 1945年7月16日5时29分45秒,“大男孩”轰然炸响,一个蘑菇状的大圆球突然升到了10000英尺以上的高空,爆炸核心的铁塔被高温在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这场爆炸超出了现场所有人的想象,以至于整个美国西南部都感到了爆炸的震撼。为隐瞒真相,美国编织谎言说是阿拉莫戈多军事基地的弹药库发生了爆炸。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美国军方立即通知了波茨坦的杜鲁门总统。 奥本海默面对核爆炸的巨大威力,引用了印度古诗中的名句表达自己的感想:“如果一千个太阳在天空一起放光,人类就会灭亡,我似乎成为死神,成为世界万物的毁灭者!”。 1945年7月17日,杜鲁门在波茨坦全体会议上信心百倍。丘吉尔明显感觉到杜鲁门的变化。丘吉尔知道了美国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美国终于有了结束太平洋战争的工具,盟军用不着到日本登陆作战,苏联也用不着再出兵中国东北了,只要把原子弹扔到日本本土,日本就能停止最后的顽抗。 1945年7月24日,杜鲁门告诉斯大林美国已经制造出了具有极大威力的武器。斯大林假装没听清,只是淡淡地说,希望能用来对付日本。斯大林回到苏联后,马上布置说美国已经研制成功了原子弹,苏联要赶快加紧研制。 509大队 罗斯福命令空军组成一个秘密分队用于执行“曼哈顿计划”,投掷原子弹。这支特殊的航空部队就是509大队。 1944年12月7日,509大队组建工作正式完成。 1945年5月,按照原子弹的样子做的模拟炸弹运到509大队的训练基地。在训练之前,B-29经过了改装,机上所有的重武器都被拆除,可载10吨炸弹的弹舱只装1颗模拟炸弹。这样可以使飞机更快更灵活。 在以往的训练中,飞行员为躲避地面炮火和拦截的战斗机,往往在投弹之后立即跑掉。而在509大队的训练中,却要求飞行员亲眼看到炸弹准确地命中地上的靶位后,才能拉起飞机用最快的速度脱离现场。 当509大队在国内秘密训练时,美军工兵正在距日本本土2000多公里的太平洋提尼安岛上为509大队修建一个专用机场。提尼安岛上已经驻有美军第21航空队。第21航空队主要负责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 1945年6月,509大队从美国国内转场至提尼安岛机场。这样就在更接近实战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训练。509大队每天都要训练保证原子弹投下去自己又不会受到伤害。B-29把4500公斤的模拟弹投下去,然后用一个大角度转弯动作脱离目标来保证自己的安全。B-29在10000米的高空投弹,要求的投弹的精度是100米。 21航空队每天都去轰炸日本,而509大队每天只进行精确投弹训练。驻岛上的其他轰炸机部队非常不理解,509大队每天无所事事,得到的保障条件特别好也特别神秘。509大队每天出动两三架飞机,到日本去扔一颗模拟炸弹然后就回来。509大队每天都进行模拟同样的航线、同样的大小的炸弹和同样的战术动作的训练。在实战训练中,509大队在日本共投下了38枚模拟炸弹,仅有一架飞机被击伤。 1945年7月,一艘美国军舰运载着铀235抵达提尼安岛。“小男孩”的弹体另外用B-29飞机运到了提尼安岛。把弹体和铀原料分开运输,是为了保证原子弹的绝对的安全。 1945年7月29日,509大队完成了一切战前训练和准备。 国家意志 德国为攻占埃本·埃麦尔要塞组建了科赫突击团,美国为投掷原子弹组建了509大队。量身摧毁需要量身训练,更需要针对性的部队。 当一个国家决心做一件事时几乎不可能失败。一战中战败的德国决心重建军备,德军重建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日本也决心重建军备,防卫厅已经升级为防卫省了,日军的军费开支仅次于美国,日本军备的重建已经完成。英国的发电机行动取得了惊人的成功,22万多英军、12万多法军和比利时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出。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和登月计划成功了。现在美国执意推进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导弹防御系统已经部署到俄罗斯的家门口。苏联的核计划和航天计划也成功了。中国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计划成功了。 20世纪各大国都下决心拥有了核技术和航天技术。那么,21世纪各大国需要下决心拥有什么技术呢?量子技术和智能技术。核技术基本上是在5到10年内突破的,航天技术也是在5到10年内突破的。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粒子束技术等都已经突破了,唯有量子技术和智能技术还没有突破。因此,21世纪量子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重要性等同于20世纪核技术和航天技术的重要性。20世纪核技术和航天技术是大国的标志。21世纪量子技术和智能技术才是大国的标志。或许100年是一个周期,人类在20世纪中叶突破了核技术和航天技术,人类也将在21世纪中叶突破量子技术和智能技术。 电能是最主要的直接能量形式,以后将成为几乎唯一的直接能量形式。发电技术、输电技术、电动机技术和电池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热核发电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发电技术,目前尚未突破。无线输电是21世纪最重要的输电技术。目前,美国科学家实现了在3米内无线输电点亮一个60瓦的电灯。高能电池是电动汽车、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等的关键部件。目前,美国一家公司宣称研制出了电容电池,比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得多,解决了电动汽车的电池问题。 未来的战争与其说是技术的战争不如说是创造力的战争。先进的技术和战术都只能靠创造力提供。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战略轰炸:瘫痪日本的军事工业 日军在对东南亚发动闪电战以前,也动用了轰炸机。起初,日本人并没有觉得轰炸可以起决定性作用。但日军对菲律宾、新加坡和其他地区的轰炸动摇了当地抵抗力量的士气,这使日军加强了对轰炸的重视。盟军在二战后期才考虑进攻日本本土。在1944年6月以前,盟军只对日本空袭过一次。 1942年4月,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的B-25轰炸机对日本进行了轰炸。这次进攻只起到了鼓舞美军士气的作用。 1943年,B-29轰炸机投入使用。B-29是美国波音公司1940年研制的全金属结构的远程轰炸机,绰号“超级空中堡垒”,装有4台18气缸的发动机,能在万米高空进行精确轰炸,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远程重型轰炸机。B-29可以装载9吨炸弹长途飞行6000多公里。B-29使得美军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对日本的本土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并对战争的最后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3年8月,美国制定了从中国起飞轰炸日本的计划。 1943年11月,中国军民开始在成都周围为B-29修建广汉、邛崃、新津和彭山4个大型机场。因为B29轰炸机机体庞大,需要在大型机场上起飞和降落。 1944年6月15日,从中国成都起飞的75架B-29对日本八幡市钢铁厂进行了空袭。这次轰炸对日本的打击并不严重,但美国人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因为这是自1942年杜利特轰炸东京后对日本本土的又一次打击。 从中国成都起飞的B-29作战半径只能到达日本九州,不能直接轰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工业目标,而且由于路途遥远,B-29的飞行事故很多。 1944年夏季,美国军队占领了太平洋中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两个岛屿塞班岛和提尼安岛,这使B-29近距离对日本本土展开有效的打击。 1944年12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计划在1945年11月在九州登陆日本本土。为此美军加紧了对日本的轰炸。美军动用了48批次B-29飞机对日本的军事区域和东京、名古屋、神户等城市工业区进行轰炸,投下了5000多吨炸弹。但是轰炸的精确度令人失望,大部分的军事目标都没有被完全摧毁。日本的飞机和地面炮火击落和重创了大量的B-29轰炸机,这迫使美军的指挥官采取新的战术。 1945年3月9日和10日夜间,美军出动302架B-29夜袭东京,空袭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火焰熄灭后,东京市中心41平方公里的区域被烧成灰烬,大火让东京的25万座建筑付诸一炬,而美军仅损失14架B-29轰炸机。 1945年3月底,美军攻占了硫磺岛。硫磺岛使得美军P-51野马战斗机能直接进攻日本,而且能为B-29轰炸机护航。这样B-29就恢复白天轰炸了。 从1945年3月到6月3个月里,美军大规模使用火攻闪击战,对日本城市实施昼夜不停的轰炸。美军17次对日本的重工业城市进行了轰炸,出动B-29轰炸机6900多架次,投下的燃烧弹超过41000多吨,几乎把马里亚纳基地的燃烧弹全部用光。 1945年的整个夏天,B-29轰炸机一直不断轰炸日本,摧毁了大部分日本尚存的军需工业。大规模的轰炸遏制了日本的战争潜力。战争时期经济支柱的炼油业、飞机制造业和电子业70%以上的工厂被毁,600多家主要兵工厂受到严重破坏。 1945年7月,日本的经济力量已经不能支持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了。日本国内的政治势力开始试图通过谈判来求和。但日本并不打算无条件投降,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要顽抗到底。 战略轰炸 盟军的战略轰炸摧毁了德国和日本的战斗力再生能力。以前用飞机进行战略轰炸,以后用导弹进行战略轰炸。摧毁敌人1000家主要的兵工厂至少需要1万枚导弹。导弹的战斗部使用TNT、黑索今或者奥克托今都是不够的,必须使用金属氢。金属氢的威力是TNT的25~35倍。金属氢被称为第四代核武器。必须注意金属氢释放的是化学能,其爆炸后与TNT炸药爆炸后没有本质的不同,没有放射性等问题,只是威力大才被称为第四代核武器。 一场导弹闪击战至少需要1万枚导弹。1万枚导弹最多可以摧毁1000个大型目标。要实现第一时间的导弹征服至少需要10万枚导弹去摧毁2000个主要目标。10万枚导弹平均每枚导弹运载1吨金属氢,共10万吨金属氢相当于35万吨TNT投放到2000个目标。平均每个目标承受175吨TNT,这样的轰炸力度可以将2000个主要目标摧毁。一个国家最具军事价值的2000个目标被摧毁,那么其战斗力和战斗力再生能力也就基本被摧毁了。所以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发射10万枚导弹摧毁敌人的2000个主要目标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没有任何一个导弹拦截系统能够同时拦截10万枚导弹。而一个大国的陆海空天力量在第一时间发射10万枚导弹是可以办到的。100颗导弹卫星、2000架飞机、500艘舰艇和1万辆导弹车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射10万枚导弹。100颗导弹卫星、500架导弹飞机、50艘导弹母舰和5000辆导弹坦克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射10万枚导弹。 经过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日本已经清楚败局已定。但是日本并不打算无条件投降,日本想有条件地投降给了美国使用原子弹的机会。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早投降比晚投降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决战冲绳:自杀式袭击 雅尔塔协定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国在苏联旅游胜地雅尔塔举行首脑会议,讨论最后战胜德国及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罗斯福与斯大林进行了秘密会晤,会晤的核心问题就是苏联对日作战问题。美国军方估计,如果苏联不参加对日作战,那么美国至少还要付出100万人的伤亡和1年的时间才能打败日本。如此巨大的代价和漫长的时间,美国难以承受。美国迫切需要苏联在结束对德作战后迅速参加对日作战。因此,美国和苏联秘密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 神风特攻队 由于美国掌握了日本先进的零式飞机的特点,其攻击作用难以发挥。再加上日本已濒临崩溃,所以日军就组织了神风特攻队。 神风特攻队是一支以自杀方式进行袭击的日军飞行队。神风特攻队用捆绑着250公斤炸药的“零式”飞机撞击美国军舰,并用这种方式表示对天皇的忠心。神风特攻队一共有5000架飞机。神风特攻队只损失了1000多架飞机和2000多名飞行员,第二次大战就提前结束了。因此,神风特攻队计划没有完全实施。神风特攻队用1000多架飞机和2000多名飞行员的损失,撞毁了美国的舰船40艘,其中包括4艘航空母舰。 冲绳战役 冲绳岛位于日本本土与台湾岛之间,日本的南大门,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冲绳岛面积1200平方公里,日军在冲绳岛的部队有7万多人。日本准备集中海、空主力,把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主力歼灭在冲绳岛附近。 1945年3月下旬,美军投入452000多人,舰船1300多艘,航空母舰33艘和1700多架飞机攻打冲绳。美军出动1700多架飞机轮番对冲绳岛进行轰炸,轰炸进行7天后,美军才开始登陆。但美军登陆时,不仅没有遭到日军的任何抵抗,上岛后也找不到日军的踪影。这次日军改变了战术,他们隐藏的目的是使登陆的美军找不到目标,然后等日军的空中力量摧毁美军的舰船时,再出来和美军进行决战。 1945年4月6日,“神风特攻队”出动自杀飞机350架发起第一次进攻。驻守在冲绳的日军才从地下钻出来,与美军展开了血战。自杀飞机给美军士兵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美军飞机驾驶员在迎战自杀飞机的过程中,经常技术变形,起落失常,导致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事故不断。 1945年6月21日,美军攻陷冲绳。美军共阵亡48000名官兵,26艘军舰被日军自杀飞机击沉,164艘军舰被日军自杀飞机击伤,美国的王牌航空母舰“企业”号受到重创。 自杀式袭击 现在,恐怖分子喜欢使用自杀式爆炸来制造恐怖事件。“9.11”事件也是自杀式袭击。战争到了要用自杀式袭击的时候就已经分出了胜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将军让士兵去搞自杀式袭击的目的是什么呢?扭转战局,赢得战争吗?士兵都自杀拿什么去赢得战争呢?游击战、袭扰战、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敢死队都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敢死队与自杀队是有本质区别的。敢死队是希望用最小的伤亡杀伤最多的敌人。例如:100人的敢死队全部阵亡杀死了400个敌人。自杀队则是希望能与敌人同归于尽。基本上是希望100人的自杀队能与100个敌人同归于尽。日军自杀的效果往往是100人换60人。 敢死队是在必然阵亡的心理预期下战斗,是拼死一战。同归于尽与拼死一战是不同的,因为敢死队员拼死一战完成任务后身还的战例很多,而同归于尽不存在完成任务后身还的可能。敢死不是必死,自杀是必死。因此,自杀队又称必死队,与敢死队有本质的区别。士兵在战场上可能会采用同归于尽的方法进行战斗。但是,将军不应该命令士兵去自杀,更不能组织自杀队。自杀式袭击是对生命的漠视,是对人权的践踏。只有恐怖分子才会采用自杀式袭击。当军队组织自杀队时就与恐怖分子没有多少区别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广岛蘑菇云 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 冲绳战役进行的同时,日本做好了在本土决战的准备。日军在日本本土集中250万兵力,组织了1亿国民预备兵力,力图在最后一战中,扭转战争的败局。 1945年5月25日,面对日本拒不投降的形势,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下达在日本九州、本州、关东地区登陆的作战要求。登陆发起的时间为1946年春,太平洋美军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训练。 但美军上层却忧心忡忡,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在日本本土登陆作战中美军将要阵亡100万人才能最后占领日本。因此,美军试图用其他方法替代登陆的计划。美军曾拟定在日本使用芥子气等化学武器迫使日本投降,但美军认为芥子气杀伤力仍然有限,因而放弃了该计划。此时,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就成了美军最后的选择。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会议通过了“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命令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就只有“迅速和彻底地毁灭”。日本没有意识到“迅速和彻底地毁灭”这一警告的背后,就是将使用原子弹的暗示。 1945年7月30日早晨,在波茨坦的美英苏三国首脑接到电报传真,日本正式拒绝同盟国提出投降条款的最后通牒。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誓死玉碎”的集会,日本决心顽抗到底。美国则准备使用原子弹。奥本海默认为日本的失败已成必然,不靠原子弹也能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从文明和道义出发反对使用原子弹。 而美国军方则坚持要使用原子弹。美国希望通过投掷原子弹,迫使日本在苏联对日作战前投降。即使苏联参战,美国也想通过原子弹贬低削弱苏联参战的作用和意义,抬高美国在战胜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制造了3颗原子弹,1颗在美国的本土进行核试验,另外2颗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美国希望通过实战的检验,来为美国后续核武器的发展奠定一个实际的结果。因此,美国坚持要使用原子弹。 波茨坦会议后,杜鲁门乘美国军舰回国,回国途中,杜鲁门就向军方下达了命令:去投掷那颗大炸弹吧,现在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了。很快,509大队接到了命令:“在1945年8月3日以后,尽早对下述目标之一投掷原子弹。目标是:广岛、小仓、新澙、长崎。” 1945年8月2日,美军司令部下达作战命令,确定8月6日凌晨,由7架B-29飞机对日本实施原子弹轰炸,具体轰炸目标视当天气象情况而定,并规定这次行动的无线电呼号为“酒涡-82”。 广岛蘑菇云 1945年8月4日,核弹专家帕森斯上校为509大队的全体空勤人员放映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记录片。 1945年8月5日下午,509大队大队长蒂贝斯上校驾驶的B-29轰炸机开始装弹。蒂贝斯上校是B-29轰炸机的试飞员,是美国对欧洲进行首次远程空袭的空中指挥官,被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轰炸机的王牌飞行员。蒂贝斯上校驾驶的B-29轰炸机命名为“依诺阿盖依”号,“依诺阿盖依”是蒂贝斯上校母亲的名字。 由于机组成员中没有一个人了解原子弹的构造,所以原子弹专家帕森斯上校奉命随机起飞。12名机组人员都领到了氰化物胶囊,一旦飞机被击落,机组人员必须殉国。除原子弹载机外还有6架飞机配合“依诺阿盖依”号工作,2架负责轰炸效果观测,3架担任气象观察,1架留在岛上,随时准备替换发生故障的飞机。 1945年8月6日凌晨2点40分,“依诺阿盖依”号滑出跑道起飞。在此之前负责观察气象的3架B-29已经分别飞往广岛、小仓和长崎,它们将把这3个城市的气象信息传给“依诺阿盖依”号。 1945年8月6日凌晨3点,核弹专家帕森斯上校爬进弹舱进行了11项检查,并最后安装上了引爆器。 1945年8月6日7点35分,“依诺阿盖依”号收到了前去广岛侦察的气象飞机发来的一条重要信息:广岛上空能见度良好,云层覆盖率低于30%,侦察中未遇敌方战斗机截击,高射炮火也很微弱,建议优先考虑广岛。 1945年8月6日9时15分,蒂贝斯上校按动了投弹按钮,原子弹被投出了弹仓。由于飞机突然减轻了4吨多的重量,飞机晃动了起来。原子弹在离地面600米处爆炸,爆炸发出耀眼的强光,方圆42平方公里的城市瞬间被摧毁,全市房屋毁坏率达70%以上,“小男孩”原子弹导致了广岛14万人死亡。 1945年8月6日下午2时8分,“依诺阿盖依”号返回提尼安岛。509大队马上给白宫发了一份电报:日本人猜不到他们遭受的是什么武器的打击,他们也许会以为一个巨大的陨石撞击了广岛。杜鲁门此时仍在从波茨坦回国的途中,他向舰上的水兵们说,我们刚刚向日本投置了一颗威力超过20000吨TNT当量的炸弹,在太平洋上的士兵可以很快回家了。 1945年8月7日,在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16小时后,杜鲁门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美国使用了原子弹。他说:原子弹是驾驭宇宙的基本力量,我们将其释放出来对付在太平洋上发动战争的人,并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减少伤亡 美国使用原子弹看似增加了伤亡,实则减少了伤亡。柏林战役中苏军阵亡30多万人,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共炸死21万多人。如果美军不使用原子弹,美军占领日本将阵亡100万人,日本军人和平民在战争的死亡不会低于200万人。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在50年内共造成50多万人死亡。如果不使用原子弹,那么在1946年至少会有300万人死亡。两颗原子弹至少减少了250万人的死亡。实事求是地说,二战末期美国使用了两颗原子弹的确减少了250万人的死亡。 那么下一次使用原子弹会减少伤亡吗?不会。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仅有126人阵亡。截止2007年7月,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阵亡不超过4000人。在多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再使用核武器,其后果就是本来可以只死1万人,结果死了1亿人。因此,能够一次性造成1000人死亡的武器都应该禁用,即破坏力大于200吨TNT的武器都应该禁用。破坏力不超过200吨TNT的武器可以使用,但任何当量的核武器都必须禁用。不应该把破坏力限得太小,否则战争将无法进行。绝不能指望通过限制武器的破坏力阻止战争的发生。限制武器的破坏力主要是为了避免殃及无辜和战后的化敌为友。如果在战争中下手过狠将无法化敌为友。应该以精确摧毁敌人的战斗力和战斗力再生能力为目标(例如:机场和军工厂等),而不应该以杀人为目标,不论平民和军人都是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不值得提倡的,应该摧毁战争的工具而不是消灭参战的人。因为在未来的战争中没有战争工具的人是没有威胁的。军事科技的进步不是为了增加伤亡,而是为了增加精确摧毁战争工具的能力,减少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日本投降 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8日,日本外相谒见天皇,奏陈美国使用原子弹。日本政府指示驻苏大使与苏联会谈,希望苏联出面斡旋,让日本体面地结束战争。 1945年8月8日下午,苏联驻日本大使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对日本的宣战书,宣布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1945年8月9日,苏军分4路突入中国的东北。苏联远东集团军投入3400多架飞机和5500多辆坦克参战。日本关东军几天之内就土崩瓦解了。苏联的伞兵部队突然占领了在中国东北日军的各个机场,致使日本的战斗机未经起飞就被缴械。 长崎蘑菇云 第一颗原子弹投掷后,美国在3天内没有听到日本人有任何的反应。美国政府宣布,只要能降低对日本本土作战的风险,再投几颗原子弹也在所不惜。实际上这是美国的虚张声势,因为美国只剩下一颗原子弹了。 1945年8月8日下午,“胖子”原子弹被推出提尼安岛机场的武器库。美军官兵还在弹体上写上了对日本人的赠言:美军向日本人庄严保证,美军将把致命武器准确地扔到你们头上。“小男孩”的核裂变物质是铀,“胖子”的核裂变物质是钚,“胖子”更加先进。 1945年8月8日黄昏,“胖子”被升降机装进一架B-29轰炸机中,这架飞机被命名为“搏克小汽车”。与“小男孩”不同,“胖子”必须在装机时打开引爆器,这道程序只能在地面完成。这项工作非常危险,最后,“胖子”被平安地放进了“搏克小汽车”。 1945年8月9日8点多,“搏克小汽车”飞到了日本上空。“胖子”准备攻击小仓,但是“搏克小汽车”到了小仓的上空,发现云层太厚看不到目标。当时是目视瞄准,找不到地面的参照物就投不了弹。“搏克小汽车”盘旋了40分钟以后,受油料的影响转而飞到长崎。小仓逃过了一劫。长崎是山谷地带,周围都是丘陵地,并不利于原子弹发挥杀伤作用。 1945年8月9日9点1分,“胖子”被投向了有27万人口的海港城市长崎,长崎上空随即腾起了巨大的蘑菇云。长崎有1.4万栋建筑物被毁,约占全市建筑物的36%,有7万多人死亡。“胖子”的爆炸威力大于在广岛爆炸的“小男孩”,但由于长崎多山,盆地四周的山丘遮挡了辐射和冲击波。 美军随即在日本投下了大量传单,宣称如果日本拒不投降,将会遭到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的轰炸,直至把日本彻底毁灭!这完全是美军的心理攻势,因为此时美军仅有的3颗原子弹已全部用完了。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0日,不断的打击终于使日本崩溃,日本裕仁天皇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发布投降诏书,宣布330万日军放下武器。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向盟国投降。美国将领麦克阿瑟主持仪式,他说,今天各交战国代表聚集在这里,签署一个使和平得以恢复的庄严协定,胜败双方的目的是在这里取得谅解,以利于实现更崇高的尊严。 日本虽然投降了,但奥本海默对广岛和长崎所遭到的巨大灾难深感内疚,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位“原子弹之父”成为了反对核武器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罪魁祸首 欧洲战场的罪魁祸首是希特勒,那么亚洲战场的罪魁祸首是谁呢?裕仁天皇。希特勒和裕仁天皇都可以阻止战争或发动战争,他们都选择了发动战争。因此,希特勒和裕仁天皇都是罪魁祸首。戈林和东条英机等是甲级战犯,希特勒和裕仁天皇则是超级战犯。而张伯伦、达拉第和蒋介石对战争同样负有责任。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敢发动战争,是因为被侵略的对象一味地妥协退让。被侵略者必须为自己的软弱负责。侵略者要为野蛮和血腥负责,被侵略者也要为自己的软弱负责。狼群只能吃那些跑得慢的野鹿,被吃的野鹿必须为自己跑得慢负责。现实是残酷的,这是真理。弱肉强食也是真理。不要指望高尚的道德倡议能够战胜真理。 张伯伦、达拉第和蒋介石必须对妥协退让负责。丘吉尔也必须对英国的自私负责。蒋介石还必须对不全力抗日负责。如果只追究侵略者的责任,那么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软弱的潜在的被侵略者的存在会激起强硬的潜在的侵略者的侵略欲望。战争的发生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实力悬殊,而是因为态度悬殊。如果法国稍微强硬一点,在希特勒命令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时就采取行动,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说不定根本就不会发生。 记住,比起实力悬殊来,态度悬殊更容易引发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亚洲战场概要 1928年6月4日清晨,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1932年,日军在东三省扶植了傀儡政权——满洲国,这引起了西方各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 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 1937年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中国守军侧后,合围上海,中国守军被迫撤退。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上海陷落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从此,全国进入了全面抗战。 忻口会战 1937年9月13日,忻口会战打响。国民党集中6个集团军,共31个师、13个旅,约28万多人,由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组织了忻口会战。日军参加忻口会战的兵力共约3个师团,7万余人,并配有350多门大炮,150多辆战车和300架飞机。 1937年10月1日,日军攻入阳明堡。10月8日,崞县陷落。10月11日,日军占领原平。 1937年10月26日,娘子关失守,忻口中国守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况。11月2日,忻口守军不得已撤向太原,忻口失守。 太原会战 1937年11月3日,日军第五师团进攻太原。11月5日,日军包围太原。11月6日,日军开始围攻太原。11月8日,日军侵占太原,傅作义率第三十五军及其他守军突围向西山转移。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并血腥屠城6个星期,造成了34万无辜平民和战俘被杀。 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调集8个师、3个旅和2个支队,约24万人,分别由畑俊六和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计划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然后沿陇海铁路西取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南夺武汉。李宗仁调集64个师和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2月10日,日军第13师主力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1938年3月初,中国军队收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中日双方隔河对峙。 1938年3月12日西路日军长濑支队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中国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 1938年3月20日,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枣庄、韩庄后,不顾第5师和长濑支队在其两侧进攻受阻,孤军深入,向台儿庄突进,企图一举攻占徐州。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3月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第2集团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第20军向台儿庄机动,拊敌侧背,与第2集团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第3集团军进至临城、枣庄以北,断敌后路。日军为解台儿庄正面之危,第5师坂本支队从临沂驰援,进至兰陵北面的秋湖地区,被第52军卷击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激战四天,歼灭日军濑谷支队大部、坂本支队一部共万余人。 日军立即改变策略,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中国守军主力。4月18日,日军第10、第5师分别从山东峄城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对第2集团军、第20军团、第3军团和第59军实施牵制性进攻。 1938年5月5日,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5月14日,日军已形成对徐州的四面合围态势。 1938年5月16日,中国守军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 1938年5月19日徐州陷落。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 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西路日军之右翼被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但是,中国军队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使中国军队在徐州会战后期陷于被动。徐州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武汉会战 日军攻陷徐州后,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日军计划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国民政府调集约130个师、200余架飞机、30余艘舰艇和布雷小轮,共100万余人,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保卫武汉。李宗仁负责江北防务,陈诚负责江南防务,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 1938年6月初,日军第6师从合肥南下。 1938年9月29日,中国军队阵地被日军优势火力摧毁,田家镇要塞失守。 1938年9月底,日军第123、第145、第147团和第149团孤军深入,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薛岳指挥第4、第66、第74军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日军第27师一部增援,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第32军击退。10月7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日军4个团大部被歼,史称万家岭大捷。 1938年10月12日,日军第2集团军攻占信阳,然后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 1938年10月19日,日军攻陷浠水。10月24日日军攻占黄陂,直逼汉口。 在日军已达成对武汉包围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中国军队不得不于10月25日弃守武汉。日军26日占领武昌、汉口,27日占领汉阳。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伤亡10万余人。虽然日军攻占了武汉,但速战速决,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失败了,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诺门坎战役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在外蒙的诺门坎展开激战,关东军的两个整编师团约5万人全部被歼,日军最精锐的,也是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几乎全军覆没。这让日本在进入20世纪后,第一次尝到了战争失败的滋味。 “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1940年7月,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试图将自己变为一个不依赖于西方进口、在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而目标是立足中国大陆,进而在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挤走英、法、荷兰与美国的势力,建立新帝国。日本首先从软弱的法国维希政府手中获得了军事基地。 1941年7月,日本入侵并占领了整个法属印度支那。日本的行动影响到英美荷等国的利益。英美荷等国实施经济制裁,冻结了日本大部分的海外资产,让日本的进口猛然削减了90%。制裁没有让日本收敛,反而让日本认为不依赖于西方进口、在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才是日本的出路。 因此,日本抛出了“ABCD包围圈”理论(A美国,B英国,C中国,D荷兰),为进行下一步的战争寻求借口。日本认为美英中荷四国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对日本形成了包围,限制了日本的发展,因此,日本迫不得已发动战争,突破包围。 南下战略 日本认为不依赖于西方进口、在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才是日本的出路。因此,仅对中国发动战争是不够的,日本决定继续扩大战争。但是,在向何处进攻的问题上,军国主义分子分成了两派。以关东军为代表的北进派,主张立足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趁着苏联国内实行肃反,军队力量被削弱的时候,入侵西伯利亚。但是,1939年诺门罕战役的失败使日军失去了北进的信心。南下派的观点逐渐占据了上风。 日本本来想能够同美国达成妥协,但美国坚持日本必须从中国全面撤军的立场成为了双方无法逾越的障碍。 1941年10月,日本头号军国主义分子东条英机上台。东条英机认为日本必须成为一个原材料能自给的国家。因此,东条英机答应美国可以从印度支那和中国的部分地区撤军,但美国必须取消对日贸易禁运,而且要帮助日本获得石油、煤炭和橡胶资源丰富的荷属东印度。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东条英机认为战争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偷袭珍珠港 1941年11月,日军列出了一连串的攻击目标:珍珠港、菲律宾、中途岛、关岛和香港。这些目标是日军精心挑选的,攻取它们将保证日本确立自己的战略优势地位,最终成为太平洋的霸主。 1941年11月26日,南云忠一率领由6艘主力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8艘油船,27艘大型潜艇和5艘袖珍潜艇组成的日本第一航空母舰编队从千岛群岛的单冠湾出发,穿过气候恶劣的北太平洋直取珍珠港。整个航程大约3000海里,舰队在整个航程中都采取无线电静默。 1941年12月8日星期日早晨6点15分,日军355架飞机从6艘航母上起飞,奔袭珍珠港。7点50分,日军飞机出现在夏威夷上的空。日军轰炸机首先攻击了岛上的4个飞机场,所有美军飞机都被摧毁在地面上,没有一架美国飞机来得及起飞迎敌。美军战舰一字排开,完全成了日军飞机的固定靶。 一小时之后,第二批日军飞机抵达珍珠港并发起了进攻。上午10点,一切进攻都结束了。美军阵亡2000多人,18艘舰船被击沉或重创,其中包括6艘战列舰,350架飞机被炸毁。日军只损失了29架飞机和5艘袖珍型潜艇。 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飞机轰炸了威克岛、关岛和菲律宾的美军军事基地,日军的驱逐舰还炮轰了中途岛。 新加坡战役 1941年12月8日,在海军对珍珠港发动突袭的同时,日本陆军发动了对东南亚的进攻。12月8日,日军开始进攻香港。 1941年12月10日,日军飞机将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战舰击沉。日军获得了马来西亚的制空权,并对新加坡进行了狂轰滥炸。 1942年1月31日,英军退过了分割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柔佛海峡。英军撤退后炸毁了柔佛海峡上的桥梁。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岛。 1942年2月8日,日军穿越了柔佛海峡,并在新加坡实施了登陆。 1942年2月15日,日军攻克新加坡,改名为昭南特别市。至少有13万英国军队成了战俘,这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投降。丘吉尔在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屈辱。丘吉尔说这是英国历史上最沉痛的浩劫。 1942年2月中旬,日军占领爪哇,荷兰被迫承认失败。因为,此前印度尼西亚是荷属东印度群岛。日军终于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资源——石油。 菲律宾战役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10小时后,日军偷袭了美国远东空军的菲律宾克拉克机场。277架飞机还未升空,便被日军摧毁了,其中包括刚刚从美国本土运来的35架B-24空中堡垒新型轰炸机。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在菲律宾北部的林家沿湾登陆,并迅速发动了攻击。麦克阿瑟命令两个菲律宾师在海滩上迎击日军。然而,菲律宾军队一触即溃。 1942年3月12日,麦克阿瑟奉罗斯福的命令乘坐鱼雷艇离开了菲律宾。疲惫不堪的美菲联军非常清楚,他们的司令官逃跑了。菲律宾美菲联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温莱特,爱德华·金少将被任命为巴丹前线守军司令。爱德华·金将军指挥美菲守军在巴丹半岛南面,击退了日军几次登陆行动。 1942年4月9日清晨,巴丹半岛上的12000美军和63000菲军向日军投降。这是美军建军以来最不幸的日子,也是美国200多年里遭遇的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 1942年5月5日,克莱吉多岛上的美军承受了日军3个星期的毁灭性炮击后最终向日军投降。至此,菲律宾彻底沦陷。 珊瑚海大海战 1942年5月7日拂晓,日军的战机首先发起攻击,摧毁了美军油船“尼奥肖”号。美军立刻确定了日军航母和护航舰只的方位,并且发动了空袭,击沉了日军轻型航母“祥凤”号。 1942年5月8日清晨,美日两只舰队的侦察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美军首先发动了空袭,重创了“翔鹤”号航母。但美军的“列克星顿”号航母被击沉,约克城”号受伤,美军被迫撤退。而日军误以为美军的两艘航母都被击沉,于是决定推迟对莫尔兹比港的攻击,日军航母返航去进行维修。 珊瑚海大海战中,美军在战术上处于下风,主力航母被击沉。但在战略上,日军的武力扩张首次被扼制了,进攻莫尔兹比港的部队不得不中途返航,日军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更重要的是,珊瑚海大海战直接影响到了中途岛决战的胜负。珊瑚海大海战中日军最先进的两艘航母受伤未能参加中途岛决战,让胜利的天平倾向了美军。 决战中途岛 1942年6月4日,日军首先向中途岛发动了空袭。日军空袭的目的是消灭中途岛上的美国空军。第一波进攻并没有摧毁所有美军飞机,因此南云忠一下令向中途岛发动第二波进攻。此时,一架日本侦察机发现一艘美军航母正在向日军舰队靠近。究竟是先攻击航母,还是继续攻击中途岛呢?南云忠一犹豫不决,最后他终于决定暂时停止进攻中途岛,舰队全体转向,向刚刚发现的美军航母发动攻击。 日军97式舰载攻击机既可以装载航空炸弹又可以装载鱼雷。97式舰载攻击机到底是装载航空炸弹还是装载鱼雷?南云忠一犹豫不决。南云忠一反复更改命令,一会儿命令装炸弹,一会命令装鱼雷,一会又命令拆下鱼雷再装炸弹。这样日军根本没有时间将替换下来的炸弹送回弹库。日军航母的甲板上到处都是炸弹、鱼雷和加油管,这时一点火星都可能引起连环爆炸,导致日军航母的沉没。 1942年6月4日9时17分,所有日军飞机都降落了,日本航母转向东北,以30节的最高时速扑向斯普罗恩斯率领的美军航母舰队。此时日本航母甲板上一片狼藉,地勤人员疯狂地为他们的飞机加油和替换鱼雷。替换下来的炸弹到处都是,还有满地的油气管线。更要命的是,日本军舰没有雷达,日军不知道美军的第一批鱼雷攻击机离他们只有3分钟的航程了。 1942年6月4日10点20分,美军俯冲轰炸机的一颗炸弹在“加贺”号航母飞行甲板后部爆炸。此时甲板上的飞机已经重新装弹,正准备起飞,美军的炸弹如同点燃了一堆鞭炮。随后美军的几颗炸弹炸到了机库,汽油桶和炸弹一起爆炸。几分钟后,“加贺”号如同火山喷发,熊熊烈火吞噬了“加贺”号,舰长和大多数指挥人员被大火烧死了。 “加贺”号着火的同时,一队美军俯冲轰炸机扑向了“赤城”号。此时,“赤城”号上的战斗机正准备升空。第一颗炸弹在机库里爆炸,随即第二颗炸弹在甲板上的飞机之间爆炸,飞机上的油箱被点燃,接着引爆了炸弹,许多日本的王牌飞行员被活活烧死在座舱里。几分钟后,南云忠一被迫逃离了“赤城”号。 1942年6月4日10点25分,3颗美军炸弹在“苍龙”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上爆炸。两颗炸弹直接命中“苍龙”号,另一颗炸弹在机库爆炸,熊熊大火很快就烧毁了“苍龙”号。 5分钟之内,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母舰队被美军轰炸机摧毁了。日军还剩下最后一艘航母“飞龙”号。 1942年6月5日下午,战斗又重新打响,美军战机击沉了“飞龙”号。 中途岛海战让日本海军蒙受了350年来第一次决定性的失败。 瓜岛战役 1942年8月7日上午6点15分,美军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开始炮击瓜岛。6点45分,美军开始登陆。岛上的2200名日军立刻撤往岛内纵深地区,随后11000名美军士兵登上了瓜岛。 1942年8月8日,美军占领了日军在瓜岛上尚未修建好的亨德森飞机场。 1942年8月26日,日军为夺回机场发动了自杀性的进攻。日军的攻势收获的只是尸体。日军伤亡不断增加,物资开始匮乏,绝望的日本陆军开始向山本五十六求援。 1942年12月底,美军3个师的援兵赶到,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1943年2月,“东京快车”将岛上最后的残余日军撤出了瓜岛。 瓜岛战役中日军舰艇和飞机的损失十分惨重,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略防御力量对战争的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暗杀山本五十六 1943年4月11日,美国海军情报处破译的日军电报显示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将在4月18日乘专机出巡。早在几天前,中国密码破译专家池步洲就把一份同样内容的情报通知了美军。 1943年4月18日上午9时34分,从瓜达卡纳尔岛起飞美军P38机群到达预定伏击的地点。9点45分,山本五十六以他一贯的守时作风,准点来赴这次死亡之约。3分钟后,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击落。 1943年5月28日,阿流申群岛的日军全军覆没。阿流申群岛的战斗中,20000人的美军第七步兵师进攻2500名日军,结果美军549人阵亡,3500人受伤。 东条英机下台 1943年11月1日,美军在布干维尔岛实施两栖登陆作战。美军与6万日军交战。 1943年12月9日,美军开始轰炸腊包尔。美军对腊包尔围而不攻,继续进行蛙跳。 1944年7月6日,美军占领塞班岛,26000名日军全部战死,偷袭珍珠港的指挥官南云忠一战败自杀。 由于战事失利,东条英机被迫辞职。小矶国昭接替了东条英机。 莱特湾大海战 1944年10月17日,美军在莱特湾外围的一个岛屿登陆。与此同时,日军所有的舰船开始迅速集结。 1944年10月18日,第七舰队对岸攻击大队的重型舰炮在莱特岛构筑了密集的弹幕。与此同时,日军大本营命令海、陆、空三军一起出动,倾注全力做最后一搏。 1944年10月22日,栗田舰队驶离文莱,直扑莱特湾,企图歼灭在莱特岛登陆的美军。 1944年10月24日上午,日军小泽舰队的航母赶到了作战海域。小泽治三郎决定发起进攻,引诱美军上钩。24日正午时分,小泽治三郎派出76架舰载机向哈尔西舰队实施攻击,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舰载机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击。 1944年10月25日,哈尔西舰队全歼小泽的航母舰队之后,回师增援金凯德的第七舰队。栗田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开始犹豫不定,最终栗田率领舰队退出了战场。 莱特湾大海战中,日军共损失了26艘战舰,日本海军已经名存实亡。莱特湾大海战是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虽然丰田富武的策略最初得逞,但美军却笑到了最后。驻守莱特岛的日军并没有因为海军的失败而投降,日军继续顽抗。 1944年12月中旬,美军占领莱特岛。 冲绳战役 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登陆,然后向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进军。 1945年3月,美军经过激战,解放马尼拉。 1945年3月14日,美军攻克硫黄岛。 冲绳岛位于日本本土与台湾岛之间,日本的南大门,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冲绳岛面积1200平方公里,日军在冲绳岛的部队有7万多人。日本准备集中海、空主力,把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主力歼灭在冲绳岛附近。 1945年3月下旬,美军投入452000多人,舰船1300多艘,航空母舰33艘和1700多架飞机攻打冲绳。美军出动1700多架飞机轮番对冲绳岛进行轰炸,轰炸进行7天后,美军才开始登陆。 1945年6月21日,美军攻陷冲绳。美军共阵亡48000名官兵,26艘军舰被日军自杀飞机击沉,164艘军舰被日军自杀飞机击伤,美国的王牌航空母舰“企业”号受到重创。 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 冲绳战役进行的同时,日本做好了在本土决战的准备。日军在日本本土集中250万兵力,组织了1亿国民预备兵力,力图在最后一战中,扭转战争的败局。 1945年5月25日,面对日本拒不投降的形势,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下达在日本九州、本州、关东地区登陆的作战要求。登陆发起的时间为1946年春,太平洋美军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训练。 但美军上层却忧心忡忡,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在日本本土登陆作战中美军将要阵亡100万人才能最后占领日本。因此,美军试图用其他方法替代登陆的计划。美军曾拟定在日本使用芥子气等化学武器迫使日本投降,但美军认为芥子气杀伤力仍然有限,因而放弃了该计划。此时,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就成了美军最后的选择。 广岛蘑菇云 1945年8月6日9时15分,蒂贝斯上校按动了投弹按钮,原子弹被投出了弹仓。由于飞机突然减轻了4吨多的重量,飞机晃动了起来。原子弹在离地面600米处爆炸,爆炸发出耀眼的强光,方圆42平方公里的城市瞬间被摧毁,全市房屋毁坏率达70%以上,“小男孩”原子弹导致了广岛14万人死亡。 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8日,日本外相谒见天皇,奏陈美国使用原子弹。日本政府指示驻苏大使与苏联会谈,希望苏联出面斡旋,让日本体面地结束战争。 1945年8月8日下午,苏联驻日本大使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对日本的宣战书,宣布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1945年8月9日,苏军分4路突入中国的东北。苏联远东集团军投入3400多架飞机和5500多辆坦克参战。日本关东军几天之内就土崩瓦解了。苏联的伞兵部队突然占领了在中国东北日军的各个机场,致使日本的战斗机未经起飞就被缴械。 长崎蘑菇云 第一颗原子弹投掷后,美国在3天内没有听到日本人有任何的反应。美国政府宣布,只要能降低对日本本土作战的风险,再投几颗原子弹也在所不惜。实际上这是美国的虚张声势,因为美国只剩下一颗原子弹了。 1945年8月9日9点1分,“胖子”原子弹被投向了有27万人口的海港城市长崎,长崎上空随即腾起了巨大的蘑菇云。长崎有1.4万栋建筑物被毁,约占全市建筑物的36%,有7万多人死亡。“胖子”的爆炸威力大于在广岛爆炸的“小男孩”,但由于长崎多山,盆地四周的山丘遮挡了辐射和冲击波。 美军随即在日本投下了大量传单,宣称如果日本拒不投降,将会遭到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的轰炸,直至把日本彻底毁灭!这完全是美军的心理攻势,因为此时美军仅有的3颗原子弹已全部用完了。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0日,不断的打击终于使日本崩溃,日本裕仁天皇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发布投降诏书,宣布330万日军放下武器。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向盟国投降。美国将领麦克阿瑟主持仪式,他说,今天各交战国代表聚集在这里,签署一个使和平得以恢复的庄严协定,胜败双方的目的是在这里取得谅解,以利于实现更崇高的尊严。 战争是罪恶,屠杀是邪恶 战争的罪恶尽人皆知,但屠杀的邪恶却没有被认识。希特勒屠杀了600万犹太人。日军在南京屠杀了34万中国人。德国人进行了彻底的反省,但日本人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屠杀是最大的邪恶。没有那一种邪恶比屠杀更邪恶。日本人不承认屠杀的事实就是不愿意正视自己邪恶的过去。过去的邪恶潜伏到现在让日本军国主义重新崛起。邪恶之火不但没有熄灭,而且正在蔓延,何时再燎原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必须先发制人,摧毁邪恶的火焰。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亚洲战场精要 1928年6月4日清晨,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1932年,日军在东三省扶植了傀儡政权——满洲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上海陷落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从此,全国进入了全面抗战。 1937年9月13日,忻口会战打响。国民党集中6个集团军,共31个师、13个旅,约28万多人,由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组织了忻口会战。日军参加忻口会战的兵力共约3个师团,7万余人,并配有350多门大炮,150多辆战车和300架飞机。 1937年11月2日,忻口失守。 1937年11月3日,日军第五师团进攻太原。 1937年11月8日,日军侵占太原,傅作义率第三十五军及其他守军突围向西山转移。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并血腥屠城6个星期,造成了34万无辜平民和战俘被杀。 1937年12月,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调集8个师、3个旅和2个支队,约24万人,分别由畑俊六和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计划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然后沿陇海铁路西取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南夺武汉。李宗仁调集64个师和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 1938年3月20日,日军向台儿庄突进,企图一举攻占徐州。 1938年4月3日,台儿庄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激战四天,歼灭日军共万余人。 1938年5月19日徐州陷落。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 1938年10月25日,在日军已达成对武汉包围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不得不弃守武汉。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在外蒙的诺门坎展开激战,关东军的两个整编师团约5万人全部被歼,日军最精锐的,也是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几乎全军覆没。这让日本在进入20世纪后,第一次尝到了战争失败的滋味。 1940年7月,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1941年10月,日本头号军国主义分子东条英机上台。东条英机认为日本必须成为一个原材料能自给的国家。因此,东条英机答应美国可以从印度支那和中国的部分地区撤军,但美国必须取消对日贸易禁运,而且要帮助日本获得石油、煤炭和橡胶资源丰富的荷属东印度。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东条英机认为战争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1941年11月26日,南云忠一率领由6艘主力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8艘油船,27艘大型潜艇和5艘袖珍潜艇组成的日本第一航空母舰编队从千岛群岛的单冠湾出发,穿过气候恶劣的北太平洋直取珍珠港。整个航程大约3000海里,舰队在整个航程中都采取无线电静默。 1941年12月8日星期日早晨6点15分,日军355架飞机从6艘航母上起飞,奔袭珍珠港。7点50分,日军飞机出现在夏威夷上的空。日军轰炸机首先攻击了岛上的4个飞机场,所有美军飞机都被摧毁在地面上,没有一架美国飞机来得及起飞迎敌。美军战舰一字排开,完全成了日军飞机的固定靶。上午10点,一切进攻都结束了。美军阵亡2000多人,18艘舰船被击沉或重创,其中包括6艘战列舰,350架飞机被炸毁。日军只损失了29架飞机和5艘袖珍型潜艇。 1941年12月8日,在海军对珍珠港发动突袭的同时,日本陆军发动了对东南亚的进攻。珍珠港事件发生10小时后,日军偷袭了美国远东空军的菲律宾克拉克机场。277架飞机还未升空,便被日军摧毁了,其中包括刚刚从美国本土运来的35架B-24空中堡垒新型轰炸机。 1942年2月15日,日军攻克新加坡,改名为昭南特别市。至少有13万英国军队成了战俘,这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投降。丘吉尔在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屈辱。丘吉尔说这是英国历史上最沉痛的浩劫。 1942年2月中旬,日军占领爪哇,荷兰被迫承认失败。因为,此前印度尼西亚是荷属东印度群岛。日军终于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资源——石油。 1942年4月9日清晨,巴丹半岛上的12000美军和63000菲军向日军投降。这是美军建军以来最不幸的日子,也是美国200多年里遭遇的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 1942年5月5日,克莱吉多岛上的美军承受了日军3个星期的毁灭性炮击后最终向日军投降。至此,菲律宾彻底沦陷。 1942年5月7日拂晓,日军与美军在珊瑚海发生海战。 1942年6月4日,日军偷袭中途岛,事前被美军识破。5分钟之内,日军3艘航母被击沉。6月5日下午,日军参战的最后一艘航母也被击沉。中途岛海战让日本海军蒙受了350年来第一次决定性的失败。 1942年8月7日上午6点15分,美军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开始炮击瓜岛。6点45分,美军开始登陆。 1943年2月,“东京快车”将瓜岛上最后的残余日军撤出了瓜岛。瓜岛战役中日军舰艇和飞机的损失十分惨重,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略防御力量对战争的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1943年4月18日上午9点45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进入美军伏击空域。3分钟后,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击落。 1943年5月28日,阿流申群岛的日军全军覆没。阿流申群岛的战斗中,20000人的美军第七步兵师进攻2500名日军,结果美军549人阵亡,3500人受伤。 1943年11月1日,美军在布干维尔岛实施两栖登陆作战。美军与6万日军交战。 1944年7月6日,美军占领塞班岛,26000名日军全部战死,偷袭珍珠港的指挥官南云忠一战败自杀。由于战事失利,东条英机被迫辞职。小矶国昭接替了东条英机。 1944年10月17日,美军在莱特湾外围的一个岛屿登陆。与此同时,日军所有的舰船开始迅速集结。日军大本营命令海、陆、空三军一起出动,倾注全力做最后一搏。 1944年10月25日,哈尔西舰队全歼小泽的航母舰队之后,回师增援金凯德的第七舰队。栗田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开始犹豫不定,最终栗田率领舰队退出了战场。莱特湾大海战中,日军共损失了26艘战舰,日本海军已经名存实亡。 1944年12月中旬,美军占领莱特岛。 1945年3月,美军经过激战,解放马尼拉。 1945年3月14日,美军攻克硫黄岛。 1945年3月下旬,美军投入452000多人,舰船1300多艘,航空母舰33艘和1700多架飞机攻打冲绳。美军出动1700多架飞机轮番对冲绳岛进行轰炸,轰炸进行7天后,美军才开始在冲绳岛登陆。 1945年6月21日,美军攻陷冲绳。美军共阵亡48000名官兵,26艘军舰被日军自杀飞机击沉,164艘军舰被日军自杀飞机击伤,美国的王牌航空母舰“企业”号受到重创。 冲绳战役进行的同时,日本做好了在本土决战的准备。日军在日本本土集中250万兵力,组织了1亿国民预备兵力,力图在最后一战中,扭转战争的败局。 1945年8月6日9时15分,“小男孩”原子弹投出了弹仓。原子弹在离地面600米处爆炸,爆炸发出耀眼的强光,方圆42平方公里的城市瞬间被摧毁,全市房屋毁坏率达70%以上,广岛14万人死亡。 1945年8月9日,苏军分4路突入中国的东北。苏联远东集团军投入3400多架飞机和5500多辆坦克参战。日本关东军几天之内就土崩瓦解了。苏联的伞兵部队突然占领了在中国东北日军的各个机场,致使日本的战斗机未经起飞就被缴械。 1945年8月9日9点1分,“胖子”原子弹被投向了有27万人口的海港城市长崎。长崎有1.4万栋建筑物被毁,约占全市建筑物的36%,有7万多人死亡。 1945年8月10日,不断的打击终于使日本崩溃,日本裕仁天皇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发布投降诏书,宣布330万日军放下武器。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向盟国投降。 还有几次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80%的兵力陷在中国战场。日军用20%的兵力攻击东南亚,让英国承受了历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让美国遭遇了200多年里最大的军事失败。美军在中途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在莱特湾让日本海军名存实亡。美军攻克硫黄岛和冲绳岛,使用两颗原子弹将日本击溃。 强者总想谋求特权是全人类统一的最大障碍。独领风骚两千年让中国认定自己是“天朝上国”,百年耻辱让中国人平等看待“四海蛮夷”。文艺复兴让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人选择了欧盟联合自强的道路。阿拉伯帝国灭亡后,阿拉伯世界暗淡了多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的心态也平和了。日本战败了,日本的“特权感”也消失了。非洲、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加拿大和印度等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特权感”。唯有美国人仍然感觉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全人类要统一必须解决若干问题。如果用缓慢的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恐怕到2300年全人类也不能统一。再打几次大战将有助于让全人类达成彻底消除人类内部战争的共识,促进全人类的统一。至少需要一次大规模战争来消除美国人的“特权感”。可能还需要一次大规模战争来解决日本人的认罪问题。 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饱经沧桑的热土 中东火药库——巴勒斯坦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中东地区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中东地区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有史以来,巴勒斯坦一直就是必争之地。各国你争我夺,后来者征服先来者的一幕不断重演,部族迁徙时有发生。巴勒斯坦的归属问题总是剪不断,理还乱。 饱经沧桑的热土 公元前约4000年迦南人从阿拉伯半岛东部沿阿拉伯海来到巴勒斯坦定居。迦南人是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 公元前13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移居巴勒斯坦,并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除了迦南人和腓力斯人外,还有阿穆尔人和亚兰人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后来希伯莱王国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犹太人、迦南人和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迦南人、腓力斯人、阿穆尔人、亚兰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灭亡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灭亡犹太王国。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代。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从而结束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国的历史。 流散欧亚非 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攻占耶路撒冷。亚历山大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隔绝状态,被征服各国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从此逐渐疏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这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 逐出巴勒斯坦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先后攻占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为反抗罗马人的入侵发动了“犹太战争”,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公元115年,犹太人的最后一次起义给罗马帝国以沉重的打击,把罗马驻军赶出了巴勒斯坦南部,并占领耶路撒冷。 公元135年,犹太人的最后一次起义失败。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大流散。在此后的1800多年中,犹太人在政治和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联系了。 阿拉伯帝国 公元7世纪,出生在阿拉伯半岛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统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各民族和部落。后来,穆罕默德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 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阿拉伯帝国。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宗教和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此后的1300多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劳动生息,成为巴勒斯坦的主人。 奥斯曼帝国 1518年,巴勒斯坦并入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勒斯坦400多年的时间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民族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一世纪以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就很少了。1880年只有2万多人,1918年只有5万多人,仅占当地居民的8%。 同情心惹的祸 从历史沿革来看巴勒斯坦属于阿拉伯人是无可争议的,因为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劳动生息了1300多年,而犹太人1800多年中在政治和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联系。犹太复国主义把地点选在巴勒斯坦是因为公元135年前,也就是1872年前犹太人的主体生活在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是犹太人的主体唯一生活过的地方。回到1800多年前生活过的地方赶走在那里生活了1300多年的阿拉伯人,这就是犹太复国主义。 回到1800多年前生活过的地方赶走在那里生活了1300多年的阿拉伯人这是一种正义的逻辑吗?这是一种合理的逻辑吗?因为希特勒杀害了600万犹太人,所以除阿拉伯国家,全世界都支持犹太人建国。因为全世界都不愿意犹太民族再过流浪的,被排挤的和被迫害的生活。全世界的同情心在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建起了以色列。全世界同情犹太人的时候,如何对待阿拉伯人呢?希特勒迫害了犹太人,犹太人又如何对待阿拉伯人呢?以色列通过多次战争占领了比同情心分给的土地更多的土地,就像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一样,犹太人逐出了阿拉伯人,并拒绝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就像希特勒杀害犹太人一样,犹太人也经常找借口杀害阿拉伯人。当哈马斯为了夺回被占领的土地而抗争时,以色列定点清除了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以色列为对付法塔赫发动第五次中东战争入侵黎巴嫩。以色列为对付黎巴嫩真主党再次入侵黎巴嫩。既然这样,希特勒为了保持日耳曼民族血统的纯洁,为什么不能清除犹太人呢?没有正义,也没有邪恶,只有强与弱。 真理是什么?正义不是真理,邪恶不是真理,强权即真理,胜者就是真理。现实是残酷的,因为现实是真理。美国人到处耀武扬威说美国遇到了威胁,美国必须对付潜在的威胁。其实美国才是真正的威胁。美国人的逻辑是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美国高于一切,美国的利益不能受到损害或威胁。这与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劣等民族必须为优等民族腾出生存空间有什么区别呢?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非上帝选民的人的利益必须让位于上帝的选民!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获取最大利益。希特勒的方式是世界大战,美国的方式是局部战争。霸权主义和邪恶轴心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中东战争 犹太人:历尽辛酸的民族 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次起义失败后,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在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犹太人的处境很悲惨。 中世纪,欧洲各国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犹太教被视为异端邪说。基督教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 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 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沙俄为掩盖阶级矛盾,转移视线,煽起屠杀犹太人的狂潮,被屠杀的犹太人不计其数。沙皇俄国猖獗的排犹运动成了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催化剂,使犹太人从一般的复国愿望发展成具体的政治性运动。 1882年5月,沙皇俄国颁布法令,将犹太人赶出乡村和居民区。犹太人开始第一次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并建立了一些犹太复国主义的移民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初步兴起。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犹太资产阶级乘机打出“犹太民族主义”的旗帜,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推波助澜,从而把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的一般愿望发展成为系统的犹太复国主义理论和有组织的政治运动。 1896年,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写了《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一书。赫茨尔宣称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提出建立犹太人自治的国家,并建议设立“犹太社团”和“犹太公司”两个机构,分别负责犹太国组织的筹备和经济上的策划工作。赫茨尔建立犹太国的主张得到了欧美犹太人的大力支持。 1897年,赫茨尔领导欧美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首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决定成立全世界统一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这次大会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分散的地区性运动进入世界性的有组织的政治运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了英美等国的支持。美国有几百万犹太人,美国从一开始就支持犹太复国主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为打败德国,瓦解奥斯曼帝国,称霸中东,以承认和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独立国家为条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英国又背着阿拉伯人同法国签定了处理战后奥斯曼领土的《塞克斯——皮科尔协定》。协定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还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 1917年11月,英国发表了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福尔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 1917年11月6日,英国军队入侵巴勒斯坦。 1918年9月,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全境。 1919年1月21日,美国在巴黎和会提出“关于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的建议”。美国建议“犹太国一旦成为事实,国联就立刻承认巴勒斯坦为犹太人的国家”。 1920年,国际联盟给予英国管辖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 1921年,英国以执行《贝福尔宣言》为由,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西部仍为巴勒斯坦,由英国委任总督直接统治。在英国的支持下,犹太人开始大规模迁入巴勒斯坦,特别是在《贝福尔宣言》发表和英国委任统治之后,巴勒斯坦犹太移民成倍增长。《贝福尔宣言》发表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超过5万。1939年猛增到44.5万多人,占巴勒斯坦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 犹太移民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以及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的庇护,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许多城市和工业,使阿拉伯人的工商业受到很大的打击。犹太人建立了“哈加纳”、“伊尔贡”、“斯特恩集团”等秘密武装组织。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 1922年6月30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一项支持《贝福尔宣言》的决议。美国在经济上开始渗入巴勒斯坦。 1939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规定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人口不能超过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英国当局把每年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人数的上限定为7.5万人,超过规定人数的移民为非法移民,要强制遣送出巴勒斯坦。英国军舰24小时在巴勒斯坦海岸线巡逻,一旦发现有偷渡上岸的犹太人,立即拘捕。 巴勒斯坦土地贫瘠,吸收移民的能力有限。在纳粹德国开始迫害犹太人后,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犹太人被迫移民巴勒斯坦。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购买土地,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城市和工厂,阿拉伯人的工商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不满开始爆发,巴勒斯坦各地不断发生抗议和暴乱。为了安抚阿拉伯人,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 1943年到1945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了赞成在巴勒斯坦无限制移民和建立犹太国家的决议和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欧洲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占整个欧洲犹太人的二分之一。复国成了犹太人绝望中最后的自救之道。尽管英国千方百计进行堵截,但犹太人拼死也要回到巴勒斯坦。同时,美国为扩大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大力扶持犹太复国主义,排挤英国。 英国海军出动飞机终日在地中海海面搜索,船上的犹太移民为躲避英军侦察飞机的搜查,不得不钻进甲板上的篷布里躲藏。不少犹太人经不住长途颠簸病倒在了船上,因为没有救治条件,所以只能听天由命。偷渡的犹太人没有能力闯过英军的封锁线,只能在远离封锁线的水域换成舢板偷渡。如果逃不过英国人的眼睛,偷渡的犹太人就凿沉偷渡船。英国海军没法判明这些船是自沉还是事故,不得不对沉船上的人予以救援。不少偷渡的犹太人通过这种方式路上踏上了巴勒斯坦的土地,一时间地中海中沉船事件多有发生。 1945年8月到1948年5月,56艘移民船从欧洲驶向巴勒斯坦,偷运近7万多名犹太移民,其中有5万多人被英国托管当局截获。被截获的犹太人或是被拘留后遣送,或是根本就不准下船登陆。许多犹太人只能在船上看一眼巴勒斯坦后就被迫离去。 英国限制犹太人的政策引起了犹太人的不满和愤怒。激进的犹太人组成武装团体,对英国人进行“武力反抗”。“哈加纳”和“伊尔贡”等秘密武装组织不断制造爆炸事件,巴勒斯坦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为了对付犹太人的恐怖事件,英军在街上拉起铁丝网,在耶路撒冷等城市的重要地段设置哨卡,检查行人,对犹太人检查得特别严格。 1946年8月,犹太人制造了达比都国王饭店爆炸事件。英军司令部设在达比都国王饭店,80多个英国人在爆炸中丧身。达比都国王饭店是耶路撒冷最大的建筑,这是犹太人制造的死伤最严重的一起爆炸事件。 1946年以后,巴勒斯坦每隔几天就要发生一起犹太人制造的爆炸或枪击事件。 除了复国还有什么办法? 在1800多年中,犹太人遭受的歧视、迫害和屠杀不计其数。犹太民族要继续遭受歧视、迫害和屠杀到永远吗?没有那个国家能够保证绝不歧视、迫害和屠杀犹太人,除了犹太人自己的国家。因此,复国的确是犹太民族唯一的出路。如果建立一个阿犹混合的国家,当犹太人成为少数民族时恐怕又难逃被歧视、迫害和屠杀的命运。因此,只能建立一个犹太人占绝对多数的犹太国家。这样,回到1800多年前生活过的地方赶走在那里生活了1300多年的阿拉伯人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以色列占领了比联合国划分的更多的土地,并赶走了这些土地上所有的阿拉伯人,拒绝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这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不对阿拉伯人狠一点,犹太人就要继续遭受歧视、迫害和屠杀。但阿拉伯人很无辜,全世界都支持犹太人回到1800多年前生活过的地方赶走在那里生活了1300多年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应该得到补偿,不能救了一些人,又害了一些人。就像洪水来了,国家要泄洪,泄洪区的人必须搬离家园,但国家必须给搬离家园的人适当的补偿。因此,被以色列赶出家园的巴勒斯坦难民必须得到适当的补偿。以色列必须归还除联合国划分的土地之外的所有土地。联合国可以再通过一个决议,明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边界。只有这样,和平才会降临在饱经沧桑的巴勒斯坦,历尽辛酸的犹太人才会得到真正的和平。 国际社会可以帮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明确边界,并提供给巴勒斯坦难民适当的补偿,让巴勒斯坦难民可以到巴勒斯坦国安居乐业或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定居。如果有100万巴勒斯坦难民,那么每个难民可以得到5万美元的补偿。这样只需要500亿美元就可以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了。世界500强前十名的销售收入总和超过1万亿美元,世界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美元,美军一年的军费超过4000亿美元。国际社会是不缺500亿美元的。自1948年5月14日以来,巴勒斯坦问题给各方造成的各种损失的总额早就超过500亿美元了。如果不愿意出500亿美元解决问题,那么还会损失多少个500亿美元就不得而知了。 实际上,要彻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国际社会需要提供2000亿美元的援助。国际社会可以分20年,每年提供100亿美元的援助来彻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当然,前提是明确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国的边界。每年100亿美元的援助可以按照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来分摊。这时,大国必须负起责任。预计到2020年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国的边界可以明确下来,届时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需要承担起每年提供90亿美元援助的责任。英法德俄各提供10亿美元,中国提供23亿美元,美国提供27亿美元。其他各国按照自愿的原则提供援助,总数应该不会低于10亿美元。这样每年100亿美元,持续20年就可以彻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了。 中东战争 六百万犹太人的牺牲换来以色列建国 1947年2月,在巴勒斯坦付出了巨大代价的英国终于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把巴勒斯坦交给了刚刚成立两年的联合国处理。 1947年9月16日,联合国第二届大会成立了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特委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两个方案,巴勒斯坦分治案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各自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巴勒斯坦联邦案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共治的联邦国家。美国和苏联主张在英国委任统治结束后立即进行分治。 二战后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的真相震惊了全世界,唤醒了世界的良心。除阿拉伯国家,全世界都支持犹太人建国。美国有几百万犹太人,是犹太人力量最强大的国家。所以美国是最支持犹太人建国的国家。美国提出巴勒斯坦分治案是要结束英国在巴勒斯坦的托管,扩大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美国意识到了中东在战略上的意义:中东连接欧亚非三大陆,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中东地区石油丰富。 1947年11月29日,美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强行要求联合国大会进行表决。美苏等33国赞成,阿拉伯国家13票反对,英国等10票弃权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案。这就是联大181号决议案。 联大181号决议案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决议案对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进行了分割。阿拉伯国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耶路撒冷成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占巴勒斯坦总人口不到1/3的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52%的土地。这个分治案明显偏袒犹太人。在联大宣布通过巴勒斯坦分治案后,埃及等六个阿拉伯联盟的代表退出会场,表示抗议,并拒绝承认联大181号决议。阿拉伯联盟的代表对外宣布,只要以色列宣布建国,那就只有用战争解决问题。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纷纷举行示威,反对分治。 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雅法、特拉维夫等地掀起了激烈的反抗运动。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联大181号分治决议的通过是个大好的时机,决定采用武力建立犹太国。在美国的极力支持下,犹太建国协会征集17—25岁的犹太青年入伍。同时,美国以优惠的价格向犹太复国主义者提供价值千万美元的制造军火的机器和武器装备。 以色列要建国的消息传到了中国上海。居住在中国上海的2万多名犹太人开始整理行装,准备踏上回归巴勒斯坦的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残酷屠杀犹太人,逃出欧洲的犹太人痛苦地发现,在希特勒淫威之下,许多国家都对他们关上了大门。中国上海是二战中世界上唯一的一处不用签证或任何官方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世界各地共2万多名犹太人逃到上海避难。犹太人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社区、教堂和学校。以色列建国后,2万多犹太人几乎全都回到了以色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了以色列复国后的第一代移民。 1947年11月30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合的城镇,爆发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激烈武装冲突,这被称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 1948年1月—3月,阿犹双方不断发生冲突。 1948年5月14日下午四点,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正式结束前8小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对全世界宣布以色列建国。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聚集在特拉维夫博物馆前的广场上尽情欢呼。 以色列宣布建国之时,在美国的犹太办事处连自己国家的名字都不知道,只得临时起了“犹太国”这个名称。白宫收到犹太办事处的通知书时,本·古里安正在宣布“以色列国”成立。当电台广播了“以色列国”的名字后,杜鲁门亲笔在承认书上把“犹太国”改为“以色列国”。白宫马上对外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临时政府,这时离以色列宣布建国仅16分钟。 以色列对美国如此快地承认他们的国家非常感激。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说,美国对以色列的承认“给了以色列人的防卫以新的信心”。 国际强权 联合国是一个菜市场,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地方。但是,一旦多数国家形成“价格联盟”,联合国就成了国际强权欺压少数派的工具。联合国大会是一国一票,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联合国是多数国家干涉少数国家内政的工具,是大国合法干涉小国内政的工具。联合国决议是要么是大国意志的体现,要么是多数国家意志的体现。联合国的决议从根本上说不具有正义性,不具有法律效力。联合国决议的权威完全依靠决议背后的国家实力来保证。 33个国家认为巴勒斯坦应该分治,巴勒斯坦就分治。这与33个人认为一对夫妻应该离婚,这对夫妻就离婚没有区别。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联合国决议分裂任何一个国家。例如:A国的X地区有独立势力,B国是一个大国且与A国为敌。B国就可以支持X地区的独立势力,在适当时候强行要求联合国大会进行表决。联合国一旦通过支持X地区独立的决议,X地区就像以色列一样成为独立的X国家,A国就被分裂了。如果A国采取军事行动,B国以维护联合国决议为名纠集多国部队“捍卫”X国家的主权进行武装干涉。A国一旦军事失利,A国就被成功地分裂了。 国家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行专政的工具。民主国家最多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专政的工具。联合国就是多数国家对少数国家实行专政的工具。多数不代表正义,多数更不代表真理。少数并不代表邪恶,更不代表违反真理。只要不是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就不应该无条件服从。少数人屈从了多数人,少数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应该得到补偿。多数人无权无偿地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人权是每个人的人权,而不只是多数人的人权。少数国家屈从了多数国家,少数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应该得到补偿。多数国家无权无偿地损害少数国家的利益。每个国家都有主权,而不只是多数国家才有主权。 国际政治的进步总是落后于国内政治的进步。一些国家已经进入高度民主的阶段,每个人的权利都充分得到尊重。而国际政治仍然处于弱肉强食的野蛮阶段。 中东战争 国之将亡 1948年5月15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从东、北、南三个方向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巴勒斯坦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埃及7000人,外约旦“阿拉伯军团”7500人,叙利亚5000人,伊拉克1万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军”和“阿拉伯拯救军”1万余人,合计4万多人组成的阿拉伯联军装备131架飞机,12艘舰船,240辆坦克装甲车和140门野战炮向以色列发动了进攻。 犹太人没有想到战争会来得这么快,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准备。以色列还没有一支正规的国防军,只有没有统一指挥的3.4万人的游击队。以色列拥有飞机33架,舰船3艘,几乎没有大炮和装甲车。 阿拉伯五国的人口有3500万,而以色列只有65万移民。在军事上阿拉伯联军也具有绝对优势,阿拉伯联军预计10天之内就能占领整个以色列。 埃及军队 埃及军队在南线从阿里什分两路开入巴勒斯坦。北路以第1旅为主力的5000人沿地中海岸边的公路通过加沙地带向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维夫进军。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以军在夜间袭击了埃及军队先头部队的后方,使埃军慌乱不堪。接着以色列人召开记者招待会声称埃军供应线已被切断。这个假消息传到开罗,埃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停止攻击特拉维夫。这是埃军在这次战争中的转折点,特拉维夫再没受到埃军攻击。埃军转而占领内格夫的一些要地及公路干线。埃军南路第4旅2000人经过比尔谢巴、希布伦,向耶路撒冷进发。 阿拉伯军团 1948年5月18日,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的“阿拉伯军团”7500人占领耶路撒冷旧城阿拉伯人区。同时,阿拉伯军团包围了旧城的犹太区。接着,阿拉伯军团向犹太人的耶路撒冷新城发动进攻,占领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公路的要地特伦,切断了以色列人的增援。 1948年5月28日,旧城犹太守军被迫投降。新城中的犹太人也弹尽粮绝,饮水困难。然而,阿拉伯军团不了解这些情况,没有抓住这一机会。阿拉伯军团只满足于打一些小仗,发动一些有限的进攻,使耶路撒冷新城的战斗出现僵局。 “阿拉伯军团”由外约旦的保护国英国的警察部队发展起来,从司令到各级军官都是英国人。英国不甘心被美国挤出中东所以帮助阿拉伯人打仗,做最后一搏。但在圣城打仗,阿拉伯人认为是对真主的亵渎,所以出现了阿拉伯人一边打仗一边祈祷的奇特景象。在战争的间隙,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举行了盛大的宗教仪式。阿拉伯人认为不久圣城将会全部回到穆斯林手中。 叙利亚军队 叙利亚2个机械化旅5000人从库奈特拉出发在北线从巴勒斯坦东北部发动进攻。叙利亚军队首先向太巴列湖南端出击,很快攻克了约旦河两岸的3个犹太居民点。整个约旦河谷的犹太居民纷纷逃亡。此后,叙军在太巴列湖南端同以军激战。 伊拉克军队 伊拉克军队先向北部的盖谢尔和贝桑进攻,进展不大。伊拉克军队转而进攻纳布卢斯。伊拉克军队投入1个装甲车团、1个步兵团和一个有3个航空中队支援的机械化旅,相继占领了纳布卢斯、杰宁和离地中海只有11英里的图勒卡姆,并威胁着犹太城赫德拉。伊拉克军队几乎达到海边,眼看将以色列军队拦腰切断。但伊军为能继续进行攻击,丧失了战机,以军乘机向杰宁反扑,但被伊军击退。 黎巴嫩军队 黎巴嫩军队在北部的进攻规模较小。黎军先攻占了马勒基亚边防哨所,后被以色列夺回。 1948年6月5日,黎军再次攻占马勒基亚,并固守到战争结束。 以色列军队 巴勒斯坦的枪声震惊了全世界的犹太人。战争爆发后,许多犹太人继续飞往巴勒斯坦。许多不会讲希伯来语的犹太人下了飞机就投入了战斗。许多犹太人是第一次拿起枪。以色列的部队里出现了说着不同语言、穿着不同服装的士兵。 以色列“建国之母”梅厄夫人飞到美国求救。美国的犹太财团马上筹集了8000万美元支援以色列。 本·古里安一面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一面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以色列急需几星期的喘息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部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1948年5月17日,开战的第三天,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美国和苏联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阿拉伯国家停止行动。英国最初反对美国的建议,并声称继续给予阿拉伯国家援助。但不久,英国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并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在美国的支持下,联合国拟订了阿以双方停火的议案。 1948年6月11日,阿拉伯联军占领了巴勒斯坦三分之二的领土,军事上处于优势。阿拉伯国家认为此时停火进行谈判,能够达成有利于自己的协议。阿拉伯联军伤亡也比较严重,也希望得到休整。因此,6月11日阿以双方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停火四周的决议。 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联军的进攻,全军已处于崩溃边缘。停火四周为扭转战局赢得了时间。这四周的停火将令阿拉伯国家后悔100年。 合纵连横 六国合纵抗秦,结果六国被秦国消灭了。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五国合纵打击以色列,结果阿拉伯国家又多损失了6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再次合纵打击以色列,结果又失败了。为什么合纵很少敌得过连横?因为合纵不合心,而连横主要靠自己。 兵不厌诈。阿拉伯国家接受停火后就真的停火了,而以色列就不这么守规矩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第二次停战期间发动了新的反攻。第三次中东战争中,1967年6月8日以色列接受停火后于1967年6月9日突然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结果以色列占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接受停火后又突然发动进攻可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停火是双刃剑,进攻方或反攻方掌握真停火的主动权。 中东战争 奇迹发生在喘息间 停火使以色列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正是这四周的时间改变了以色列的命运。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利用这短暂的时间,用最大的努力支援以色列。犹太人志愿兵从世界各地赶往巴勒斯坦。美国和英国的轰炸机飞往以色列,法国的坦克和大口径火炮运抵以色列,捷克的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运往以色列,小型舰船和巡逻艇开往以色列。美国商船不断把武器装备运到以色列。 以色列政府利用停火的机会,把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游击队统一了起来,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以色列政府规定,17岁的男女青年都要接受两个月的军事训练。不论男女服兵役年龄的上线都是38岁。42岁以下的男子都要参加修筑工事。由于武器不足,新参军的人只能用木棍进行操练。经过补充,以色列的兵力已达6万人。 1948年6月28日,所有的犹太人武装都向以色列政府宣誓效忠。一个强有力的以色列中央政府隐然成形。 以色列用美国援助的滚桶式铁丝网铺设地面障碍。以色列把美国援助的铁护栏架设在沿海地区防止登陆。以色列陆军正式组建成了一支摩托化部队,使以色列军队具备了快速作战的能力。 以色列将国防军编成4个军区,明确了各军区所分担的作战地域。经过周密的准备,以色列军队已由开战时的3万多人发展到近7万人。 阿拉伯联军在停火期间仅仅进行了驻军地域内的调整。埃及野战军增加到1.8万人,伊拉克军队增加到1.5万人,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兵力也有所增加。但阿拉伯联军不过4.5万人。以色列军队第一次在人数上超过了阿拉伯联军。阿拉伯联军也没有购买先进的武器。阿拉伯联军从欧洲市场上购买的武器甚至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使用过的毛瑟枪。这样以色列军队的武器装备也超过了阿拉伯联军。 短短四周,阿以的军事力量对比就发生了逆转。 防守的潜力 防守方有5种结局:1、被消灭;2、投降;3、反攻到战前状态;4、反攻到进攻方投降;5、反攻到进攻方被消灭。进攻方也有5种结局:1、消灭防守方;2、迫使防守方投降;3、退到战前状态;4、投降;5、被防守方消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进攻方的实力强于防守方时,进攻方才会发动进攻。因此,防守方通常的结局为前3种:1、被消灭;2、投降;3、反攻到战前状态。而进攻方通常的结局也为前3种:1、消灭防守方;2、迫使防守方投降;3、退到战前状态。 防守方的战争目标至少是反攻到战前状态。而对于进攻方来说退到战前状态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防守方必须竭尽全力投入战争。而进攻方不必竭尽全力投入战争,至少要留一部分兵力留守本土。拼命全力反抗对付非全力进攻。因此,进攻方的军事实力往往要是防守方的5倍以上才能赢得战争。 防守方面临绝境的结局往往把防守方的潜力激发到最大。防守方主要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制胜,而进攻方主要靠锐气制胜。锐气与敢死的勇气遭遇,往往锐气先胜一局,但是锐气在衰减而敢死的勇气却在增加。锐气必须在大于勇气时结束战争,否则往往会输掉战争。相持和停战都会让锐气衰减为零。进攻方必须一口气打赢战争。进攻方的喘息是休息而防守方的喘息却是救命。 中东战争 十天转败为胜 1948年7月9日清晨,停火的期限一到,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就向阿拉伯军队发动了进攻。以色列空军立即扑向阿拉伯军队的阵地。阿拉伯国家本以为以色列在停战后会谈判求和,没想到以色列却利用停战的机会重整武装。 本·古里安认为“阿拉伯军团”是阿拉伯联军之首,打败阿拉伯军团即可打败阿拉伯联军。以色列军队集中4个旅的兵力,向特拉维夫东南12英里的卢德和腊姆拉城实施突击。卢德和腊姆拉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东西和南北的交通素枢纽由阿拉伯军团占领。阿拉伯军团司令格拉布借口后勤供应困难,需要缩短战线,放弃了卢德和腊姆拉。 1948年7月11日和12日,以色列军队占领了卢德和腊姆拉,打开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阿拉伯军团司令英国人格拉布被以色列的气势所吓倒。格拉布非但不积极组织部队反击,反而命令部队不战而撤。这样以色列人就把阿拉伯军团赶出了耶路撒冷。 美国3架B-17轰炸机在被空军基地的犹太人飞行员“偷窃”。3架B-17重型轰炸机从墨西哥,经捷克斯洛伐克,飞往以色列。飞行途中,3架B-17重型轰炸机轰炸了开罗、西奈半岛的埃军阵地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以色列部队向北线的叙利亚军队发动了进攻,企图夺回米什马尔哈耶丁居民点,把叙利亚军队赶往约旦河东岸,但被叙军击退。以军改变进攻方向向拿撒勒地区和加利利北部的黎巴嫩军和阿拉伯解放军发动了进攻。 1948年7月15日和16日,以军2个营利用夜间实施突袭,占领了沙德阿姆尔和拿撒勒,并进而夺取了整个加利利地区。 1948年7月15日,经过反复争夺,以军攻占了马纳哈谷地,但对耶路撒冷旧城的进攻在锡安门附近被击退。以军本想首先进攻马纳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接着进攻耶路撒冷旧城并占领耶拉赫贾拉,切断阿拉伯人至耶路撒冷新城的道路。 1948年7月18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阿以双方再次停火。这次停火为期3个月。 以色列10天的反攻占领了1000多平方公里联合国分给巴勒斯坦的土地,俘虏了大批阿拉伯军人。以色列转败为胜的这10天在战史上称作“十天战斗”。以色列为了扩大地盘,造成一个个犹太人新定居点的既成事实,在战斗还未结束时就开始在联合国规定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造房子,并在新开辟的定居点附近种上自己的庄稼。为了防止巴勒斯坦人的攻击,犹太人修建居民点时,都会树立一个岗楼。这种警戒用的岗楼成为犹太人定居点的一个特殊标志。 消灭敌人比判断敌人的意图更容易 希特勒曾经一厢情愿地认为英法会接受德国占领波兰的既成事实,但是英法向德国宣战了。希特勒还一厢情愿地认为法国战败后英国会接受停战条件,但是英国要坚持到底。希特勒还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国是中立国不会参战,但美国一直就在援助英法,最后也参战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一厢情愿地认为以色列在第一次停战后会谈判求和,但以色列发动了反攻。阿拉伯国家又一厢情愿地认为以色列在第二次停战后就真的停战了,但以色列发动了新的反攻。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占领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后就停止了在西奈半岛进攻,埃及一厢情愿地想以此作为对以色列谈判的筹码。但这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 判断敌人的意图很难,比打败敌人和消灭敌人更难。判断敌人的意图的主动权在敌,打败敌人和消灭敌人的主动权在我。当进攻方试图判断防守方的意图时就丧失了主动权。进攻方的任务是打到防守方投降,而不是等待防守方做出决定。 中东战争 防守变侵略 第二次停火又让以色列受益匪浅,西方国家的军援滚滚而来。10月初,以色列军队已发展到9万余人,拥有100架飞机和16艘舰艇。以色列的羽毛已经丰满,联大181号决议划给以色列的领土已不能满足以色列的要求。军力明显占优势的以色列对联合国的调解已不感兴趣。以色列认定“在战场上比在和平谈判的桌子上能赢得更多的东西”,“占有者在诉讼中总是占上风的”。阿拉伯国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间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 本·古里安对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说:“我完全能够想象建立一个有1000万人口的犹太人国家。”古里安暗示说,“以色列不会满足于这点小小的领土”。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破坏停火令,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 “约夫”战役 1948年10月15日下午,以军对部署在内格夫的埃及军队发动了进攻。埃及军队的阵地只分布在几条狭窄的防御阵地内,缺乏纵深。 以色列空军首先袭击了加沙、马杰达勒、拉法和阿里什等城镇,破坏了埃军的通信体系和指挥机关。同时,以色列空军袭击了阿里什等地的机场,使埃及军队丧失了制空权。随后,以军在夜间发动进攻,在西线抢占了阿什克伦。与此同时,以军在东线埃尔曼西亚以东实施突破,切断了埃军由马杰达耶到贝特贾夫林的横穿公路。 接着,以军向埃尔曼西亚、法卢贾、伊拉克苏维丹要塞发动进攻,没有得手。以军转而向另一重要据点胡莱卡特发起进攻,并于10月19日夜间攻占胡莱卡特,从而打通了通向内格夫的通道。 1948年10月21日,以军攻占内格夫首府比尔谢巴。这样,以军控制了除法卢贾和加沙地带以外的整个内格夫北部地区。 “希拉姆”战役 法齐·卡伍吉所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控制着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区。10月中旬,“阿拉伯解放军”利用以色列军队同埃及军队作战之机,对夏吉克到阿贝德地域内的以军发起进攻,夺得了能控制胡拉湖谷地的控制权。 1948年10月28日,以色列军队发动反攻。以军派遣两支部队,分别从南面和西面实行佯攻,然后以东西两路兵力夹击“阿拉伯解放军”。 1948年10月30日,以军攻占加利利,并有少数部队进入了黎巴嫩。以军一直打到黎巴嫩利塔尼河两岸,夺取了黎巴嫩境内15个村庄。以军在“希拉姆”战役中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霍雷夫”战役 在“约夫”战役中,内格夫北部的埃军被击退,但内格夫沙漠与西奈半岛的埃军依然占据了一些地区。 1948年11月19日,埃军从加沙地区进入内格夫沙漠。 1948年12月7日,埃军对以军阵地发起佯攻,但被以军击退。 1948年12月22日,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以军5个旅向埃军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 以军先以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行牵制性进攻,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企图占领阿里什。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加沙和阿里什机场,从而掌握了制空权。戈兰尼旅沿海岸公路挺进。 1948年12月22日,以军夺取了加沙南侧8公里制高点。 1948年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军选择了一条由比尔谢巴至奥贾的被湮没的罗马时代的古道。以色列秘密地将这条古道修成可通行轻型装甲车辆的道路。这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埃军认为以军将沿海岸公路进攻,因而对奥贾方向戒备不严,使得阿隆主力部队奇袭获得成功。 1948年12月27日,以军占领奥贾,并立即向沿海公路派出一支机动部队。 1948年12月28日,以军攻占阿布奥格,转而进攻阿里什。 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以决定性打击时,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 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以色列通过“霍雷夫”战役,几乎把埃及军队完全赶出了巴勒斯坦。在加沙狭长地带还有部分埃及军队。 停战协定 1949年2月24日,埃及在希腊的罗得岛与以色列签定停战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1949年3月23日,以色列和黎巴嫩签定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间的边界线为分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村庄。 1949年4月3日,外约旦与以色列正式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军团”在中部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通过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沿海平原的军事威胁。 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坦。 1949年7月20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战争结束。 阿拉伯国家有1.5万人死亡,96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落到附近的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形成了一个个的难民营。以色列死亡约6000人,占领了巴勒斯坦近4/5的土地。以色列占领的土地面积比联合国181号决议分给以色列的土地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 在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上,有不少巴勒斯坦人留了下来。他们手持简陋武器出没在漫漫黄沙间,出没在一座座城镇间与以色列军队周旋,他们后来成了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联合国所规定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未能建立。巴勒斯坦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矛盾,激化了阿拉伯国家、美国和英国的矛盾。从此,巴勒斯坦战乱不断。 在战场上比在谈判桌上能获得更多 在谈判桌上双方寸利必争相持不下。在战场上一方势如破竹,另一方丢盔弃甲。大获全胜再谈判是最有利的。在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都是胜利者,而且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大获全胜。 以色列是很尊重埃及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以决定性打击时,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就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军撤出了埃及。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基本完成对埃军第3军团的包围时,埃以双方实现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归还了所有埃及土地,以色列和埃及实现了和解。以色列从来没有打算归还其所占领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国的土地,却偏偏归还了埃及的土地。以色列多次占领埃及土地,又多次撤出。 以色列以军事促谈判的战略非常成功。以色列通过对埃及的尊重瓦解了阿拉伯联盟,与埃及实现和解后,巴勒斯坦问题已不再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问题,而变成了单纯巴勒斯坦人自己的问题。以色列与叙利亚的土地之争也变成了叙利亚自己的问题。以色列在领土谈判上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以色列“占十还五”的策略非常成功。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在所有占领的土地中归还一部分给被占领方,让被占领方对使用武力感到悲观,对谈判充满希望。利用断断续续的旷日持久的谈判达成长期占领侵略土地的既成事实,迫使被占领方对收回全部被占领的土地感到悲观,迫使被占领方再拿回一部分土地后承认以色列对剩余土地的合法占领。先抢劫再“与之为取”是非常有效的侵略方法。 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唯利是图 苏伊士运河之争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唯一水上通道。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人类乘船往返于大西洋与印度洋必须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程缩短了5000到8000公里。苏伊士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苏伊士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 1859年,英法控股公司投资“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开始开凿苏伊士运河。 1869年,苏伊士运河打通。 1875年,英国趁埃及财政拮据,买进了埃及持有的全部运河公司股票。 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英国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1922年,英国以埃及保证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绝对控制为条件承认埃及独立。 1936年,《英埃同盟条约》签定,规定英国对运河的占领期限是20年,保有运河区驻军1万人。 二战后的苏伊士运河每年的收入高达1亿美元,而埃及仅分得3百万美元。埃及对英国霸占苏伊士运河越来越不满。 1951年10月,法鲁克国王单方面宣布废除英埃之间不平等的《英埃同盟条约》,要求英军从苏伊士运河地区撤军,但英国断然拒绝了埃及政府的要求。 法鲁克王朝是英国殖民者扶植的傀儡政权。二战后,埃及国内反殖民主义运动兴起,要求国家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安抚国内的反殖民主义运动,法鲁克国王只好宣布废除英埃之间不平等的《英埃同盟条约》。 英国拒绝撤军后,埃及的激进团体组织了义勇队,向驻运河地区的英军不断发动袭击。义勇队破坏道路,炸毁桥梁,火烧英军仓库,英军在苏伊士运河地区的驻军最后增加到8万人。 1952年1月23日,埃及爆发反英暴动,埃及警察和英军发生冲突。双方在交战中,埃及警察有46人死亡。消息传到开罗,埃及上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英军的暴行。埃及人放火焚烧了英国的银行、商店和电影院等,英国有多人死亡。这一天被人称作“黑色星期六”。 埃及七月革命 1952年7月22日夜,七月革命爆发,纳赛尔等青年军官建立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政变。 1952年7月23日,纳塞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控制了整个埃及军队。 1952年7月26日,国王法鲁克被废黜,埃及宣布成立共和国。 被推翻的法鲁克国王出走意大利。新成立的埃及政府立即与英国交涉,要求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不久双方谈判破裂。英国和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新政府的冲突不断发生。此后,埃及人几乎每天都向英军发动袭击。 1952年,纳赛尔革命后,埃及人开始了阿斯旺大坝的设计。埃及人计划在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大坝,美国答应贷款2.7亿美元。 1954年7月27日,伤亡惨重的英国终于妥协。英国答应于1956年6月25日以前把英军全部撤出埃及,埃及第一次在对英国的谈判中取得了胜利。 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定协定,同意分批从苏伊士运河区撤军。 苏联介入 1956年,埃及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取消了给阿斯旺大坝2.7亿美元贷款的援助。苏联抓住这一机会,立即答应给埃及四亿卢布的贷款。苏联趁西方和埃及交恶之际,通过帮助埃及扩大在中东的影响。 英法伐交失败 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属于“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财产。“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的两大股东是英国和法国,埃及人收回运河的目的仍没有达到。 1956年7月26日,在开罗举行的庆祝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大会上,纳赛尔突然对外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 1956年8月16日,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在伦敦举行了对苏伊士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22个国家出席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1956年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 1956年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英法以决定动武 1956年10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军队封锁了以色列进入红海的蒂朗海峡。以色列早已对埃及不准以色列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以色列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英法与以色列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 1956年10月14日,英法在艾登的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英法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引埃军的主力部队支援;接着,英法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然后,英法军队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以军有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当时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装备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而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西奈半岛仅有3万埃及军队。 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坦克突然冲过埃及边境,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进攻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以军主力3000人向米特拉山口突进。米特拉山口全长30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 埃军东部军区司令部获悉以军进攻的消息后于29日命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营立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4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2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202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决定以第38特遣部队突击阿布奥格拉。阿布奥格拉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东距埃以边境30公里,向西可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通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格马的前方鲁阿法水坝等地有坚固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卫体系。 1956年10月30日中午,以军第7旅进至乌姆卡特父南线600米处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袭击,损失不小。以军正面进攻失败后,第7旅奉命采取迂回战术。 1956年10月30日下午,为配合第7旅行动,以军第10步兵旅由东向西正面进攻。第10步兵旅于30日晚抵达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东线。第7旅由乌姆卡特夫南面进攻。埃军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调集部队增援阿布奥格拉。 1956年10月31日拂晓,以军第7旅越过埃军防守薄弱的达卡山口,进逼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 1956年10月31日,以军第7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进攻,受到埃军顽强抵抗。31日中午埃军两个步兵营夹击以军。以军在空军火力增援下,占领阿布奥格拉。随后,第7旅分兵两路,一路向西推进,一路向东围攻鲁阿法水坝的埃军据点。埃军凭借20多个反坦克掩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但未能抵挡以军的推进。31日夜,以军占领鲁阿法水坝,随后以军转入防御。 1956年10月31日中午时分,以军两个连进击米特拉山口。以军一进入海坦谷地,就遭到埃军5个连的伏击。埃军占据了东南两地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以军进退两难,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激战至黄昏,以军占领谷地东部。 1956年10月31日,达扬总参谋长亲自督促第10步兵旅进攻乌姆卡夫特,但遭到埃军炮火猛烈袭击,进攻屡屡受挫,旅长古迪尔被撤换。同时,以军命令第37机械化旅增援乌姆卡夫特。埃军两个营的兵力顶住了以军两个旅的进攻。 英法参战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挡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开进西奈并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埃及拒绝了英法的“最后通牒”。 1956年10月31日下午,英法空军对埃及的15个机场,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和交通设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英国人原计划连续轰炸两天把埃及空军干掉,但是埃及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实际上英国人只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埃及空军主力基本被摧毁。同时,英法空军轰炸了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 埃及识破了英法的这一战略企图。在英法空袭后,埃及总统纳塞尔为防止英法占领运河区,而使西奈军队受到夹击,命令增援部队停止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迅速撤至运河区。这样,埃军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撤出西奈半岛。驻守在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的埃军,虽受以军三面包围,仍然利用夜色掩护,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为阻挡英法联军南下,埃及人把5艘货船凿沉在苏伊士运河的水道上,苏伊士运河平均水深15米,100多米宽,5艘货船就把河道堵死了。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断航,西方很快发生了石油恐慌,加油站门前的汽车排成了长队。西方国家一时怨声载道,伦敦人也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战争行径。 埃及政府对外宣布,塞德港被炸死和打死的平民有1200人。平民的伤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苏联介入 1956年10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英法和以色列立即停火的决议。苏联向英国发出照会说,英国如不停火,伦敦将遭受导弹袭击。 1956年11月1日凌晨,以军第37旅先头部队对乌姆卡夫特发起进攻,遭到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击。以军后续部队误入雷场,旅长戈林达阵亡,大部分官兵受伤,进攻失败。以军总参谋部不得不命令停止进攻乌姆卡夫特阵地。 1956年11月2日凌晨,以军进至阿里什,但埃军主力已撤退。 1956年11月2日,以军第9旅进攻沙姆沙伊赫地区。沙姆沙伊赫是蒂朗海峡西岸重镇,而打破对蒂朗海峡的封锁是以色列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驻守沙姆沙伊赫的埃军两营士兵接到了埃及总部的撤退命令。但是英国海军实施了海上封锁,部队又缺乏陆路交通工具。因此,埃军两营士兵固守阵地。以军多次发动进攻,仍未得手。 1956年11月5日,驻守沙姆沙伊赫的埃军在以军多面夹击、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丧失阵地。但此时,埃军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1956年11月5日拂晓,英法向塞得港空投了第一批伞兵。英军伞兵约600人在加密尔机场周围着陆,并迅速占领了机场。法军伞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很快占领了供水厂。此前4天,英法空军对塞得港进行了连续轰炸。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前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 1956年11月5日下午1时45分,英法第二批伞兵在加密尔和富阿德港着陆。埃及军人、游击队和英法联军展开了巷战。纳赛尔已经做好了进行游击战的准备,并计划将游击司令部设在尼罗河三角洲。 1956年11月6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随后,2.2万名海军陆战队开始登陆。英国海军第三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国海军陆战队在富阿德港登陆。 停火 1956年11月6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埃军抵抗。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在苏联等大国的压力下,英法不得不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于11月6日宣布停火。 1956年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 1957年3月,以军撤出埃及。 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多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埃及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以色列虽撤离西奈半岛,但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苏伊士运河战争使国际社会承认了埃及共和国将苏伊士运河收回国有的既成事实。纳赛尔从此被埃及人誉为尼罗河雄狮。 最自私的国家 英国至少是1800年以来最自私的国家。英国的最自私源于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就是血腥、压榨和剥削的代名词。20世纪近一半的战争与英国的自私有关,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流血冲突的罪魁祸首都是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俄组成协约国集团,但德国向法国和俄国宣战后英国却保持中立,直到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英国意识到如果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对英国不利时英国才向德国发出了撤军的最后通牒,德国拒绝后英国才向德国宣战。英国为打败德国,瓦解奥斯曼帝国,称霸中东,以承认和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独立国家为条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英国又背着阿拉伯人同法国签定了处理战后奥斯曼领土的《塞克斯——皮科尔协定》。协定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还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英国自私和险恶的嘴脸暴露无遗。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命令德军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同一天,希特勒宣布成立奥地利德国联盟。1938年4月初,英国率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1938年9月29日英国促成了《慕尼黑协定》让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吞并了苏台德。英国以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的牺牲为代价回避战争。1939年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国仍然只是稍稍抗议了事。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虽然向德国宣战,但英法宣而不战看着波兰沦陷。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进攻,长达8个月的“静坐战”才结束。英国总是牺牲他国利益来保全自己的利益,英国从来不会为其他国家挺身而出,包括其所谓的盟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美国从一个战争的观望者变成了战争的参与者。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英国却说服美国德国是主要的敌人,主要战场在欧洲,其次是北非战场,最后才是亚洲战场。因为北非、中东和巴尔干直接关系着英国的殖民地利益和势力范围,所以英国认为攻占北非才是战胜轴心国的关键。英国说服美国制定了“先欧后亚”战略。1941年3月初,日军占领了缅甸首都仰光。1941年12月,英国在亚洲战场的考虑仍然是如何维持和恢复它的殖民帝国。英国只求守住自己殖民地而不愿任何人染指。因此,在日军占领了缅甸首都后,英国仍然拒绝中国出兵缅甸。直到英国在缅甸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才请求中国派兵援助。1942年3月中旬,英军在没向中国军队通报的情况下仓皇撤退,把中国远征军的右翼暴露给日军。在后来的战斗中,英国人又是一触即溃,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开始后撤。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英国坚决反对收复缅甸的计划。英国认为即使中国被日本打败也不会对二战的战局有多大影响。英国的自私和殖民心态在战争中更加坚决。 1947年2月,英国在巴勒斯坦的殖民理想破灭了,但英国把巴勒斯坦搞得一团遭。英国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却把巴勒斯坦丢给刚刚成立两年的联合国处理。英国走了,给巴勒斯坦留下了仇恨。从此,中东的战火就经久不息地燃烧着。1956年英国不甘心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纠集法国和以色列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英国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同时让克什米尔成功地成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火药库。英国人炮制了麦克马洪线挑起了中国和印度的争端。英国的殖民帝国崩溃了,但是自私而又阴险的英国殖民者总是不遗余力地在殖民地种下仇恨和留下争端。 时至今日全世界仍然在为英国殖民者种下的仇恨和留下的争端埋单。 中东战争 六.五战争:空中闪电战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在中东的对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美国的支持,从美国获得了先进的武器装备。苏联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苏联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以色列为了把巴勒斯坦变为纯粹犹太人的土地,拒绝在战乱中逃到国外避难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园。由于无法返回家园,巴勒斯坦难民越来越多。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61年9月,埃及和叙利亚取消合并。 1964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得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阿方计划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从此,法塔赫为了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可以不断的袭击以色列。 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动空军对约旦河上游的阿方工程进行轰炸,迫使阿方取消改变约旦河流向的计划。 纳赛尔是“泛阿拉伯主义”的信奉者和领导者。纳赛尔夺回了苏伊士运河后,计划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在中东建立一个大阿拉伯联邦国家。为此埃及从苏联采购了大批军火,其中有苏制地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和T54主战坦克。阿拉伯世界已拥有T54坦克2300多辆。埃及军人的军装和钢盔也都是苏联制式的。 1967年5月22日,纳赛尔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和向以色列运送军火的外国船只通过蒂朗海峡,试图控制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以色列不允许阿拉伯联邦的诞生,也不允许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壮大,为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拥有正规军8万,预备役部队20万,空军0.8万,飞机约400架,其中作战飞机273架,坦克800辆,装甲车约1200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拥有正规军29.5万,空军1.95万,飞机882架,其中作战飞机562架,坦克1560辆。 1967年6月4日,以色列宣布取消征兵令,希望以此来降低阿拉伯国家的警惕性。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也称“六·五战争”。 闪电空袭 为实施空袭,以色列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和准备,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情况。以色列对阿拉伯空军的情况十分清楚,对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和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等都了如指掌。 前几次成功的偷袭都选择在周末,而这次空袭以色列打破常规,选择在星期一。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会在拂晓发动进攻。因此,每天拂晓埃及空军都派出两架飞机进行巡逻。每天5点,有5分钟警报时间,这时雷达全部打开,到7点半左右解除警报。按埃军惯例,开罗时间9点正式上班,8点45分,正是交接班的时间,也是巡逻机着陆的时间,大多数军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约有15分钟的间隙可以利用。从气象情况看,开罗时间8点45分正是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雾气消散的时刻,能见度好,便于对地面实施攻击。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飞机从特拉维夫和以色列中部机场起飞,保持四机编队,向西面地中海出航。以色列飞行员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挡,躲过了约旦雷达网的搜索。随后,以色列飞机在离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飞行。进入陆地后,以色列飞机的高度升至20米,躲过了埃及雷达的探测。以色列飞机没有直接飞向所要攻击的目标,而是先飞到尼罗河三角洲北面,再突然折转向南,从埃及后方发起进攻。以色列飞机的攻击高度只有100—150米。在攻击中,以军飞行员都遵循“先打跑道,后打飞机”的原则。为了达到摧毁跑道的目的,以色列空军在战前对使用的炸弹专门进行了改装。 6月5日星期一早上7点45分,开罗时间8点45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上空云雾刚刚消失。埃及空军基地里,军官们正在上班途中,雷达值班室正在进行交接班。以军飞机突然发动进攻,打得埃及空军措手不及,大批飞机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 1967年6月5日早上7点45分到下午17时,以色列空军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三波空袭。第一波袭击了埃及的10个机场。第二波主要袭击埃及的轰炸机基地和混合机种的8个机场。第三波攻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在完成了对阿拉伯空军25个基地的攻击之后,5日17时15分到18时,以色列空军袭击了开罗国际机场和一个空军基地。 在战争爆发60个小时内,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损失飞机336架,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叙利亚损失60架飞机,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 闪击西奈半岛 1967年6月5日早上8点15分,即以色列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以色列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西奈半岛。 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反复攻击后,占领了加沙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犯: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为了挽回败局,埃军顽强抵抗,反动了两次反攻,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 1967年6月7日,北路以军攻抵坎塔腊附近;中路以军越过比尔吉夫贾法;南路以军进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军退路。埃军不得不封锁苏伊士运河。 1967年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一直进犯到苏伊士运河东岸。西奈半岛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进攻约旦 在对埃及发动进攻后不久,以色列又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约旦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南北两个主要地段设置了防御阵地。北部防区以纳布卢斯、图姆卡尔姆和杰宁等城为主要依托,南部防区沿丘陵的山脊从腊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伦一线布置。约军在以上阵地部署了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发动进攻的部队有9个旅兵力,其中有3个装甲旅。进攻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杰宁地区,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列马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攻占拉特伦到腊马拉的公路;第二阶段目标是占领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乌齐·纳尔斯基少将负责指挥进攻耶路撒冷及周围地区。纳尔斯基派米·阿里的第10机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断耶路撒冷城与腊马拉之间的公路。古尔上校指挥伞兵旅负责占领耶路撒冷旧城。 1967年6月5日,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首先进攻杰宁以西约军炮兵阵地。接着,巴尔·库奇瓦指挥的以军装甲旅卡巴蒂亚,切断了杰宁与纳布卢斯和约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联系。约军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双方展开了一场坦克战。库奇瓦部队突破约军防线后与一个步兵旅汇合,然后分两路进击杰宁,并占领了杰宁。 1967年6月5日夜,以军开始猛攻耶路撒冷。 1967年6月6日晨,古尔伞兵旅越过曼德尔鲍姆门和警察学校之间的地区。6日上午,以军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至以色列占领的斯科普斯山之间的地区。古尔伞兵旅在山下占领阵地,并与山上取得了联系。 1967年6月6日,以军向东西两翼进攻纳布卢斯,并于当晚占领纳布卢斯。 1967年6月7日,古尔伞兵旅开始向耶路撒冷城内进攻,很快占领耶路撒冷城。 1967年6月7日,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当日20时,约旦和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占领戈兰高地 1967年6月8日,以色列同意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立即实现停火”和“限期停火”的决议。 1967年6月9日,以色列突然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进攻方直指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一条狭长山地,海拔600—1000米。从北部的谢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长60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戈兰高地有公路通往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威胁甚大。叙利亚在戈兰高地驻有5个步兵步兵旅,1个装甲旅和1个炮兵旅。以军3个旅从北进攻,2个旅从南进攻,1个旅机动作战。 1967年6月9日11时30分,以军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攻。北路由艾伯特·曼得勒装甲旅、约纳·埃夫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和巴尔·科奇瓦的装甲旅组成。从南部进攻戈兰高地的以军由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组成。 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发起进攻,在夺取塔瓦菲克后,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尔,并沿太巴拉湖东岸开进。 1967年6月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分兵两路,一路向巴尼亚斯出击,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并于当晚占领了特勒阿扎奇高地,接着“戈兰尼”旅又向特勒阿扎奇高地的山上推进,于午夜占领了山上的叙军阵地。 1967年6月10日,以军科奇瓦旅协同“戈兰尼”旅一部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进。曼得勒旅此时从卡拉德东进击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 1967年6月10日晚,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 1967年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60万阿拉伯人和40多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以色列在一天之内摧毁了埃及十几年装备起来的空军,占领了埃及的整个西奈半岛。埃及军事上的惨败,大大打击了纳赛尔的威信。纳赛尔总统宣布他对战败负有责任,提出辞职,但在埃及国民的强烈要求下留任。 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逝世,阿拉伯世界的盟主陨落了。纳赛尔死了,阿拉伯的统一和复兴就变得更为渺茫了。埃及新任的总统萨达特继续从苏联大批购买先进武器,决心为埃及和阿拉伯人复仇。第四次中东战争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仇恨中酝酿着。 空中闪电战 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做到了“比敌人更了解敌人”和“量身摧毁”。以色列用273架作战飞机在10个小时内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三波空袭,摧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这是非常成功的空中闪击战。这也是一个冒险,如果阿拉伯国家情报准确或反应迅速,以色列战机全部起飞对埃及空军发动进攻时,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机全部起飞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那么战况就不一样了。根据“错位攻防”原则,当进攻方袭击防守方机场时,防守方正面迎敌时应出奇兵袭击进攻方的机场。当然,这一切应该在和平时期就训练好,一旦遭到袭击,立即实施错位攻防。 阿拉伯国家应该携手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联邦国家。阿拉伯联邦的面积可以达到7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亿。2050年阿拉伯联邦可以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强国。但是,阿拉伯国家的分裂状态严重地阻碍了阿拉伯世界的复兴。2050年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和墨西哥将成为十强国家,而阿拉伯国家的实力总和只能与德国相当。统一是阿拉伯世界复兴的出路,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的前提就是统一。 中东战争 赎罪日战争:一失足成千古恨 战前风云 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埃及在战争中丧失了整个西奈半岛,而且损失惨重,一心想报仇雪恨。以色列在六·五战争中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战略纵深增大200公里以上。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使战略纵深增大90公里以上。为保住这一“安全边界”,以色列战略思想由进攻转为防守。以军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军花费2.3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兴建了长123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巴列夫防线沙堤高8.5米,朝运河一面被削成55度的陡坡,在坡上设置了铁丝网和地雷区,还设置有通向运河的凝固汽油管,点燃后可在运河上形成一道火网。以军沿运河全线修筑了31个核心堡,形成交叉火力网。以军在西奈半岛腹地修建了机场和“霍克”防空导弹阵地。以军在戈兰高地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因此,以军自恃防守坚固,在前沿地区陈兵不多。 消耗战争 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军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的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 1969年下半年起,以军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埃以双方互派突击队偷袭对方。 通过两年的“消耗战争”,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地面部队也需得到加强,决定从苏联购置大量的武器装备。苏联利用埃及的困境,大肆向埃及渗透。美国则大力支持以色列。美苏在中东的较量中为避免直接对抗,力图在中东制造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 苏联背信弃义 1970年10月,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为摆脱“不战不和”的局面,开始大力加强军备。 1971年5月,埃及与苏联签定了友好合作条约,但苏联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问题上一拖再拖。 1972年4月,萨达特再次访苏时,苏联仍未向埃及提供武器援助。 1972年5月,美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后,苏联决定取消向埃及提供武器的计划。苏联的举动引起埃及的极大愤怒。 1972年7月8日,萨达特宣布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在埃及的使命,要求2.1万名苏联军事人员在10天内离开埃及。苏联在埃及的一切军事设施,或者卖给埃及,或者全部撤走。这是埃及摆脱苏联控制,突破“不战不和”局面的重大步骤。 埃及准备开战 1972年底,埃及耗费400万美元在运河西岸修建一道巨大河堤,表面上是抵挡以色列的袭击,实际上是用来隐蔽炮兵和坦克的集结。 1973年,西方发生能源危机,对阿拉伯产油国的依赖加深。埃及和叙利亚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情绪高涨。埃及和叙利亚最高领导集团下定决议,乘联合国召开23届年会之际,以突然袭击的手段向以色列发动进攻。为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埃、叙制定了多种迷惑以色列的措施。 1973年初开始,埃及多次征召后备役人员服役,然后又分批复员,给以色列造成错觉。埃叙两国还以开展频繁外交和“例行演习”的方式迷惑以色列。在备战过程中,埃叙都制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对于作战意图、作战计划,埃及规定只让总统、国防部长等几人知道。叙利亚规定只让总统等十几个高级军政人员知道。作战命令在开战前6小时才传到师级指挥员,开战前3小时传到营级指挥员。临战前2小时,前线指挥官还让一些士兵下河游泳,在沙滩上晾衣服,使前线保持一派“和平”景象。 1973年5月,非洲首脑会议和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都作出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许多国家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 1973年初,所有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共同商讨未来战争的战略。会后,埃及成立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 1973年4月,阿拉伯各国参谋长会议在开罗召开了,统一了未来的作战思想。 1973年8月,埃、叙最后审定了在北、西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73年9月,叙利亚战斗机与以色列战斗机在公海交火,结果叙利亚战机被击落13架。以此为契机,叙利亚和埃及在停战线附近集结部队,以色列以为阿方结集部队只是对击落战机的正常反应,所以并没有引起警惕。 赎罪日战争 1973年10月5日晚间,埃及蛙人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防御工事的沙垒水下埋入两个炸药包。 1973年10月6日14时,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防御工事的沙垒中,突然发生两声巨响,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紧接着,埃、叙两国军队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军发起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向来保持高度警惕的以色列竟然没有一点察觉。战争开始后,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从教堂匆匆赶回办公室,达扬声称阿拉伯人必败,以色列人必胜。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斋月节里,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饭,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所以,以色列认为阿拉伯国家决不会在这一天发起进攻。赎罪日是犹太人的绝对休息日,从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大多数官兵都留在营中,前沿士兵很少。埃、叙选择了这一天发动突袭。 埃军出动了200多架飞机,从东路轰炸和袭击以军在西奈半岛的前线指挥部、炮兵阵地、部队集结地、防空导弹系统、通信雷达设施和机构等重要军事目标。同时,埃军隐蔽在运河西岸沙垒后的2000门榴弹炮和重型迫击炮,向巴列夫防线的前沿工事和后方目标发起攻击,有效地压制了以军火力。 埃军计划第一步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控制运河东岸15—20公里的地区;第二步攻占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亚山口一线,保障运河东岸前沿阵地的安全;然后,视情况向纵深发展。为此,埃军在苏伊士运河两岸集结2个军团共9个师的兵力约12万人。北翼为第二军团共5个师,是战役主攻方向,南翼为第3军团共4个师。 1973年10月6日,埃军地面部队约8000人在飞机、防空军的掩护下,乘水陆装甲车和橡皮舟从坎塔纳、伊斯梅利亚、德维斯瓦、沙卢法和苏伊士城同时强渡运河。埃军登岸后,迅速在堤上开辟通道、攀登河堤,摧毁以军前沿火力点。埃军用爆破筒在东岸沙堤以军铁丝网和地雷区中开辟通道。埃及工兵用高压水龙头冲刷以军沿河岸修建的沙堤,仅用9小时,就在沙堤上打开了60多个缺口,架设10座浮桥和50个门桥渡场。 在战斗打响后的24小时,埃军10万人和1020辆坦克以及1.35万部车辆通过运河。紧接着,埃军向两翼展开,着手消灭各据点的以军,攻占以军前沿据点15个,粉碎了以军前沿坦克的反冲击。两翼用稳步平推的办法向以军防御纵深攻击。不到三天,埃军控制了运河东岸10至15公里地区。 为配合正面作战,埃军伞兵和突击分队乘直升机在西奈半岛纵深地区大规模降落,破坏敌军交通、通讯和补给。海军为牵制以军,封锁蒂朗海峡和曼德海峡,封锁亚喀巴湾和红海出口,并在沙伊沙姆赫地区进行海上登陆作战,袭击以军。两个以色列坦克旅共200多辆坦克向埃及军队的登陆地点扑来。经过3个多小时激战,以色列180王牌装甲旅全军覆没,一名上校带着残存的25辆坦克投降。第一次尝到坦克大战胜利滋味的埃及士兵,高兴得在阵地上跳起了舞。 1973年10月6日14时,叙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发起猛攻。叙军出动100架飞机袭击以军指挥所等重要军事目标。叙军的1500门大炮开始炮击戈兰高地上的以军阵地。叙军第一梯队三个师,1000多辆坦克,在空军和地空导弹部队的掩护下分三路向以军阵地发起进攻。 北路叙军进攻谢赫山、马萨达等地。南路由于遭到以军的阻击,推进较慢。中路叙军第9步兵师突破了以军188装甲旅的防线,攻占了艾哈迈里亚。以军退守库奈特拉待援。叙军出动了二线坦克,利用夜间频频发动进攻,以军调集了大批坦克向叙军发动反冲击,双方1500辆坦克在狭长的平原上激战了近48小时,以军188装甲旅几乎被全歼,仅剩10余辆坦克。 1973年10月7日晨,叙军突破1967年停火线约75公里,进到叙以边境太巴列湖附近。以军仓促应战之时,逐渐看到叙军的许多弱点。以军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北线叙利亚军队,以扭转战局。 以色列在西奈半岛与格兰高地同时受挫,以色列又面临着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验。以色列平民拿起武器准备拼死一搏,以色列动员各种交通工具把预备役部队和弹药送上前线。首都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停止运营,全部用来给前线送给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说: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安慰死难者的亲属,但是我知道,以色列能否走出困境就在于预备役部队的前仆后继,他们是以色列最后的希望。 1973年10月10日,伊拉克宣布参战,约旦的军队也在向前线运送弹药。以色列人全国只有300百万人,但叙利亚有1000万人,埃及有5000万人。埃叙宣称,就是拼消耗也要拖垮以色列。 战术错误 1973年10月10日,埃军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达到了预期目的。埃军在西奈半岛停止了进攻,着手调整部署巩固阵地。埃及想以此作为对以色列谈判的筹码。这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 1973年10月10日深夜,以色列总参谋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利用这一短暂的间隙集中兵力,实施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沿着直通大巴士革的公路直接进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迫使叙利亚退出战争,然后再和埃及进行决战。 1973年10月10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发表声明,约旦军队将在西奈半岛和格兰高地之外在约旦河方向上开辟对以色列作战的第三条战线,随即约旦的坦克开赴了战场。 1973年10月10日,以军在北线集中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在飞机的掩护下,突破叙军防御阵地后,采取正面突击和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分三路向叙军反击。以军进攻的重点是戈兰高地中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仅派少数兵力牵制。以军很快突破了叙军防线,解除了库奈特拉之围。 1973年10月11日,以军继续向戈兰高地增兵,以军主力剧增至22个旅,约10万人。以军集中坦克500辆,沿不同的路线,向大马士革方向快速前进。 1973年10月12日,以军越过1967年的停火线,深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左右。叙利亚的步兵和防空兵则撤至大马士革等重要城市地区。沿公路两侧建立防御阵地,阻止以军向大马士革的进攻。以军在北线掌握主动后,随即将作战重点移至西奈半岛,使西奈战线从原来的4个旅增至3个师12个旅,并向西奈调去了大批飞机和坦克。 1973年10月13日,以军和埃军在前线的导弹和所有的弹药都基本用完。 再度进攻 1973年10月14日6时,为缓解叙利亚的压力,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准备。随后,埃军以装甲师和机械化师1000多辆坦克向以军发起进攻,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埃军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发起进攻,这是埃军第一次脱离防空网和反坦克防御系统进行的运动战。以军对埃军的进攻有了准备,集中三个师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出动了飞机支援。以军共投入了坦克约800辆,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00辆,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埃及认为以色列的坦克应该早被打完了,但以色列竟出动了800多辆坦克。以色列不仅抢修了自己的坦克,还抢修了埃及、尤其是叙利亚军队遗弃在战场上的大量苏制坦克。在这次坦克大会战中,以军中还夹杂着不少苏制坦克。 埃及和以色列在西奈半岛进行坦克大战时,埃及的首都开罗召开了大规模的群众集会,萨达特总统要求前线将士一定要再打一场胜仗告慰父老乡亲,六·五战争失败后,埃及人太渴望胜利了。但美国的一个军事侦查情报,彻底打碎了埃及人胜利的梦想。 一失足成千古恨 1973年10月16日,以军三个旅群向埃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同时,以军根据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在大苦湖地区的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的情报,抓住埃军运河西岸兵力空虚之有利时机,从结合部突入运河西岸,建立了桥头阵地。45岁的以色列陆军少将沙龙率领第一支部队成功偷渡运河。以色列几乎全部摧毁了运河以西的埃及萨姆防空导弹阵地,为袭击运河西岸开辟了空中通道。以色列用卡车把缴获的完好无损的苏制萨姆6型防空导弹,连同雷达设备运回到苏伊士运河的东岸。苏制萨姆6型防空导弹是美国导弹专家千方百计想要搞到手的。以色列迅速组织了5个旅的兵力,在空军的支援下,源源不断地度过运河。 对于以军突入运河西岸的作战行动,埃军误认为是小股以军的骚扰活动,未引起重视,以致以军摧毁了埃军的大量防空导弹阵地,以空军得以在运河西岸进行轮番轰炸。 1973年10月18日,突入西岸的以军大举进攻埃军阵地。 1973年10月19日晚,以军在西岸的部队达到了4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和1个伞兵旅,共2.5万人,拥有500辆坦克。突入运河西岸的以军在取得主动权后,又不断袭击公路、铁路和运河沿岸地区,切断埃军2、3军团的退路。从这一刻起,以色列已经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此时,东岸以军配合发动攻势,使埃军第3军团腹背受敌。 停火 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案》,呼吁埃、以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但以军的进攻却没有停止。以军向北推进,企图攻占伊斯梅利亚,包围埃及第2军团,但未能成功。以军又集中兵力,回师南下,迂回包围第3军团。 1973年10月22日,以军出动1个伞兵旅,夺取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老山头。叙军随后发动多次反击,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 1973年10月23日凌晨,以军沙龙旅,依靠夜间偷运过河的人员和物补给,向阿塔卡地区发动猛攻。当日晚,以军占领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切断了苏伊士城西南和南面第3军团部队的联系,基本完成了对埃军第3军团大部分部队的包围。 1973年10月24日,埃以双方实现停火。同日,叙以宣布正式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200架。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 战后思索 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了阿拉伯人的思索。阿拉伯人感到用武力消灭以色列已几乎不太可能。同时以色列也认识到,单纯用军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胁的做法,不会给以色列带来持久的和平。以色列领导人产生了以土地换和平的想法。第四次中东战争成为阿以双方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1977年,美国新总统卡特上台后,开始推行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问题上做出让步。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突然宣布访问以色列,这在阿拉伯世界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埃及是阿拉伯联盟的盟主,埃及单独与阿拉伯的敌人以色列讲和,就是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背叛,埃及的行为使整个阿拉伯世界愤怒了。萨达特在访问以色列前曾到叙利亚访问,试图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解释埃及的立场,萨达特和阿萨德的会谈最后变成激烈的争吵,两国长期亲密的友好关系就此结束。 埃及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想谋求和平环境发展本国经济。美国不再一味偏袒以色列,推行平衡阿以双方利益的新中东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问题上做出让步。埃以双方一拍即合。以色列同意归还所有占领埃及的领土。埃及放弃消灭以色列的对外政策,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 在访问以色列时,萨达特说:“既然你们愿意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世界的这个地区,那么我真诚的告诉你们:我们欢迎你们同我们一起生活。”萨达特的这番话使不少以色列人流下了眼泪。 1978年9月6日,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推动下,埃及和以色列签订了戴维营协议,中东和平进程启动。 1980年1月,埃以双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关系。 1981年10月6日,在开罗举行的阅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台上的萨达特开枪,萨达特当场死亡。这是对萨达特的背信弃义感到愤怒的埃及本国的激进分子策划的暗杀。但和平解决中东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中东和平进程仍艰难地进行着。 作战计划的失误 埃军计划第一步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控制运河东岸15—20公里的地区;第二步攻占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亚山口一线,保障运河东岸前沿阵地的安全;然后,视情况向纵深发展。埃军的作战计划竟然要视情况向纵深发展。首先作战计划要有三套,其次作战计划必须明确。虽然作战计划都是假设的,但是假设也必须清楚明确。 由于埃军作战计划不明确,埃军在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后就开始视情况而动。埃军停止了在西奈半岛的进攻,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埃军的作战计划一厢情愿地想以此作为对以色列谈判的筹码。埃及和叙利亚在作战配合上也缺乏默契,这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作战计划制定得粗糙和单一。 作战计划中必须给出可能遇到的情况的处理办法。埃军顺利,叙军受挫应该怎么办?叙军顺利,埃军受挫又应该怎么办?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使埃及功亏一篑。制定作战计划时就应该避免在第2、3军团结合部出现间隙。作战计划应该详尽。 作战计划必须是对战争的发展进程的准确预测,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作战理想。作战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都作出了预测,战争的实际情况必然是作战计划所预测的情况中的一种。利用计算机把以前的战争中的所有情况都进行分析,然后就可以预测出下一场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为历史总是在重演。虽然武器装备日新月异,但是防御薄弱点、结合部间隙、暴露左右翼、孤军冒进、骄傲轻敌、过于保守和一厢情愿等错误却在不断地重犯。进攻受挫和国际社会要求停战等基本情况必须出现在作战计划中。 作战计划首先是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的预测,其次才是让战争按照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如果按照最有利于自己的情况制定作战计划,那不是作战计划而是作战理想。 中东战争 黎巴嫩战争:袖珍超级大国的崛起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而成立的游击队。巴解游击队从成立开始就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 1970年,巴解组织不听警告在约旦劫持并炸毁了四架西方客机。约旦侯赛因国王决定动用武力把巴解组织驱逐出境。 1970年9月,巴解总部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1万余人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境内。后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0年1月,埃以双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关系。在埃以建立外交关系后,阿拉伯国家逐步了承认了以色列。这样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支持越来越少。巴勒斯坦问题已不再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问题,而变成了单纯巴勒斯坦人自己的问题。 1982年,以色列觉得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的时机成熟了。首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军事力量对比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的巴解游击队,共约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000人,编为50个营,拥有坦克300辆,装甲车300辆和各种火炮1100门。巴解游击队在贝鲁特西区有6000人,在南部各据点共约8000人,贝卡谷地约5000人,其余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有400余座仓库,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 驻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有2个装甲旅、2个机械化步兵旅和1个突击营及防空部队,共计30000人。战争爆发后,叙利亚又投入4个旅,使总兵力达到46000人,坦克900辆,装甲车600辆,飞机350架。叙利亚军队主力部属在贝卡谷地、杰津地区和舒夫山区,部分兵力在贝鲁特西区、特里波利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战略公路沿线主要城镇。 由法国、荷兰、挪威、斐济和尼泊尔军队组成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共7000人,驻守在黎以共同边界。 黎政府军共23700多人,编有1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武装侦察营、9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各种装甲车辆200余辆、火炮230门。黎政府军还装备有“米兰”和“陶”式反坦克导弹。黎政府军主要驻守在贝鲁特东区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黎国内除上述武装力量外,还有40余支武装力量。穆斯林什叶派、德鲁兹派和逊尼派共有脱产武装人员20000人左右。穆斯林武装与基督教长枪党对立。哈达德民兵是一支亲以力量,约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边界的黎方8—10公里地带。由贝希尔·杰马耶勒领导的基督教长枪党民兵有40000余人,驻守在贝鲁特东区,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区。 以色列参战部队有15个旅,10万余人,坦克1500辆,装甲车1500辆,飞机400架,舰船20余艘。 突然袭击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1982年6月6日11时,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 西路 以军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队以军两个装甲旅,有坦克和装甲车各200辆,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6日下午,以军包围了苏尔,在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协同和黎巴嫩哈达德民兵配合下发起攻城战斗。6日夜,双方进行巷战,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 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械化旅于6日18时投入战斗。一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行动;一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 8日,以军第三梯队投入战斗,继续向北进攻,包围达穆尔。以军在达穆尔以南,距离贝鲁特仅19公里的萨阿迪亚地区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北进受阻。 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和达穆尔,并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哈尔达登陆。巴解武装在从达穆尔撤退时炸毁了桥梁。 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300余辆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从北面配合下,对贝鲁特实施大包围,并轮番轰炸贝鲁特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的舰艇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巴解大力加强贝鲁特西区的防御,并在国际机场和哈尔达地区击退以军进攻,巴解武装在达穆尔附近击毙以军前线总指挥、副总参谋长耶库蒂尔·亚当少将。 11日,以军主力进抵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另一部分与叙利亚军队战斗。 11日12时,叙利亚在未与巴解协商,在巴解处于极端困难时,按以色列的条件宣布与以停火。此后,叙、以停停打打。 12日,以军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顽强抵抗。 12日19时(格林威治时间),以、巴停火生效。7个小时后,双方又开火。 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东区。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把巴解游击队约8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 中路 6日上午,以军一个旅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包围了沙吉夫堡。6日下午,以军开始强攻沙吉夫堡。7日拂晓,以军攻克沙吉夫堡。 7日9时,以军一个装甲旅在伞兵配合下攻入纳巴提亚市内。以军小股兵力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继续向北推进。 7日,以军前出至杰津地区。以军攻占杰津城后,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参加围攻扎赫拉尼和赛伊达;一路向北,进攻舒夫地区叙利亚装甲部队,叙军损失坦克150辆。 9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公路。 东路 以军第一梯队一个装甲旅向谢巴发起进攻,随后,向贝卡谷地发展进攻,切断巴解游击队和叙军的联系。 7日,以军第一梯队攻占谢巴后,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向哈斯亚巴发起进攻,得手后,在拉西亚、考卡巴等地向叙利亚防御阵地发起进攻。 8日,以军攻占拉西亚、考卡巴城镇后,沿贝卡谷地西侧北进,直指贝鲁特到大马士革公路末段,企图切断叙军退路和阻击增援。 10日,以军同叙军在卡鲁恩湖以东地区激战,歼灭叙军一个装甲旅。叙利亚在战斗中损失了坦克约150辆。 贝卡谷地空战 贝卡谷地位于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是一块由南向北的狭长地带,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驻黎叙军的地面部队主力就部署在贝卡谷地。为保护驻黎叙军免受以色列空袭,叙利亚从1981年5月开始,在贝卡谷地部署了以萨姆6导弹为主要装备的防空部队。以色列为夺取制空权,决定对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袭击,以消灭其防空能力。 1982年6月9日下午2时,以军出动96架F—15、F—16战斗机进行高空掩护,在E—2C预警机的指挥下,用F—4、A—4攻击机对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了猛烈轰炸。叙军从国内各地紧急出动了60余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与以军在贝卡谷地展开空战。 以军实施了电子干扰,使叙军飞机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叙空军战术呆板,且过分依赖地面指挥所指挥,结果在空中被动挨打。第一天空战结果,以军摧毁叙利亚防空导弹连阵地19个,击落叙机29架。 1982年6月10日,以军出动92架各型飞机空袭叙军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52架飞机迎战。结果叙机被击落25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元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以色列仅损失飞机10架,其中无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6架。 停火 1982年6月14日,以军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的跑道。 16日,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制哈迪勒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 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 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停火,但要求巴解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巴解拒绝了以军的要求。 22日,以军又对叙军发起进攻,占领了哈姆敦,迫使叙军后撤,从而严密地控制了贝鲁特西区。 26日,以军继续加强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和对叙军的防御。 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 28日,巴解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以色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有关团体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黎巴嫩。 1982年7月6日,巴解组织拒绝由美军护送撤离,要求在贝鲁特部署多国和平部队护送巴解武装安全撤离。 7月18日,以军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增加到7个旅约3.5万人,坦克约700辆,大口径火炮约710门。以军试图以军事压力配合政治谈判,迫使巴解组织撤离贝鲁特西区。 8月1日,以军攻占了哈迪勒国际机场。 8月4日,以军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 8月5日,以军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 8月6日,以军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 8月12日,巴解宣布愿意撤出贝鲁特西区。 8月21日到9月1日,巴解总部和游击队12000余人,先后由贝鲁特西区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驻贝鲁特西区的25000名叙军士兵于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贝卡谷地。21日到25日,多国部队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达贝鲁特,执行监护巴解和叙军撤出贝鲁特西区的任务。 9月10到13日,多国部队相继撤离了黎巴嫩。 9月15日,以军以黎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遇害为由,进驻贝鲁特西区。 9月29日,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以军撤离贝鲁特西区。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 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后,黎以签定了撤军协议。但叙利亚、巴解都反对这一协议,协议被废止。此后,以军单方面分批从黎撤军。 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军8天内向前推进了90余公里,占领黎巴嫩领土约3000千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最后,巴解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巴勒斯坦建国 在以色列的打击下,巴解组织的实力大为减弱。 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无奈的决定,宣布接受联合国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号决议,成立巴勒斯坦国,承认以色列的存在。虽然巴勒斯坦宣布建国,但是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正式承认和普遍承认。历次中东战争的领土问题仍没有解决,巴勒斯坦难民仍没有回到自己的家园。巴勒斯坦这片充满硝烟和苦难的土地上,和平的橄榄枝时常滑落。 2003年4月30日,联合国、欧盟、俄国和美国共同推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这项计划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以巴两国和平共处的构想。 2003年11月,“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受阻后,以色列总理沙龙提出“单边行动”计划,以色列单方面从其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夺取的部分土地上撤出。这意味着阿拉伯人再也收不回六·五战争前失去的领土。 2004年11月11日,75岁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去世。 2005年8月,以色列从加沙地带全部21个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北部4个小型定居点撤离。这标志着以色列结束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占领的“单边行动”计划开始实施。 中东和平进程艰难地进行着。 游击队 法塔赫、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等都是现代游击队。法塔赫、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都遭到过以色列现代化军队的重创。游击队如果不能潜伏在正规军的周围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以色列禁止阿拉伯人返回家园,阿拉伯游击队无法潜伏在以色列国内,因此阿拉伯游击队只能从外部骚扰以色列,而不能从内部瓦解以色列。越南战争,美军随时会遭到越南游击队的袭击,越南游击队潜伏在越南人民中打击美军。阿拉伯游击队却不可能潜伏在以色列人民中打击以军。本国游击队潜伏在本国打击外国正规军才能取胜。 法塔赫、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等都相对集中,容易遭到以色列军队的围剿。游击队的基本特点就是分散。外国游击队如何在本国周边打败本国正规军呢?人类战争史上还没有这个先例,法塔赫、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也不可能开创这个先例。由于不能近身作战,法塔赫、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只能进行远距袭扰。阿拉伯游击队的主战武器应该是单兵火箭筒、单兵导弹和多管火箭炮。阿拉伯游击队应该在以色列边境地区用火箭弹和单兵导弹轮番袭扰以色列,365天每天不断。每天的行动只出动1—3个人即可。 阿拉伯游击队应该购买多管火箭炮。射程40公里以上的40管火箭炮不定期向以色列开火会让以色列非常头痛。使用多管火箭炮时需要出动5—10人。在以色列边境地区部署100门多管火箭炮,100门齐射可以给以色列造成恐慌。 外国游击队的远距袭扰必须不停歇,持之以恒且时常有大规模袭击才能让本国正规军感到头痛。断断续续的小打小闹就像自杀式袭击一样不可取。游击队必须分散,反应迅速。游击队的基地和军火库应该在周边国家的纵深地区,而不是在靠近边境的地区。游击队主力躲在周边国家的纵深地区,时常派人在边境地区进行袭扰。正规军要重创游击队就必须侵略周边国家,通过游击队力量分散而薄弱的浅近纵深到达游击队主力所在的纵深地区。如果C国游击队无法潜伏在B国作战,那么用A国的人民作掩护躲在A国的纵深地区派人在AB两国边境袭扰B国是C国游击队袭扰B国的最佳策略。 A国游击队潜伏在A国打击B国侵略军是可以获胜的。C国游击队在B国外部袭扰B国是难以取胜的。 海湾战争 伊拉克崛起的困扰:入侵科威特 伊拉克崛起的困扰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拉克和科威特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拉克和科威特争端又突出起来。伊拉克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 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8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由1个机械化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350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由另1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5时30分,东西对进的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经过约14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8月3日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20万人,坦克2000余辆。8月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约20000人的科军,只有5000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 石油牵动世界 波斯湾简称海湾,位于西亚中部。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世界20个特大油田,有11个在海湾地区。 截至1990年1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517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10015亿桶的65%,天然气24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13.7%。日产石油约145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6360万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约120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万桶)的43%。 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1990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766.1万桶,其中206.4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26.9%;西欧日进口石油823.5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427.6万桶,占51.9%;日本日进口石油548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354万桶,占64.6%。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2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1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40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8月3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8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660号决议。从8月日至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2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38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二战后4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海湾战争 沙漠盾牌:战争可以避免 1990年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 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医疗队。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8月中旬,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作战的准备。 为此,伊拉克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 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 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 1991年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海湾战争 海湾空战:大获全胜 第一阶段:战略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战略目标 全面电子干扰 在开战前的数月中,多国部队已经截获伊拉克的众多电子信号,查明了伊拉克各电台的高频、甚高频和特高频信号。 1991年1月16日,多国部队开始对伊境内的各种通信信号实施全面电子干扰,多国部队投入的电子战飞机有EF-111、EA-6B、EC-130等共60余架,EF-4G反雷达飞机24架,另有几颗电子侦察卫星及几十个地面无线电监听站。空袭开始后,伊军多数雷达处于迷盲状态,无法监视多国部队的飞机,致使其对空导弹无法截获空中目标,防空系统受到了严重的“软杀伤”。多国部队大量使用反雷达导弹,使伊军许多处于开机状态的雷达被摧毁。第一波攻击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空中打击作战行动。 1991年1月17日凌晨2时39分,9架装备有“地狱火”导弹和“九头蛇”火箭的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组成的“诺曼底”特遣队在3架空军MH-53J“铺路激光”特种作战直升机的引导下,率先发起突击,摧毁了伊拉克边境上的2座预警雷达站。 1991年1月17日凌晨美第37战术战斗机联队的数架F-117“夜鹰”隐形战斗机飞过伊军预警雷达站,深入到伊拉克雷达覆盖区。 1991年1月17日凌晨2时51分,F-117“夜鹰”隐形战斗机投下了“沙漠风暴”行动的第一颗炸弹,攻击了伊拉克南部一个加固的防空截击指挥中心,接着又向伊拉克西部的一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投下第二颗炸弹。与此同时,其他F-117隐形战斗机也相继摧毁另外一些高等级目标。 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正,两架F-117A隐形战斗机对巴格达投下了首批炸弹。不久,“战斧”式巡航导弹开始袭击巴格达地区的目标。组成第一攻击波的攻击飞机实际上包括3个单独机群,其中包括30架F-117A隐形战斗机。在最初5分钟内,巴格达约20个防空系统、C3、电力和领导机构的关键目标遭到隐形战斗机的攻击。在1个小时内,另外25外同类目标以及配电站和化学武器设施也遭到袭击。 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许从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起飞的B-52战略轰炸机经过11小时航行抵达伊拉克上空,从空中发射了35枚常规巡航导弹,袭击了伊拉克军用通信站、发电厂和输电设施。 在最初的24小时内,部署在波斯湾和红海上的7艘战舰共发射了116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袭击了巴格达及附近16个严密设防的目标,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伊拉克的发电设施及指控控制能力。 美海军的飞机也加入了对伊空袭作战,它们从红海和波斯湾以及波斯湾周围的基地起飞,攻击了巴格达附近以及伊拉克西南部、东南部的目标。从红海“肯尼迪”号和“萨拉托加”号航母起飞的海军飞机,与美空军和英皇家空军的飞机一起,对巴格达和伊拉克西部严密设防的机场实施了攻击。其目标主要包括“飞毛腿”导弹发射场、机场和防空系统。此外,美海军的作战飞机还执行了许多压制伊防空系统的电子战任务。与此同时,英国皇家空军、沙特皇家空军以及驻沙特东部的科威特空军,则从中路袭击了伊拉克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固定战略目标。 第二波攻击 1991年1月17日黎明,多国部队第二波攻击开始。由于一些适于白天作战的飞机加入,空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整个昼间,美空军的A-10“雷电”攻击机出动了150架次,袭击了科威特战区和伊境内的雷达站,而F-16战斗机则重点攻击科威特战区内的机场和许多地对空导弹发射场。在拂晓前后的几个小时中,美海军陆战队的百余架飞机突击了伊军严密设防的泰利勒、谢拜人古尔奈和鲁迈拉等伊空军基地停放在跑道上或飞机掩体里的飞机。其中31架飞机攻击了泰利勒机场,36架飞机担负着袭击巴士拉城内及周围地区其他目标的任务,10余架飞机突击了严密设防的谢拜机场。另外,还有一些飞机攻击了巴士拉郊外阿马拉的机场、桥梁和铁路调度场。 “沙漠风暴”行动发起后的第一天傍晚,伊拉克战略C3网络、号称固若金汤的战略防空系统以及主要的领导指挥设施都遭到多国部队空军的毁灭性打击。部分已探明的核生化武器和设施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此外,多国部队的空中力量还挫败了伊空军进行协同抵抗的企图。 第三波攻击 1991年1月17日夜幕降临时,多国部队发起了第三波空中攻击,打击的重点仍是伊拉克的战略目标,尤其是一体化防空系统。黄昏后不久,多国部队的F-111和A-6E飞机袭击了伊拉克机场。这一天,驻扎在土耳其因契尔利克空军基地的美联合特遣队精锐部队的飞机集中攻击了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基尔库克、提克里特、盖雅拉和埃尔比勒等地区的目标。其间,该部编成内的EC-130、KC-135和EF-111A等支援飞机在F-15战斗机的掩护下于伊拉克北部边界附近建立了空中航道。到第一个24小时结束时,巴格达市内及附近约40多个关键目标被击中。 1991年1月18日,多国部队的空中力量仍继续对伊拉克境内及科威特战区的战略目标展开全方位打击。从凌晨4时到5时30分,多国部队出动80多架具有夜战能力的飞机,如F-117A、F-15E、F-111、A-6以及英国皇家空军与意大利空军的GR-1飞机,袭击了伊拉克防空系统、核生化设施、领导指挥机构以及机场等目标。 从开战第一天起,多国部队的部分空中力量就对共和国卫队和科威特境内的前线伊军装甲部队发起了攻击。1月18日天亮后,多国部队出动近百架次的F-16战斗机攻击了塔瓦卡尔那共和国卫队师;另出动约150架次A-10攻击机袭击了沙、科、伊三国交界地区及西部的伊军,该地区是尔后地面作战时多国部队侧翼机动部队通过的地域;海军陆战队的大批飞机袭击了巴士拉以西共和国卫队的麦地那师。 1月18日中午,多国部队海军的飞机袭击了马姆盖斯尔附近的伊拉克海军设施,摧毁了谢拜和艾哈迈德杰拜尔机场和机库以及停机坪。此外,多国部队还用“战斧”巡航导弹袭击了伊拉克的石油、电力设施和领导指挥机构。 随着夜幕降临,多国部队又展开了新一波次的空中打击。装有前视红外装置和雷达的多国部队飞机袭击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后方的桥梁,切断了其与后方补给基地的联系。从美国本土起飞的7架B-52重型轰炸机突击了科威特战区内的伊共和国卫队各师。午夜前,12架F-117A隐形战斗机轰炸了伊拉克的C3系统、领导指挥机构和战略防空等主要设施,其中包括巴格达市内的国防部、情报部和内务部。 到18日结束时,急刹车部队海军为支援空袭共发射了216枚“战斧”巡航导弹,占整个“沙漠风暴”行动期间发射总数的64%。在此期间,波斯湾作战编队的3个航母战斗群“中途岛”号、“突击者”号和“罗斯福”号所出动的数百架次飞机中有一半以上用于袭击伊海军设施、海岸防御基地以及伊拉克用于监视舰艇作战的设防石油平台。具体目标为:乌姆盖斯尔的港口设施、伊海军基地和“冥河”导弹储存库;法奥、阿卜杜拉港、卡鲁岛和乌姆迈拉迪姆岛的伊军海岸防御阵地;米纳巴克尔石油终端站及平台和阿马亚石油平台等。为配合空袭,从红海和波斯湾航母战斗群起飞的美海军飞机共完成了1100架次的出动任务。 锋面 1991年1月19日,天气骤变,伊拉克上空出现了气象学上称之为“锋面”的恶劣天气,多国部队在随后3天的空中行动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袭击任务被迫取消,一些飞机转而攻击其他不太重要的目标。即使有些飞机按原计划行动,攻击效果也不尽如意。与此同时,执行任务的飞机遇到的危险却越来越大。另外,由于事实证明压制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任务难度超过战前估计,故多国部队从开战的第三天起抽出相当力量专门对付“飞毛腿”导弹的威胁,并为此调用了原计划攻击其他目标的飞机架次。 一周战果 从1月17日凌晨到23日夜的一周时间内,多国部队的空中力量共出动各型飞机1.2余万架次,投弹量超过6万吨,重点打击了伊拉克境内和科威特战区内的伊领导指挥设施、发电设施、一体化战略防空系统、电信和C3枢纽、核生化设施以及伊空军和机场等战略性目标群。据美中央总部和情报部门统计,在“沙漠风暴”行动第一周结束时,多国部队对几类预定目标的攻击取得了重大战果。 在开战的第一周内,多国部队的飞机全方位地袭击了伊科各地的伊拉克战略及战术目标群。美空军的F-117A“夜鹰”隐形战斗机、F-16“战隼”多用途战斗机、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A-10“雷电”II型攻击机和F-4G“野鼬鼠”电子对抗机、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A-6E“入侵者”攻击机和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AV-8B“鹞”式垂直起降攻击机,突击了伊拉克防空雷达、通信枢纽和各个军事司令部。英国皇家空军和沙特皇家空军的GR-1战斗轰炸机袭击了伊拉克机场,摧毁了飞机和弹药库,压制了伊防空系统。 通过第一阶段战略性空袭的作战,多国部队空中力量以80%的成功率使伊军指挥控制系统、空军基地、防空体系和导弹基地等受到严重破坏,伊军地面部队也遭到沉重打击。多国部队击落伊作战飞机14架,在地面摧毁伊飞机25架以及伊拉克“飞毛腿”导弹机动发射架10多部。在作战中,多国部队共损失飞机22架,其中美国损失14架,英国损失5架,科、沙、意损失各1架。除1架美军F/A-18“大黄蜂”战斗机因自身原因坠毁外,其他16架飞机皆被伊军陆基防空火力所击落。 第二阶段:夺取科威特战区制空权 从第二周开始,多国部队将空袭的重点转移到了夺取科威特战区制空权上来。从1月23日起,多国部队开始使用重达近1000公斤的加固弹壳钻地激光制导炸弹,直接攻击藏在掩体内的飞机。美F-117A“夜鹰”隐形飞机重点袭击了拜莱德和其他一些机场周围的加固掩体,美F-111“土豚”战斗轰炸机和英国皇家空军的“旋风”与“掠夺者”飞机则从空中攻击其他机场的掩体。此间,多国部队的其他作战飞机提供压制伊拉克防空系统和提供掩护的支援。 在攻击过程中,每架美制F-111“土豚”战斗轰炸机携带多达4枚特制炸弹。通常情况下,多国部队的一次攻击出动F-111飞机20架。由于所有飞机必须在7分钟内将所携带的精确制导炸弹投向目标,因此相当于每秒钟投掷一枚炸弹。在多国部队的打击下,许多隐藏在掩体内的伊拉克飞机被摧毁。为避免空中力量被全歼,伊拉克政府决定将部分飞机转移到伊朗境内。从1月26日起,约80架伊拉克作战飞机越过边界逃往伊朗。多国部队迅速作出反应,先后派出F-15和F-14战斗机在巴格达和伊朗边界之间进行拦阻性空中巡逻,并击落了几架伊空军的米格-23飞机。此后几天内,伊拉克飞机被迫停止了逃亡行动。1月27日,美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宣布:伊空军已经失去战斗力,多国部队掌握了制空权。 由于天气转晴,多国部队更多的成员国开始参加或增加了参战强度:卡塔尔空军开始首次执行作战任务,法国空军也将其作战行动地域由原来的科威特战区扩大到伊拉克全境。在此期间,切断伊拉克通往科威特战区运输线的空袭行动业已展开。此外,多国部队空中突击计划人员从这一天起开始增加力量以孤立和摧毁伊共和国卫队和在科威特战区的伊陆军部队。1月29日,伊拉克地面部队突入沙特阿拉伯没有设防的边境城镇海夫吉,多国部队遂抽出部队空中力量对伊军己空入的部队及后续部队进行突击。 在“沙漠风暴”第二阶段的7天作战中,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1.8万余架次,仅损失作战飞机3架,1架为美军的F-16,1架为美军的AV-8B“鹞”式垂直起降攻击机和1架英国皇家空军的GR-1飞机。伊空军在空中格斗中损失飞机11架。与第一阶段相比,多国部队出动的飞机次数增加近50%,但损失的飞机数量却仅为前一阶段的1/7。 第三阶段:为地面作战进行战场准备 从第三周开始,多国部队的空中打击进入第三阶段,即进行战场准备,为地面进攻奠定基础。具体行动如下: 1、继续破坏伊拉克境内的重要桥梁: 巴格达与科威特战区之间交通线上的某些桥梁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用于伊军向前线运输补给品,另一方面,也是伊拉克通信电缆的载体。多国部队空中力量切断从巴士拉向南、经祖拜尔到科威特战区的铁路以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桥梁的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遮断攻击大大减少了从巴格达到科威特战区的补给运输,使科威特战区内的伊军后勤供应变得极为困难和缓慢。到2月4日,抵达科威特战区的补给数量已低于维持作战所需要的水平。多国部队轰炸桥梁和伊军的C3系统对科威特战区内伊军的通信指挥网造成了严重破坏。 到2月初,沿科沙边界线部署的军和师的指挥部之间以及师与其下属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开始时断时续。 2、摧毁科威特战区内伊军装甲车辆: 摧毁科威特战区内伊军的装甲车辆,是多国部队进行战场准备的重要内容。为了躲避多国部队的空中打击,伊军对装甲车辆进行了精心伪装,伊军的坦克和火炮已疏散配置,并掩蔽在堑壕里,仅露出炮塔,周围垒起沙袋,围以沙堤。2月初,一架傍晚时分返回基地的多国部队F-111飞机的飞行员发现,利用前视红外装置可以发现埋藏在沙漠中的装甲车辆,并很容易确定装甲车辆的位置。 2月8日,多国部队F-111战斗机率先使用了这种称之为“射击坦克”的新战术:携带4枚约250公斤重的GBV-12激光制导炸弹的F-111战斗机采用这种方法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单个坦克目标,并将其摧毁。这一战术得到了多国部队空中部队司令部的认可,不久,A-6E和F-15E飞机也采用了这种战术,并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3、实施强大的心理战: 多国部队的空中力量在以火力全方位突击伊、科境内各类目标的同时,还撒下了数以百万计的心理战传单,号召伊拉克军队远离自己的武器装备,主要向多国部队投降,以免遭到攻击。大部分传单由MC-130飞机散发,F-16和其他飞机也参加了向伊军散发传单和警告的任务。此外,VH-1N直升机还载着会阿拉伯语的人员用扩音器喊话,沿科威特边境劝说伊军士兵投降。 多国部队统计,在第三周内,他们共摧毁伊军坦克300余辆、装甲输送车约350辆、火炮200余门。 第四周,多国部队攻击的重点仍然是科威特战区内的伊拉克部队,“射击坦克”的攻击战术得到全面运用。这时,伊拉克海军已不再是一支有效的作战力量;伊空军和许多飞机或者被持中立态度的伊朗扣留,或者在伊拉克被炸毁;伊战略防空系统也失去应有的作用;伊地面部队的作战能力在多国部队空中力量打击下严重削弱;伊全国的电力网已经瘫痪,石油加工业已经停产;伊核生化设施遭到打击,生产生化武器弹药和战剂的能力遭到严重破坏;在多国部队发起寻歼“飞毛腿”导弹的空中行动开始后,“飞毛腿”导弹的发射次数已大大下降。 截止到第四周为止,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7.2万余架次,其中美军出动6.5万架次,其他成员国出动约7000架次。这一周多国部队的飞机损失仍然很小,只有2架AV-8B“鹞”式垂直起降攻击机和1架沙特皇家空军的F-5飞机被击落。伊军地面部队的损失情况为:坦克约200辆,装车输送车近250辆,火炮300余门。 第五周,多国部队空中打击的重点仍然是科威特战区的伊军,同时继续攻击伊拉克战略目标和防空体配系。其间,伊战略防空系统更加无所作为,在伊拉克拥有的70多个作战中心与报告站中,只有6个还处于工作状态。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行动仍继续进行,对所发现的形似“飞毛腿”导弹发射车辆的目标进行了直接攻击,并在伊导弹可能发射和隐蔽的地域布撒了地雷,同时增加了搜索伊境内意外目标的空中预警飞机的架次。 多国部队对通往科威特战区交通线的遮断攻击行动仍继续进行,攻击目标多为伊拉克替换被毁桥梁的浮桥。在夜间,多国部队利用行之有效的“射击坦克”战术大量摧毁和破坏伊军装甲车辆,而在白昼则将攻击重点转移到伊军前线防御工事和各种车辆。针对伊军所设的火壕,多国部队的AV-8B飞机在白天向其投放凝固汽油弹,入夜后又派出F-117A飞机摧毁将原油灌入堑壕的泵站,从而使伊拉克这一令人生畏的防御工事失去应有的效能。同时,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对伊军布设的地雷进行了地毯式轰炸,MC-130飞机则投放BLV-82型巨型炸弹,重点攻击伊军的指挥所设施。在发动地面战之前的4天中,多国部队所出动的作战飞机近90%飞往科威特战区。仅2月23日,就摧毁伊军坦克约178辆、装甲输送车近100辆、军车202辆、火炮200门、掩体66个,以及2个高炮-地空导弹基地。 到2月24日,多国部队实施地面战役的条件已经成熟。到地面战斗发起之前,多国部队共出动作战和支援飞机近10万架次,发射巡航导弹323枚,其中35枚为空射巡航导弹。 第四阶段:对地面进攻作战进行空中支援 在地面进攻作战进行的4天中,多国部队的空中力量仍对伊拉克境内的各类目标保持强大压力。战略空袭仍在伊拉克和科威特全境继续进行:英国皇家空军的GR-1飞机和“掠夺者”飞机由F-4G战斗机护航,轰炸了泰利勒和杰利拜机场的加固飞机掩体;一支由F-16和F-4E战斗机组成的庞大编队在F-15、EF-111和F-4G的护航下,攻击了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军事研究与生产设施;一批F-15E战斗机始终保持地面警戒和空中飞行警戒状态,随时准备在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和其他监视系统发现“飞毛腿”导弹时迅速出击;B-52战略轰炸机重点轰炸了伊拉克南部的伊军指挥、控制与通信基地。与此同时,数量更为庞大的多国部队作战飞机担负了地面战斗的战场支援任务,具体行动如下: 1、空中遮断行动: 地面战斗开始后,多国部队的空中力量除派出部队兵力对伊军进行骚扰、迟滞外,攻击重点已转向靠近多国部队地面进攻力量的伊前线部队及其武器装备。多国部队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地面交战的伊军实施攻击,因而使伊地面部队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继续留在原地,会遭到空袭或渐渐逼近的多国部队地面部队的攻击;放弃阵地,又会遭到多国部队空中力量的猛烈打击。 地面进攻开始前两天,多国部队的空战计划人员应美第7军的要求,将F-111战斗机的攻击对象从共和国卫队转向伊军第47步兵师的炮兵部队,经过不到一天的空袭和炮击,伊47步兵师许多门火炮被摧毁。36小时后,当美第7军开始排除障碍时,其作业场地附近的伊军火炮几乎没有反应,该军在伤亡极小的情况下完成了排除障碍作业。多国部队发起地面战斗的当天,约8000名伊拉克士兵投降。 2月26日夜,多国部队监视目标系统飞机发现大批伊拉克军车要从科威特向伊拉克方向行驶。多国部队空军指挥机构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调动大批空中力量飞往伊军拥塞地区,对地面上的各种伊军车辆进行了反复空袭,攻击行动一直延续到天亮。这次战斗,不仅将伊第3军和从科威特市撤退的伊军的装甲输送车辆摧毁殆尽,而且还大批杀伤了伊军的有生力量,加速了战役的进程。 2、多国部队的近距离空中支援: 地面战役期间,为有效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多国部队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派出前方空中管制人员和海空炮火连联络,负责选择与确定目标,同时引导飞机实施攻击。此外,美国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利用前方空中管制人员与地面部队加强联络,并与其他成员国的地面部队保持联系。另外,美海军陆战队也向东线联合部队派遣了第1海空炮火联络连的战术空中管制组。 位于前方的多国部队空中管制人员利用白磷火箭或激光指示器标明目标位置,使攻击机驾驶员能够发现并攻击隐蔽在工事中的火炮、装甲车辆和部队,从而增强了对科威特战区的伊拉克地面部队的攻击效果。地面进攻期间,多国部队的近距离空中支援采取多架次突击的方式,参加突击的飞机主要由A-10“雷电”攻击机、AV-8B“鹞”式垂直起降攻击机以及F-16“战隼”战斗机担当。 3、排障作业: 地面战役开始前,伊军用了5个月时间在科威特南部构筑了一系列十分坚固的防御工事,多国部队出动B-52轰炸机用M-117炸弹和MK-82炸弹轰炸了伊军雷区;MC-130飞机投掷了7000余公斤的BLV-82炸弹,以超压冲击波起爆地雷;海军陆战队的AV-8B飞机在向雷区投掷油气炸弹的同时,还向伊军堑壕投放了凝固汽油弹,并攻击了抽油站,经引燃原油;F-117A“夜鹰”隐形战斗机则向伊军输油管和散兵壕中的物资分发站投掷了激光制导炸弹。 此外,多国部队空军对伊战略目标的打击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为阻止伊拉克残余空军干扰多国地面部队的行动,多国部队的空中力量再次攻击了伊拉克的各个机场,以免其修复后重新启用。在停火之前的最后空袭中,多国部队使用了美专门研制的对付坚固地下目标的GBU-82钻地炸弹,旨在摧毁塔吉附近伊拉克领导人的指挥、控制与通信设施。 随着当时时间2月28日上午8时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多国部队“沙漠风暴”空中突击行动正式结束。 “沙漠风暴”空战战果 在42天又6小时的空袭中,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11.2万架次,动用了2780多架固定翼飞机。其中,美国空军共投入了1300多架飞机,约占多国部队飞机总数的一半;美国海军陆战队投入飞机240架,约占飞机总数的9%;美国海军6艘航母的舰载机400多架,约占飞机总数的16%;其他成员国投入飞机600多架,约占飞机总数的25%。在整个“沙漠风暴”空袭作战过程中,多国部队仅损失飞机45架,其中战斗损失36架,非战斗损失9架。 海湾战争 海湾海战:毫无悬念 水面攻击作战 随着多国部队发起的“沙漠风暴”空中作战行动全面展开,旨在摧毁伊拉克海军和海上防御力量的“沙漠风暴”海上作战行动也在波斯湾悄然拉开帷幕。依据作战目标的不同性质,多国部队主要实施了水面攻击作战、防空作战、反水雷作战、舰炮火力支援和两栖作战等行动。 双方海军力量的主要兵力部署情况是:伊海军共有导弹快艇13艘,其中7艘为前苏联的“奥萨”级导弹快艇,装备有最大射程约68公里的“冥河”导弹;6艘为从科威特搜获的TNC-45和FPB-57快艇,装有最大射程150余公里的“飞鱼”导弹。此外,伊拉克还有各类舰艇约165艘,其中大部分是小型巡逻艇,其他为布雷艇、气垫艇、“北方”级两栖坦克登陆艇和辅助舰船等。另有1艘护卫舰,但一直被用作训练舰,几乎没有作战能力。 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集结了247艘舰船,兵力达6万余人,其中美国海军舰船约占50%,且多为主力作战舰艇,英国和法国海军分别为16艘和14艘,其他成员国派出的多为辅助支援船只。另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投入150余架飞机、6.5万人和近2000辆坦克和装甲运兵车。 根据作战需要,多国部队将战区内的所有海军力量编组成数个作战编队,分别为红海作战编队、波斯湾作战编队、中东作战编队、两栖特遣编队、后勤支援编队和地中海攻击大队,其中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是红海作战编队和波斯湾作战编队,它们包括了美国6个战斗力较强的航母战斗群。 1月18日,即“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后的第二天,多国部队对伊发起了第一次反舰攻击。从“突击者”号和“中途岛”号航母上起飞的攻击机袭击并击伤了2艘伊拉克舰艇,1艘为TNC-45级导弹快艇,另1艘则是从石油平台驶来支援伊拉克舰艇的“萨瓦希尔”级勤务船。 入夜,“尼克拉斯”号驱逐舰和科威特“独立”号快艇向伊海军占领的道拉油田发起了海湾战争中的首次海上战斗。借助夜幕掩护和无线电静默,美舰“尼克拉斯”号驱逐舰从南面接近伊拉克道拉油田上的一座石油平台,在视距之外,多国部队的直升机驾驶员利用夜视瞄准仪做好了发射空舰导弹的准备。OH-58D、“大山猫”和SH-60B直升机以低空飞行接近两座伊军设有重兵的钻井平台。随后,OH-58D和“大山猫”直升机向其中一座发起导弹袭击,引爆了平台上的一个弹药库,6名伊拉克士兵企图乘橡皮艇逃跑,被科威特“独立号”快艇抓获。 直升机攻击后不久,美舰“尼克拉斯”号和科威特“独立”号快艇用炮火轰击了伊军设防的9座平台,摧毁了平台上的防御工事。随后,一个特种作战排登上这些平台,又俘获伊军士兵23名,并缴获几部肩射地对空导弹和一部远程电台。 1月18日当天,多国部队在布比延岛以北的祖拜尔河口布设了水雷,以便把波斯湾北部的伊海军水面舰艇同伊军巴士拉、祖拜尔和乌姆盖斯尔的港口设施和海军基地隔离开来,同时可防止更多的伊拉克舰艇离开这些基地。多国部队出动了“突击者”号航母上的18架飞机,把42枚“破坏者”MK36水雷成功地投入到4个分散地点。 1月21日,“沙漠风暴”行动进入第5天,“突击者”号航母战斗群司令接替了多国部队波斯湾海军作战编队反舰战司令一职,新任波斯湾海军作战编队反舰战司令将反舰战的任务进行了调整,以尽快消除伊拉克的海上威胁。 1月22日夜间,多国部队的1架P-3C巡逻机发现并跟踪了1艘载有气垫艇的伊拉克油轮。不久,从“中途岛”号航母起飞的几架A-6飞机在这艘伊拉克油轮投放气垫艇时向其发起了攻击。伊军的气垫艇企图利用附近的米纳巴克尔储油站隐蔽起来,1架多国部队的A-6攻击机将其击沉。 随后,多国部队加紧了对伊水面舰艇的攻击。1月24日,美“罗斯福”号航母上的A-6攻击机击毁了1艘伊拉克布雷舰和1艘巡逻快艇。同一天,沙特阿拉伯“费萨尔”级巡逻艇用“鱼叉”反舰导弹攻击了1艘伊拉克小型巡逻艇。在当日的加鲁岛水战中,多国部队俘获了67名伊军俘虏,同时获得了这一地区伊军雷场的情报。 1月29日,英国皇家空军“美洲虎”飞机发现,15艘伊拉克快速巡逻艇企图从古莱阿角驶往米纳萨马德。获悉这一情况后,多国部队对这批伊拉克快速巡逻艇发起了攻击。从英国“格洛斯特”号驱逐舰、“加的夫”号驱逐舰和“布雷曾”号护卫舰上起飞的“大山猫”直升机,向伊拉克快艇编队发起了“海上大鸥”导弹袭击。其中2艘伊军快艇被击沉后,其他快艇纷纷溃散,多国部队又重创或击沉余下13艘中的10艘。 1月30日,多国部队在波斯湾北部的布比延岛附近进行了“沙漠风暴”行动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攻击作战。这次称为“布比延之战”的海战前后持续了13个小时。战斗中,多国部队利用P-3C飞机确定伊舰艇的位置,其他作战飞机则对目标进行了21次轮番攻击。结果,伊拉克海军的1艘FPB-57导弹艇和2艘TNC-45导弹艇受到重创,另有3艘“奥萨”级导弹艇和1艘TNC-45导弹艇被击伤,3艘“北方”级两栖舰被击伤,同时被击伤的还有1艘布雷舰,伊军只有2艘受伤的舰艇逃到了伊朗,1艘为“奥萨”II级导弹快艇,另1艘为“北方”级两栖舰。 经过布比延之战和随后对伊拉克港口设施的空袭,多国部队基本上消除了伊拉克水面舰艇对其海运船队的威胁。到2月2日,伊拉克能够发射反舰导弹的13艘水面舰艇已经全部被摧毁或遭到重创,伊海军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此后,残存的伊拉克海军舰艇仅在海上进行过一些影响甚微的孤立行动。 后来,多国部队的反舰力量攻击了部署在海岸上的“蚕”式反舰导弹发射场。2月18日,从美舰“贾勒特”号上起飞的SH-60B直升机引导2架OH-58D攻击直升机飞向费莱凯岛上1个可疑的“蚕”式导弹发射场,用“地狱火”导弹摧毁了1部伊军导弹发射架。 2月20日,美“罗斯福”号航母上的1架S-3反潜机在美舰“福吉谷”号的战术控制下,投放了3枚250公斤重的炸弹,击沉了1艘伊拉克炮艇。 在“沙漠风暴”海上反舰作战中,多国部队波斯湾海军作战编队以微小的代价几乎全歼了伊拉克海军水面舰艇力量,牢牢控制了波斯湾海域的制海权。多国部队共击沉击伤伊海军舰艇143艘,其中击沉反舰导弹艇11艘,击伤2艘,击沉“北方”级两栖舰3艘、“伊本·哈尔敦”号护卫舰1艘、“波戈莫尔”号近海巡逻艇1艘和9艘扫雷艇,击沉击伤小型巡逻艇和辅助舰船116艘。此外,多国部队还严重破坏了伊拉克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设施,攻占了波斯湾北部的所有石油平台,而此间伊水面舰只未对多国部队发动过任何攻击。 海上防空战 2月24日,2架执行袭击沙特阿拉伯达曼炼油厂和港口任务的伊拉克F-1战斗机,离开伊拉克空域后飞向科威特海岸,欲伺机攻击多国部队波斯湾舰队的舰只。发现目标后,多国部队的预警机引导沙特阿拉伯的4架F-15战斗机迎击来袭的伊拉克F-1战斗机,在伊军飞机尚未发射导弹之前,便将其双双击落。 同一天,多国部队海军还进行了“沙漠风暴”中唯一一次针对伊拉克导弹的防空战。2月24日,美舰“密苏里”号在美舰“贾勒特”号和英舰“格洛斯特”号的护航下,驶进距科威特海岸线16公里以内海域。2月25日凌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406毫米巨炮开始轰击伊军海岸防御阵地。10架美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从“冲绳岛”号登陆舰上起飞,与两栖登陆舰“波特兰”号一起,开始在科威特谢拜赫港附近实施两栖佯攻。同时,位于科威特境内的伊拉克“蚕”式导弹发射场向美舰“密苏里”号及其护卫舰“贾勒特”号发射了2枚反舰导弹。第一枚导弹由于受到两舰发现的诱饵的干扰,落在了“密苏里”号和“贾勒特”号之间,第二枚导弹被英舰“格洛斯特”号上的雷达发现,该舰随即发射了2枚“海标枪”式舰空导弹将其击落。 不久,多国部队负责对伊“蚕”式导弹发射场进行监视的E-2C预警机收到了伊军即将再次发射导弹的报告。在查明该发射场的位置后,攻击机迅速出动袭击了这个目标,1架多国部队的A-6E攻击机将伊军导弹发射场摧毁。 反水雷作战 伊海军利用多国部队进行“沙漠盾牌”行动的5个月时间,在科威特境内建立了严密的海岸防御配系,并在海上布设了大量水雷。从1990年11月底开始,到“沙漠风暴”行动结束,伊拉克共在波斯湾海域布设各种水雷1100余枚。 为对付伊拉克的水雷威胁,多国部队在“沙漠盾牌”之初就建立了一支反水雷大队。“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前,为顺利实施登陆,多国部队波斯湾作战编队成立了2支专门执行反水雷战的海上作战力量,即以英军为主的英国反水雷编队和以美军为主的美国反水雷大队。 基地设在阿联尊阿布扎比的美国反水雷大队由水面反水雷、航空反水雷和爆破排雷小队组成。英国反水雷编队共有英皇家海军的“阿瑟斯托”号、“卡提斯托”号、“赫沃恩”号、“莱德伯里”号、“杜维尔顿”号5艘猎雷舰和1艘“先驱”号支援舰组成。 多国部队的反水雷行动开始于“沙漠风暴”作战计划实施之前。从1990年12月起到1991年1月16日,美国反水雷大队共发现并摧毁了6枚伊拉克布设的漂浮水雷。1月24日,反水雷大队正式离开阿布扎比,驶向波斯湾北部的预定反水雷作业区。2月14日,美国海洋地质观察船“先驱”号作为支援舰加入反水雷大队。 同一天,英国反水雷编队的5艘猎雷舰与美反水雷大队汇合一处。2月16日,这支特遣编队正式开始扫雷行动,首先在科威特海岸以东约100公里的海域扫出一条长约25公里、宽近1公里的通道。 2月17日,反水雷编队被科威特境内伊拉克“蚕”式导弹的火控雷达发现。为避免遭到袭击,多国部队的反水雷舰艇迅速驶至伊导弹射程之外的海域。 2月18日凌晨2时40分,多国部队的反水雷编队又返回原扫雷作业区。4时35分,在伊拉克雷区作业达11小时之久的美舰“特里波利”号撞上了1枚触发锚雷,爆炸的水雷将该舰水线以下部分炸开一个长6米、宽约5米的大洞。7时15分,美舰“普林斯顿”号引爆了另1枚水深16米处的“曼塔”水雷,3秒钟后,距该舰100米处又爆炸了1枚水雷。 2次爆炸事件发生后,多国部队重新修订了反水雷计划,后撤近45公里,重新开始扫雷行动。 2月27日,美舰“复仇者”号用AM/SQQ-32猎雷声纳探测系统探测到1枚与炸伤“普林斯顿”号水雷相同的“曼塔”感应水雷,随后派蛙人用炸药炸毁了这枚水雷。 双方停战以后,来自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荷兰的扫雷舰艇与美英反水雷特遣大队一同承担了清扫通向科威特各港口通道上伊军水雷的任务,并于1991年9月10日完成了整个波斯湾的扫雷工作。 舰炮火力支援行动 多国部队舰炮火力支援的任务是配合两栖部队和地面部队作战。 1991年2月4日,美战列舰“密苏里”号在装有高级水雷避碰声纳的“柯茨”号护航下,穿过已开辟的雷区通道,驶至预定火力支援区。随后,“密苏里”号战列舰在美海军陆战队的指挥下,利用舰上的406毫米巨型火炮,猛烈轰击了伊拉克军队C3掩体、火炮阵地、雷达站和其他目标。到6日凌晨,该舰共发射每枚1200多公斤重的炮弹112发。 同日,另1艘美战列舰“威斯康星”号在“尼古拉斯”号护航下驶入火力支援区。在第一次射击中,“威斯康星”号就以11发炮弹消灭了科威特南部的1个伊拉克炮兵连。2月8日,“威斯康星”号又摧毁了海夫吉附近的许多伊拉克掩体和炮兵阵地。在1架无人驾驶飞行器的指引下,该舰还攻击了伊岸上的各种设施和伊拉克在沙特沿岸准备偷袭的小艇。 2月21日,“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舰到达费莱凯岛南部的火力支援区,随后即用其406毫米火炮袭击了伊军目标。 23日,在多国部队地面进攻开始前夕,“密苏里”号向费莱凯岛发射了众多信号弹。同时,“威斯康星”号在美舰“麦金纳尼”号伴随下驶近科威特海岸。此举旨在吸引伊军注意力,使其相信多国部队即将发起两栖登陆攻击。 多国部队地面部队突破伊拉克防线时,“威斯康星”号和“密苏里”号战列舰以舰炮火力进行了有效的支援。2月26日,2舰又支援美第1陆战师行动,摧毁了科威特国际机场的几座伊拉克地下油库。 两栖作战行动 根据最初设想,多国部队拟在科威特附近海岸进行一次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并为此集结了一支庞大的两栖特遣编队。随着“沙漠风暴”空中作战行动的顺利实施,多国部队又对其两栖作战计划进行了重新审订。 2月8日,美中央总部海军司令施瓦次科普夫将军指示,原定在科威特海岸实施大规模两栖突击的“沙漠军刀”计划改为旨在欺骗伊拉克人的佯攻计划。虽然最终取消了对科威特海岸进行大规模两栖突击的“沙漠军刀”计划,但多国部队两栖特遣编队还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除进行演习之外,多国部队两栖特遣编队还实施了5次两栖作战行动。 2月6日,美中央总部海军司令下达了攻击费莱凯岛的预先号令。预先号令规定:这次袭击是地面进攻开始前对该岛进行的一次牵制性攻击,两栖特遣编队不要恋战,以便突击后顺利撤出。 2月11日,美中央总部海军司令部命令两栖特遣编队开始进行攻击的战前准备。2月13日,特遣编队司令部向下属各部下达作战方案。该方案要求动用2个连的兵力实施登陆,摧毁岛上伊军的通信设施、雷达站和1个指控所,并歼灭或俘获岛上的伊军士兵。 2月18日,发生了“特里波利”号和“普林斯顿”号2舰触雷事件。这一突发事件打乱了两栖特遣编队攻击费莱凯岛的计划。 2月20至22日,多国部队第4陆战远征旅的AV-8B攻击机从美舰“纳索”号上起飞,攻击了费莱凯岛。23日,由于地面作战行动即将开始,空中攻击停止,原定的小规模登陆计划也被取消。 1991年2月24日下午,在多国部队地面作战进行之时,美中央总部海军司令部命令两栖特遣编队拂晓前在谢拜赫港附近进行一次佯动或佯攻。下午3时起,美战列舰“密苏里”号对假设的登陆滩头周围地区连续进行了4次舰炮火力突击。4时许,第13陆战远征分队的直升机从“冲绳岛”号上起飞,朝芬塔斯方向实施直升机佯动,在飞抵距海滩大约3海里后回返,50分钟后返航。2月25日拂晓,两栖特遣编队又派出10架陆战队直升机飞向谢拜赫港方向,在看见伊军滩头防御工事后迅速折回。同时,“波特兰”号登陆舰也在近海游弋。伊军立刻对多国部队的这些佯动做出了反应,伊防空连开始对空射击。虽然多国部队佯动和佯攻的规模不大,但达到了控制伊岸防部队的目的。 2月25日中午时分,美中央总部海军司令再次向两栖特遣编队发布命令,令其对法奥和费莱凯岛进行佯攻或突击,以阻止伊军撤离布比延岛和法奥地区。次日夜,1个由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直升机、电子战飞机和A-6E攻击机组成的机群,对布比延岛实施了一次佯攻。当伊军发射照明弹和高射炮弹时,A-6E攻击机进行了突击。 与两栖特遣编队其他部队相比,第5陆战远征旅是对多国部队地面进攻做出最大贡献的两栖作战部队。2月24日,该旅开始从沙特阿拉伯米什阿具和米拜登登陆,以便担任第1陆战远征部队的预备队。 海湾战争 伊军有限反击 2月24日凌晨4时整,“沙漠风暴”地面作战终于拉开了帷幕。多国部队的4个战役集群依次在500公里的战线上向伊军发起了强大的进攻。在最西部,法军第6轻型装甲师和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实施了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包围行动,以确保多国部队西侧的安全,并在伊拉克境内纵深地带建立前方支援基地。在战线东段,美军第1陆战远征部队和阿拉伯东线联合部队突破科沙边界伊军防御地带,直指科威特城。而位于战线中段担任主攻的美第7军和北线联合部队也于12小时后发起了迅猛突击。 第一日(2月24日):伊军有限反击 2月24日凌晨4时整,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的侦察部队进入伊境。约7时,该师主力在美第82空降师第2旅的加强下,冒雨发起进攻,目标直指伊拉克境内130公里处萨勒曼小型机场。在即将接近目标时,该师与纪录片军第45机械化步兵师的前哨警戒分队遭遇,法军使用配备反坦克导弹的“小羚羊”攻击直升机对伊军配置在工事里的坦克和掩体进行攻击。经过短暂交火,法军迅速击溃伊军,俘敌约2500人。尔后,法第6轻型装甲师继续向萨勒曼挺进。到下午2时,该师未遇伊军抵抗即占领了进攻计划中代号“白色”的萨勒曼机场,保证了多国部队整个左翼的安全。随后,该师继续向北进攻。 美第82空降师的其余2个旅在法国师的后方跟进,其任务是肃清通向伊拉克南部地区一条公路上的伊军,以确保己方部队的安全。在多国部队的进攻计划中,这条双车道公路被称作“得克萨斯”补给线,拟被用来输送部队、装备和补给物资,以支援第18空降军的北进行动。 美第101空中突击师原定凌晨5时发起进攻,由于大雾困扰,被迫推迟到7时。在第18空降军第18航空旅的支援下,该师以其AH—64和AH——1攻击直升机担任掩护,用60架VH—60和40架CH—47运输直升机载运其第1旅直插伊拉克纵深内约140公里处的“眼镜蛇”前方作战基地。这次行动该师共出动直升机300余架次,不仅把4000名美军官兵及其装备迅速准确地运进目标地域,而且还俘获了伊军第49步兵师第82旅第1营的全体官兵约400余人。 在空中突击行动开始时,第101空中突击师的战斗支援部队即出去一支由700辆车组成的车队,沿着师工兵部队在沙漠中修筑的“新市场”补给干线向北进发,以便向“眼镜蛇”前方作战基地运送必需的补给品。在夺取计划规定的“眼镜蛇”前方作战基地和给直升机加满战斗勤务部队刚运来的油料后,该师立即进一步向北突进。到2月24日黄昏,第101空中突击师已突入伊境纵深约280公里,切断了伊拉克的8号公路,封锁了连接巴格达和科威特战区几条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条。 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和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的最初进攻获得了巨大成功,美军第24机械化步兵师便提前约5个小时越出进攻出发阵地,以3个旅并列突击,以师属骑兵营在前方实施侦察和掩护作战。自进攻发起后,该师推进迅猛,时速一直保持在40公里以上。由于使用了远程电子导航系统、成像增强仪与夜视镜、红外与热成像系统以及全球定们系统,加之伊军抵抗微弱,美军第24机械化步兵师在夜幕布降临后仍能高速推进。 美第7军担任战区的主攻任务,其主要目标是歼灭以装甲部队为主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该军原计划2月25日晨发起进攻,但由于首轮攻击部队纷纷告捷且伊军抵抗比战前预计要弱得多,施瓦茨科普夫将军遂命令该军提前15小时发起攻击。在主攻发起前,担负左翼先导任务的美第2装甲骑兵团迅速机动到伊军障碍物的西侧,越过边界进入伊拉克撞内。与此同时,第7军编成内的炮兵和空中力量加强了对当面伊军的袭击。美第1装甲师和第3装甲师也在军总攻发起前就开始了行动,向北穿插。 2月24日下午1时许,位于右翼的美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开始在布满铁丝网和地雷的复杂地带开辟道路,未遇伊军抵抗。当该师越过进攻出发线时,位于左翼引导美军第1和第2装甲师前进的第2装甲骑兵团的先头分队已深入伊拉克境内30多公里。到夜幕降临时,美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才突破伊军障碍地带的50%。 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是多国部队最早发起全面进攻的战役集群。2月24日凌晨4时整,该部第1陆战师从科威特南部边界“肘部”西面的一个阵地率先发起进攻。90分钟后,第2陆战师开始突破。在该集群的当面,是科威特战区伊军最坚固、最集中的防御体系。第1陆战远征部队的最终目标是穆特拉山口和从科威特市通往东北约70公里的道路。第1陆战远征部队成功地在伊军防御地带打开了两个缺口,第1陆战师打开的右翼突破口有14条通路,左翼的第2陆战师打开的突破口包括6条通路。这些通道的开辟使多国部队第1陆战远征部队得以在科威特境内建立起稳固的立足点,为随后的纵深突击创造了条件。 在突破伊军的第一道防线后,美第1陆战师在“棒小伙”特遣队的引导下和在早些时候渗入科威特境内的2支特遣队的掩护下,向伊防御纵深推进。伊军陈旧的T—55和T—62坦克难以抵挡美M60—A1坦克、装有“陶”式反坦克导弹的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辆和重炮的猛烈攻击,纷纷被摧毁。到午夜时分,第1陆战师已在伊军最坚固的防御地带推进30余公里,俘虏伊军官兵4000余人。 在左翼,美第2陆战师也实施了同样的突破。清除伊军第一道障碍之后,美第6陆战团转而向左攻击。以下午2时,美第6陆战团攻占了计划中的当日作战目标。随后,该团以防御队形展开,准备抗击伊军的反冲击,与此同时,第2陆战师的其他部队也迅速通过了突破口,并在左右两翼抢占了阵地。到日终时,美第2陆战师也推进了30余公里,俘虏伊军近5000人。 配置在靠近海岸的阿拉伯东线联合部队的进攻行动比左邻的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晚4小时发起。2月24日上午8时,东线联合部队开始进攻。战前被认为将造成极大威胁的伊军注满燃油或水的堑壕,被多国部队轻易越过。他们利用推土机和装有铲土刀的坦克向堑壕内填土,很快使这一障碍失去作用。多国部队仅用几个小时就突破了原以为坚不可摧的伊军防线。在最初的进攻中,沙特第8和第10机械化旅分别攻占了各自计划中的目标。第一天结束时,东线联合部队夺取了所有预定目标,并俘虏了数千名伊军官兵。 北线联合部队是多国部队诸集群中发起进攻最晚的部队之一。2月24日下午4时,该集群编成内的埃及第3机械化步兵师、“哈立德”特遣队和“穆桑纳”特遣队开始向科威特境内的伊军阵地发起进攻。不久,沙特和科威特的部队也发起了进攻。与此同时,后续的动脉第4装甲师准备在埃及第3机械化师后方跟进。叙利亚第9装甲师作为北线联合部队的预备队,在2个埃及师后方跟进,并以1个侦察营在右翼实施屏护作战,与美军第1陆战远征部队建立和保持联系。 多国部队地面进攻开始时,伊军地面部队仍坚守在科威特战区的防御阵地上,没有任何撤退的迹象。伊军的一线部队,包括位于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进攻地带当面的伊军第7、第14、第29步兵师和位于多国部队东线联合部队进攻地带当面的伊军第19步兵师,进行了零星的、但有时却是很顽强的抵抗。 海湾战争 伊军全面收缩 第二日(2月25日):伊军全面收缩在多国部队战线的最西面,美第18空降军继续向伊拉克纵深推进,以切断伊拉克的交通线和孤立驻科伊军。配属的法国第6轻装甲师在进攻发起后第36小时攻克萨勒曼,尔后,该师奉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命令停止前进,就地建立防御阵地,以保障其右翼友军的安全,防止伊军从西面发起反攻。与此同时,美第82空降师进入“眼镜蛇”前方作战基地的同时,第101空中突击师派遣第3旅进行了一次长途空中袭击。该旅从其在沙伊边界上的战术集结地域出发,向北奔袭了280公里,以便在幼发拉底河南岸占领观察与拦阻阵地。这一阵地位于纳士里亚以西,南距伊泰利勒空军基地仅几公里。25日凌晨,第18空降军编成内的美第24机械化步兵师向其第一个主要目标推进。凌晨3时,其第197步兵旅在该师左翼向“棕色”目标发起进攻。到早晨7时,该旅夺取了“棕色”目标,并沿“弗吉尼亚”补给干线在东面和西面建立了拦阻阵地。此后不久,美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2旅开始进攻“灰色”目标,战斗中未遭到伊军任何火力攻击,俘虏伊军300余人。随后,该旅在其东侧建立了拦阻阵地。其间,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1旅在该师战线中央地段继续向西北推进,不久攻占了计划中的“红色”目标。到当日结束时,第18空降军的各师都向前推进了一段距离,建立了一个前方作战基地,在幼发拉底河谷建立了若干旅规模和拦阻阵地,俘虏了几千名伊军官兵。在第7军左翼,美第1装甲师在天亮后不久即恢复了进攻,其目标是前方约60公里处的伊军第26步兵师。在美第1装甲师接近目标前,多国部队的近距离空中支援飞机开始攻击伊军阵地。当师先头部队抵近目标,心理战小组开始对伊军广播劝降书。伊军部队向美军发起了反击。然而,在十几分钟内,伊军第26步兵师的近50辆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即被美军摧毁,随后,伊第26步兵师开始溃退。到午后,美第1装甲师占领预定目标布赛耶,俘虏伊军近300人。与此同时,位于右侧的美第3装甲师和第2装甲骑兵团继续向北推进。到2月25日我,抵达“葡萄”高速线的美军转而向东进攻,并与伊军孤立部队遭遇,美军在狂风暴雨中击溃了当面伊军。随后,美第3装甲师暂停进攻,美第2装甲骑兵团则继续前进。到深夜,美第2装甲骑兵团同伊军共和国卫队塔瓦卡尔那机械化师的部队和第12装甲师第50旅遭遇,在消灭了伊军第50旅后,该团转入仓促防御,准备在次日拂晓时继续攻击伊共和国卫队塔瓦尔卡那机械化师的部队。在右翼,英国第1装甲师通过美第1机械化步兵师打开的突破口,向伊防御纵深推进。在美第1机械化步兵师扩大突破口的同时,英国第1装甲师掉头向右,向伊军第52装甲师发起猛攻,从而开始了这支号称“沙漠之鼠”的英军部队连续48小时的突击。2月25日,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遇到了地面进攻以来伊军最顽强的抵抗。美第2陆战师的“老虎”旅居左,第6陆战团居中,第8陆战团在右翼,按计划推进。美军凭借着M1A1坦克上装备的高性能光学观察器材很快占据了这个优势,最终粉碎了伊军2个师的顽强抵抗,占领了这一地区。在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进攻地带的右翼,美第1陆战师在布尔甘油田附近遇到了伊军的强大反击,战斗曾一度发展到距该师指挥所仅300米处。战场上不时出现混乱的情况,美海军陆战队与伊军部队混战一起。此战结束时,美第1陆战师共击毁伊军装甲车100多辆,俘虏伊军1500余人。到午夜时分,该师完成了夺取艾哈迈德杰拜机场后的巩固工作,并推进到距科威特市仅16公里的地方。2月25日凌晨,东线联合部队继续向北挺进。在未遇到伊军顽强抵搞的情况下,以极少的伤亡占领了预定目标。在多国部队战线的中央地带,北线联合部队继续向前推进。25日凌晨4时许,埃及部队继续实施破障作业,向其最初目标推进,夜幕降临时,才在伊军防御阵地内占领了一个16平方公里的桥头堡,但未能按时攻占最初的预定目标。与此同时,北线联合部队编成内的“哈立德”特遣队继续进行破障作业,并向其预定目标进逼。当天结束时,位于北线联合部队战线右翼的沙特和科威特部队进展较大,攻占了其预定的目标,并巩固了阵地。叙利亚第9装甲师作为集群预备队向一线部队提供了必要的支援,其侦察营继续沿北线联合部队和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的战斗分界线遂行屏护任务。随着地面战役的展开,伊拉克部队无力抵搞多国部队地面进攻的形势已经变得更加明显。位于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作战地带正面的伊第3军损失惨重。在其西翼,位于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正面的其第7和第14步兵师已丧失了战斗力。伊第3军编成内的第18和第8步兵师虽然在米纳萨乌德附近对当面的东线联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很快在多国部队的强大陆空火力打击下丧失了战斗力。其第29步兵师虽然进行了及时撤退,但也遭到了重创。25日,位于多国部队北线联合部队和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正面交界处的伊拉克第4军也遭受了惨重损失。到地面作战第二日结束时,伊军在前线部署的3个军已遭到毁灭性打击,多国部队共俘虏伊军3万余人。在科威特市内,伊军第19、第11和第15步兵师以及3个特种部队旅却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 海湾战争 伊军撤退 第三日(2月26日):伊军的撤退 2月26日,一直向北挺进的美第18空降军将进攻矛头转向东北方向,直逼幼发拉底河谷。该军编成内的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与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一道屏护军的西翼和北翼,美第24机械化步兵师的3个旅直扑位于杰利拜和泰利勒的伊军机场。防御该目标区的是伊军第47和第49步兵师、共和国卫队的尼布查德尼查尔步兵师和伊第26突击旅。面对美第24师强有力的进攻,伊军部队依托阵地进行了顽强抵抗。美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1旅受到伊军坦克和火炮长达4小时的火力攻击。然而,随着夜幕和沙暴的降临,美军在技术装备上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在带有夜视器材和各种防护装置的坦克、步兵战斗车和装甲输送车以及AH-64直升机的精确火力压制下,美第24机械化步兵师终于突破了伊军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的防线,迫使伊军逃出地下掩体和装甲车辆,并最终被歼灭或俘获。 经过一个昼夜的艰苦战斗,美第24机械化步兵师的3个旅均推进到两个机场以南地区。其间,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夺取了它的所有预定目标,消灭了目标内的伊军。并担负起了掩护战区左翼安全的重任。第82空降师则继续掩护第18空降军后方地区,特别是补给干线的安全。第101空中突击师的第3旅继续封锁巴格达至科威特战区的主要交通线,并计划以所属第2旅向东运动,夺取“蝰蛇”前方作战基地,攻击巴士拉北面的公路。 26日1时30分,巴格达传出伊主动撤军消息,伊拉克电台称,为执行与苏联达成的撤军协议,萨达姆已命令伊军撤出科威特。对此,多国部队未予理睬,表示继续对伊军采取攻击行动。 26日拂晓,第7军继续在伊拉克境内实施纵深包围,并根据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指示加快了进攻速度。其第3装甲师在自已的进攻地带内越过了军的“杀球”调整线,向布塞那以东的“柯林斯”目标发起了攻击。在美第3装甲师夺取该目标后,整个第7军的进攻折向东方,直指伊军的战略预备队——共和国卫队。 在转而向东进攻时,第7军在其进攻地带北部正面上展开了3个师另1个团,其中美第1装甲师居左,第3装甲师居中,第2装甲骑兵团和第1机械化步兵师居右。再往南,英国第1装甲师沿一条独立的进攻轴线突入“滑铁卢”目标,并继续向“杀球”高速线和第7军战斗分界线的结合部推进。美第3装甲师在向东推进一段距离后,转向东北,突破伊军的一道侦察屏护线,于黄昏时分攻入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塔瓦卡尔那机械化师的防区。这场在极其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的攻击战是第7军与共和国卫队所进行的激烈交战中比较典型的一次。虽然塔瓦卡尔那机械化师此前也遭到了多国部队的高强度轰炸,但其大部仍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 战斗发起后,美第3装甲师的第1旅和第2旅同时向伊塔瓦卡尔那师的第29旅和第9旅展开攻击。在5个榴炮营和27门多管火箭炮的支援下,美军很快占据了战场的优势和主动,大量伊军装甲车辆和坦克在激战中被摧毁。这场战斗使伊塔瓦卡尔那机械化师失去了作为一支完整的战斗部队应有的作战能力,为多国部队最后围歼伊战略预备队创造了条件。随着战斗后期天气转好,美第3装甲师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营也投入交战。在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的引导下,“阿帕奇“直升机营拦截了正在沿对角线方向穿越美第2旅进攻地段、但却在该旅直射火力射程之外的1支伊军机械化步兵特遣部队。这支伊军特遣部队的目的显然是要增援塔瓦卡尔那机械化师的其他部队。在这次直升机袭击中,美军共摧毁伊军8辆坦克和19辆装甲车。 在第7军右翼,美第2装甲骑兵团穿过沙暴向东推进,于26日中午时分到达预定的“柯林斯”目标。此时伊军已弄清多国部队的主攻方向,匆匆从东部调来大批坦克、牵引火炮和其他车辆抗击多国部队从西面发起的进攻。当美第2装甲骑兵团到达”柯林斯“目标以东30公里处的“柑橘”高速线时,遭到了一座建筑物里伊军的火力攻击。美第2装甲骑兵团将其摧毁后又继续东进。在随后的2个小时内,该团遭到了多支伊军小部队的攻击。下午4时许,美第2装甲骑兵团在位于“东73”纵坐标线上突入了伊第12装甲师和共和国卫队塔瓦卡尔那机械化师的接合部,但一度在人数和火力上明显处于劣势。然而,装备有热成像仪的美军透过沙暴很容易就发现了伊军的装甲车辆,并获得了先敌开火的有利地位。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美第2装甲骑兵团摧毁了伊军29辆坦克和24辆装甲输送车,俘获伊军官兵1300多人。其间,美军的攻击直升机压制了伊军的炮兵部队。是夜,在第2装甲骑兵团后方跟进的美第1机械化师越过了骑兵团,对伊军继续保持强大压力。与此同时,位于第7军左翼的美第1装甲师也向伊共和国卫队发动了夜间攻击,战斗一直持续到次日,大量伊军坦克和装甲车辆被击毁。 在第7军进攻地带的最南侧,英国第1装甲师在26日与企图撤退的伊军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在这场大规模交战中,英第1装甲师摧毁了伊军40辆坦克,并俘虏了1名伊拉克师级指挥官。与此同时,已解除战区预备队任务并配属给第7军的美第1骑兵师,直插至第7军进攻地带的最北端,准备协助该军的装甲部队歼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经过夜间和凌晨的休整和补给后,于2月26日继续向北进攻,其目标为科威特机场和穆特拉山口。位于左翼的第2陆战师向西北贾赫腊方向进攻,而右翼的第1陆战师则掉转方向直取科威特国际机场。配属的美“老虎”旅的攻击目标为穆特拉山岭,该山岭控制着从科威特市通往北方的各条道路,夺占穆特拉山岭就意味着切断了伊军的主要退路——从科威特沿海延伸而来的6号环形公路。 伊军司令部在25日夜发出了伊军撤离科威特市的命令,但为时太晚。26日晨,美“老虎”旅以其第7装甲团第3营为先导,在美国空军和海军陆战队航空兵的飞机支援下,一路杀向贾赫腊城西方的穆特拉山岭。在粉碎了沿途伊军残余部队的抵搞后,美军逼近穆特拉山岭,并发现伊军的一个地雷场。在后续赶来的工兵协助下,美军很快通过雷场,随即转入搜索伊军掩体工事和隐藏在掩体里的伊装甲部队的行动。由于大部伊军溃逃,“老虎”旅不久即控制了穆特拉山岭。美军切断了伊军的主要退路,使大批从科威特市撤出的伊军车辆相拥塞在一起,成为多国部队空中打击的标靶。很快,在数十公里长的公路地段上,到处是正在燃烧和爆炸的各种车辆。伊军士兵被迫放弃车辆逃生,不得不加入庞大的俘虏队伍。在左翼,美第2陆战师于26日中午12时开始进攻,目标直指贾赫腊。在该城以南的采石场和垃圾场附近,美第6陆战团遭到伊拉克第3装甲师和第5机械化师部分的顽强抵抗,经过激烈战斗,美军终于冲破了伊军后卫部队的拦截,到达贾赫腊近郊。 与此同时,美第1陆战师在向科威特国际机场发动攻击时遇到了1支伊军装甲部队的抵抗。该师以“熊爸爸”特遣队为先导,以“棒小伙”特遣队为左翼,以“牧人”特遣队为右翼,在美海军“威斯康星”号战列舰炮火和海军陆战队航空兵近距离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向以科威特国际机场为中心建立纵深梯次防御的伊军装甲部队发起了攻击,战斗一直持续到2月26日深夜。到美军占领科威特国际机场时止,共有250辆伊军坦克车和70辆装甲车被摧毁。到2月27日凌晨3时30分止,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已夺取了计划内的所有目标。 2月26日,位于多国部队战张东段的阿拉伯联合部队继续向前推进。由于伊军抵抗的强度低于战前预料,故东线联合部队的推进速度大大快于预定计划。当日,其编成内的“奥马尔”特遣队继续在科威特城西面发动进攻,夺取预定目标。与此同时,卡塔尔营夺取了科威特市以南的目标。“奥斯曼”特遣队也在黄昏前抵达科威特市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摩托化步兵营屏护着沙特皇家地面部队第10机械化旅的左翼。由于东线联合部队的作战行动很出色,其西部与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的战斗分界线做了丙次高速,并被重新追加了4个目标。到当天结束时,这支由阿拉伯国家组成的部队已做好了进入科威特市的一切准备。 位于多国部队战线中央的北线联合部队是日也顺利占领了预定目标其编成内的埃及部队夺取了位于阿布拉克附近的目标后,转向东推进60公里,攻占了阿里塞莱机场。根据计划,该部将越过美国海军陆战队,参加解放科威特市战斗。北线联合部队的另一支部队“哈立德”特遣队在占领了预定目标后也掉头向东,向科威特市挺进。与此同时,叙利亚第9装甲师以2个旅保护北线联合部队的补给线,其第3旅则随“哈立德”特遣队向科威特市挺进。 从26日凌晨起,伊军开始根据萨达姆的命令主动撤军,一时间,满载着伊军士兵和从科威特掠夺来的物资的各种军用和民用车辆,堵塞了从科威特市向北延伸的高速公路干线。在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攻占穆特拉山岭后,伊军退路被彻底切断,大批伊军被迫投降。在这一日,位于伊军后方的战略预备队——共和国卫队各师同多国部队发生了接触,并进行了顽强抵抗。然而,由于伊军在各方面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这些抵抗很快被多国部队瓦解。到26日夜,多国部队已向伊拉克境内推进了数百公里,歼灭和重创了伊军26个师。多国部队的高速推进不仅破坏了伊军的指挥与控制,而且还彻底摧毁了伊军的信心和士气。 海湾战争 伊军全面溃败 第四日(2月27日):伊军全面溃败 2月27日晨,第18空降军准备继续向东面的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挺进。当日晨6时,美第24机械化师第1旅向东发起进攻,到上午10时,杰利拜机场已被多国部队夺占。不久,泰利勒机场也落入美第197步兵旅之手。 27日中午12时,第101空中突击师到达了新建的“蝰蛇”前方作战基地。该基地位于“眼镜蛇”前方作战基地以东200公里处,刚刚在上午0时由第101空中突击师第2旅夺取。由此出发,美第101空中突击师的2个攻击直升机营首先到达了巴士拉西北的哈马尔堤道,并向堤道上运动的各类伊军车辆发起猛烈攻击。被击毁的伊军车辆残骸很快堵塞了伊军的逃路,使得美军的后续攻击更加得心应手。不久,第二批到达的2个攻击直升机营进一步向北越过哈马尔湖,攻击已经通过堤道的伊军车辆。当这条最后的逃跑被切断后,伊军的大部分部队都被困在了前进中的美第24机械化师、第7军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在美第24机械化师进攻由向北转为向东之后,美军在泰利勒和巴士拉以西的鲁迈拉油田之间划定了新的调整线。美第24机械化步兵师从杰利拜机场以东的进攻出发线出发,向东挺进,矛头指向8号公路,并与南面的第7军建立了联系。27日下午和夜间,美军的坦克、步兵战斗车、攻击直升机和炮兵摧毁了数百辆试图重新部署以抵抗美军新的进攻或逃往幼发拉底河以北的伊军车辆。 27日,第7军向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3个装甲与机械化师——塔瓦卡尔那师、麦地那师和汉谟拉比师——发起了一场大规模联合进攻。进攻开始后,位于军战线南翼的美第1机械化师在超越其前面的美第2装甲骑兵团后立即与伊军部队展开了激战。在左翼,美第1和第3装甲师在美第1骑兵师的配合下也向伊共和国卫队展开了强大攻势。 在这次围歼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作战中,第7军首次将其全部作战力量投入战斗。新近加入第7军的美第1骑兵师已快速推进到了军进攻地带的左翼,从而使第7军的打击力量空前强大。从左至右,第7军依次展开美第1骑兵师、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1机械化师、第2装甲骑兵团和英国第1装甲师。在进攻中,多国部队装备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装置对各部队与友邻部队保持联系和互相识别发挥了很大作用。 美第3装甲师第2旅27日向伊第12装甲师发起猛攻。经过激战,该旅突破了伊军的防御阵地,攻入科威特境内。黄昏时分,美第3装甲师再次发起攻击。该师首先出动“阿帕奇”直升机,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深入伊军第10装甲师的后方实施打击。这些行动破坏了伊军防御的连贯性,并迫使伊军放弃了阵地和大量装备。随后,在多管火箭炮火力支援下,美第3装甲师第1旅和第3旅从正面向防守伊军施加了强大压力,迫使伊军一线部队直接退入后方部队之中,从而引起一片混乱。这场多国部队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行动粉碎了伊军重新组织防御的企图,并使伊第10装甲师彻底崩溃。 与此同时,美第1装甲师与伊军共和国卫队的塔瓦卡尔那师、麦地那师和阿德南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其第2旅在不到1小时内就摧毁了伊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61辆坦克和34辆装甲车。位于右翼的美第1机械化师也取得了较大的战果。该师首先击溃了伊第12装甲师的抵抗,尔后又协同美第3装甲师歼灭了伊第10装甲师。在军战线的最南侧,英国第1装甲师歼灭了伊第52装甲师,然后又重创了伊军的3个步兵师。为最后全歼伊共和国卫队,第7军于27日夜间重新调整了布署,拟以第1骑兵师为左翼,以第1机械化师为右翼,对伊军共和国卫队实施两翼包围,将向北全面溃退的伊军堵截在这一包围圈内。 随后,第7军继续向东推进。美第1机械化师在连接巴士拉与科威特市的南北公路上建立了阻击阵地,彻底切断了伊军北逃的去路。2月28日凌晨,第7炮兵部队使用各种火炮和战术导弹等远程火力支援兵器,对伊军阵地实施了强大的炮火准备。尔后,多国部队武装直升机又对伊军阵地的可疑目标进行了反复攻击。第7军的攻势一直到28日下午8时才告结束。 2月27日,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左翼第2陆战师开始了地面作战第4天的作战行动。凌晨5时,美军与埃及部队取得了联系。4小时后,北线联合部队成纵队越过了美第2陆战师的阵地。该陆战师直到战争结束一直停留在穆特拉岭和“熊”调整线地域。第1陆战远征部队右翼美第1陆战师,在27日巩固了已占地区后,消灭了科威特国际机场附近仍在抵抗的最后几股伊军,并与沿海岸线北上的东线联合部队会合。 2月27日上午9时,埃及军队越过了美第2陆战师的进攻地点,抵近科威特市郊外的阿里塞莱姆机场。同时,科威特的沙希德旅和沙特皇家地面部队第4装甲旅也越过美海军陆战队直逼科威特市,并夺取了“旅馆”目标。殿后的叙利亚第9装甲师以1个旅看管北线联合部队抓获的伊军战俘,以1个旅继续保护该集群的交通线。 与此同时,位于多国部队战线东翼的东线联合部队在进攻中夺取最后一批目标后,其先头部队陆续进入科威特,并与从西面进入科威特市的北线联合部队会合。到地面作战的第4日,伊军防御体系已被多国地面部队彻底摧毁,科威特战区的伊军退回本土的道路已被切断。只有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各师和损失较轻的装甲部队对推进中的多国地面部队进行了阻击,但很快被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多国部队歼灭或击溃。 到27日结束时,整个科威特战区伊军有组织的抵抗已不存在,科威特市和科威特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散。尽管多国部队推进速度很快,但仍有部分伊军在包围圈合拢前得以逃脱,逃脱人数估计在7万人左右。 海湾战争 高技术战争的开始 第五日(2月28日):“沙漠风暴”地面作战结束 当2月28日上午8时多国部队停止进攻的命令生效时,第18空降军已完成了向伊拉克境内的推进,切断了伊军的退路,并参与了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最后歼灭战。在作战中,美第82空降师继续肃清“红色”目标、“金色”目标和“橙色”目标的伊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则继续沿8号公路作战,确保“眼镜蛇”和“蝰蛇”前方作战基地的安全,同时,切断巴士拉以北的公路。28日上午8时,美第24机械化师的先头部队沿巴士拉以西距该城仅50公里的调整线停了下来,这也是第18空降军的最终进攻停止线。 在第7军的战线上,所属各师在28日凌晨继续进攻,以消灭巴士拉以西伊军各师的残部。进攻中,美第1装甲师进攻并夺取了“波恩”目标。美第3装甲师在伊军的顽强抵抗下占领了“多塞特”目标,并摧毁伊拉克军队坦克、装甲车等250多辆,尔后又指向“明登”目标追击残余伊军。 英国第1装甲师继续东进,肃清了“大学”目标的伊军。在歼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残部之后,美第7军以其第1机械化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沿贾赫腊至巴士拉的补给线建立了拦阻阵地。 在连续90个小时的战斗中,美第7军给伊军最精锐的部队以毁灭性打击,共歼灭伊军10多个师,击毁伊坦克约1300辆、装甲车1200余辆、火炮280余门和100套防空武器系统,俘虏伊军官兵近2.2万人。 在地面进攻的最后一日,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一直呆在位于科威特市外的防御阵地上,未采取重大作战行动。其编成内的美第3陆战队航空联队也奉命停止了攻击行动,仅提供直升机向前方部队运送补给品及其他后勤物资,并在海军陆战队的作战地区内实施空中战斗巡逻,在整个地面战争期间,美第3陆战队航空联队为支援海军陆战队及其他部队共飞行了9569架次,其中8910架次是出动固定翼飞机支援前进中的多国地面部队。 2月28日,东线联合部队停止了进攻行动,并在科威特市七环路以南巩固了自己的阵地。沙特阿拉伯特种部队的特遣队占领了沙特驻科威特大使馆。沙特皇家海军陆战队的一支部队占领了米纳萨乌德港。东线联合部队的其他部队则继续肃清作占区域内的伊军残部。同时,北线联合部队也停止了推进。其编成内的埃及别动团占领了埃及大使馆。埃及第4装甲师第6旅奉命肃清科威特市西区的伊军。埃及第3机械化师则沿其在阿布拉克的阵地向北执行警戒任务。 多国部队自1991年2月24日凌晨4时开始的“沙漠风暴”地面战役历时100小时就达成了战前的目标,并创造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双方伤亡比例空前悬殊的记录。当2月28日上午8时战争结束时,战前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伊军43个师的50余万人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残余部队得以逃脱。 高技术战争的开始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因多国部队在质量和技术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使其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名词载入战争史册。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被俘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科索沃战争 弱国的命运 南斯拉夫解体 南斯拉夫位于巴尔干半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列强必争之地。南斯拉夫国内情况和周边情况极为复杂,长期以来人们常用1至8来表达这种复杂性,即1个党(南共联盟)和1个领袖(铁托);2种文字或使用2种字母(拉丁字母和基里尔字母);3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或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4种宗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和伊斯兰教);5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族);6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黑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7个邻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8个联邦单位(6个共和国加上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的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自治省)。 1991年6-11月,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四个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 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南联盟的面积只有原南斯拉夫的40%。南斯拉夫解体后,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科索沃独立运动日益高涨,并很快上升到武装冲突和内战。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根据该宪章规定,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在2006年2月之后有权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确定是否独立。 2006年6月3日晚,黑山共和国议会在首都波德戈里察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黑山独立决议和独立宣言,黑山正式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 2006年6月28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黑山共和国为联合国第192个成员国。至此,南斯拉夫彻底解体灭亡。 科索沃独立运动 科索沃曾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中心,是塞尔维亚历史和文化摇篮。1389年科索沃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从而开始了长达近500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这期间,在1459年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大批塞族人被迫迁出科索沃,而大量的阿族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到了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族人占多数的地区。1944年11月,南斯拉夫解放了科索沃,但阿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并禁止 原科索沃的塞族和黑山族人返回科索沃。经激烈战斗,结果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1945年7月,科索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1949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并对阿族中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激起了阿族人的反抗,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60年代,又有大约30万阿族人进入科索沃。1968年,科索沃学生大规模示威,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要求,之后,科索沃要求独立的运动越来越强烈。到战争爆发前,科索沃有200多万居民,其中90%以上是阿族人,其余是塞族人、黑山族人和马其顿族人等,民族问题更加突出。 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后,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科索沃交由联合国托管。科索沃的阿族一直在寻求让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实现独立。 2007年7月20日,在俄罗斯的反对下,联合国安理会放弃了美国和欧盟提出的让科索沃独立的草案。随后联合国秘书长授权由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三方组成的科索沃问题“三驾马车”开始启动新一轮会谈。“三驾马车”将在2007年12月10日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相关报告。 小国的独立 一个面积小、人口少、经济落后的地区为什么要独立呢?独立会给一个弱小的地区带来什么好处呢?独立出一个弱小的国家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有十多个地区因为宗教信仰不同或民族不同或历史原因而要求独立。这些地区能否独立由大国决定,这些地区独立后的多个方面也由大国决定。这种独立能叫独立吗?欧盟和东盟都在联合自强,一个国家却要分裂自残。如果受到压迫和歧视,那么要独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已经高度自治的地区要求独立就不能理解了。 从长远看,一个统一的国家总比一个分裂的国家强大。曾经统一的国家在分裂后,其各分裂国的实力都会大幅下降。一个中等国家分裂为多个小国后,这些小国联合起来的声音也不如原来的中等国家。小国无外交,弱国更无外交。没有外交权的国家独立出来有什么意义呢? 分裂的情绪都是煽动出来的,一个平民不会因为分裂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可能会因为分裂而丢掉性命。只有煽动者才能享受到分裂的果实。一个面积小、人口少、经济落后的地区从独立之日起就是一个独立的国际乞讨者。这种靠大国施舍的乞讨式独立除了能让煽动者得到乞讨的果实外,难道还能给平民带来尊严和光荣吗? 科索沃战争 空中征服 命运的破灭 1991年6月,南斯拉夫开始解体。1991年11月,南斯拉夫解体完成,一分为五。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独联体国家陆续爆发“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后,北约和欧盟直逼俄罗斯国门,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几乎被挤压殆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利用独联体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科索沃战争后,俄罗斯东山再起的可能濒临破灭。“颜色革命”后,俄罗斯东山再起的可能彻底破灭了,俄罗斯在100年内都不可能成为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了。科索沃问题造成了俄罗斯命运的破灭。 在整个巴尔干地区,南联盟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与欧美世界相左,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是欧洲大陆“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堡垒”。因此,南联盟成为北约东扩的绊脚石。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制定了从东西两端控制边缘地带,逐步推进的挤压式战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而北约东扩是这一战略的一大支柱。因此,必须为北约东扩扫清道路。 巴尔干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欧洲经地中海、红海到印度洋和太平洋,以及俄罗斯经黑海到地中海的必经之路,战略意义重大。南联盟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如果美国及北约一旦在南联盟的干涉行动得手,将使俄罗斯失去在中、东欧的最后一个盟友,扫清包围俄罗斯的“新月形前沿”上的最后一个障碍。在俄传统势力范围内插上一刀,既是对俄罗斯的制约,又造成东欧和俄罗斯势力范围内的独联体国家缺乏军事安全保障的危机感,促使它们更为坚决地投入北约的怀抱,以期最终瓦解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控制,使北约武装力量直逼俄罗斯国门,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 自1992年4月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后,科索沃独立运动就日益高涨。南联盟为维护国家统一派军队进驻科索沃,并展开了武装行动。这样科索沃问题就为美国及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削弱南联盟,拔掉北约东扩路上这个钉子户的大好时机。 1999年1月底,美国及北约发出了军事干预的威胁,要求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和科索沃阿族力量代表必须在2月6日到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开始和平谈判。双方都是在最后一刻才决定参加会谈的,会谈进行的极其艰难,原定19日结束的会谈延迟到了23日,后又被推迟到3月15日。之后,在美国开导并私下承诺前提下,科索沃阿族同意3月15日如期签署西方提出的和平方案。而南联盟对和平方案中有关政治部分没有太大异议,但在军事方面,坚决反对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样,朗布依埃谈判未果,和谈失败。 1999年3月22日晚和23日凌晨,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与南总统米洛舍维奇的两次会谈都没有成功。至此,通过谈判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大门被关上了。 打靶实验 1999年3月23日晚上,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北约总部布鲁塞尔宣布命令,决定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的空中打击。当地时间3月24日晚8时,北约6架B-52轰炸机向南联盟发射了导弹,同时,北约的70余架飞机接连从意大利和基地起飞,战争序幕就此拉开。 3月24日晚8时,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第1轮大规模空袭,美、英在亚得里亚海上的“菲律宾海”号导弹巡洋舰、“冈萨斯”号导弹驱逐舰,两艘攻击潜艇等7艘舰只,首先发射了约6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同时6架从英国费尔福德基地起飞的B-52重型轰炸机也向南联盟境内发射了约40枚威力更强大的AGM-86C空射巡航导弹。从意大利阿维亚基地起飞的美空军的F-117A隐形战斗机、F-15和F-16战斗机,以及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荷兰和西班牙等国的战斗机约70余架随后对南联盟境内的目标进行了攻击。3架从美国本土起飞的B-2隐形轰炸机经过15个小时的远程飞行,也参加了攻击。第一轮空袭打击的目标主要是南联盟境内的防空设施、指挥控制中心、空军机场和部分军工厂。南联盟方面称:60多个军事目标被炸,其中包括5个机场、5个兵营和部分通信中心。 3月25日晚8时,北约开始了规模更大,更猛烈的第2轮空袭。共发射了2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约100架战斗机参加了空袭,2架B-2隐形轰炸机再次从美国本土出动参加了空袭行动,南联盟50多个目标遭打击。 3月26日16时,第3轮空中打击开始,数十架战斗机和4架B-52重型轰炸机参加了空袭,南联盟的后勤补给系统也遭到了打击。 3月27日下午4时40分,北约发动了第4轮空袭,在继续打击南防空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的同时,加强了对南联盟军队的打击,特别是加强了对科索沃的南武装力量的打击。当天北约发射了数十枚巡航导弹,数十架飞机参加了空袭。这一天,美军被称为百战百胜的隐形战斗机F-117A被南联盟防空部队一举击落。从3月28日起,法国的幻影2000型战斗机也投入使用。 3月30日晚9时,北约开始了第7轮空袭。北约军事发言人表示,空袭规模将扩大,并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空袭。 在3月31日的第8轮空袭中,美军的A-10对地攻击机投入作战。至第8轮空袭结束,南联盟已经击落9架北约战斗机、5架直升机和3架无人驾驶机。 4月2日,北约开始了第10轮空袭,美国的B-1B轰炸机投入了使用,南联盟内政部大楼、塞尔维亚内政部大楼被摧毁。 4月4日,北约进行了第12轮空袭,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南联盟防空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也遭到轰炸。 4月6日凌晨左右,北约开始了第14轮空袭。由于前两个阶段空袭的效果不理想,从此轮空袭开始,北约战机数量剧增、空袭更加猛烈,空袭进入了全面打击阶段,南境内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和民用目标都被列为打击对象,民心也在轰炸之列。 在4月20日第28轮空袭中,贝尔格莱德市的南联盟社会党总部大楼被炸。 在4月21日的第29轮空袭中,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官邸被炸。 在4月22日的第30轮空袭中,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塞尔维亚电台和电视台大楼被炸毁。 截止到4月26日,北约共出动了1.05万架次的飞机对南联盟实施了轰炸。据南联盟称:截止到4月27日,已有500多平民丧生,4000多平民受伤,截止到4月28日,南防空军击落北约飞机60架,拦截巡航导弹182枚。 4月29日,北约发动了第37轮空袭,此次空袭是多日以来最猛烈的一次,共出动飞机650架次,南联盟军队总参谋部被炸。 在4月30日的第38轮空袭中,美空军F-15E战斗机首次投掷了重达500磅的“掩体巨型炸弹”GBU-28,可穿透混凝土和地面,然后在地下爆炸。 5月2日晚,北约对南实施了第40轮空袭,此次空袭中,美军使用了石墨炸弹袭击了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境内各个发电厂,造成大部分地区电力中断。英国这天向地中海增派了一支包括直升机航母“海洋”号在内的特遣舰队。5月3日,美军承认A-10飞机在轰炸时使用了贫铀弹。5月6日,美国防部宣布,增派176架飞机参加空袭。 5月7日晚11时50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使用3枚导弹,从不同角度袭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馆舍严重破坏,3人死亡,20多人受伤。 5月8日,法国决定再次增派22架战机参加空袭行动。 5月10日,南总统米洛舍维奇下达的从科索沃地区部分撤军的命令生效,但北约仍然在5月10日晚至11日白天进行了第48轮空袭,出动飞机623架次。 5月11日傍晚开始,北约发动了第49轮空袭,共出动飞机800多架次。 5月12日开始的第50轮空袭,飞机出动架次达到900架次,其中760架次执行直接袭击任务,打击目标74个。 5月14日,北约承认,在这天晚上开始的第52轮空袭中,炸弹击中了科索沃的科里斯村,造成48名阿族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5月18日晚开始的第56轮空袭中,北约宣布,本月底将增派F-15和F-16型战斗机参战。美国的800名海军陆战队人员于5月20日启程赴匈牙利的塔扎尔基地。 在5月27日晚开始的第65轮空袭中,北约再次出动了900架次的飞机。 5月29日傍晚至5月30日白天,北约进行了第67轮轰炸,美国防部宣布,美将在下周向欧洲增派36架F-15E、12架F-16战斗机和20架KC-135空中加油机,这样,美国参与轰炸的战机将达到769架。 5月31日晚至6月1日白天,北约进行了第69轮空袭,南总统米洛舍维奇宣布接受八国集团提出的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但美、英等国对此反应谨慎。 6月3日白天,在北约第71轮空袭的爆炸声中,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决定接受和平协议。随后,南联盟总统米洛台维奇也表示接受这一协议。但北约仍继续出动飞机对南联盟全境进行猛烈的轰炸。 在6月5日白天,北约的第73轮空袭仍在进行时,北约和南联盟军事代表在南联盟与马其顿边境城镇布拉茨的小咖啡馆里举行了第一次直接会晤,具体商谈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军的实施步骤,但没能达成协议。随后,北约连续进行第74轮、第75轮、第76轮的轰炸,对南联盟实施强大的军事压力。6月6日白天,双方军事代表重开会谈。 6月8日傍晚至6月9日白天,北约进行了第77轮空袭,南联盟已准备从科索沃撤军,北约的国际维和先头部队已进入4小时待命状态。 6月9日傍晚至6月10日凌晨,北约进行了第78轮空袭。 6月10日下午3时,北约秘书长索拉纳正式宣布,北约已经证实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因此他已指示北约盟军司令克拉克将军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至此,北约对南联盟历 时78天的轰炸正式停止。 在北约对南联盟78天的空袭中,北约共出动各型飞机3万多架次,共投下各种型号导弹和炸弹2.3万余枚,对南联盟40多个城市,496个军事和民用目标及520个战术目标进行了多波次空中打击,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这场空袭给南联盟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据统计,南联盟全国70%的桥梁、100%的炼油能力和50%的动力系统、12条铁路干线、5条公路干线和大多工厂被摧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南联盟整体经济水平倒退30年以上,南联盟的战后重建至少需要十年。 低强度战争 北约出动3万多架次飞机,只投下2.3万余枚导弹和炸弹。平均出动一架飞机一次只投0.77枚导弹或炸弹。平均每天只投295枚导弹和炸弹。北约仅仅通过低强度的空袭就迫使南联盟屈服,开创了空中征服的先例。虽然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空中闪击战非常成功,但科索沃战争的大国对小国的空中征服模式更具借鉴意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是典型的单边战争。一方单纯地进攻,另一方无力还击单纯地被动挨打的单边战争是以万击一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只是不对称战争,还算不上单边战争。 摧毁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就能迫使其屈服。所有行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生物的生长为基础的行业;生产制造人类设计的结构的行业;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行业。集成电路制造和其他IT设备的制造都应该属于工业。花卉和宠物也是以生物的生长为基础的。在战争中应该首先摧毁军事工业,然后摧毁民用工业。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被摧毁时,不屈服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小国家,仅仅动用空军就可以摧毁其工业基础。这是空中征服的充分必要条件。 阿富汗反恐战争 “基地”组织的源起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阿拉伯国家纷纷派出志愿者前往阿富汗,进行圣战。本·拉登就在数以千计阿拉伯青年中。本·拉登出生于富裕之家,是沙特阿拉伯一名建筑界大亨的18个儿子之一,曾经在家族企业中工作了一阵子,但这份工作并未能令这个年轻的穆斯林理想主义者感到愉快。拉登参加圣战初期,负责为圣战者兴建军火库、医院和道路的工作。后来,拉登直接参加战斗。在美国的暗中资助和支持下赴阿参战的阿拉伯青年是“基地”组织建立的人员基础。 1989年,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阿富汗圣战结束。但是在10年的圣战过程中,前往阿富汗的阿拉伯人在阿富汗娶妻生子,逐渐与当地部族融为一体,形成了阿富汗阿拉伯人。这群人除了打战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他们不仅受到美国的歧视,而且他们的祖国也不将其视为抗苏英雄。阿富汗战争结束后,阿富汗阿拉伯人开始蜕变,他们必须为自己寻找生路,而他们除了打战之外没有什么特长。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拉登和他的追随者返回沙特的家乡。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国王法赫德拒绝了拉登所提供的军事援助,转而向美国求援。拉登无法接受50万美国士兵踏上沙特的神圣土地这一事实,于是前往苏丹,支持其他穆斯林国家。 拉登等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对美军进驻沙特极为不满。他们认为,允许“异教徒”军队进入沙特是对伊斯兰圣地的亵渎,是对伊斯兰教义的违背。美国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是穆斯林世界一切麻烦和危机的根源,美国是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最大障碍。 1996年,苏丹要求拉登离境。拉登被迫来到阿富汗后,建立了自己的司令部和训练营地,誓言要绝不妥协地对美国发动一场无情的战争,直到它撤离阿拉伯半岛和整个穆斯林世界为止。 1998年,拉登在阿富汗正式创立了国际伊斯兰恐怖集团“基地”组织,并训练了1万多名圣战分子,建立起了由近3000名阿拉伯人组成的核心部队。同时,在全球编织了庞大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网络,广泛制造恐怖活动。美国大使馆被炸,驱逐舰被袭击,都是基地的杰作。在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庇护下,拉登的“基地”组织反美活动日渐活跃,这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2001年9月11日,“基地”劫持4架民航客机,2架民航客机撞向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摩天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1架民航客机撞向五角大楼,另1架民航客机坠毁。 2001年10月7日,美国发动针对“基地”及其保护者塔利班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基地”遭到重创,但没有被消灭。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战后,“基地”成为伊拉克战争反美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存的叛逆 暴力犯罪、黑社会、恐怖组织、农民起义和各种革命都有一个共同点:生存的叛逆。如果一个人能够安居乐业,那么他对参加暴力犯罪、黑社会和恐怖组织是没有兴趣的。当一个或几个人对收入微薄的工作不屑一顾,而又不能胜任需要专长的工作时,偷盗和抢劫等就将成为他们生存的手段。一旦走上不归路,为了与公众和警察对抗,发展壮大自己或找个靠山就是必要的。因此,黑社会应运而生。既然发展壮大了,那么犯罪的档次就应该提高,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贩黄、贩毒和走私就成为黑社会的主营业务,偷盗和抢劫等低档次业务就会偏废。当钱不再是问题时,有的黑社会就开始改邪归正,经营一些合法业务。当合法业务做大做强以后,非法业务就会偏废。这时一个黑社会就洗钱成功,改邪归正了。或者当钱不再是问题时,某些黑社会成员就会收手,停止犯罪,以求安度余生。 恐怖组织与黑社会最大的区别是黑社会从来不说自己是高尚的、伟大的,而恐怖组织则利用或编造某种信仰把自己塑造得崇高和伟大。黑社会接受自愿加入,也会逼良为娼,但恐怖组织则以洗脑和欺骗为吸纳成员的主要手段。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黑社会没有政治目的,而恐怖组织往往是有政治目的。黑社会从不隐讳自己是黑的,因此他们有收手和改邪归正的可能。但恐怖组织从来就说自己是正义的崇高的,因此绝不能收手,更不可能改邪归正。黑社会一般以贩黄、贩毒和走私等为主要收入来源,而恐怖组织往往会得到各种资助。虽然有的恐怖组织也贩黄、贩毒和走私,但有的恐怖组织几乎完全靠资助。而有的恐怖组织既不贩黄、贩毒,也不走私。有某种信仰,缺乏信仰或对收入微薄的工作不屑一顾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恐怖组织的一员。黑社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无针对性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而恐怖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以政治为目的的犯罪。基地组织和法轮功是世界两大恐怖组织。 当一个社会中有相当数量的人都在为生存烦恼时,暴力犯罪会增加,更主要的是生存烦恼会演变为最极端的叛逆——起义或革命。如果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那么暴力犯罪、黑社会、恐怖组织、起义和革命都不会发生。 阿富汗反恐战争 塔利班的崛起 生于战争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为支援阿富汗圣战,让内政部下属的与正规军平行的军事力量——边境警察为塔利班军队提供训练。当时,塔利班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抵制腐化、旨在重建阿富汗国内和平的穆斯林游击队组织。在阿富汗普什图语中,“塔利班”是“宗教学生”的意思,也称为“学生军”。其骨干成员大多是来自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也是阿富汗普什图族难民。 1992年4月16日,由前苏联支持的阿富汗纳吉布拉政权垮台。阿富汗各派武装力量进入首都喀布尔,建立自己的据点和势力范围。4月28日,西·穆贾迪迪接管政权,任临时国家元首。6月28日,伊斯兰促进会首领拉巴尼(塔吉克族)出任临时总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宗教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各派之间武装冲突不断,阿遂陷入内战之中。 1992年底,拉巴尼利用“贤哲会”选举自己为正式总统,伊斯兰党领导人希克马蒂亚尔(普什图族)及其他各派深为不满,内战升级。 1993年,在巴基斯坦等国调节下,交战各方签署了《伊斯兰堡和平协定》和《贾拉拉巴德协议》。但各派为争夺中央领导权而互不相让,对和谈、组织政权机构、举行大选等各执几见,拉巴尼与希克马蒂亚尔两派更是严重对立。 兴于战争 1994年8月,阿富汗伊斯兰学生民兵组织“塔利班”异军突起。塔利班成立之初只有800人,但是塔利班高举铲除军阀、重建国家的旗帜,而且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并提出反对腐败、恢复商业的主张,因此深得阿富汗平民的支持和拥戴。后来塔利班实力急剧膨胀,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近3万人、成百辆坦克和几十架喷气式战斗机的队伍。 1995年5、6月间,塔利班发动了代号为“进军喀布尔”的战役,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控制了阿富汗近40%的地区。塔利班乘胜向喀布尔发起全面攻击。9月26日,塔利班占领了电台、电视台、总统府。针对联合国组织阿富汗过渡政府的计划,塔利班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阿各派均表示反对,联合国的移交权力的方案被迫中止。 1996年1月,阿政府军在总指挥马苏德的领导下稳住了阵脚并不时反攻,使“塔利班”连续攻击喀布尔8个月都无法得手。5月24日,拉巴尼政府与老对手希克马蒂亚尔经过一番秘密的讨价还价签署了一项政治和军事合作协议。6月26日,希克马蒂亚尔重新进入喀布尔,出任政府总理,阿富汗成立了拉巴尼-希克马蒂亚尔联合政权,共同对付势力日益强大、已成为公认的实力最强的反政府武装“塔利班”。 1996年8月至9月,塔利班天内取得连连胜利。9月25日,“塔利班”乘胜从东、西、南等方向向喀布尔发起全面进攻,27日宣布攻占首都喀布尔,成立了六人委员会,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宣布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政权。从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后开始,拉巴尼政府军与杜斯坦姆领导的乌兹别克民兵及阿富汗伊斯兰党(哈里斯)派正式结盟,被称为反塔利班联盟。 1997年10月阿富汗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1998年,塔利班与反塔利班联盟几经交战,塔利班逐步成为了阿富汗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包括首都喀布尔在内的阿富汗90%以上的领土。 阿富汗内战让阿富汗付出了惊人的代价。尽管阿富汗在地图上还存在,但它作为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能力已经瘫痪。许多城市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水源供应不足,健康护理完全消失,只有少数幸运的人可以受到正统的教育。上百万阿富汗人丧生,几百万难民逃到邻近的巴基斯坦和伊朗。 塔利班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信奉原教旨主义,致力于“建立世界上最纯粹的伊斯兰国家”。塔利班政权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组织结构严密,总部设在坎大哈。塔利班在其控制的地区,全面推行伊斯兰法,实行极端宗教统治,甚至专门颁布政令禁止电影电视,严格控制娱乐活动,男人必须蓄须,女人必须蒙面,不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和就业,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塔利班执政以来对国家重建毫无建树,经济每况愈下,加上疾病流行,使它得到的支持逐渐削弱。 亡于战争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发动针对“基地”及其保护者塔利班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基地”遭到重创,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但都没有被消灭。 2001年12月5日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卡尔扎伊被推举任临时政府主席。 2002年6月11日至19日,阿富汗紧急支尔格大会在喀布尔召开,选举产生了以卡尔扎伊为总统的阿富汗过渡政府内阁,任期至2004年大选。 2004年11月,卡尔扎伊以绝对优势当选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职,并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往往就是错误的代名词。因为走极端而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基地组织奉行伊斯兰极端主义从而一跃成为全球第一恐怖组织。基地组织是开放的,网络、电视、广播和飞机等现代文明的产物,他们不但不排斥而大加利用。而塔利班是封闭、保守和落后的,禁止电影电视,严格控制娱乐活动,不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和就业这些愚蠢的规定只有愚蠢的人才会颁布,也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执行。 世界在发展,宗教也必须发展。抱着旧宗教的教条,与其说是虔诚,不如说是顽固。对于宗教必须扬弃,其引人向善的宗旨必须坚持,节欲的理念可以继承,禁欲的说教必须抛弃,歧视妇女,排斥异教的错误必须改正。宗教需要改革,特别是伊斯兰教。绝不能容许某个宗教信仰阻碍文明的进步。 阿富汗反恐战争 推翻塔利班政权 “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劫持4架民航客机,2架民航客机撞向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摩天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1架民航客机撞向五角大楼,另1架民航客机坠毁。 “9·11”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残酷的恐怖事件,它成为美国发动对阿富汗反恐战争的直接原因。美国大使馆被炸和驱逐舰被袭击都是拉登的杰作。美国想尽办法除掉拉登,但一直没有成功。“9·11”事件让美国人怒不可遏,美国对藏匿本·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施加强大的外交和军事压力,要塔利班交出本·拉登。 但是,塔利班政权对内实行宗教统治,在国际上奉行强硬外交,不给任何人面子。美国在与塔利班的反反复复的“讨价还价”中失去了耐心,决定让导弹取代声明,以轰炸代替谈判。在美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强硬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仍然拒绝交出本·拉登。怒不可遏的美国人决心要捉住拉登,因此美国决心除掉本·拉登的政治和军事保护伞——阿富汗塔利班政权。 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一共有3个妻子,其中一个是拉登的女儿。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曾经并肩作战,反抗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因此,要塔利班政权交出本·拉登几乎是不可能的。 “持久自由”行动 2001年10月7日,阿富汗当地时间20点57分,在塔利班拒绝交出拉登的情况下, 美国发动了针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的“持久自由”的军事打击行动。 打击开始后,美国总统布什随即向全国宣布:美国已开始对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训练营实施军事打击,打击的目的是摧毁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军事力量。 尽管阿富汗塔利班的防空力量非常弱,但美军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行动中仍然把夺取战场制空权放在首位。对阿富汗军事打击的第一天,美军首先使用AH-64阿帕奇”直升机和MH-53“铺路洼”特种作战直升机对位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附近的4处防空导弹和预警雷达站实施了攻击,为作战飞机进入阿富汗境内进行空袭开辟了空中走廊,同时,美军使用“战斧”舰射巡航导弹和AGM-86C空射巡航导弹对阿富汗进行了远程攻击,然后,美从迪戈加西亚岛和从本土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的B-1B、B-52和B-2远程重型轰炸机以及从位于阿拉伯海北部海域的美海军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深入阿富汗境内进行了空袭。在以后的几天里,美军平均每天出动30架次左右的飞机对阿富汗全境的目标进行空袭。 空袭的目标主要是塔利班的战斗机基地、雷达站、机场、地空导弹基地等。至10月13日,美军宣布已经掌握了阿富汗战场的制空权。 要彻底推翻塔利班政权和摧毁“基地”组织势力,仅靠空中打击是远远不够的。在掌握制空权后,美国便开始协助反对塔利班的北方联盟和东部联盟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实施大规模的地面进攻。10月31日晚,美军使用近10多架B-52和B-1B远程重型轰炸机对阿富汗北部重镇马扎里沙里夫以南的塔利班阵地开始进行开战以来最猛烈的地毯式轰炸。 11月1日凌晨,北方联盟的军队在美军的空中掩护下向驻守在马扎里沙里夫以南达拉苏地区的塔利班阵地发起进攻,从而开始了美军部队和北方联盟对塔利班联合实施的立体攻势。在北方联盟对塔利班进行地面进攻时,美军还派出了特种作战部队充当北方联盟的顾问和指导。为了配合北方联盟在马扎里沙里夫的地面作战行动,美军甚至使用了威力强大的集束炸弹和重达1.5万磅的巨型炸弹。 11月9日,北方联盟在美军空袭的支援下,终于突破塔利班的防线,占领了马扎里沙里夫。马扎里沙里夫是反塔联盟在美军支援下攻占的第一个重要城市。从此以后,阿富汗战局发生了急剧转折。几天之内,北方联盟就占领了阿富汗北部的大部分省份。11月13日,北方联盟攻占了首都喀布尔。至11月14日,反塔联盟已经占领了阿富汗全国领土的80%,塔利班仅剩下北方的昆都士和南方的坎大哈两个重要城市。 11月15日,北方联盟的军队包围了昆都士。11月19日,北方联盟的军队在美国空中支援下,向聚集在昆都士的近一万人的塔利班武装发起了猛烈攻击。美军出动轰炸机重点轰炸了昆都士郊外的哈纳巴德机场附近地区。在美军的猛烈轰炸下,驻守昆都士的塔利班军队曾一度提出向联合国投降。但由于在昆都士的外籍武装人员不同意投降,塔利班与北方联盟 的谈判破裂。美军很快恢复并加大了对昆都士的轰炸。 11月23日,北方联盟向昆都士周围的汗阿巴德、普勒班吉和达什特阿拉奇等三处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美军多次出动B-52轰炸机对塔利班的阵地进行轰炸。11月25日,北方联盟的一支约12000人的军队进入昆都士,正式接管了阿富汗的这个北部重镇。坎大哈是阿富汗塔利班的大本营。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的指挥部就设在坎大哈。 当天,美两栖攻击舰“佩勒利乌”号上的海军陆战队第15和26远征旅的1500名人员开进坎大哈西南大约60英里处的比比特拉临时机场,并在该机场建立了一个前方基地,以配合南部普什图部族武装向坎大哈进攻,并防止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成员从坎大哈逃跑。此举也是美军第一次向阿富汗境内派出大批地面部队参战。12月7日,守卫坎大哈的塔利 班军队决定向普什图族武装投降。 12月8日,即将出任阿临时行政当局主席的哈米德·卡尔扎伊的部队占领了坎大哈,但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不知去向。12月9日,塔利班控制的最后一个省阿富汗东南部的查布尔省宣布投降,这标志着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彻底结束。 搜剿行动 11月20日,美军就已经开始了对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的大规模搜剿行动。美军在协助反塔联盟对昆都士和坎大哈进行地面进攻的同时,其作战飞机也在对阿富汗山区的“基地”组织营地、洞穴、坑道进行不间断轰炸。美侦察机一直在严密地监视“基地”组织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基地”组织出动,便立即实施空中打击,11月14日,美军飞机炸死了“基地”组织的二号人物、主管军事行动的穆罕默德·拉提夫。 为了搜捕本·拉登,美军还向阿富汗境内增派了特种作战部队的小分队。11月下旬,美军又开始使用“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来寻找本·拉登。自11月20日开始,美海军舰艇还加强了对巴基斯坦海岸的巡逻,以防止本·拉登从海上逃跑。自!12月9日塔利班政权被彻底推翻后,美军就把军事行动的重点完全转移到搜剿本·拉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残余势力上来。 从11月9日开始,反塔联盟的军队在美空中打击行动的配合下开始向托拉·博拉营地进攻。美空军的B-52、B-1B等远程重型轰炸机连续多天对托拉·博拉山区进行猛烈的轰炸,有时每隔30分钟就轰炸一次。为了加大空袭效果,美军飞机曾投放了BLU-52巨型炸弹以及一种弹头上含有裂变物质的集束炸弹。在对托拉·博拉山区进行清剿的战斗中,美军派出特种作战部队的突击小分队直接参加对一些洞穴的攻击行动。美军对托拉·博拉营地的清剿作战一直持续了20天,至12月9日大规模清剿行动基本结束。 自2002年1月14日以后,美大规模的持续空袭作战行动基本上停止,但美军每天仍然保持一定数量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在阿富汗上空进行监视性飞行,一旦发现“基地”组织或塔利班残余军队的目标就立即进行空中打击,有时为配合地面部队的搜剿作战行动,美军还出动大批作战飞机进行大规模空袭。坎大哈被反塔联盟占领后,美军认定本·拉登藏在托拉· 博拉营地。 2002年3月1日,美军联合多个国家的军队以及阿富汗武装又在帕克蒂亚省加德兹城南部的阿尔马山区展开了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残余武装的“蟒蛇作战”清剿行动,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和挪威的200多名官兵和阿富汗地方武装数千人也参加了这次行动。美军在“蟒蛇作战”行动中之所以派出大批的地面部队,主要是接受了上次在托拉·博拉清剿行动中的教训,由美军来切断敌“基地”组织成员的逃跑路线,并使阿富汗军队全力对“基地”组织发动地面进攻。在这次作战行动中,共有500至800名“基地”组织的成员被打死。此后,阿富汗反恐战争基本结束。 借刀杀人 美国用侦察卫星、战斗机、巡航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最先进的武器去对付只有一些破旧不堪的“武器”的塔利班。阿富汗反恐战争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对最弱的武装发动的战争。在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美国仍然借刀杀人,让反塔联盟去打地面战,自己躲在空中搞空袭,只派少量特种部队辅助作战。美国利用“9·11”在外交上获得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同情,得到了国内的一致支持,联合了阿富汗反塔联盟。阿富汗反恐战争美国在伐交和伐兵上都做得非常成功。但美国却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基地受到重创但仍然存在,塔利班被推翻但又死灰复燃了。 苏联解体后,美国发动了3场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通过3场战争分裂了一个国家,推翻了三个政权。从战后的情况看,分裂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最成功,推翻了政权,分裂了国家。然而,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留下了恐怖活动和游击战的后遗症。由此看来,在各种势力割据的环境中,只推翻政权而不分裂国家是错误的。把阿富汗和伊拉克分裂成几个国家可能就会避免恐怖活动和游击战。按照种族和宗教信仰把阿富汗和伊拉克分裂成几个国家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虽然这是犯罪,但是经常犯罪的美国是不介意多犯几条罪的。 伊拉克战争 霸权的命运 富国变穷 1980年两伊战争前,伊拉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全民享受免费医疗,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从穿衣、吃饭上已经分不出伊拉克的穷人和富人了,富人有几座房子,有几部汽车,穷一点的人可能只有一座房子、一部汽车,这就是穷人和富人的区别。 萨达姆一心想称霸中东,重现巴比伦的辉煌。为解决边界争端和宗教矛盾,为称霸中东,已经实现全民免费教育和全民免费医疗的伊拉克趁伊朗国内局势不稳于1980年9月22日发动了对伊朗的侵略战争。1981年9月27日伊朗发动全面反攻,1982年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面停火建议,并实施单方面停火。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军队基本撤出伊朗。但是伊朗拒绝了伊拉克的停火建议,伊朗企图推翻萨达姆政权,建立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1982年7月31日,伊朗12万军队攻入伊拉克境内。1984年2月,伊朗攻占了伊拉克南部和北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后,伊朗和伊拉克打起了消耗战,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86年,伊朗再次力图“速战速决”,到1988年3月伊朗先后发动50多次战役。1988年上半年,伊朗国内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压力加大,战场形式恶化。1988年4月17日,伊拉克发动全面反攻,占领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988年8月20日,两伊在联合国监督下实现停火。 两伊战争中,伊朗伤亡共105万人、被俘3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伤亡共43万人、被俘5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200门、舰艇15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约5400亿美元。 战争双方背弃“速战速决”的战争指导思想,让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伊朗和伊拉克都欠下了巨额的战争债务。 再起刀枪 两伊战争后,萨达姆向科威特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领土要求和免除巨额债务的要求。这些无理要求遭到了科威特的拒绝。为了勾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用科威特这个“金库”来解决两伊战争给国内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伊拉克的出海口问题,为了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发动了侵略科威特的战争。1990年8月3日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国际社会要求伊拉克立即撤出科威特,并在海湾部署多国部队。1990年8月15日,伊拉克从伊朗撤军,全力应对多国部队。联合国规定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但伊拉克并未撤军。1991年1月16日美军向伊拉克开战,海湾战争爆发。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结束。伊军损失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伊拉克遭受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重创后,国力极度衰弱,人民生活水平倒退了几十年。美国总统老布什不愿美军背上占领伊拉克的包袱,因此美军没有拿下巴格达并且保留了萨达姆政权。 制裁12年,迷信攘外必先安内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遭受了12年的制裁。美国通过“禁飞区”、空中打击、武器核查和经济制裁进一步削弱伊拉克。 萨达姆政权的权威受到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全面制裁的三重打击,萨达姆对国内反对派势力的担心日益加剧。萨达姆开始迷信“攘外必先安内”。 担心部族武装壮大:在1995年举行的一次军事战略评估会上,伊拉克将领们曾提出效法历史上俄军击败法国拿破仑,以及后来苏军歼灭德国希特勒武装的战略来应对美国可能发动的进攻。根据这一战略,正规防御部队在战争初期边打边退,主要利用武器装备精良的部族武装去骚扰敌军。而包括共和国卫队在内的装甲师保持相对“低调”,伺机对敌人进行致命打击。萨达姆拒绝了这一建议。因为他担心当地武装势力壮大后会对其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对军方将领极不信任:伊拉克正规军被部署到北方库尔德地区和伊朗边境地区,一方面是因为萨达姆担心库尔德人起义和来自伊朗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因为萨达姆担心军队发动政变。萨达姆认为伊拉克正规军离首都越远越好,只有特别共和国卫队被允许驻防巴格达城内。 伊军一切重要决策由萨达姆本人做出,顶多与其子乌代和库赛商量。至于其他官员,最好什么都不知道。萨达姆在伊拉克战争前3个月才告知伊军高官,伊拉克确实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时将领们全都惊呆了。因为他们在制定国家防御战略时是把生化武器的反击能力考虑进去的。萨达姆是想告诉他们,别指望那些不存在的武器了。如梦方醒的伊军将领们顿时泄了气。 萨达姆直接插手部队行动细节,不允许指挥官们未经允许从巴格达调兵应敌。为减少串通兵变的可能,萨达姆还切断指挥官们的直接通讯联络,这样伊军各部队根本无法协同作战。由于不允许相互间联络。伊军必须动用宝贵的侦察资源去确定附近友军的位置。萨达姆此举的结果是,正规军指挥官不知道“萨达姆敢死队”的行动情况,共和国卫队师也不能与兄弟部队联络。正规军的指挥官们连巴格达机场附近的详尽地形图都没有,因为地图上标明了萨达姆秘密官邸的位置。而萨达姆担心他的指挥官们会把萨达姆秘密官邸的位置泄露给什叶派武装、伊朗或美国。 不信美国敢打地面战:12年来,萨达姆念念不忘他的宿敌伊朗,并且怀疑伊朗正在发展核生化武器。伊拉克军队每年都举行旨在防御伊朗入侵的演习。美国的威胁似乎尚比不上伊朗,因为萨达姆相信美国不能像伊朗人那样承受严重伤亡。即使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惨败于美军,萨达姆仍然认为什叶派武装才是他的心腹大患。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总统老布什因不愿美军背上占领伊拉克的包袱,才下令美军不要拿下巴格达。萨达姆却天真地认为,美国是害怕承受严重伤亡。萨达姆对美国的担心主要来自美国可能煽动什叶派反叛。萨达姆政府的核心成员认为即使美国进攻,他们也就是发动空袭,并且占领南方的油田了事。在伊拉克战争前数周,萨达姆还是认为美国会避免动用地面部队。 酒鬼镇守巴格达:在用人问题上,萨达姆只用阿谀奉承者,不考虑真才实学。萨达姆竟然任命一名无能的酒鬼掌管伊军精英中的精英——负责保卫首都的特别共和国卫队。此人毫无战斗经验,军校也没有毕业,只因是萨达姆的亲戚就被重用。 害怕什叶派武装起义:为了防范国内敌人,萨达姆别出心裁地创建了主要装备轻武器、但机动灵活的“萨达姆敢死队”。由萨达姆之子乌代指挥的萨达姆敢死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复兴社会党总部,在什叶派武装起义时进行迟滞抵抗,以等待伊军重装部队到来。萨达姆敢死队从军中吸收了大批精英人才,造成抵抗外敌人才的严重流失。两伊战争时期的国防部长只能给乌代打下手,负责收集和传递情报。一些曾在两伊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正规军将领只空有虚衔,对重大战略决策毫无影响力。 悲剧降临 自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国就试图全面主导中东事务,控制海湾石油,实现符合美国利益的中东和平。但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不断,萨达姆政权总是挑战美国的霸权。美国通过12年的全面制裁也没有让萨达姆政权垮台,萨达姆政权的寿命似乎比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长。更让美国人气馁和“疑惑不解”的是,尽管美国在中东地区投入了庞大的政治、外交和经济资源,但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主要出自这一地区。 2001年9月11日,基地恐怖分子劫持3架美国飞机,分别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和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9.11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9.11后,美国打击恐怖主义和主导全球战略的心情更加迫切。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又把矛头指向了萨达姆政权。9.11事件的发生表明,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遭到了失败。 中东地区犹如一块难以下咽的肥肉,吃不下去,吐不出来。经过一系列的失败之后,美国政府认为“最好”的选择是“重起炉灶另开张”,运用自己的实力另建一套“新秩序”。伊拉克的石油储藏量达1200多亿桶,居世界第二位。美国打击伊拉克,可以控制能源、重组中东、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美国对伊动武既是海湾战争的继续,也是美国反恐战争的继续。美国再次出兵伊拉克不是实施惩罚式打击或从军事上打败萨达姆,而是要从根本上推翻萨达姆政权。推翻萨达姆政权是美国建立“中东新秩序”的开始。美国计划在美军的控制下,对伊拉克进行“透析”和“换血”,用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彻底改造伊拉克,把威胁美国安全的潜在敌人改造为美国“大家庭”的一员。一旦对伊拉克的“民主改造”获得成功,就将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树立一个“西化”样板,并由此引起连锁反应,进而逐步实现对沙特阿拉伯、伊朗、叙利亚等国的改造。 因此,以推翻萨达姆政权,实施“政权改变”策略,重建伊拉克,建立“民主政治”的样板,建立“中东新秩序”为目的的伊拉克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美国认为伊拉克遭受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12全面制裁的三重打击,已经不堪一击了。从1980年起伊拉克的国力每况愈下,到2003年伊拉克的国力已经持续下滑了23年。在1980年就实现了全民免费教育和全民免费医疗的伊拉克到2003年时已经极贫极弱了。美国胜券在握,发动伊拉克战争完全符合“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战争指导思想。 2003年3月20日,美国和英国以萨达姆政权和恐怖组织基地有联系,并违反联合国决议,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霸权的命运 持有霸权心态的国家总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乘火打劫,并忘记战争的基本规律。伊拉克趁伊朗国内局势不稳发动两伊战争。伊拉克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是伊拉克决定赌一次。这是典型的“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历史的经验表明,战争时间超过1年往往就意味着长期战争。可以把“速战速决”简单地理解为战争的最长时间不能超过1年。战争的时间超过1年,战争就会成为包袱,大大地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长期的战争可以拖垮任何一个国家。即使在军事上赢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无法逃脱实力下降的命运。人类历史上的几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通过旷日持久的战争建立起来,短暂的和平之后都无一例外地崩溃了。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无法实现“胜敌而益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但会削弱交战双方,而且会成就第三方。两次世界大战葬送了欧洲,成就了美国。8年的两伊战争大大地削弱了伊朗和伊拉克,为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除第一次中东战争外,以色列在之后的四次中东战争中都实现了速战速决和胜敌而益强。历史的经验表明,速战速决是胜敌而益强前提条件。记住,无论胜负下次一定要在1年之内结束战争。 海湾战争爆发前,萨达姆认为即使被多国部队打败,伊军也会重创多国部队。因此,萨达姆拒绝从科威特撤军。这又是一次“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赌博。 一个国家通过和平建设强大起来后,总是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因为和平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耐心,而强者是没有耐心的。弱者需要耐心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强者没有耐心只想“速战速决”。然而,战争往往使强者变弱,特别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大国的兴衰和霸权的更迭总是与战争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要长盛不衰,就必须坚持和平解决问题的原则,慎重使用武力。强者放弃和平解决问题的原则之时就是其衰落之时。已经实现全民免费教育和全民免费医疗的伊拉克从1980年的两伊战争开始衰落,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就是弱国了。美国的第一次衰落开始于1950年的朝鲜战争,朝鲜战争后美国的相对优势就开始下降了。但是美国总统里根救了美国,里根让美国的国力再次进入上升通道,并在苏联解体后实现“一超独大”和“称霸全球”。美国的第二次衰落开始于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经历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相对优势进一步下降。苏联的衰落开始于1979年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开始后12年,苏联就解体了。无独有偶,伊拉克在两伊战争开始后12年就变成弱国了。朝鲜战争后,西方才承认中国是一个大国。苏联在进行阿富汗战争时,中国改革开放了。美国在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施展拳脚时,有人说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了。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 伊拉克战争 脆弱的抵抗 斩首失败 2003年3月20日5时35分,离美国的最后通牒期限还差40分钟之际,美军发射的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部城市巴士拉等城市爆炸,随后少量F-117隐形战斗机对巴格达的目标进行了空袭,拉开了伊拉克战争的序幕。与此同时,美国特种部队潜入巴格达,为美英联军收集情报。 40分钟后,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美国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战争打响。“斩首空袭”开始三个半小时后,即巴格达时间2003年3月20日上午8时35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身着军装在伊拉克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呼吁伊拉克人民抵抗美国发动的战争。 美方宣布有7名伊拉克高级领导人死于“斩首空袭”。但伊拉克电视台宣布,美军的空袭中伊拉克领导人安然无恙,空袭导致伊拉克一名平民死亡,10多人受伤。随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伊拉克电视台发表了号召伊拉克人民抵抗美英入侵的电视讲话。一直坚信萨达姆已受重伤或已被炸死的美英认为电视上露面的“萨达姆”可能是萨达姆的替身。 直到3月21日,美英还把希望寄于萨达姆自动出逃或流亡、伊方高层政变以及伊拉克军队的大规模哗变、投降和倒戈上。因为美国认为萨达姆对正规军将领不信任,任人唯亲,镇压发对势力,伊方高层应该趁机发动政变,伊拉克军队应该哗变、投降或倒戈。 在战争爆发前美英就给萨达姆下了“48小时内流亡国外”的最后通牒,在战争已经爆发的48小时之后,美英又重提允许萨达姆“流亡国外”。在第一阶段的作战行动中,美英作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心理上瓦解和涣散伊拉克抵抗的决心与斗志,而不是通过真正的战斗来消灭对手。 乌姆盖斯尔 “斩首行动”不了了之后,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发起了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中,美英联军一反以往“先空袭,以空中火力打击为主,最后投入地面部队打扫战场”的常规战法,在空中对伊继续进行猛烈轰炸的同时,驻扎在伊科边境长期厉兵秣马的美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101空中突击师一部、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部队、英陆军第1装甲师第7装甲旅、英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分别投入了对伊拉克的地面进攻,全力向伊战略纵深内推进,以期达成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 2003年3月21日凌晨2时,美军机械化步兵第3师所属炮兵在科威特沙漠地区向伊南部目标猛烈开火。随即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部队、英军装甲第7旅和英皇家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开始向巴士拉方向发展进攻。起初,伊军的抵抗极为微弱,但在法奥半岛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乌姆盖斯尔,美英联军第一次遭到伊军的顽强抵抗。虽然美军方发言人在21日就宣布已经完全攻占了乌姆盖斯尔,但在3月23日清晨,城内的驻防伊军部队却向已夺占部分城区的美英联军发起了反冲击,并取得了一定战果,夺回了部分失守城区。令早已迫不及待宣布攻占乌姆盖斯尔的美国人大失颜面。 此时,美英联军主力部队已绕过乌姆盖斯尔,分别向巴士拉和巴格达方向推进,仅以一部兵力对付城内的抵抗力量。3月24日,力图迅速结束乌姆盖斯尔战事的美英联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在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下,向城内伊军展开猛烈攻击,但在城内伊拉克军队和准军事部队猛烈反击下,仍难以突破。在乌姆盖斯尔的巷战中,伊军士兵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反复与美英联军周旋,24日的进攻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25日,美军被迫放弃迅速袭占乌姆盖斯尔的企图,采取较为稳妥的战术逐街逐巷地清剿城区,伊军殊死抵抗,双方在城内进行着猛烈的巷战。直至26日美英联军才彻底扫清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乌姆盖斯尔的伊军,并完全控制了乌姆盖斯尔。 巴士拉 巴士拉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城市。伊拉克战争地面作战开始后,美英联军东路部队,即美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部队、英装甲第7旅和英皇家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即首先向巴士拉方向推进,于22日凌晨陈兵巴士拉城外。 22日,美军已宣布投降的伊军机械化步兵第51师一部向城外的美英部队展开反击,在巴士拉西部同入侵的美英军队进行了一场极为艰苦的殊死较量。当时,伊军开着20辆前苏联生产的T-55坦克,聚集在位于巴士拉市西部咽喉要道的祖巴亚镇,希望能阻挡美英联军前进的步伐。 战斗打响了,面对比自己多一倍的美国坦克,伊军毫不示弱,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炮战,虽然火力明显不足,但他们没有退却。当美军发现难以轻松吃掉对方后,立刻呼唤空中的AH-1“超级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和英军的自行火炮予以支援。随后,在近乎一边倒的猛烈空地火力打击后,数百寡不敌众的伊军几乎全部阵亡。到巴格达时间22日傍晚为止,美英盟军已经控制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外围地区,占领了巴士拉北部的机场和多座桥梁,但他们只控制住了巴士拉周边的公路、机场和油田,未曾进入巴士拉市区。而美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部队主力调头西去,向巴格达方向前进,将巴士拉地区的作战行动交由英军单独进行,仅留下部分支援兵力保障英军作战。 随后,英军暂时将行动的重点放到乌姆盖斯尔的作战上,仅在24日炮击了巴士拉城内的伊拉克守军。25日巴士拉城外围激战再起,英军在空地火力掩护下,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向巴士拉城区内缓缓推进,战斗中局部地段发生了激烈的坦克战。开始美英联军曾寄希望于巴士拉守军的哗变、投降及城市民众的反叛,但伊拉克人在巴士拉城下的坚决抵抗令他们大感意外。 在经过26日一天的对巴士拉城内目标的火力打击后,27日英军再次开始进攻。隶属英皇家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的第3伞兵营在夜色的掩护下乘卡车跨过巴士拉运河桥潜入了伊军防御阵地的后方。经过整夜的战斗,70到120辆伊拉克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开出巴士拉,但遭到联军战机和地面炮火的猛烈射击,其中大部分车辆被击毁和击溃。由于当时战场状况混乱,无法分清这支伊拉克军队是在向联军发起反攻还是在向巴士拉城外撤退。 直到3月30日负责攻打巴士拉的英军已从三个方向包围了该城,伊军方面1000多名士兵和武装人员被迫退守城内。大约600名英海军陆战队官兵对巴士拉东南郊区发动猛烈攻击。英军3个步兵连企图将伊拉克军队压向阿拉伯河,占据东西两侧阵地的英军则以侧射火力杀伤伊军。伊拉克军队随后发起反冲击,运河中的三艘伊军巡逻艇攻击了一艘英国海军陆 战队登陆艇,这艘登陆艇被伊军火箭弹击中后起火燃烧,四名英军船员受伤。英军最后用两枚米兰式反坦克导弹击沉了伊军巡逻艇。至4月1日清晨英军攻占该城的西部城区。随后,英军调整部署,进行休整并巩固已占领的城区。 4月6日,英军在围困巴士拉两周后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经过一天的激战,在日落时分,英军才在猛烈的空地火力掩护下攻入巴士拉城内。 巴格达 攻占巴士拉后,美英军迅速向巴格达推进。在2003年4月2日的伊军会议上,共和国卫队第二师师长正确预计美国陆军将利用南方卡尔巴拉地区防线的缺口直捣巴格达。但是萨达姆却听从了国防部长的愚见,将重兵调往靠近约旦的西部边境。萨达姆等人认为,美国人在南方的军事行动乃是骗局,其主要攻势将在以色列的协助下从西部发起。 2003年4月3日,美军机械化步兵第3师部队渡过卡尔巴拉城北部的幼发拉底河,并控制了幼发拉底河东岸的一些区域,其先头部队出现在巴格达以南仅30公里的地方。4月3日晚,美军先头部队进至伊拉克萨达姆国际机场附近,距离巴格达城区仅有10公里。美军逼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南的萨达姆国际机场后,伊拉克军队炮轰了巴格达南郊的美军阵地,美军飞机则对巴格达郊区和市区进行了猛烈轰炸。 2003年4月3日,一名伊军中将驱车前往巴格达参加伊拉克领导人主持的重要会议。他在会上强烈请求上级加强首都的防御并且获准炸毁巴格达以南幼发拉底河上的桥梁,以阻止美军挺进。然而,萨达姆及其核心顾问对如何打这一仗却另有一番打算。萨达姆认为对其政权最大的威胁来自内部。他意图保留伊拉克桥梁的完整通畅,以便在什叶派武装趁机反叛的情况下,迅速调集兵力南下平乱。这就是美军兵临巴格达,但萨达姆在明知伊军实力不济的情况下竟然没有下令在美军入侵前炸毁幼发拉底河上的重要桥梁的原因。等到美军已经团团包围巴格达时,伊军将领终于得到一个连的特种部队去炸桥。然而,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完成任务,而且已经太迟了。 4月3日晚上起,美军在巴格达的萨达姆国际机场与伊军猛烈交火。战斗持续到4月4日拂晓,战斗中美军摧毁和缴获了伊军31门高射炮、3辆装甲运兵车、23辆卡车、1门野战炮和1辆弹药车。大约有320名伊拉克士兵被打死。4月4日上午11时30分,美伊双方在萨达姆国际机场内外再次展开激烈的交火。4月4日晚,美英联军占领位于巴格达郊外20公里的萨达姆国际机场,并将其改名为巴格达国际机场,至此萨达姆国际机场争夺战结束。 4月5日,美军继续向巴格达推进。美机械化步兵第3师两个坦克连和一个步兵连5日占领了位于巴格达东南50公里处苏韦拉城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的总部。由巴格达向南抵抗联军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尼达”师也已被联军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击溃。 4月5日下午,美军机械化步兵第3师第2旅派出20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10辆M-2A2“布拉德利”步兵战车沿巴格达南部高速公路突入了巴格达城内,执行侦察任务。美军的这支小分队从南进入巴格达,通过多拉区向北挺进,直到底格里斯河畔才掉头向西回到萨达姆国际机场。他们从机场深入12英里进入到巴格达中心的西南部,又继续深入到距离市中心只有7公里的地方。第2旅旅长大卫·珀金斯上校指出:“伊军在这次袭击中的死亡人数估计在1000人左右,目前伊军士兵的尸体堆满巴格达街道。”珀金斯表示,美军部队摧毁了伊军防空系统、坦克、火箭发射架和反坦克导弹在内的约100件武器装备。 4月5日夜间(巴格达夏令时时间5日下午),美国和伊拉克军队在距离巴格达市中心10公里左右地区展开激烈战斗。美国中央司令部证实,有“大量的美军士兵和坦克、战车”正在巴格达中心地区行进。另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美军已经摧毁了大约40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坦克。据美联社报道,美军称其陆军第3步兵师已占领位于巴格达以南约50公里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司令部。美军两个坦克连和一个步兵连逼近伊军师部时未遇到抵抗,随后迅速占领了整个基地。报道称伊军共和国卫队防线显然已经崩溃。 4月6日,美英联军几乎控制了所有通往巴格达的道路。9日,美军突入巴格达市区。10日,美军控制了许多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权力象征建筑,其中包括总统官邸、政府各部大楼和议会大厦等,这标志着萨达姆政权终于被彻底推翻。14日,美军攻占了伊拉克最后一个主要城镇提克里特市。14日,美国少将斯坦利·迈克里斯汀在五角大楼说,在伊拉克的主要战斗“已经结束”。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发表讲话说,战斗已经“接近尾声”。 2003年5月1日晚,美国总统布什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已经结束,之后转入阿富汗重建阶段,但是搜索拉登等基地组织头目的行动仍在继续。 不堪一击 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长驱直入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20天就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让世界各国的专家大失颜面,因为他们对战争的分析和预测全部失效了。美军在3月21日长驱160公里,3月22日推进40公里,3月27日美军已突入伊拉克440公里。美军坦克在伊拉克南部进行沙漠大飙车。伊拉克战争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同时为了维持不稳定的联盟,美国力求速战速决,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 为实现速战速决,美军不得不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投放的全部弹药中,精确制导炸弹占8%,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军队使用的精确制导炸弹却超过了90%。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在带来战斗力提高的同时,也使战争的费用剧增。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每天的费用平均达1亿美元以上。 美军动用了50多颗卫星,建构了前所未有的战场信息化网络。美军的攻击行动从目标信息获取到传输处理,再到反馈作战平台,最后完成火力攻击的整个过程只需要10秒钟左右的时间,几乎做到了实时打击。 位于卡塔尔的美英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每分钟能收到有关战场的数千条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审查过滤后,立即被传送到最高指挥官的显示屏上,这样就使指挥官对战场态势有了完全的把握。 伊拉克战争前萨达姆至少有50万正规军。然而在战争中出来抵抗美英的伊军不到5万人。萨达姆对军方将领极不信任,并切断伊军指挥官们的直接通讯联络,这让伊军在战争中无法协同作战。萨达姆将伊军主力部署在北方库尔德地区和靠近伊朗边境地区,使其他地方兵力空虚。萨达姆认为美国会避免动用地面部队,因此对地面战争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萨达姆还喜欢任用阿谀奉承的人。伊拉克从1980起遭受了8年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12年的全面制裁的三重打击,已经非常弱小了。这一切让伊拉克不堪一击。 伊拉克的遭遇再次证明:没有大国的支持,中小国家一定要“安分守己”。两伊战争中,美国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想法大力支持伊拉克。伊拉克在美国的支持下才坚持了8年之久。两伊战争一结束,伊拉克就过河拆桥赶走了美国人。在没有大国的支持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结果一败涂地。在没有大国的支持下,萨达姆与美国人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结果彻底玩完了。 中小国家在遭遇大国的地面入侵时,只能将正规军化整为零,用全国范围内的正规军游击战迫使占领军撤走。阿富汗赶走苏联,越南赶走美国,都是靠全民游击战。伊拉克战争后,美军在伊拉克遇到的是混乱、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而不是全民游击战。伊拉克战争不是越南战争,但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更可怕。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能击毙多少美军,而是让美军欲占不能,欲撤不行。遇到全民游击战,可以一走了之。全民游击战是暴力反抗,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是暴力不合作运动而不是暴力反抗。 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领导下的北约东扩得手,布什政府的“霸权情结”走上了顶峰。倒萨成功后,美国在西依靠北约控制欧洲,东连日本主导亚太,以欧亚大陆腹地为支撑,将继续沿着其“依托两约(北约和美日安保条约),立足两洲(欧洲和亚洲),控制两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主导世界”的道路走下去。 伊拉克战争 平民的苦难 1980年两伊战争前,伊拉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全民享受免费医疗,全民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从穿衣、吃饭上已经分不出伊拉克的穷人和富人了,富人有几座房子,有几部汽车,穷一点的人可能只有一座房子、一部汽车,这就是穷人和富人的区别。 1980年伊拉克萨达姆政府选择了战争,在随后的23年间,两伊战争、海湾战争、12年的全面制裁和伊拉克战争降临伊拉克。数十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战争、饥饿和疾病。现在,130万的伊拉克儿童面临严重的饥饿、疾病和死亡的威胁。由于缺医少药,每年都有十多万伊拉克儿童夭折。许多伊拉克儿童饿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凸起,身子软得坐不起来,像刚出窝的小鸟一样,只能躺在母亲怀里。有的病人做手术没麻醉药,哭喊着硬挺着。美国不顾道德在伊拉克全境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贫铀弹,使伊拉克人莫名其妙地死去。伊拉克境内80%的学校被破坏。6岁到11岁的伊拉克儿童中,有80%无法上学。 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每天都在发生爆炸,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每天都在上演。两伊战争后伊拉克由富变穷,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在全面制裁和萨达姆独裁统治下变成监狱,伊拉克战争伊拉克变成地狱。现在,伊拉克正在滑向更深的地狱。 伊拉克平民已经在地狱中煎熬了近4年,不知这地狱般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 宗教和种族 德国战败后,德国没有滑向地狱。日本战败后,日本也没有滑向地狱。为什么伊拉克变成了地狱? 正义的战争决不会为难无辜的平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社会帮助德国人和日本人重建家园,而不是瓜分土地和抢夺资源。德国和日本在战败后很快就再次崛起了。非正义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了石油、为了改变意识形态、为了美国利益而一意孤行地发动的。 强烈的宗教信仰和狭隘的种族意识是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所谓“过犹不及”,适当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是有利的。强烈的宗教信仰和狭隘的种族意识则是非常有害的。无论美国的目的是什么,但美国至少希望伊拉克是安定的。萨达姆用独裁阻止了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的发生,没有自由的监狱总比充满血腥的地狱好。美国人一厢情愿地想给伊拉克带来民主和自由。但却给强烈的宗教信仰和狭隘的种族意识带来了自由。因此,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就在伊拉克“自由地”上演了。 以前占领者为游击战和起义头痛,现在占领者还要为宗教信仰和种族意识发愁了。美国陷入1961年的越南游击战,苏联陷入了1979年阿富汗游击战。这次美国陷入伊拉克的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对于游击战,要么占领,要么撤走。而对于宗教冲突和种族仇杀则欲占不能,欲撤不行。占领和控制的希望是有的,但不知何时才能实现。撤军就意味着前功尽弃。这时就出现了“等车心理”。当人在等公交车时,他等的时间越长越要继续等下去。因为已经等了那么久了,如果不等到就前功尽弃了。美国在伊拉克已经花费了近千亿美元,如果一走了之,花费1千亿美元就得到个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结果。所以美国会继续烧美元,烧到伊拉克稳定,或烧到烧不起为止。 2003年4月9日,美英联军攻占巴格达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洗劫,丢失1.4万件珍贵文物。美英已经在掠夺伊拉克的石油了,因此美国的实际亏损并不严重。美军还会在伊拉克驻扎,至少会驻扎到2009年,甚至2013年。这就意味着,伊拉克人的地狱生活还会持续2—5年。 任何一场战争都是无辜者的灾难! 后记 文明的变迁 为了便于叙述人类文明变迁的过程,本文将人类文明分为三个阶段:古文明阶段、帝国文明阶段和现代文明阶段。本文用东西方的轴心时代和波斯帝国来划分古文明阶段和帝国文明阶段,用蒙古帝国和文艺复兴来划分帝国文明阶段和现代文明阶段。 700万年前,非洲的乍得孕育了人类的祖先。 古文明阶段: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50年 古文明阶段可以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中国、古印度、希腊、古罗马”六个关键词来概括。 公元前8000年文明的曙光首先在美索不达米亚升起。美索不达米亚孕育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等人类的早期文明。这些文明为世界带来了最早的文学作品、自然科学、数学、法律和哲学。因此,美索不达米亚被称为“文明的摇篮”。但是,波斯军队到来之后,美索不达米亚的太阳就殒落了。美索不达米亚辉煌过后就一蹶不振,始终浸泡在无穷无尽的征服之中,而且每况愈下。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中心就是现在的伊拉克。 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兴起,尼罗河文明开始照耀世界。在长达数千年的三十个王朝中,古埃及帝国也曾经强盛得犹如金字塔一样无与伦比。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之后, 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就隐退到一个历史的迷梦中去了。 公元前2070年,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夏商西周时代的中国的确不如同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辉煌。但是东周的春秋战国开启了中国的千年辉煌之门。 公元前1800年,印度进入恒河文化时期。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印度始终是一个暗淡的但却又不能忽略的国度。 公元前8世纪,希腊进入城邦时代。现代民主政治就是在希腊城邦时代诞生了。希腊是现代民主政治、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政治学和戏剧(包括悲、喜剧)的诞生地。因此,希腊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爱琴文明和荷马时代的欧洲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亮点。 公元前8世纪,与希腊城邦时代并行,古罗马进入王政时期。 帝国文明阶段:公元前550年——公元14世纪 帝国文明阶段由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秦汉帝国、罗马帝国、唐宋帝国、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演绎。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兴起。波斯帝国让美索不达米亚的太阳就殒落,让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就隐退。 公元前4世纪,希腊进入马其顿王国时期。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灭波斯。马其顿帝国结束了波斯帝国的强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方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奠定秦汉唐宋的千年辉煌。西方的轴心时代希腊城邦时代奠定了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强盛。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兴起。吞并马其顿的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在黑暗中度过了1000年。 公元618年,当欧洲在黑暗中煎熬的时候,中国进入鼎盛时期。唐宋之后,中国的光芒就逐渐暗淡了。 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国兴起。公元9世纪到11世纪,伊斯兰进入黄金时代。现在的伊朗就是伊斯兰黄金时代的中心地带。阿拉伯帝国的时代伊斯兰文明与唐宋时代的华夏文明共同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公元1271年,蒙古帝国兴起。蒙古帝国终结了唐宋的鼎盛和阿拉伯帝国的辉煌。此时,欧洲仍然在黑暗中前行。 现代文明阶段:公元14世纪——至今 公元14世纪,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走向灭亡的时候,欧洲开始文艺复兴。蒙古帝国灭亡之后,华夏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辉煌不在之时,在黑暗中潜行了1000年的西方文明开始复兴。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却创造了现在的“西方社会”,包括法律、文化和宗教。文艺复兴继承和发扬了希腊和古罗马的辉煌,让欧洲率先步入现代文明阶段。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成为世界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成为第一批资本主义强国。后来,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相继崛起。与此同时,中国的明清、印度的莫卧尔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继承者奥斯曼帝国则在昔日的光辉中走向衰落。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德日被打垮,英法元气大伤,美苏两极形成。以英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自强,欧盟崛起。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再次崛起。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 现在,美国的综合国力仍然遥遥领先,日本的综合国力相当于美国的58%,法国、英国和德国的综合国力都是美国的48%左右,中国和俄罗斯的综合国力都是美国的36%左右,印度的综合国力相当于美国的20%。 分地区概括 中东地区:以现在的伊拉克和伊朗为中心,孕育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等人类的早期文明。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的兴起标志着中东地区强盛时代的到来。公元前330年,来自欧洲的亚历山大灭波斯之后中东地区进入一个低谷。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国兴起,中东地区进入黄金时代。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的到来又让中东地区进入一个低谷。公元14世纪蒙古帝国灭亡后,奥斯曼帝国建立。后来,奥斯曼帝国衰落,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实体。现在,二十多个国家在中东地区靠石油发财。 埃及: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之后古埃及就成为了永远的迷梦。波斯人之后,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先后统治埃及。公元868年—1517年,埃及进入土伦、伊赫什德、法蒂玛、阿尤布和马木留克王朝时期。从1517年到1914年埃及都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1914年到1922年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埃及独立。 中国:公元前4500年,太昊伏羲氏统一华夏九大部落成为远古华夏第一位帝王。公元前2652年,黄帝轩辕氏再次统一华夏诸部落。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经历了秦汉唐宋的千年辉煌。公元14世纪蒙古帝国灭亡后,明清试图延续封建时代的辉煌,在清朝前期中国的生产总值也占到世界生产总值的50%左右。1840年之后,中国迅速衰落。直到1949年中国才再次走上复兴之路。2006年中国GDP达到2.6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5%,中国复兴之路仍然漫长。 印度:公元前2350年,印度河流域文化形成。公元前1800年,印度进入恒河文化时期。公元前600年到公元1528年,印度都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亮点。1526年到1757年的莫卧尔帝国是印度的强盛时期,但是与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秦汉帝国、罗马帝国、唐宋帝国、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是没法比的,与同时代的明清和奥斯曼帝国相比也算不了什么,与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就更不能比了。1757年英国侵占印度。1858年到1947年英国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欧洲:公元前20世纪,欧洲进入爱琴文明时代。公元前11世纪,欧洲进入荷马时代。公元前8世纪,欧洲进入希腊城邦时代和古罗马王政时期,这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是同一时期。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之后,欧洲经历了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辉煌。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在黑暗中度过了1000年。公元14世纪,欧洲开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之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成为第一批资本主义强国。后来,法国、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建立起来的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相继崛起。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元气大伤。战后,以英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自强,欧盟崛起。此时,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建立起来的美国已经是两极之一。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现在,美国的综合国力仍然遥遥领先。 人类文明的未来 首先,细分一下二战后的世界格局。1945—1970是美苏两极世界,因为这个阶段英法德和中日都处于战后恢复阶段。1970—1991的世界格局应该是“美苏两极,欧盟日本两强,中印两国”。经过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高速增长,这个时期欧盟和日本已经再次崛起,再认为是简单的两极格局就未免太简单了。 1991—2020应该是“美欧两峰,中日俄印四强”的格局。欧盟在整体上是与美国相当的,可以认为是一峰。考虑到欧盟不是一个国家,也可以说是“美国一超,中日英法德俄印七强”(一超七强)的格局。 2020—2050的世界格局就应该是“美中欧三峰,日俄印三国”(三峰三国)。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2030年左右,中国就可以与美国相当了。 2050年之后,世界各国就应该考虑“人类联邦”的问题了。人类文明迟早是要统一的,世界各国心存戒心地明争暗斗对全人类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预计在2120年左右,全人类的统一就可以实现。2300年,全世界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美元。届时,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新纪元。人类文明的光芒将从太阳系向全宇宙辐射,直到把人类文明传播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gzbysh】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